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心宽?心宽就是指一个人的心境要宽大无比,能够包罗万象,内心装得下整个世界。做人要心胸开阔,能容纳各种矛盾,要宽宏大量,能装得下一切,能包容一切。就像宇宙一样,能够包容和承受所有不同大小星体的存在,包括太阳、月亮、地球,还有许许多多的不同质量的大小星球,等等,所有的存在都是一个完整的天体。这就是包容和宽容。
做人首先要学会包容、宽容、忍让,用知识和头脑去理解、容纳不同的人或事,要大度待人,能够承担或承受他人的存在,不要做与人为敌的事情,更不要去制造矛盾和事端,多与人沟通、交流、对话、磨合,互助互利,互补互惠,更要相互信任、相互尊重,把别人的事情当作是自己的事情来对待,积极想办法去处理好。不要萌生或存在“气人有,笑人无”的心态,显得小肚鸡肠,没有一点长者的慈善为怀。要学会做人,拥有与人为善、与人为美的高贵品质,处理好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要“以助人为快乐,以善待他人为己任”,做一个品德高尚、心中无瑕、更加完美的人。
对自己说“不要紧”
在生活中,我们遇到不如意的事,学会对自己说“不要紧”,会让你的生命更有光彩。
田丽曾经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女孩,面临生活中一些不如意的事常常会觉得孤立无援,然而一位教授的一节课,却让她改变了自己对生活的看法。
有一次,一位德高望重的教育学教授在田丽的班上说:“我有句三字箴言要奉送各位,它对你们的教学和生活都会有帮助,而且可使人心境平和,这三个字就是:不要紧。”
田丽领会到了那句三字箴言所蕴涵的智慧,于是便在笔记簿上端端正正地写下了“不要紧”三个大字。她决定不让挫折感和失望破坏自己平和的心情。
后来,她的心态遭到了考验。她爱上了英俊潇洒的周云。他对她很要紧,田丽确信他是自己的白马王子。
可是有一天晚上,周云温柔婉转地对田丽说,他只把她当做普通朋友。田丽以他为中心构想的世界当时就土崩瓦解了。那天夜里田丽在卧室里哭泣时,觉得记事簿上的“不要紧”那几个字看来很荒唐。
“要紧得很,”她喃喃地说,“我爱他,没有他我就不能活。”
但第二天早上田丽醒来再看到这三个字之后,就开始分析自己的情况:到底有多要紧?周云很重要,自己很要紧,我们的快乐也很要紧。但自己会希望和一个不爱自己的人结婚吗?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田丽发现没有周云自己也可以生活。田丽觉得自己仍然能快乐,将来肯定会有另一个人进入自己的生活;即使没有,她也仍然能快乐。
几年后,一个更适合田丽的人真的来了。在兴奋地筹备婚礼的时候,她把“不要紧”这三个字抛到九霄云外。她不再要这三个字了,她觉得以后将永远快乐,她的生命中不会再有挫折和失望了。
婚姻生活和生儿育女不会有挫折失望?这当然不可能。有一天,丈夫和田丽得到一个坏消息:他们破产了。
丈夫把信念给田丽听了之后,她看到他双手捧着额头。她感到一阵凄酸,胃像扭作一团似的难受。田丽想起那句三字箴言:“不要紧。”她心里想:“真的,这一次可真的是要紧!”
可是就在这时候,小儿子用力敲打他的积木的声音转移了田丽的注意力。他看见妈妈看着他,就停止了敲击,对她笑着,那副笑容真是无价之宝。田丽把视线越过他的头望出窗外,有两个小孩正在兴高采烈地合力堆沙堡。在她们的后面,田丽家的几棵洋槐树映衬着无边无际的晴朗碧空。田丽觉得自己的胃不痛了,心情也恢复了平和,她还感到自己在微笑。于是她对丈夫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损失的只是金钱。实在‘不要紧’。”
生命中有很多突发的变故,会给我们的心灵带来巨大的压力,很多人会因为这些压力而变得一蹶不振,甚至会因此而失去生活的勇气。
卡耐基曾说:“正如杨柳承受风雨,水适于一切容器一样,我们也要学会承受一切不可逆转的事实,对于那些必然之事我们要学会主动而轻快地承受。”
面对这些人生的狂风暴雨,如果我们都能够对自己说一句“不要紧”,然后平静地接受它,时刻保持积极的心态,那么这些人生困难终将过去。
有所忍有所不忍
忍辱是佛教六度中的第三度。在《遗教经》中有这样的文字:“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人道智慧人也。”如此看来,似乎唯有接受一切有理或无理的谩骂,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忍辱;在《优婆塞戒经》中,需要“忍”的“辱”就更多了:从饥、渴、寒、热到苦、乐、骂詈、恶口、恶事,无一不需要忍。
难道修行者必须忍受世间一切,才能获得解脱吗?
圣严法师承认忍辱在佛教修行中非常重要,佛法倡导每个修行者不仅要为个人忍,还要为众生忍。但是,所谓“忍辱”应该是有智慧地忍。
第一,有智慧地“忍辱”须是发自内心的。
有位青年脾气很暴躁,经常和别人打架,大家都不喜欢他。
有一天,这位青年无意中游荡到了大德寺,碰巧听到一位禅师在说法。他听完后发誓痛改前非,于是对禅师说:“师父,我以后再也不跟人家打架了,免得人见人烦,就算是别人朝我脸上吐口水,我也只是忍耐地擦去,默默地承受!”
禅师听了青年的话,笑着说:“哎,何必呢?就让口水自己干了吧,何必擦掉呢?”
青年听后,有些惊讶,于是问禅师:“那怎么可能呢?为什么要这样忍受呢?”
禅师说:“这没有什么能不能忍受的,你就把它当做蚊虫之类的停在脸上。不值得与它打架,虽然被吐了口水,但并不是什么侮辱,就微笑地接受吧!”
青年又问:“如果对方不是吐口水,而是用拳头打过来,那可怎么办呢?”
禅师回答:“这不一样吗!不要太在意!这只不过一拳而已。”
青年听了,认为禅师实在是岂有此理,终于忍耐不住,忽然举起拳头,向禅师的头上打去,并问:“和尚,现在怎么办?”
禅师非常关切地说:“我的头硬得像石头,并没有什么感觉,但是你的手大概打痛了吧?”青年愣在那里,实在无话可说,火气消了,心有大悟。
禅师告诉青年“忍辱”的方式,并身体力行,他之所以能够坦然接受青年的无理取闹,正是因为他心中无一辱,所以青年的怒火伤不到他半根毫毛。在禅宗中,这叫做无相忍辱。这位禅师的忍辱是自愿的,他想通过这种方式感化青年,并且取得了效果。生活中还有些人,面对羞辱时虽然忍住了怒火或抱怨,但内心却因此懊恼、悔恨,这种情况就不能称为“有智慧地忍辱”了。
第二,圣严法师提倡的“有智慧地忍辱”应该是趋利避害的。
所谓的“利”,应该是他人的利、大众的利,“害”也是对他人的害、对大众的害。故事中禅师的做法是圣严法师提倡的忍辱,在这个过程中,法师虽然挨了青年一拳,但青年因此受到了感化。对于禅师来说,虽然于自己无益,但对他人有益,所以这样的忍辱是有价值的;如果说对双方都无损且有益的话,就更应该忍耐一下了。但也存在一种情况,忍耐可能对双方都有害而无益。
所以,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不仅不能忍耐,还需要设法避免或转化它。圣严法师举了这样的例子:一个人如果明知道对方是疯狗、魔头,见人就咬、逢人就杀,就不能默默忍受了,必须设法制止可能会出现的不幸。这既是对他人、众生的慈悲,也是对对方的慈悲,因为“对方已经不幸,切莫让他再制造更多的不幸”。
智者的“忍”更需遵循圣严法师的教导,有所忍有所不忍,为他人忍,有原则地忍。
沉默并不总是“金”
“沉默是金”被很多人所认同,认为有些事情无须过多解释,时间终会让真相大白的,但是很多时候,如果不及时地解决这些问题的话,就会给我们造成巨大的物质上的损失,以及长时间精神上的折磨,甚至让我们因此丧失生命。
在一个治安状况很差的城市中,一位检察官正直、勇敢、不屈不挠地与恶势力斗争,因而引起了当地许多暴力团伙的刻骨仇恨,一再威胁、恐吓、骚扰,但检察官毫不动摇。不料,一家很有影响的报社突然报道了他与女职员的亲密关系,还配发了两人在一起走路、交谈的照片,文中对他的评价是“伪君子、无耻之徒”。其实那不过是一次公务会面,而检察官对此也不想理会。
岂料,这样的谣言越来越多,检察官的生活陷入一片混乱,甚至家人也不再信任他。当他得知自己将接受一次关于受贿指控的调查时,他的精神终于崩溃了。他选择了死亡,用血的惊叹号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在他的遗书中,他写道:“现在我知道,名誉比生命价值更高。在我被彻底玷污之前,我必须离开……”
一个坚强的硬汉,败在了捕风捉影的谣言下。他深知暴力手段不仅无法损害他的名誉,还会为他增添光彩;而只要一点点谣言,就能在他的名誉上制造一个污点,失去人们信任的他只会走向毁灭。
生命中难免会遭遇各种各样的误会,甚至是别人的诋毁,如果我们此时还坚持“清者自清”的古训,那么,受伤害的只能是自己。沉默并不是最佳的选择,只有站出来,采用适当的方式澄清自己,才可能消除谣言和不良影响,维护自己的名誉。
台湾产的“玛莉药皂”本来是销路很好的商品,但由于一度传说由美国进口的药皂中某种物质含量过高,有害人体,于是它的销量一下子萎缩了2/3。制皂公司在检测产品没有问题之后,决心挽回信誉。
他们在台湾的主要报刊上同时刊出一则《玛莉征求受害人》的广告。说凡是因使用“玛莉药皂”有不良反应的,经医院证明,且复查属实,就可以得到50万新台币以上的赔偿。但要求受害者10天之内将有关证明直接寄到律师事务所。3天以后,他们又刊出这则广告,印出“截至目前,无应征受害人”。
又过3天,广告再次出现,说“应征受害人有两个”,然后说明其中一个没有医院的证明,不受理,而另一个在复查中。再过3天,广告第三次出现,题目为《谁是受害人》,说那个受害人经复查,皮肤红疹为吃海鲜所致,受害人自行撤诉,并申明,一过10天期限,就不再受理此类案子。
等到超过10天期限后,他们马上登出整版广告,标题为《我是受害人》,说自己才是最无辜的受害者,因为寻遍世界各地,并无“玛莉药皂”致病先例!广告上设计了一副手铐铐着“玛莉药皂”。这则广告一做,果然引起轰动,轰动之余便是“玛莉药皂”的销售量回升。
值得说明的是,广告中有两个应征受害人是公司虚构的,属于做“假戏”,然而也正是这“假戏”取得了吸引顾客瞩目的效果。
如果“玛莉药皂”的厂商对于谣言采取不予理睬的态度,认为时间会证明一切,那么“玛莉药皂”的销量一定还会受到影响,因为一旦有了坏的影响,人们一般就会采取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销售量长期受到影响,导致的则是企业的生存危机,如果企业都倒闭了,还谈什么“清者自清”,所以时间上根本不容许真相的证明。厂商正是采取了巧妙的方式澄清了事实,才让企业的经营状况也得到了好转。
因此,如果遭到误会或者诽谤,就需要通过正确的方式消除误会和影响,以减少损失和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