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新时期青少年艺术与审美读本
28456300000036

第36章 各时期艺术作品欣赏(13)

1913年,塞纳特看中了正在美国巡回演出的英国年轻的哑剧演员查尔斯·卓别林。从此,美国喜剧片的成就与查尔斯·卓别林的名字就再也分不开了。

卓别林生于英国伦敦,后定居美国,父母都是游艺场的歌舞演员。5岁时卓别林曾代替母亲登台演唱。20岁那年,他加入了卡尔诺剧团。卓别林在剧团学习跳舞、翻跟斗、练习杂技,他除了学习无声艺术的一般手法之外,还学习一种使所有的动作具有一种非常优美的感觉的技术。

1913年末,卓别林与启斯东电影公司签了为期一年的合同。开始了他的电影生涯。1914年2月28日,头戴圆顶礼帽、手持竹手杖、足登大皮靴、走路像鸭子的流浪汉夏尔洛的形象首次出现在影片《阵雨之间》中。这一形象成为卓别林喜剧片的标志,风靡欧美二十余年,并以此奠定了现代喜剧电影的基础。卓别林戴着圆顶硬礼帽穿着礼服的模样几乎成了喜剧电影的重要代表,往后不少艺人都以他的方式表演。

卓别林基于他真正艺术家的天性,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幽默对生活基础的特殊意义。他开始从早期的滑稽电影中摆脱出来,逐渐地把严肃的题材和喜剧片的传统手法非常巧妙地结合起来。在卓别林对现实的讽刺影片中占有特殊地位的,是他1918年拍摄的《狗的生涯》。这部影片中,深思代替了嬉笑,忧郁代替了嘲弄。通过这部影片,他放弃了滥用的低级趣味,而以发人深省的笑代替了纯生理的笑;用同情的微笑代替哈哈大笑。“不朽的流浪者”夏尔洛,露宿街头,处处受辱,当他从职业介绍所碰了壁狼狈地走出来时,茫然地看见门口的几只狗正在争夺一块骨头。这辛酸的一笔正是残酷人生的真实写照,也是童年卓别林的真实写照。

卓别林不仅对美国喜剧电影,而且对世界喜剧电影事业的贡献也是巨大的。他一生共拍摄了八十多部喜剧片。其中重要的有《淘金记》《城市之光》

《摩登时代》《大独裁者》《凡尔杜先生》《舞台生涯》等。这些影片反映了卓别林从一个普通的人道主义者到一位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的过程。卓别林以其精湛的表演艺术,对下层劳动者寄予深切同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对法西斯头子希特勒进行了无情的鞭笞。

1972年,为表彰卓别林在本世纪为电影艺术所作的不可估量的贡献,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授予他艺术成就奖。

拉丁之美

拉丁舞起源于南美,最早由非洲传至拉丁美洲,由古巴演变提炼而出,风格欢快幽默,节奏动感强。最初,拉丁音乐和舞蹈是人们庆祝胜利或丰收的一种表达方式,后来渐渐发展为年轻人相互表达爱慕之情的一种方法。在发展过程中,拉丁舞曾因为动作过于热情、表达情感过于直率又没有任何约束而受到排斥,但这并没有影响到拉丁舞的发展,令人无法抗拒的魅力终使拉丁舞风靡世界。拉丁舞包括伦巴、恰恰、桑巴、斗牛舞和牛仔舞。

伦巴——爱情之舞

伦巴舞也被称为爱情之舞,是起源于古巴的拉丁舞,所以又叫古巴伦巴,其音乐形式在古巴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舞曲节奏为4/4拍。它的特点是较为浪漫,舞姿迷人,性感而热情;步伐曼妙友爱,缠绵,讲究身体姿态,舞态柔媚,步法婀娜款摆,若即若离地挑逗,是表达男女爱慕情感的一种舞蹈。古巴人习惯头顶东西行走,以胯部向两侧的扭动来调节步伐,保持身体平衡。伦巴的舞步秉承了这一特点。原始的舞蹈风格,融进现代的情调,动作舒展,舞姿抒情,配上缠绵委婉的音乐,使舞蹈充满浪漫情调。

恰恰——企鹅行步

恰恰是拉丁舞中最流行的舞蹈,与伦巴一起被称为姐妹舞,起源于墨西哥、古巴等地,是从一种叫曼波舞的舞蹈发展而来的。恰恰舞的舞曲欢快有趣,热情奔放,在动作编排上一反男子领舞的习惯,男女动作不要求统一整齐,且多半是男子随后,诙谐有趣,所以备受欢迎。恰恰的节奏也是4/4拍,是模仿企鹅走路姿态而编的舞蹈,舞步可爱,步频较快,舞步和手臂动作配合紧凑,给人一种轻朗明快、干脆利落的感觉。

桑巴——狂欢之舞

桑巴起源于巴西里约热内卢,是巴西一年一度狂欢节跳的舞蹈,每年狂欢节,就有很多舞校的学生、老师带领大家在街上边走边舞,所以桑巴是一种游走型的舞蹈。桑巴舞曲欢快热烈,节奏为2/4拍或者4/4拍,舞蹈者随着音乐节奏一重一轻地自然屈膝弹动,运用下腹部的前后摆动,并沿着舞程线绕场行进。

桑巴是拉丁舞中最热烈、最具有特性节奏的舞蹈。风格特点是流动性大,动作粗犷,热烈奔放,富有强烈的感染力。

斗牛舞——英雄的舞蹈

斗牛舞起源于西班牙,是由斗牛士在斗牛时的基本动作发展而来。在斗牛舞中,男士象征斗牛士,女士扮演斗牛士手中的红色斗篷或者牛,视情况而定。

在所有拉丁舞中,男伴在斗牛舞中的角色比其他任何舞中都重要。音乐旋律为高昂雄壮、鲜明有力的西班牙进行曲,舞蹈风格阳刚味十足。节奏2/4拍,舞姿挺拔、无胯部动作及过分膝盖屈伸。用脚腕和脚掌平踏地面完成舞步。动静鲜明,力度感强。

由于男女在舞中的角色不一样,所以男士表现出气宇轩昂,女伴则英姿飒爽,舞步柔美多变。其实把斗牛舞归于拉丁美洲舞是不可理解的,因为它纯粹是起源于西班牙,也就是纯欧洲的舞蹈。

牛仔舞——刚健豪爽

牛仔舞起源于美国,由一种叫“吉特巴”的舞蹈发展而来,但是牛仔舞剔除了吉特巴当中所有高难度动作,增加了一些技巧,波普舞、摇滚、美国摇摆舞都对牛仔舞有一定影响。牛仔舞曲欢快,强烈跳跃,节奏为4/4拍,要求脚掌踏地。

牛仔舞舞步跳跃,丰富多变,舞姿轻松,舞态风趣、轻盈活泼。牛仔舞是一种节奏快耗体力的舞,保持了美国西部牛仔的刚健、浪漫、豪爽的气派。

具有东方特色的现代舞

19世纪末,欧洲古典芭蕾由于片面强调形式美,提倡“为艺术而艺术”,越来越缺乏思想内容,以至于失去了昔日的光辉,出现停滞枯萎的局面。正是在这种形势下,与古典芭蕾相对立的一个舞蹈派别开始兴起,这就是现代舞。

现代舞人兴起

19世纪末,古典芭蕾舞开始走向衰落,一成不变的动作传统和陈规陋习使舞蹈失去了鲜活的气息和崇高的品味。人们也急于打破中世纪以来对人体的束缚,无论是在思想观念,还是在行为规范上,都需要一场革命来迎合解放身体与追求自由的呼声。在工业革命带来的喧嚣中,艺术家们热衷于回归自然,回归田园和古代文化,去寻找一种感性的真实和人性的力量。伊莎多拉·邓肯的出现,掀起了20世纪一场波澜壮阔的人体文化的复兴。她抛却了紧身胸衣和芭蕾舞鞋,穿上了图尼克衫,赤足而舞,从大自然和古希腊文化中寻求灵感。邓肯向往原始的纯朴和自然的纯真,主张“舞蹈家必须使肉体与灵魂结合,肉体动作必须发展为灵魂的自然语言”,真诚地、自然地抒发内心的情感。作为一种文艺思潮,现代舞是浪漫主义的产物,但从被称为“现代舞之母”的邓肯讲“古典芭蕾一点儿也不美”开始,现代舞变成了一种与古典芭蕾相对立的舞蹈派别。

追寻自然的舞步

邓肯出生于圣弗朗西斯科。母亲是音乐教师,因此从小就给予了她良好的音乐教育,培养了她的舞蹈志趣。邓肯6岁就能教小伙伴跳舞,并表现出对僵化、刻板的古典芭蕾的反感,她立志把自己的舞蹈建立在自然的节奏和动作之上,去解释和表演音乐家的作品。她不屑于为生活而去跳低级的商业化舞蹈。21岁时,她被迫去英国谋生,在不列颠博物馆潜心研究了古希腊艺术。她从古代雕塑、绘画中找到了她认为理想的舞蹈表现方式——身着长衫,赤脚,动作酷似树木摇曳或海浪翻腾。她从古典音乐中汲取灵感,追求“可以通过人体动作神圣地表现人类精神”的舞蹈。她认为,技巧会玷污人体的自然美,动作来源于自我感觉,舞蹈应该自始至终都表现生命。因此,她在伦敦的表演,使观众耳目为之一新。她像森林女神一样,薄纱轻衫、赤脚起舞的形象,在整个欧洲受到空前的欢迎。

作为一个舞蹈家,她获得了成功。她成为美国现代舞蹈的奠基人,并以自己创办的舞蹈学校,传播推广了她的舞蹈思想和舞蹈动作,影响了世界舞蹈的发展进程。

大舞蹈家邓肯的出世,使女人才真正领悟到舞蹈的原意,是来源于对造物主创造了女人的首肯、赞美与感激。邓肯凭其对舞蹈的意念,对原创性与自由的要求,以独创一格的舞蹈,结合后来女性主义者强调的个人表达和妇女主张的社会责任于一身。邓肯认为女人是万物之精华,是大地之母,她赞叹女人身体的精妙,为此创造了无与伦比的优雅的舞蹈,并找到了人体与音乐的最佳结合形式,成为现代舞蹈之母。

在西方传统社会里,女性从来便被视为多愁善感,也因为这个缘故,主张要诸多约束,罢免其倾覆的可能。邓肯的舞蹈,却正是自由的表达,其舞蹈可以视为一种文化上的逾越,拒绝约束,把内在感受与身体外现的行为二分,并主张艺术与自然结合。赤足的邓肯,的确给当时的美国舞蹈界带来了一股有力的冲击。舞蹈史家的描述是这样的:邓肯整个身体在舞动,并把心灵安置其中,不守成规,也因而不落俗套,超越了“肉欲的对象”。

体现东方特色的现代舞

圣丹尼斯是美国的另一位舞蹈家,也被认为是现代舞的先驱。

圣丹尼斯少年时代受过非正规的舞蹈训练。1904年,她从一幅绘有埃及女神的香烟广告上得到启发,从而开始了她用东方舞蹈来传达宗教精神的创作生涯。1906年,圣丹尼斯的第一个作品《罗陀》在纽约一上演,就轰动了整个西方,使她成为第一个用舞蹈深刻表现东方题材的美国舞蹈家。

圣丹尼斯对现代舞的贡献,主要是对东方舞蹈形式的运用。她的作品如《香火袅袅》《眼镜蛇》《印度舞女》《瑜伽信徒》等,都是运用东方舞蹈的形式来传达宗教与艺术的精神。她广泛地吸收了埃及、希腊、印度、阿拉伯和泰国等国舞蹈的风格特色,使得她的舞蹈成为了一种具有东方特色的现代舞。1914年,她和美国舞蹈演员肖恩结婚后在洛杉矶创建了圣丹尼斯—肖恩舞蹈学校,这是公认的美国第一所严肃的正规舞蹈学校,有完备的教学大纲,向学生传授原始舞蹈、东方舞蹈、芭蕾等,同时进行创作演出。这所学校成为美国现代舞的主要发源地,并培养出一批杰出的现代舞的人才,格雷厄姆、汉弗莱、韦德曼等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莫奈与毕加索

莫奈

印象派绘画是西方绘画史上划时代的艺术流派,19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其影响遍及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但它在法国取得了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莫奈是印象派最有代表性的画家。

早期的艺术生涯

莫奈1840年生于巴黎,父亲是勒阿弗尔的一个经纪人。莫奈18岁跟布丹学画,23岁进入格莱尔的画室,和雷诺阿、西斯菜、巴齐耶同学,并结成莫逆之交。由于对格莱尔的教学法不满,他们很快离开画室,一起到巴比松附近森林区写生。此间莫奈对库尔贝、马奈的艺术发生了浓厚兴趣。

马奈是19世纪印象主义的奠基人之一。受到日本浮世绘及西班牙画风的影响,马奈大胆采用鲜明色彩,舍弃传统绘画的中间色调,将绘画从追求三元次立体空间的传统束缚中解放出来。此外,马奈亦以自然主义式的想象来处理创作的题材与想象力,并未刻意美化,取而代之的是清晰、冷静、光线均匀分布的景致,表现出和谐、清楚而简约的风格。

继马奈之后,莫奈进一步地沉醉于光与色彩的科学实验,他运用自然科学实验的成果来完成自己的画,尝试着以分解和观察阳光和空气中的色彩的方法,用三棱镜来分析太阳光的色彩,发现了七原色。因此,他把太阳的光和空气中的色彩,分解出许多明亮而强烈的原色,用这些原色错综交并地组织在画布上,成为光幻华丽的色彩组合。在这种华丽色彩和鲜明的阳光感觉中显现出他所描绘的物象。他的早期作品有1866年的《卡美伊》、1867年的《花园里的女人们》。

印象派的诞生

1874年,一群青年画家在巴黎组织了一个他们自己的画展,来向官方的沙龙挑战。这些看起来违反传统的作品遭到了嘲讽和抨击。同年4月25日,《喧闹》杂志上发表文章,以戏谑的口吻,借莫奈的《日出—印象》一画,把这个展览会叫做“印象主义者的展览会”,这群青年画家接受了这个带着嘲笑味道的帽子。此后,“印象派”这一名称便广为流传,并且载入了美术史册。

莫奈对表达阳光的迷恋,使得他把一生的主要精力都用在了表现外光的探索上。从早到晚,从乡村到城市,从春天到冬天,从街道到河流,他都细心地观察自然界阳光和气候的变化。在《圣拉扎尔车站》《羊垛》《林荫道上》《卢昂教室》《泰晤士河景色》《白杨树》《威尼斯的达姆拉宫》《雪景》等画中,他对外光和空气氛围作了淋漓尽致的描绘。如《圣拉扎尔车站》一画,从汽笛与车厢中散发出来的蒸汽,与晨间的湖雾混合成一片,在半透明的微弱的阳光下照射出来的华丽色彩,莫奈看到了其中的变化和自然的美。黑色火车头是用许多深度色彩,褐、紫、青等色调和并列在画布上描绘出来的,使烟煤熏天的车站景色,在莫奈的笔下,变成了灿烂壮阔的画面。

莫奈的印象派名作

《日出·印象》这幅名画是莫奈于1872年在阿弗尔港口画的一幅写生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