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新时期青少年心理与心态读本
28456700000014

第14章 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与解析(1)

学习上没有天生的优等生

案例一:一提学习就头疼

小军是某中学初一的学生,从小到大,小军的各科成绩都很优秀。

但是进入中学以后,小军突然开始讨厌起学习来,学习成绩也直线下降。他的表现也大不如前,遇到好“欺负”的老师,小军就经常不去上课,遇到比较严厉的老师,小军虽然不敢逃课,但是上课也不听讲,只是趴在桌子上睡觉。放学回家后,小明把书包扔在一边,既不复习功课,也不做家庭作业,而是躺在床上看电视,要不就是玩手机、发短信。每当父母一提到“学习”这两个字,小军就表现得特别烦躁,还用两手捂住脑袋在床上打滚,并且说自己头痛、难受,不让父母再提“学习”。为此,小军的父母伤透了脑筋。

心理解析

如今,很多青少年都有厌学的情绪,且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越发明显,这已经是一个较普遍的现象了。而且,不只是成绩不好的孩子厌学,就连那些成绩非常优秀、在老师眼里是好学生、家长眼里是好孩子的青少年都存在厌学情绪。在他们的内心世界里,学习是件很烦心的事,一提起来头就会疼。

其实,学习是一个人认识世界的最基本的也是唯一的途径,大千世界奇妙的事物有很多,学习本应该是一件令人感到快乐的事情,应该符合青少年的天性。

但是一旦机械的、枯燥的重复取代了刚接触知识的新鲜感和趣味性时,孩子就会感到丧失了学习的乐趣,那么他们便会产生厌学情绪。

学习本身是耗费精力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精神始终是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心理倦怠。不仅如此,学习也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就可完成。一个人无论进行什么性质的工作,时间长了,都会多多少少产生厌倦情绪。

此外,不会学习也是导致孩子产生厌学情绪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些孩子往往学习时集中不了注意力,不能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学习,不能筛选知识中重要的内容,无法将学到的知识正确、合理地表达出来。孩子如果不会学习,日益繁重的课业内容就容易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

专家支招

面对青少年一提学习就头疼的现象,身为家长,应该做到:

1.帮助孩子确立适当的学习目标

父母为孩子确立一个适当的学习目标,可以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起到指引的作用。而所谓明确的学习目标,就是指要切合实际,不要笼统地提出要求。应该具体地告诉他每天要完成的课程进度。所谓适当,是指学习目标的难度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让他觉得付出努力就能达到,这样才能激发孩子的潜力。如果学习目标定得太高,就会使他丧失信心;而定得太低,他又会觉得不用努力就能实现,从而失去兴趣。

2.帮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孩子都会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因为他们会按照别人的评价认识自己。

一个总是失败的孩子体验不到成功的快乐,也就不去努力了。对于一个经常完不成作业的孩子,家长最好让他先做几道容易的习题,让他能轻而易举地完成,再调整作业的难度。如果孩子的学习不好,不要将失败的原因归为孩子不聪明,家长可以从学习态度、意志力等方面去寻找原因,千万不要说他笨,不要让他在别人的评价中否定自己。

3.鼓励孩子进行自我激励

如果孩子能够经常自我激励,相较于其他孩子,他能更容易地走出某一场考试失利带来的心理阴霾。要帮助孩子树立自我激励的目标,就要让他学会自我暗示,经常对自己说一些能够提高信心的话,如“我一定能成功”。另外还要让孩子在行动中摆脱消极情绪。如果孩子因为害怕失败而对学习产生恐惧,那么就要告诉他采取什么样的行动能消除这种情绪。

4.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劳动,这种观点当然不错。但若老师抱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信条不放,一方面强化苦观、常念苦经,大讲特讲“头悬梁,锥刺股”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常做苦事,倡导苦干,用时间加汗水的方法来推进学习活动,那么只会使过重的课业负担压得学生苦不堪言。如此这般,青少年对学习如何能产生兴趣?以苦为乐恐怕大部分学生做不到,他们表现的往往是痛恨学习。要倡导轻松愉快的学习,变苦学为乐学,如此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此就应该改进教法,想方设法地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在引导孩子学习的过程中,抓住事物新奇性、形象性、矛盾性、变化性、对比性等特点,用感官上的刺激,引起孩子们的兴趣与关注,进而接近、了解未知事物,解决新问题。

在教学时,要采取丰富多样的方法,设置各种巧妙的情景,不断呈现事物的这些特性,努力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

案例二:对学习越来越没感觉——培养学习自我效能感

明明,高三理科班学生,初中成绩很好,担任班干部,活泼好动。

高一时,学习特别用功,但从不熬夜,成绩是班上十多名。高二文理分科她选择了理科。由于其班上的同学相对成绩要好些,因此她的排名有所下降。再加上班上的女同学晚上在寝室里打手电筒看书,翻书的声音使她难以入睡,便强迫自己入睡,担心睡不好会影响明天的学习,但越是这样强迫就越睡不着。白天上课精力无法集中,情绪开始变坏,爱发脾气,记忆力开始下降,和同学之间的关系出现裂缝。当时看了医生,认为是神经衰弱,开了一些药,吃了后稍有好转。但过了一阵后,又不管用,反而加剧,再加大药量,也不管用。她心里特别焦虑,因而就更睡不着。她心中非常苦恼,情绪抑郁,同学一有什么事不顺她的心,就发脾气。回到家里就没事了,能入睡。周末回家就不想来学校,自己有休学的念头。学期期中考试是班上的34名、学校的185名。自己对自己的期望值特别高,用她自己的话说:“我不是只想考上就行,而是要考个好学校,考个本科大学。”

心理解析

学习的自我效能感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的主观体验。一个感到有强烈学习能力的人在学习中会充满自信,对成功抱有较大的希望,获得成功的动机比较强烈。在学习中能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去面对的人,遇到困难一般不会退缩,而是信心百倍地接受挑战,思路也较为广阔,所以容易取得成功。相反,认定自己学习能力较差的人,不能正确地预期自己的努力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内在关系,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成功的期望值较小,成功的动机较弱,不能充分地调动学习主动性,学习倦怠,接受知识被动,遇到困难消极退避。因此,学习成绩多数不够理想。由此看来,自我效能感对学习成绩影响很大,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自我效能感的产生与个人的成败体验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一个学生若总是失败,从未有过成功的积极情感体验,就会降低自我效能感;相反,一个学习中经常取得好成绩,经常得到师长和同学称赞的学生,其自我效能感会提高。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身学习能力的主观评价和感受,并不是指学习能力本身,所以要提高这种感受和积极性,为自己设定的目标与自身实际相符是非常重要的。

人们的归因风格和学习能力自我评价对学习动机的影响很大。积极的归因风格和正确的自我评价对于一个人的动机具有较好的激发作用。积极的归因就是将失败归因为缺乏努力等不稳定但可控因素,而不是归因为缺乏能力等稳定而不可控因素;将成功归因为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而不是归因为任务简单、运气等外部不可控因素。正确的自我评价是指对自己学习能力的评价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既不妄自菲薄,又不盲目自信,而是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并怀有只要自己努力了就可以学好的信念。虽然归因风格和自我评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这两者内部是存在着必然联系的。有积极归因风格的同学对自己学习能力的评价一般都是恰当和正确的,而有正确自我评价的同学一般都会形成积极的归因风格。

一般来说,成功经验对学习的自我效能感的提高会起促进作用,反复的失败则会使其降低,但还要受个体归因方式的左右。

专家支招

那么,作为父母,应该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自我效能感呢?

1.为孩子设定合理的学习目标

假如孩子在班上的成绩是在中下水平,那么不妨为孩子设定提前两三名的半学期目标,依据这一目标再设定每天的目标;当一天的学习目标顺利实现后,应当让孩子学会为自己庆功,学会自我强化,这毕竟是孩子学习进步的一个有力证明,父母应鼓励孩子积极地去体验这种感觉。如果孩子能够坚持将每一天的目标实现,半学期目标也就不困难了。当孩子一步一步地将目标变成现实,他的自我效能感也就自然随之提高了。这其中的关键就是切忌设定过高的目标,实现的可能性过小,孩子的挫折感就会提高,不利于其学习自信的增强。

2.对孩子的挫折进行合理归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