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新时期青少年人文与思想读本
28457300000005

第5章 人文素质与教育(4)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是辩证统一关系。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一方面,社会理想对个人理想具有制约、规定和指导作用。孤立的、脱离社会的个人是不存在的。每个人对生活、职业、道德理想的选择和设计,必须以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为前提,以社会、国家、人民的发展需要为基础。如果离开这一前提和基础,个人理想必然会失去实现的可能性,离开正确的方向。因而,个人理想的选择、设计,必须依据社会理想,服从于社会理想。另方面,社会理想又离不开个人理想,根植于个人理想之中。社会理想只是规定、指导个人确立总的奋斗目标,但不可能详尽地、具体地设计出每个人具体的目标。因而,社会理想不能离开每个人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自己的条件所提出的个人理想。如果没有个人理想和奋斗目标,就不能把社会理想渗透到每个社会成员的工作、生活的实践中,那么社会理想也就空洞毫无意义,只能成为空想、幻想。因而,社会共同理想不能排斥或否定个人理想,把个人理想作为实现社会共同理想的动力。在社会实践中,我们要把个人理想融进社会理想之中。那种只讲个人理想,不讲社会理想,或只讲社会理想,否定个人理想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理想的内涵、特征、内容综合起来,揭示出理想的功能、作用。理想作为社会意识形式之一,对于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及个人人生修养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第一,理想可为人生确定奋斗目标。

人的一切活动都是有目的性的。目标是一个人成长、发展、实现人生价值的内在驱动力。正如我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所说:“你们在开始行动之前,应该定定方向,比如航海远行的人,必定先定个目的地,中途的指针,总是指着这个方向走,才能有到达目的地的一天。若是方向不定,随风飘转,恐怕永无达到的日子。”因而,成就伟大的事业,必须首先确定有可能实现的目标和方向,这是真正人生之路的起点。

第二,理想可为人生树立精神支柱。

精神支柱是人生中稳定持久的意志、情感,表现为坚定不移的信念,顽强拼搏的决心。意志、信念的作用,现在已被越来越多的仁人智士所重视。目光远大的企业家已将它列为挑选人才的重要标准。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有一位高材生,毕业后报考某公司,结果落选,痛不欲生。自杀后获救。醒来后,家人告诉他:

幸好自杀未成,他是该公司考分的第一名,只是由于计算机的错误,将他漏掉了。该生顿时喜出望外。就在他正准备邀请亲朋好友摆酒庆贺时,又传来消息,他还未聘用就被解雇了。公司经理这样评价他:这个人也许知识能力是第一流的,但这样一点小小的生活打击都受不了,又怎能期望他来公司有大的作为。如果公司濒临危险,他肯定第一个当逃兵。在人生坎坷的旅途中,只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无论遇到什么挫折和困难,无论遭到多大的痛苦和不幸,都会矢志不渝,坚贞不屈。失去精神支柱,人必垮无疑。

第三,理想可为人生提供前进动力。

理想作为一种巨大精神动力,可以鼓舞、激励人们用毕生精力去为之奋斗。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为实现中国独立、民主、富强这一社会理想,自1894年创建兴中会开始,一直没有动摇过。尽管由于主客观条件使然,在实践中一次次斗争,一次次失败,但愈挫愈奋,直到生命终结前,还告诫后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孙中山所追求的社会理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得以实现。

第四,理想可为人生创造辉煌。

人生目标、动力、精神支柱都离不开理想。同时,崇高理想也挖掘出人自身的潜能,造就人生的辉煌。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无数科学家为追求科学理想,勇敢探索,不畏艰险,同各种落后的、愚昧的传统势力做斗争,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实现人生价值。

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哲学家布鲁诺,坚持和发展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被教会判处死刑,被烈火烧死。临死前,他并没有动摇自己的理想选择,坚信真理最终战胜邪恶,让历史证实为真理、为理想而献身的价值。波兰女科学家居里夫人经过千百次试验、探索、失败、挫折,最终为人类发现了一种新元素“镭”。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经过33年时间探索,终于完成历史巨著《物种起源》。

中国革命在崇高理想支配下,造就出一代伟人。周恩来在东北小学学习期间,就树立了自己崇高的理想“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学习”,投身于中国社会革命实践中,与毛泽东、朱德等伟人一起,树立改造社会、改造中国的宏伟理想,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实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理想誓言。邓小平为实现做一个“人民的儿子”这一理想,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为坚持理想、原则曾三下三上,最终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开拓者、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的思想成为我党、我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面旗帜。

在当代中国,涌现出诸如张海迪、李素丽、徐虎等许许多多先进模范人物及青年成才典型。他们之所以能创造出种种业绩,原因很多,但共性的原因就是他们都树立了崇高的人生理想,把个人理想与实现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社会理想紧密结合起来,展现人生的价值。

在人生旅途中,在深刻理解理想对人生价值重大意义的基础上,正确认识、处理、把握理想与现实、理想与事业、理想与信念、理想与实践四个关系。

第一,理想与现实。

理想与现实是有区别的。理想不是现实,现实也不是理想。理想属于意识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映。理想集中反映了生活中的真、善、美。它高于现实,是现实的升华。而现实则是社会发展某个具体形态、具体阶段的客观存在。既是物质范畴,又是精神范畴。现实是积极、消极、革命、保守等种种因素的总和。因而在生活中,要把理想与现实区别开来,如果把理想等同于现实,理想就没有存在的价值。把现实等同于理想,人们也就没有了奋斗目标。

理想与现实又是有联系的。二者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理想不能离开现实,因为它来自现实。现实同样离不开理想,它需要一定的理想作指导。同时理想与现实在一定条件下又相互转化。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青年自觉不自觉地把理想与现实绝对对立起来。认为理想是幻想、空想、虚的东西。现实是市场经济社会,“只有多挣钱,经营好自己的安乐窝才是最实在的”“共产主义是渺茫的,不可能实现”。

首先,共产主义渺茫论是错误的。如前所述,共产主义不仅是理想,而且是一种社会制度,又是一种实际运动。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揭示出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实现是不依个人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同时,共产主义又是一种具体实际运动。19世纪40年代,世界范围内已经出现了共产主义运动。1917年苏联十月革命,在苏联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共产主义运动在我国也有70多年的历史。它包括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尽管目前世界处于社会主义低潮,但社会主义与其他新生事物一样,开始并不完善,其成长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是曲折的,有时可能出现巨大的后退。但历史发展总趋势是前进的。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0页)其次,“拜金主义”对当前我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的、意义缺乏全面的认识。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跃进,复苏了社会的经济生活,使现代物质文明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局面;同时也刺激了一些人私欲的勃发。在财富和生活上变得异常贪婪,使得拜金主义、拜物主义倾向盛行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贪污贿赂以至权钱交易等腐朽现象借助于拜金、拜物的形式复活且变得花样翻新;物质生产领域中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等,这些都足以表明,商品化的大潮不仅吞没了旧有体制,也冲击着人们的理想信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的、意义是解放发展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我国实行市场经济并不是抛弃社会主义,而是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拜金主义”“拜物主义”失去了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是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相违背。

第二,理想与事业。

我们跨世纪的青年所面对的是一项开创性的伟大事业:即改革开放,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伟大成就。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综合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主义制度还存在着巨大潜力,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另一方面,我们还必须看到,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还不完善,恰恰是这些问题,为我们奋斗、拼搏、理想的充分发挥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现在目标明确,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为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论前进路上遇到怎样的困难、曲折,我们的思想都不能动摇,把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第三,理想与信念的关系。

信念是人类意识中的核心内容,对人们精神生活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信念从性质上又可分为正确与错误信念。正确信念对人生起着重要导向作用,错误信念对人生道路起误导作用。科学信念是远大理想的精神支柱,是实现远大理想的精神动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都强调正确的政治观点,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这就是无产阶级革命者应具备的基本信念,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90页)有了正确的政治信念,无论在顺利或困难挫折条件下,都能以平稳、乐观的态度去面对事业和人生。特别是在困难和挫折的条件下,百折不挠,不达目的不罢休。其原因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同时,理想与信念,二者不可分割。如果说理想是人生的美好目标,那么信念则是实现这一理想目标的扶梯。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人要实现人生价值,一定要讲政治、讲政治观点、讲政治方向。

第四,理想与实践。

理想的建立是真正人生的开始。而理想毕竟是精神的范畴,理想的实现还必须通过艰苦的实践活动。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青年学生“要向社会实践学习,自觉地投身于火热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知识常新和发展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也是青年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青年人要立志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去,磨炼意志,砥砺品格,把学得的知识用于实践,在实践中继续学习提高。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这是古往今来许多人成就一番事业的经验总结”。

通向理想的道路,并不是平坦的,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曲折复杂的矛盾、斗争、困难。因而在实践中要百折不挠、艰苦奋斗,把理想变为现实。

社会道德论

道德的本质

结构及作用。

人生价值的实现,以人的本质、人生观为理论前提和出发点,以理想为导向,在此基础上,以道德规范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

道德是什么?

道德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yis,伦理学一词起源于希腊语的cthos。这两个词的含义都是“风尚”“习俗”的意思。道德是人们行为规范的总和。伦理学则是关于道德的学说,是道德思想、观点的系统化、理论化。道德是伦理学研究的客体,是伦理研究的唯一对象。在原始社会里,人们的“风尚”和“习俗”

就是他们公认的行为规范,也就是他们的道德。我国古代社会里,一般地说,“道”表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或规则,而把“道”对自己有所得的东西称之为“德”。所谓“无乎不在之谓道,自其所得之谓德。道者,人之所共由;德者,人之所自得”。因此,所谓道德,一般指人的品质和行为的规范或准则。而“伦理”一词,指统类条理之意。“伦”是指人们之间的关系,“理”便是道德和规则。因此,所谓伦理,比道德进了一步,是道德现象的概括,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理和规则。

关于道德的本质,在马克思主义之前,没有科学的解释和说明。唯心主义者认为道德是神、上帝的启示,是绝对理性、绝对精神决定的,或主观意识的产物。旧唯物主义者看到了道德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关系,然而却把人与自然、与动物等同起来,把道德看成是自然性的生物的需要,或者是超时代、超阶级的人性和本能的反映。只是强调它的某一方面的属性、特征,都没有把握它的特殊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一种精神现象,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上层建筑现象之一。道德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社会物质现象的反映;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作为上层建筑因素之一,是经济基础的反映。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人要生存发展,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其中最基本的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经济关系。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由一定的社会关系决定,并随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这与其他的精神现象、社会意识形态、上层建筑因素一样,有着共同的本质。然而,道德又不同于它们,具有自身的特点:

第一,阶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