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新时期青少年社交与处世读本
28457100000031

第31章 谋略博弈(1)

确定目标,努力实现

多个目标中,如何确定哪个是最主要的目标,哪个是次要的,哪个是无关紧要的,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但只要确定了最主要的目标,就要相应调整自己,让自己投入最主要的精力和时间去实现这个目标。

不过,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实际上,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不受任何影响,一直都坚持着为了自己的主要目标去奋斗。有的时候,因为种种原因,最主要的目标无法实现了,这个时候,就面临一个重新选择的问题:到底是要坚持下去,用超乎常人的毅力和信念去继续追求原有的主要目标,还是先退让一步,重新去考虑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如何安排自己的这些目标,选择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成为最新的主要目标。

自己来做出选择,这也是一个博弈问题,就像一个人喜欢吃鸡蛋,也喜欢吃牛肉,但是在这两种食物不能同时吃的条件限制下,他就要决定哪一顿饭吃鸡蛋,哪一顿饭吃牛肉。这种选择看起来十分简单,实际上却比较难操作。许多人在自己的主要目标无法实现的时候,都选择了沉沦、颓废甚至自杀,这就是一个无法重新做出选择的悲剧。对他们来说,失去了人生的主要目标,就如同丧家之犬一样,再也没有继续奋斗的勇气了。

是否那些不能实现人生主要目标的人,真的就无处容身甚至无法求生了呢?就算是丧家之犬,他们能否摆脱困境,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究竟应该如何做出选择,在保存自我和与恶人斗争的两个目标中如何顺利达成。海瑞的经历,就是一个最为形象的写照。

海瑞当知县的时期,正是嘉靖的宠臣严嵩当权时期,严嵩权倾天下,孝子贤孙满地都是,海瑞的顶头上司浙江总督胡宗宪,是严嵩的同党,仗着他有后台,到处敲诈勒索,谁敢不顺他心,就该谁倒霉。

有一次,胡宗宪的儿子带了一大批随从经过淳安,住在县里的馆驿里。在淳安县,海瑞立下一条规矩,不管大官贵戚,一律按普通客人招待。胡公子平时养尊处优惯了,看到驿吏送上来的饭菜,认为是有意怠慢他,气得掀了饭桌,喝令随从把驿吏捆绑起来,倒吊在梁上。

驿里的差役赶快报告海瑞。海瑞知道胡公子招摇过境,本来已经感到厌烦,现在竟吊打起驿吏来,就觉得非管不可了。海瑞听完差役的报告,装作镇静地说:“总督是个清廉的大臣。他早有吩咐,要各县招待过往官吏,不得铺张浪费。现在来的那个花花公子,排场阔绰,态度骄横,不会是胡大人的公子。一定是什么地方的坏人冒充公子,到本县来招摇撞骗的。”说着,他立刻带了一大批差役赶到驿馆,把胡宗宪的儿子和他的随从统统抓了起来,带回县衙审讯。一开始,那个胡公子仗着父亲的官势,暴跳如雷,但海瑞一口咬定他是假冒公子,还说要把他重办,他才泄了气。海瑞又从他的行装里,搜出几千两银子,统统没收充公,还把他狠狠地教训一顿,撵出县境。等胡公子回到杭州向他父亲哭诉的时候,海瑞的报告也已经送到巡抚衙门,说有人冒充公子,非法吊打驿吏。胡宗宪明知道他儿子吃了大亏,但是海瑞信里没牵连到他,如果把这件事声张出去,反而失了自己的体面,就只好打落门牙往肚子里咽了。

在这件审讯上司“假公子”的事件中,海瑞掌握了博弈的主动权,由于“胡公子”把事情闹得太大,已经伤了知县太爷的面子,到了非处理不可的地步。因此,在海瑞是处理还是睁只眼闭只眼的选择中,海知县只能是处理。好在他机智地把握了一个前提,就是一口咬定,上司是好人,所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此人招摇撞骗,绝非上司公子。这实际上也是设计了一个两难选择让上司往火坑里跳:承认他是自己的儿子,损伤自己的威严;不承认他是自己的儿子,伤害了儿子的利益。好在这位胡总督是一位丢车保帅的高手,两相权衡,反正海瑞已经该打的打了,该没收的没收了,儿子的利益已经受到损害,也就假戏真做,把真公子当假少爷给处理了。可以说,海青天把握了官场上文人“豹死留皮,人死留名”,即贪污归贪污,表面文章还得做的心理,在与上司的这场博弈中,选择了点到为止,双方都能接受的均衡点,因此,取得了斗争的胜利。

在封建社会,天下治乱,只在皇帝一念之间。只要皇帝振作起来,按圣人之言去处理每一件事,那么天下很快就会变成传说中的大同盛世,百姓很快就会安居乐业,皇帝也自然成为尧舜那样的伟大帝王。而事实证明,不论任何社会,如果把希望寄托在一两个明君或一两个清官身上,这个社会是不正常的。在这种社会做清官肯定是失败的,因为他的博弈对象是封建制度,是他根本上无法改变的博弈规则,所以他成了输家。

海瑞一生与上级博弈,与皇帝博弈,最后提出的重典治吏,这无异于将自己放在了与全体同僚博弈的对立面。表面上看,同僚为之侧目,连皇帝也让他三分,对他无可奈何;但事实上,所谓“过犹不及”,他正直得过头了,反而树立了太多的敌人。

他被同僚群起而攻之,大部分时间他都处于无事可做的地步。皇帝都把他当作一面旗帜,当作一块遮挡吏治腐败、国事无法收拾的遮羞布。他的政治理想在那个体制不健全的社会只能寄希望于皇帝,正如他在给嘉靖上书的最后一段话所言:“天下的治与不治,只在圣人之道德有没有得到贯彻。”

善于方圆驭人

我们做一切事,以及国家制定法令制度,定要把路线看清楚,又要把引力、离力二者支配均衡才不至发生窒碍。如果我们详细考察世人的行事和现行的法令制度,从力学规律去看,许多地方都不符合,难怪纷纷扰扰、大乱不止了。

对待下属的态度经常代表了一个领导者领导水平的高低,一个精明的上司,必定能够非常轻松地驾驭部属。方圆驭人有五大绝招,领导者如能加以使用,定能成功:一是“攻心为上,积极调动下属热情”。领导应该能够以一切可能的手段,让下属的积极性达到最佳状态。二是“必要时糊涂”。位于高位之人,不能过于苛刻,在必要时要学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样才不会失去人缘。三是“宁为鸡首,不为牛后”。作为一个领导者,必须有独立的自主权和充分施展的空间,因此,与其做一个徒有虚名的领导,还不如做一个有决策能力的领头人。

四是“杀鸡儆猴,树立威严”。领导者必须要树立自己的不可动摇的威严,否则,必要时无法约束下属。五是“软硬兼施”。领导者要灵活运用方圆之道。

汉代的朱博本是武将,后来调任左冯翊地方官。当地有个名叫尚方禁的官差,在年轻时曾经强奸了一位良家妇女,结果被人砍伤了面颊。如此丧失天良的恶棍,本应重重惩治,结果他不惜重金,贿赂了官府管理刑名的功曹,竟没有被革职查办,居然还被调升为守尉。

朱博上任以后,有人向他告发了此事。朱博听了大怒,当时就找了个借口召见尚方禁。尚方禁见新任长官突然召见,心中害怕,但也只好硬着头皮来见。朱博果然在尚方禁的脸上看到刀疤。但他不动声色,将左右退开,假装十分关心,问尚方禁脸上的伤痕是怎么回事。

尚方禁见自己已经瞒不住了,十分恐惧,连连给朱博叩头认罪。

朱博严厉地逼问实情。尚方禁就如实地讲述了事情的经过,这和朱博所听到的大致相同。朱博还是严厉地逼视着尚方禁,吓得他连头也不敢抬,磕头如捣蒜,还一个劲地哀求。见他十分畏惧,朱博突然大笑,并说道:“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本官想给你立功的机会,希望你能将功赎罪。”

尚方禁开始被朱博的笑声吓得浑身发抖。但听着听着,知道对方并不打算治自己的罪,终于缓过气来。等朱博刚说完,他又是“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表示对朱博一定忠心尽力。于是,朱博又用好言安慰了一番,命令尚方禁不得向任何人泄露今天的谈话情况,要他有机会就记录一些其他官员言论,及时向朱博报告。这样尚方禁就俨然成了朱博的亲信、耳目了。而自从被朱博宽释任用之后,尚方禁对朱博的大恩大德时刻铭记在心,所以,干起事来特别卖命,不久,就破获了许多起盗窃、强奸等犯罪活动,工作十分见成效,使地方治安情况大为改观。朱博遂提升他为连守县县令。

又过了一段时期,朱博突然传令召见那个当年受了尚方禁贿赂的功曹,对他进行了严厉训斥,并拿出纸和笔,要那位功曹把自己受贿的事通通写下来,不能有丝毫隐瞒。那位功曹早已吓得筛糠一般,只好提起了笔,老老实实地写下了自己的斑斑劣迹。朱博早已从尚方禁那里知道了这位功曹贪污受贿、为奸为贼的事,看了功曹所写材料之后,觉得大致不差,就对他说:“你先回去好好反省反省,听候裁决。从今后,一定要改过自新,不许再胡作非为!”说完,就拔出刀来。功曹见朱博拔刀,以为是要杀自己,吓得两腿一软,大喊“饶命”。只见朱博将刀晃了一下,抓起那位功曹写下的罪状材料,将其裁成纸屑,扔到地上。朱博接着说:“你出去吧,还是继续当功曹。”那位功曹如获大赦,一步一拜地退了出去。自此以后,这位功曹终日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工作起来尽心尽责,不敢有丝毫懈怠。

蜀后主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为实现统一大业,北伐曹魏。

他亲率10万大军,突袭魏军据守的祁山,并任命他平生最为信任和器重的部下、参军马谡为前锋,镇守战略要地街亭(今甘肃秦安县东北)。临行前,诸葛亮再三嘱咐马谡务必小心,并具体指示他“靠山近水安营扎寨,谨慎小心”。但马谡到达街亭后,却骄傲轻敌,不顾部将王平的劝阻,自作主张地将大军部署在远离水源的街亭山上。曹睿派骁勇善战、曾多次与蜀军交锋的张郃领兵抗击。张郃进军街亭,立即切断水源,掐断粮道,将马谡部围困于山上,然后纵火烧山。蜀军饥渴难忍,军心涣散,不战自乱。魏军乘势进攻,蜀军大败。街亭失守之后,战局骤变,诸葛亮不得不退回汉中。

为了严肃军纪,诸葛亮下令将马谡革职入狱,斩首示众。临刑前,马谡上书诸葛亮,说“丞相待我亲如子,我待丞相敬如父”,但自己“违背节度,招致兵败,军令难容”,自己“罪有应得,死而无怨”云云。诸葛亮看罢,百感交集。要斩掉曾为自己十分器重赏识的将领,心若刀绞;但若违背军法,免他一死,又将失去众人之心,无法实现统一天下的宏愿。最后,他收其子为义子,然后挥泪将之斩首,全军将士无不为之震惊。之后,诸葛亮将劝阻马谡的王平破格提拔为讨寇将军,又以用人不当为由,请求自贬三等,一品丞相贬为三品右将军。这样一来,蜀军将军无不对诸葛亮赏罚分明且富有人情味的做法深为钦佩,诸葛亮在军中的威信也空前提高。

朱博利用巧妙的手段,不但制伏了臣下,还树立了自己的威信,这是典型的利用把柄控制下属的事例,用此手段对下有恩,对上有功,何乐而不为?“挥泪斩马谡”则是诸葛亮运用智慧管理团队中经典的一例。马谡是蜀国后期最为重要的人才之一,且蜀国正是用人之际;诸葛亮和马谡的关系十分亲密,再加上马谡兄弟为蜀汉立下的功劳,诸葛亮完全可以“开个后门”,让其戴罪立功也未尝不可。然而,诸葛亮还是狠下心肠,杀了马谡。这是因为,诸葛亮深知,如果他不这么做,军法的威严就无法建立起来了,而这对治军打仗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不过,尽管马谡非杀不可,但是面子功夫还是要做足的。于是,诸葛亮用挥泪、收马谡之遗孤的行为向蜀军将士证明自己其心本善,杀马谡只是迫不得已。从用人的角度来说,马谡必须要杀,这些看似多余的举动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方圆有道,恩威并举,才能最有效地管理好自己的团队。

张弛有度,人心归附

一个领导者,首先要了解自己的下属,知道他们是什么样的人,要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让他们发挥出最大的自我价值。

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妨引荐一下纽约中央铁路局的前总经理克劳利的方法。

在克劳利当总经理之前,曾在某段铁路任段长,有一次差点就出了大事故。有两个工程师,他们都在铁路上服务了很长时间,但就是这样的两个人犯下了大错:由于他们的疏忽,几乎使两列火车迎头撞上。这么严重的事是完全无可推诿的,上司命克劳利解雇这两名员工。但是克劳利却持反对意见。

“像这样的情况,应当给予相当的考虑,”他反对说,“确实,他们的这种行为是不可宽恕的,是理应受到严厉惩罚的。你可以对他们进行严厉的处罚和教训,但是不可剥夺他们的位置,夺去他们唯一可以为生的职业。总的看来,这些年,他们不知创造了多少好成绩,为铁路事业的发展立下了多少汗马功劳。仅仅由于他们这次的疏忽,就要全盘否定他们以前的功绩,这样未免太不公平。你可以惩治他们,但是不可以开除他们。如果你一定要开除他们的话,那么,就连我也开除吧。”

结果克劳利取得了胜利,两名工程师被留了下来,一直都在那里,后来他们都成了忠诚而效率极高的员工。

很多人都觉得,只要拿出态度,对下属严格,就一定能让他们对自己信服。其实未必是这样的。有的人性格比较叛逆,如果管得太严了,反而会产生相反的效果;有的人缺乏自觉性,如果不严加管理,就可能因为粗心大意而闯下大祸。所以,管理者要看自己的下属是怎样的人,然后再拿出相应的管理策略。

曾国藩的手下,可算是能人辈出。可是,这些能人聚在一起,惹出的麻烦事更是难处理。

在围剿太平军的过程中,曾国藩手下的军队是由他自己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和一部分绿营兵组成的。淮军中有一个将领,叫做刘铭传,作战十分英勇,他率领的“吉字营”也屡屡立下了战功。但是由于他的部队配备精良,也常常引发别的将领的嫉妒。

一次,清军将领陈国瑞就趁着刘铭传离营地时候,带了百十个绿营兵,冲进了“吉字营”,不仅杀死了二三十淮勇,还抢走了300多条新式洋枪。陈国瑞还趁机溜进了刘铭传的屋子里,偷偷拿走了他的长枪和古铜盘。

刘铭传回来以后,疯了一样地带领500淮勇,去找陈国瑞报仇。他们打死了四五十绿营兵,夺回来被抢去的武器,但是那个古铜盘一直都没能找到。

这件事很快就传到了曾国藩的耳朵里。他听说是自己人打自己人,顿时气不打一处来。可是,刘铭传和陈国瑞都是难得的将才,特别是太平天国运动还没有平息,如果这个时候处理不好此事,无疑会影响整个战事。

想那陈国瑞,最初曾经参加太平军与清廷作对来着,后来投降了清军,成为蒙古王爷手下的一员大将。蒙古王爷死后,他跟了曾国藩。曾国藩哪里会不知道,陈国瑞是个烈性子,即便是蒙古王爷,也要敬他三分的。可是,这件事情毕竟是他不对在先,如果不给与严处,那么以后将不能服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