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新时期青少年心理与心态读本
28456700000015

第15章 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与解析(2)

学习和生活中每个人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都会经历或大或小的失败。在遭受挫折时,如果不会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全面的分析,只是片面地归于自己的能力,那就会使自己的学习自我效能感降低,使自己产生一些消极反应,如失去了信心、意志消沉、自暴自弃或丧失目标。所以学会全面分析,考虑环境、自己的基础知识、身体状况、情绪状态、问题的困难程度等影响学习成败的因素。

案例三:我真的学不好——摆脱“失败综合征”

小刚的小学阶段由于成绩好,一直是在父母及周围人的称赞、期许中度过的。可是在上初中后,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在一瞬间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初中课程的知识结构和对于学习方法的要求与小学阶段是截然不同的,尽管小刚在小学的时候成绩突出,但是对中学课程的适应能力似乎较差,开学后不久的小测验就考砸了,这种挫败感是他以前从未体验过的,从此他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产生了很大的心理压力。随后在学习中他也曾积极努力过,可是收效甚微。

自此以后,小刚每次考完试都会担心自己的成绩不理想,偏偏自己越是这么想,事情越是往坏的方向发展。小明感到自己处处不如人,也从父母和老师的眼神中看到了失望。他在挫败中丢掉了自信,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学习热情也因此提不起来了。

同学们指出了小刚所存在的问题,就是学习能力较低,也就是说小刚的学习方法有问题。老师多次帮助过他,可小刚的学习成绩仍旧没有起色,小明也认为自己不行,觉得自己成绩差是天生的能力问题,所以即使努力也赶不上其他同学,也不可能获得理想成绩。他感到非常沮丧,也很郁闷。他以前心中一直有一个美好的愿望,那就是考上重点高中,然后跨进大学之门,然而现在这一切似乎变得遥远了,成为一个实现不了的梦想。

心理解析

对于小刚的这种由于连续的失败导致对自身失去信心的现象,一般被称为“失败综合征”。所谓“失败综合征”,即失败并不是由于自己缺乏能力,而是方法不当,或者根本没有努力而遭受失败。通常来说,青少年出现这种“失败综合征”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第一,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反复失败。大多数青少年在进入新的学习阶段的时候,都会对自身的能力充满信心,定下很高的目标。但是,一次又一次没有达到目标,就会使他们受到挫折,感到对生活环境和学业的无能为力,无论他们如何努力,也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无助感,并放弃努力。

第二,青少年对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得出了错误结论,形成了认识上的偏差。

有“失败综合征”的孩子与其他孩子有一个明显的差别,那就是他们对自己的成功有一种“宿命”的观点,感到成功与失败不是自己能够决定和改变的,而是由外部的、自己无法控制的因素决定的。

第三,家长、老师对青少年的不良评价也会导致他们的“失败综合征”。诸如以下情况,家长这样的语言都会对孩子的内心产生极大的影响:“连这个都不会,你真笨!”“我看你是无可救药了!”“你这种成绩,真把老子的脸都丢尽了!”“你看隔壁家的朱力,你为什么就不能像他一样?”毫无疑问,这些令人泄气的话对孩子的自信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如果父母说他笨,孩子可能就会信以为真,认为自己肯定就是不聪明。

总之,父母、老师的消极评价会大大打击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对自己丧失信心,使他们怀疑自己的价值。

专家支招

面对有“失败综合征”的孩子,父母应努力让孩子体会到成功的感觉,走出失败的阴影:

1.对孩子采取小步子前进的策略

俗话说,“一口吃不成个胖子”。家长将孩子提高的目标分解成一个个较容易达到的小目标,这样,每达到一个小目标就是一次胜利,从而让孩子一直带着喜悦去攻克最终的目标。

2.帮孩子有效利用其最擅长的科目

家长可以帮助孩子找到一门他比较擅长的学科,以此为突破口,将这门课的学习心得应用到其他科目中,让孩子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并相信自身的能力。

3.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价值

很多青少年认为价值完全取决于行为表现,他们会认为只有成功的人、学习成绩好的人才是有价值的。而一旦自己的成绩不佳,就是一个没有价值的人。对此家长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价值,这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4.保持对孩子的高期望

很多父母会降低对成绩一直不理想的孩子的期望和要求。事实上,这种做法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自信和其对成功的期望。父母的低要求和低期望是不相信孩子能力的表现,相反,父母的高期望只要不是不切实际的,就能使孩子感受到信任,增强他们的信心,从而使他们今后更加努力。

沟通是和谐的桥梁

案例一:你说东,我做西

王雨今年17岁了,上高中二年级。在高一的时候,他的成绩很优秀,可是进入高二后,学习成绩却大幅退步,上课不好好听讲,作业不按时完成,上学变成了应付差事,对学习好像忽然之间再也提不起兴趣了。当他因为不按时完成作业或是考试成绩不理想而受到老师的批评时,总是一副不服气的样子,常常和老师顶撞,有强烈的抵触情绪。有一次物理老师对他说了一些比较过激的话,从此他再也不听物理课了,一上课就睡觉,也不完成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了。王雨的父亲长期在外地工作,他和母亲一起生活,母亲工作较忙,对王雨要求特别严格,说一不二,缺乏必要的关心和理解。现在王雨一听到母亲唠叨就发脾气,甚至一回家直接把自己关进房间,连个招呼都不打。问他问题,他要么装听不见,要么就随口敷衍,多问几句学习上的情况,他就不高兴地大声嚷嚷:“没完没了的,烦不烦啊!”不仅仅是老师和母亲,谁的话他都听不进去。总之,你让他往东,他偏要向西。

心理解析

许多孩子的父母可能都会遇到这样的尴尬场面:你说不,他偏说要;你说要,他偏说不。有时他明明做不到的事情,还坚持要自己做,拒绝父母的帮助;而另一些时候却每一件事情都要父母包办。其实,孩子的“反抗”不过是建立自我的方式。为了要弄清自己是谁、要的是什么,孩子必然要经过一段否定成人要求的时期。其实,孩子这种不稳定的表现,正是他要进入一个稳定时期的前奏。

换句话说,青少年的反抗是他进一步成长的信号。

一些正值青春期的孩子,反抗性极强,他们常常容易激动、爱发脾气、与大人唱反调,正是因其自我意识开始树立,做事要按自己的意愿办才产生的这些行为。如果大人稍加约束,就会产生反抗心理。

孩子对大人的对抗,有的表现为外向型的对抗,如用言语顶撞,或破坏东西;有的则表现为内向型的对抗,如阳奉阴违、心口不一,表面乖巧,内心抵触。孩子的对抗行为大都发生在十几岁,这时候孩子的自主性逐渐增强,对问题有了自己的主见,因而对成人的一些行为采取排斥的态度,尤其是成人的干预行为,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对抗情绪。

因为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视野更开阔了、自主意识更强了,他们已经有了自己评判事物的标准和看待问题的特有角度,不再像以往那样时时处处听从家长的命令。这些特有的标准和角度在同龄人之间心领神会,却让家长不得其门而入。一些家长渴望明白个究竟,随时随地都想监控自己的孩子,而孩子随时随地又想摆脱家长的监控。在监控与反监控的较量中,家长的权威和地位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质疑和挑战。

孩子有了逆反心理,经常让家长很恼火,越恼火就越发训斥孩子,但家长的训斥反而更增加他们的反感情绪。

专家支招

逆反心理会导致孩子无法正确判断事物,盲目地否定一切。这不仅影响到他们能力的发展,而且还会造成青少年的不合群及被边缘化,这些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百害而无一利的。那么,如果孩子有了逆反倾向,家长应该怎样纠正他们呢?

1.以正确的方法关心和爱护子女

家长疼爱孩子是可以理解的,但应以孩子的正确发展为目的来关心和爱护他们。对孩子的关爱,不应只局限于物质方面,还要注意孩子心态的变化,以正确的观念教育孩子。父母应创造机会,让孩子多与同伴交往,提高社交技能,从而养成良好的品格。父母也应当让孩子去接触社会,参与劳动,打破家庭封闭之门,让孩子了解事情并不是他所想的那么简单,学会从多角度考虑问题。

2.平等地跟他们沟通

交谈可以使双方相互沟通,只有沟通才能促进相互理解。但是,交谈必须建立在双方平等的基础上,可以以朋友的身份与孩子“平行交谈”。家长用“平行交谈”的方式跟青春期的子女谈话,往往能引起热烈回应。“平行交谈”的意思是家长与子女一面一起做些普通活动、一面交谈,重点放在活动上,而不是谈话的内容,双方也不必看着对方。这种非面对面的谈话方式会让家长和孩子都感到轻松自在。家长与孩子的谈话内容,最好是多谈一些如何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等。在交谈中,还要注意从事情到关系、从事情到感情、从一般到特殊等原则,从而使孩子与家长之间能够交心。

3.要有理解之心

一定要认识到这是孩子人生中一个必经的阶段,不要那么担心和难过。其实家长在那时完全可以回想一下十五六岁时候的自己,那时没准也有与父母起冲突的时候,或者是在日记中表达自己的思想,即使那些思想现在看来十分幼稚可笑。所以,要以理解的态度来看待这个时期的孩子,看待逆反这件事情。

4.鼓励孩子诉说原因

家长可以鼓励孩子述说唱反调的原因,这样一来可以帮助孩子整理自己的思绪,给孩子一个反省的机会,二来家长听了原因后也加深了对孩子的理解。有时,孩子“唱反调”只是为了博取更多的关怀和重视罢了。所以,家长可以听听他们怎么说,给孩子充分表达的机会。

5.转移话题

当家长和孩子陷入争执时,双方都很冲动,这时不妨先转移注意力。如果双方在过激时都说了伤害对方的话,尤其是家长在极度愤怒和失望之下说出孩子不能接受的话,这时正处于叛逆期的孩子很容易有一些过激的举动。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双方须冷静处理。

案例二:你们根本就不让我说话

晶晶在大人的眼里是一个性格内向、很少说话的女孩,可是在同学和朋友的眼中,晶晶却性格开朗、聪明活泼。平日里父母经常会自作主张地替晶晶说话。比如母亲和她在路上碰见了熟人,熟人看晶晶,总会问她一些问题,往往是晶晶正要回答,母亲已经替她说了。再问别的问题,妈妈同样还是会替她回答。渐渐地,再遇到外人时,晶晶就不怎么说话了。于是晶晶在别人心里形成了不爱说话、性格内向的印象。

忽然有一天,晶晶认真地对自己的父母说:“爸,妈,咱们吃完饭好好聊聊好吗?我希望我们能够坐在一起,平等地对话。”晶晶的父母听后目瞪口呆。之后父母才发现,他们和晶晶之间太缺乏沟通,所以他们根本不了解自己的女儿,女儿的心思、个性、性格、爱好等,他们都说不上来。

心理解析

在大多数家长的眼中,现在的青少年是最幸福不过的了,他们要吃有吃,要穿有穿,娱乐项目丰富多彩,在学校里接受完整的教育,在家里更有长辈和亲朋好友的呵护与关怀。很多家长喜欢用“痛说革命家史”的办法教育孩子,总是对孩子说:“当初在困难时期,每人每天的口粮都是有限制的,全家人一个月只有六两猪肉!你看看你们现在,每天大鱼大肉的,还有什么不知足的啊!”家长认为给予孩子足够的物质支持就够了,可是事实上孩子们真的认同这种说法吗?为什么那么多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总是觉得空虚,觉得别人不了解自己?为什么孩子们除了自己的父母跟谁都可以对话?

青少年随着自身年龄的增长和心理发育的逐渐成熟,不仅仅只满足于物质生活上的要求,他们更希望家长能够正视自己的成长,给予自己话语权,能够平等地和家长对话。他们渴望与家长进行平等的沟通,这是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所以当家长不能与孩子平等交谈、沟通时,孩子会有严重的失落感和压抑感。这也正是很多父母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自己对孩子已经非常关心了,可是孩子还在抱怨父母不了解他们,孩子的心事,就是不愿意对父母吐露。

专家支招

尊重永远是打开一个人心扉最好的钥匙。父母想要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就要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1.给孩子平等对话的机会

人的思想、行为、动机总是会通过语言不知不觉地流露出来,所以家长应当多跟孩子就他们感兴趣的、关心的事情展开对话。要鼓励孩子说话,并且善于抓住孩子话语的含义,即便他们说得不准确或不全面,也认真去倾听,让孩子觉得真正受到重视。

2.耐心回答孩子的问题

当孩子向你提出问题时,家长应该暂时放下手头的事情,认真地听听孩子的问题,并且尽量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给他们一个答案。“自己玩去!”“我很忙,别来烦我!”这样的话会伤害孩子,让他们疏远你。

3.对孩子付出真诚和尊重

无论在什么时候,两代人之间真诚、平等的沟通,才是最好的亲子教育方法,才是最有效的教育手段!要想提高亲子沟通的质量,需要家长尊重孩子相对脆弱的自尊,并且时刻满足他们日益强化的“成人感”。在日常生活中,最好能让孩子觉得你是他们真诚的朋友和可以依赖的对象。

塑造健全的人格

案例一:我不如别人

小娟是个性格内向的女孩,她总是觉得自己长得很难看,加上小时候因烫伤在胳膊上留下的一小片伤疤,更使她感觉非常自卑,在学校里她从不和同学们玩耍,自己总是在窗户旁静静地发呆,好心的同学想和她一起玩耍时,她也总是躲着,上课时,即使是自己会的问题,她也从来不站起来发言。一天,放学回家的路上,经过一家饰品店,同学们硬是把她拉了进去,她顿时羞红了脸,很着急地说:“我长得这么难看,戴什么饰品都不好看。”说后便哭着跑回家了。

心理解析

自卑是一种消极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即由于个体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而产生的消极情感。自卑感就是个体把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偏低的一种消极的自我意识。具有自卑感的人总认为自己事事不如人,自惭形秽,丧失信心,进而悲观失望,不思进取。

具有自卑心理的青少年孤立、离群,自信心和荣誉感受到压抑,当受到周围人们的轻视、嘲笑或侮辱时,这种自卑心理被大大加强。自卑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是实现理想或愿望的巨大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