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新时期青少年社交与处世读本
28457100000011

第11章 处世定律(4)

互补是这样一种关系:他们在某些方面和我们不同,我们外向,他们腼腆;我们喜欢冒险,他们谨小慎微;我们开朗,他们忧郁;我们话多,他们沉默……它给了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启示:和他人打交道肘,要注意他需要什么,然后利用性格优势互补形成吸引力。

善于取长补短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不仅特征相似的人会相互吸引,成为友好的朋友,而且彼此之间差异较大的人,也能够建立较为亲密的关系。在需要、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特长和思想观念等方面,如果存在差异,而双方的需要和满足途径又正好成为互补关系,就可以产生相互吸引的关系。这证明人不仅有认同的需要,也有从对方获得自己所缺乏的东西的需要。这就是人际关系中的“互补定律”。

那么互补和相似定律是否矛盾呢?它们并不矛盾,因为差异并不一定都能形成互补。互补性的前提是,交往双方都得到满足,如果不能满足这一要求,那么相反的特性就不能够产生互补,甚至还会产生厌恶和排斥。比如高雅和庸俗、庄重和轻浮、真诚和虚伪,等等,这些就只能造成“道不同,不相为谋”,很难产生互补效应。

或者说,形成相似的那些条件,往往是大的方面,比如人生观等。这些如果不同,就难以理解,不容易吸引。而形成互补的,往往是相对较小的方面,比较具体的特征。就像人们常说的:“该相似的地方相似,该互补的地方互补。”

国外的一些心理学家对气质相同的人合作的效果和气质不同的人合作的效果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两个弱气质的学生在一起,常常因缺乏主见而面面相觑、无可奈何;而两个强气质的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常因对问题各执己见、争执不下而影响团结;团结搞得最好的是两个气质不同的学生组成的小组,该小组的学习效果最显著。

互补一般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交往中的一方能满足另一方的某种需要,或者弥补某种短处,那么前者就会对后者产生吸引力。如能力强、有某种特长、思维活跃的人,对能力差、无特长、思维迟缓的人来说,就具有吸引力;依赖性特别强的人愿意和独立的人在一起,脾气暴躁的人和脾气温和的人能够成为好朋友;支配型的人和服从型的人能够结为秦晋之好,试想,如果两个都是支配型的人结为夫妻,那家中还能有太平吗?我们在生活中时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

口若悬河的人和沉默寡言的人成了亲密的朋友;脾气暴虐的人容易与温顺柔和的人和睦相处;当机立断的人对优柔寡断的人,反而有更大的吸引力;大大咧咧的人反而与谨小慎微的人,成了莫逆之交。互补的另一种情况是:因为别人的某一特点满足了你的理想,而增加了你对他的喜欢程度。比如一个看重学历的人,自己又没有拿高学历的机会,会很看重高学历的朋友等。

任何人都与生俱来地具有一些缺点,而且性格不是那么容易改变。不同性格的人容易产生互补,并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比如,关怀型与依赖型、急躁型与耐心型、倔强型与柔顺型、阳刚型与阴柔型、外向型与内向型、急性子与慢性子等不同性格的人容易相处。

在恋人和夫妻之间,这种“一阴一阳、一刚一柔”的互补性表现得更为明显。男人的威武雄壮,可以让女人感觉很安全;女人的温柔细腻,可以给男人带来幸福感。

优势互补才能彼此互惠

在与朋友的交往中,人们常常受方位的邻近性、接触频率的高低性和意趣的相合性影响,使得交往的领域变得十分狭窄。

其实,决定交往对象范围的主要因素,应该是“需要的互补性”。如果你发现自己某方面个性有缺陷而又对某人这方面的良好个性十分羡慕和敬佩的话,那么你为什么不可以而且应当主动找他谈谈,用自己的感受与苦衷去引发他的体会与经验呢?如果你觉得自己与某人的长短之处正好互补的话,为什么不可以通过推心置腹的交往来各取人长,各补己短呢?

选准对象,抓住时机,主动“出击”,以己之虚心诚意去广交朋友,这对博采众长,克己之短,完善自我是很有好处的。这一点在与朋友的共事上十分重要。

比尔·盖茨原来自己经营微软公司,时间长了,逐渐发现自己在管理方面能力的某种欠缺。而且他自己真正的兴趣是在软件开发上,所以逐渐感到分身乏术、力不从心,工作兴趣也下降了。他逐渐认识到管理方面需要有专门的人才来为他打理,于是,后来就找到了大学时的同学鲍尔默。希望他能出任微软的CEO,专门负责公司的运营管理。而鲍尔默恰恰是个管理方面的天才。他热情万丈,善于影响别人,善于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对于比尔·盖茨来说烦琐乏味的管理工作,对于他来说则乐趣无穷。这样比尔·盖茨与鲍尔默之间就形成了很好的互补关系,强强联合,缔造了微软辉煌的业绩。

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互补定律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事业的合作上,寻找和自己互补的人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团队领导,只有掌握了人才互补的定律,才能更好地用人。在一个团队中,一般各种特质的人才都有,如果把他们之间形成一种相互补充的关系,包括才能互补、知识互补、性格互补、年龄互补和综合互补,就更加有利于团队的发展。一个好的团队,需要有一个比较合理的人才结构,才有利于保持团队的创造性活力。如果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是一种性格、一种气质,工作反而无法做好。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们的特长、优势以及所用的社会资源都不尽相同,所以不要担心,要寻找双方的互补成分并不困难,关键还是要善于发现,挖掘利用,巧妙搭配。

人无完人,每一个人在各方面的发展都不可能是平衡的,必然有所长,也有所短。无论是在事业还是在婚姻中,如果能找到一个与自己互补的搭档,一起工作和学习,就会促进双方的发展。

为了通过朋友去获得“互补”的最大效益,我们应当打破各种无形的界限,根据自己生活、事业上求进步的需要,积极参加相应的交往活动,主动选择有益、有效的朋友,与这样朋友一起共事才能彼此互惠,创造出辉煌的业绩。

换位思考定律:设身处地理解别人

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理解、信任,并且要学会换位思考,这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础。

从对方的立场来看事情

有一对老夫妇找到所罗门王,老翁讲他想要离婚,所罗门问“为什么”,老翁讲出了若干个理由。所罗门边听边点头,最后说:“是的,你是对的,你们应该离婚。”话音未落,老妇人强烈反对,说绝对不同意离婚。所罗门问她理由,她的“理由”比老翁还要充足。所罗门同样边听边点头,最后说:“是的,你是对的,你们不应该离婚。”

这时,国王身边的大臣见国王如此断案,忍不住站出来反对说:

“您不应该这样断案,您这样断案是不对的。”所罗门同样边听边点头,最后说:“不但他们是对的,你也是对的,确实没有如此断案的,尤其是作为一个国王。”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在交往中“换位思考”的重要。所谓换位思考,就是要把自己设想成别人,以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很多时候甚至需要暂时抛开自己的切身利益,去满足别人的利益。其实,利益在很多时候是互相关联的,你能考虑别人的利益,别人也会考虑你的利益。

所罗门王在断案时,不仅用心地倾听,而且在听的同时把自己想象成对方,所以,他是从另一个角度去思维,即换位思考。而换位思考是有智慧的人所共同具备的素质。

因为所谓智慧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理解力的。一个人只有具备习惯于换位思考的素质,具有过人的理解力才能去理解平时所无法理解的东西。而对方也才感觉到自己被尊重了。这样,人家才愿意与你交流与沟通。

西方有句名言:“也许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一定举双手维护你说话的权利。”

换位思考到底是什么呢?其实就是“移情”,去“理解”别人的想法、感受,从对方的立场来看事情,以别人的心境来思考问题。当然这样并不是很容易做到的。

有时我们以为别人遇到了痛苦的事,我们就该安慰他,这样会抚平别人的创伤。而实际情况却不一定那么简单。

在生活中,我们有时很想帮助别人,但是帮助别人只有好心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一定的生活阅历和体谅别人的能力。即使安慰也是需要技巧的。有时我们太急着给人我们的观念、判断和看法,却忘了输送真正的温暖;太急于知道自己想知道的,却忘了别人的伤口还没好。

换位思考不但需要转换思维模式,还需要一点好奇心来探求他人的内心世界。

换位思考是融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佳润滑剂。人们也都有这样一个重要特点:即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假如我们能换一个角度,总是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会得出怎样的结果呢?最终的结果就是多了一些理解和宽容,改善和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一切都是从换位思考做起的,宽容这一美德的得来,也开始于换位思考。在一个团队之中,只有换位思考,才可能增强凝聚力。对于一个管理者来说,换位思考的能力是能否成功进行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