书城成功励志新时期青少年艺术与审美读本
28456300000037

第37章 各时期艺术作品欣赏(14)

他在同一地点还画了一张《日落》。它作为一幅海景写生画,整个画面笼罩在稀薄的灰色调中,笔触画得非常随意、零乱,展示了一种雾气交融的景象。日出时,海上雾气迷蒙,水中反射着天空和太阳的颜色;岸上景色隐隐约约,模模糊糊,给人一种瞬间的感受。

莫奈最喜欢画水。他搬到席芬尼后不久,就引溪水筑池,在池里种了黄、红、蓝、白和玫瑰色的睡莲。他对这些花的爱好与日俱增,前后将近30年,屡画不厌,并且越画越大越抽象。在他晚年所绘的巨幅油画前,观者会有悬身于怪异水世界上空的感觉,看着白云的倒影在睡莲巨叶间的水面滑过。莫奈为纪念第一次大战休战而献给法国,并在巴黎橙园陈列的《睡莲补壁》油画,被公认是莫奈最超卓的作品。

《睡莲》是在莫奈的作品中最能体现印象派画家眼睛中的世界是色彩和光的世界的作品。莫奈侧重用光线和色彩来表现瞬间的印象,追求光和色的一种独立的美。这种追求在他晚年创作的《睡莲》组画中达到高峰。创作《睡莲》时,他已年迈体弱,视力衰退,但他以极大的毅力,用更为老练、成熟的表现光与色彩的技巧,使他的创作达到了印象派绘画的高峰。

莫奈的另一幅名作《棕色的和谐》应该是在一天下午画的。当时天气阴冷,气氛忧郁,光线晦暗而又沉闷,只见大教堂耸立于一片灰色的天空下,画面上用的是赭石色。灰色的大钟,四周细细涂抹了一点既蓝而又带深灰的颜料,中央部分用的却是黄褐色。中央三扇大门如同三个黑沉沉的洞穴,那木门的深暗色今日仍可从画面上看出来。在以灰色为主的这种深暗色度的调和之中,我们仍可看到停留在各种雕塑上的光的符号,因为这些雕塑是用少量活跃的色彩绘出的。彩绘玻璃窗上的蔷薇花饰,在正中大门小尖塔后面用的是沉浊的蓝色,因而清晰可见。莫奈所关注的正是这一点,总之不是建筑物本身,而是光线所演绎出的“悲喜剧”。作家、艺术评论家古斯塔夫·热弗鲁阿在欣赏了莫奈二十几幅有关教堂的绘画后,称赞这些画“画出了生命在光线变幻的时时刻刻所呈现出的永恒美”。

毕加索

毕加索作为法国立体主义画派的主要代表,是一位最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家。他与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毕加索说:

“我的每一幅画中都装有我的血,这就是我的画的含义。”

毕加索的艺术之路

毕加索1881年出生在西班牙南部港口城市马拉加,父亲是位美术教师,曾做过美术馆长。14岁的毕加索考入父亲任教的巴塞罗那美术学校高级班,16岁毕业时画的《探望病人》一画参加全国美展,具有相当写实的造型水平。以后又考取了马德里费尔南多皇家美术学院。但他更喜欢的是在美术馆和街头自由吸取艺术营养。

毕加索在19岁时来到巴黎,由于贫穷,他总生活在社会底层,这时他画了一些穷愁潦倒的友人题材的油画,画面充满着一层阴冷的蓝色调,这便是他的“蓝色时期”。1904年4月,他定居巴黎贫民区,过着自由浪漫的生活,这时他又画了许多流浪艺人生活题材的画,色调出现温暖的粉红色,这就是他的“粉红色时期”。而后由于受到塞尚艺术的影响,在塞尚的基础上对绘画结构进行探讨研究,作品显示出几何化倾向,开始将形象分解成各个平面,并重新予以组合,于1907年创造出划时代的作品《亚维农的少女》。从此他进入分析立体主义研究和创作时期。不久他又采用拼贴技巧创作,标志着他的分析立体主义的结束,逐渐走向综合立体主义。

32岁之后毕加索绘画的主要趋势是丰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间、色彩与线的运用,它们又使人想起塞尚。从此以后毕加索进入一个又一个不安分的探索时期,他的作品和他的生活一样没有丝毫的统一、连续和稳定。他没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样繁多,激昂或狂躁,可亲可憎,诚挚或虚假,让人喜欢又招人讨厌,变化无常不可捉摸,但他永远忠于的是——自由。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位画家像毕加索那样以惊人的坦诚之心和天真无邪的创造力,以完全彻底的自由任意重造世界,随心所欲地行使他的威力,他在艺术历程上没有规律可循,他从自然主义到表现主义,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然后又回到现实主义。从具象到抽象,来来去去,他反对一切束缚和宇宙间所有神圣的看法,只有绝对自由才适合他。

立体主义画派

立体主义开始于1906年,是由布拉克与毕加索建立的,当时他们居住在法国巴黎的蒙马特区。他们于1907年相识。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两人一直非常亲近地在一起工作。

立体主义这个名称的出现含有偶然性。1908年,乔治—布拉克在卡恩韦勒画廊展出作品《埃斯塔克的房子》,评论家活塞列斯在《吉尔·布拉斯》杂志上评论说:“布拉克先生将每件事物都还原了……成为立方体。”这种画风因此得名。而毕加索的油画《亚维农的少女》,也被认为是包含了立体主义因素的作品。

立体主义在20世纪有两个派别,一个是洗衣船派,这个派别的代表是毕加索,也是正统派。另一个派别是蜂窝派,是以一群后起的立体主义画家为代表的,立体主义的出名也是由这些蜂窝画家所催化的。

立体主义有三个发展时期:一个是早期发展阶段,这个时期在立体主义的发展史中也就是其孕育和起步阶段,求取单纯的几何学形态,放弃光色分析,追求对象形态。其次就是分析立体主义阶段,这个时期仍然是只注重追求形式的分解,而不注重整体的重组,而且颜色基本是比较单一的。第三个阶段就是综合立体主义,这个阶段的立体主义比较成熟了,也比分析立体主义有了一定的改进,这一时期,画家开始注重画面的整体效果,不再只是强调局部的分解。色彩渐渐丰富起来,事物的形态又重新被重视。

《亚维农的少女》

毕加索的《亚维农的少女》,不仅标志着毕加索个人艺术历程中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这幅画可谓第一件立体主义的作品。

画面左边的三个裸女形象,显然是古典型人体的生硬变形;而右边两个裸女那粗野、异常的面容及体态,则充满了原始艺术的野性特质。野兽派画家发现了非洲及大洋洲雕刻的原始魅力,并将它们介绍给毕加索。然而用原始艺术来摧毁古典审美的,是毕加索,而不是野兽派画家。在这幅画上,不仅是比例,就连人体有机的完整性和延续性,都遭到了否定。因而这幅画(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述),“恰似一地打碎了的玻璃”。在这里,毕加索破坏了许多东西,可是,在这破坏的过程中他又获得了什么呢?当我们从第一眼见到此画的震惊中恢复过来,便开始发现,那种破坏却是相当地井井有条:所有的东西,无论是形象还是背景,都被分解为带角的几何块面。我们注意到,这些碎块并不是扁平的,它们由于被衬上阴影而具有了某种三度空间的感觉。我们并不总能确定它们是凹进去还是凸出来;它们看起来有的像实体的块面,有的则像是透明体的碎片。这些非同寻常的块面,使画面具有了某种完整性与连续性。

从这幅画上,可看出一种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三维空间的新手法,这种手法早在塞尚的画中就已采用了。画面中央的两个形象脸部呈正面,但其鼻子却画成了侧面;左边形象侧面的头部,眼睛却是正面的。不同角度的视象被结合在同一个形象上。这种所谓“同时性视象”的语言,被更加明显地用在了画面右边那个蹲着的形象上。这个呈四分之三背面的形象,由于受到分解与拼接的处理,而脱离了脊柱的中轴。她的腿和臂均被拉长,暗示着向深处的延伸;而那头部也被拧了过来,直愣愣地对着观者。毕加索似乎是围着形象绕了180度之后,才将诸角度的视象综合为这一形象的。这种画法,彻底打破了自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始的500年来透视法则对画家的限制。

实际上,《亚维农的少女》是一个独立的绘画结构,它并不关心外在的世界。它所关心的,是它自身的形、色构成的世界。它脱胎于塞尚那些描绘浴女的纪念碑式作品。它以某种不同于自然秩序的秩序,组建了一个纯绘画性的结构。

凡·高的后印象派艺术

凡·高1853年出生于荷兰津德尔特一个乡村牧师家庭。他是后印象派的三大巨匠之一,是19世纪人类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他热爱生活,但在生活中屡遭挫折,艰辛备尝。他献身艺术,大胆创新,在广泛学习前辈画家伦勃朗等人的基础上,吸收印象派画家在色彩方面的经验,并受到东方艺术,特别是日本浮士绘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出许多洋溢着生活激情、富于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品,表现了他心中的苦闷、哀伤、同情和希望,至今享誉世界。

独特的艺术风格

凡·高年轻时在画店里当店员,这算是他最早受的“艺术教育”。后来到巴黎,和印象派画家相交,在色彩方面受到启发和熏陶。以此,人们称他为“届印象派”,但他比印象派画家更彻底地学习了东方艺术中线条的表现力。

凡·高的主要活动和影响都在法国。早期画风受荷兰传统绘画与法国现实主义画派的影响,注重写实,如《吃土豆的人》就是表现一个穷困的矿工家庭生活情况的现实主义作品。自从结识了西涅克、高更等人以后,画风开始变化。

凡·高大胆地使用鲜明强烈而又充满光彩的深颜色作画,达到了和谐而又艳丽的色彩力量。他追求线和色彩自身的表现力,追求画面的平面感、装饰性和寓意性。对于他所作的《向日葵》,凡·高解释说:“我想用一组向日葵来装饰画室,我让纯的或混合的铬黄在从淡黄到深青色的背景上迸发出燃烧的火焰。我把它们镶在橙黄色的细画框里,其效果犹如哥特式教堂中的彩色玻璃画。”他是借秋天阳光下向日葵的形象表现内心激奋的感情。

有些理论家在评价凡·高的创作时,错误地认为凡·高艺术的表现仅仅来源于燃烧着的主观感情,甚至有人认为由于他精神不正常,他的艺术才含有一股不可抑制的力量。这种见解是没有道理的。凡·高早期接触过下层社会,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假如没有早期的生活体验,他是无法创作出像《吃土豆的人》那样具有生活气息的作品来的。《囚徒放风》是凡·高将法国著名版画家古斯塔夫·多雷的版画构图改为油画的。此画的社会意义是深刻的,与其他画,如《农民》《邮递员罗林》《夜间的咖啡店》等一样,都是凡·高的名作。

在作品中表现出对人类强烈的爱和抒发自己强烈的个性,是凡·高创作的一大特色。在凡·高的肖像画里也可明显地感受到这一点。1890年,凡·高自杀前的几个月里所画的自画像就是一幅深深打动人心的作品。他如实地表现出精神病人凝视的可怕和紧张的眼神。在不同层次的蓝色里,一些节奏颤动的线条,映衬出美丽的雕塑般的头部和具有结实造型感的躯干。画面的一切都呈蓝色或蓝绿色,深色衬衣和带红胡子的头部除外,似乎我们从画上看出了一种惊恐中的渴望。

凡·高一生留下了丰富的作品,直到去世之后才逐渐被人们所认识。这些作品中作者突出地追求自我精神的表现,一切形式都在激烈的精神支配下跳跃和扭动。这样的艺术对20世纪表现主义影响甚深,特别是苏丁和德国表现派画家,从凡·高的作品中吸取了不少重要的原则。他是继伦勃朗之后荷兰最伟大的具有世界性影响的画家。但是,当他还活着的时候,一共只卖出过一幅画。

《吃土豆的人》

《吃土豆的人》是凡·高早期的代表作,画中展现了凝重而沉静的气氛。

在这幅画里,凡·高用粗陋的模特来显示真正的平民。弟弟泰奥看了这幅习作后,多次敦促他把作品送到沙龙去。他回信说:“我想传达的观点是,借着一个油灯的光线,吃土豆的人用他们同一双在土地上工作的手从盘子里抓起土豆……老老实实地挣得他们的食物。我要告诉人们一个与文明人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所以我一点也不期望任何人一下子就会喜欢它或称赞它。”

这幅画的画面看来较为笨拙,但有一股力量。他寻求的是真实的农民的画。他不是以线条,而是以环境抓住对象。他反对人物是学院式的准确,而有意制造偏差,来重新塑造和改变现实,以达到实实在在的真实。这便是表现主义的诞生。

《向日葵》

1888年4月,已35岁的凡·高从巴黎来到阿尔,来到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小城寻找他的阳光,他的麦田,他的向日葵……凡·高创作了大量描绘向日葵的作品。他的传世名作《向日葵》就是在此完成。画家像闪烁着熊熊的火焰,满怀炽热的激情充满运动感,那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然而,在这种粗厚和单纯中却又充满了智慧和灵气。观者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所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有一种跃跃欲试之感,希望能共同融入凡·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凡·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且也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

《星空》

凡·高的《星空》油画达到了其艺术成就的巅峰,是当代文化最著名的代表之一。它也是被复制最多、印刷最多的油画。

这幅《星空》是凡·高于1889年在圣雷米的精神病院绘制的。这幅油画为什么会深受越来越多人的喜爱?那是因为它的某些特点会激起观赏这幅画的人的兴趣,而不同特点感动不同的人:碧蓝的天空充满了旋涡状的云、闪耀的星星和明亮的月亮。这些特征虽然是夸张的,但它使我们产生联想,也使每个人感觉舒适和放松。星夜吸引我们的视线,跟随画里那卷曲旋转的星云和那一团团夸大了的星星,画里面的回旋的曲线和旋转的动律带给我们灵魂深处的震撼;星光下沸腾的小山边上静卧着一个小村落,结构上带给我们一种与骚动相制衡的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