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怨对事情没有一点帮助,与其不停地抱怨,不如把力气用于行动。
抱怨的人不见得不善良,但常不受欢迎。抱怨的人认为自己经历了世上最大的不平。但他忘记了听他抱怨的人也可能同样经历了这些,只是心态不同,感受不同。
宽容地讲,抱怨实属人之常情。然而,抱怨最不可取的地方在于:抱怨等于往自己的鞋里倒水,只会使自己以后的路更难走。抱怨的人在抱怨之后不仅让别人感到难过,自己的心情也往往更糟,心头的怨气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更多了。
常言道:“放下就是快乐。”与其抱怨,不如将其放下,用超然豁达的心态去面对一切,这样迎来的将是另一番新的景象。
天下有很多东西是毫无价值的,抱怨就是其中一种。
以德服人的人格魅力
武器可以杀死人,却不能征服人心。
真正能征服人心的,不是武器,而是道德。
道理能征服人,主要靠真理的力量;道德能征服人,主要靠人格的力量。人格和德行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尽管不是道理,但往往胜于道理。从某种意义上说,德行是形象的道理,道理是抽象的德行。
弘一法师未出家前曾给学生讲解了他对“先器识而后文艺”的理解。在他看来,要首重人格修养,次重文艺学习,具体地说,要想做一个好的文艺家,必须先做一个好人。这是弘一法师的文艺观,也是他的人生观。
有位青年脾气很暴躁,经常和别人打架,大家都不喜欢他。
有一天,这位青年无意中游荡到了智者的住所附近,碰巧听到那位智者在说法。他听完后发誓痛改前非,于是对智者说:“师父,我以后再也不跟人家打架、斗口角了,免得人见人烦,就算是别人朝我脸上吐口水,我也只是忍耐地擦去,默默地承受!”
智者听了青年的话,笑着说:“哎,何必呢!就让口水自己干了吧,何必擦掉呢?”
青年听后,有些惊讶,于是问智者:“那怎么可能呢?为什么要这样忍受呢?”
智者说:“这没有什么能不能忍受的,你就把它当做蚊虫之类的停在脸上,不值得与它打架或者骂它。虽然被吐了口水,但并不是什么侮辱,就微笑着接受吧!”
青年又问:“如果对方不是吐口水,而是用拳头打过来,那可怎么办呢?”
智者回答:“这不一样吗?不要太在意,这只不过一拳而已。”
青年听了,认为智者实在是岂有此理,终于忍耐不住了,举起拳头,向智者的头上打去,并问:“现在怎么办呢?”
智者非常关切地说:“我的头硬得像石头,并没有什么感觉,但是你的手大概打疼了吧?”青年愣在那里,已是无话可说。
智者告诉青年的是“德”,“德”不是空口的说教,而是实际的行动。正是如此,才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就讲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古训,为什么把修身放在第一位呢?那就是不论你是找人办事,还是做任何事,修身是前提,没有修身的铺垫,一切都无异于空中楼阁。而修身则更倾向于道德问题。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需要道德来维持,在一个文明的社会中,道德的力量比法律更加强大,因为人们懂得自我约束,有羞耻之心。孔子说:“观人之过,斯知其党。”就是说只要看一个人犯的错误的性质,就能知道他的品行。由此推之,品德高尚的人,也不会犯原则性的错误。
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里的“人和”便是一种高尚的品德。这种品德具有巨大的力量,使人心悦诚服,有时甚至能不战而屈人之兵,不战而百国来朝。
战国时齐宣王想做霸主,便向孟子请教。孟子说他不讲霸道,只讲王道,希望齐宣王行仁政,用道德的力量来统一天下。并说,对于国君来说,是否这样做,只存在肯为不肯为的问题,不存在能做不能做的问题。
对于一个国家尚且可以用道德的王道来加以征服,那么,对于个人而言则更是如此。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不但能够使自己成就不凡的人生,而且可以感化周围的人,使善的力量遍及人间。
有人说,当今社会是一个道德缺失的社会。当然这不能一概而论,可是这也说明了一定的问题,若我们在工作、生活中处理眼下的问题时,多为别人着想,凡事做得坦荡磊落,对得住自己的良心,那么,社会上就不会有那么多不平的事情发生,而我们自己,也因此成就了良心的救赎。
当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我们不能因此走向另一个极端,忽略人的能力,不尊重知识,不尊重人才。毕竟,德行是你行走人生的前提,才能是你创造人生的手段,两者结合,才能使你的人生绚烂多姿!
奉献他人,你就会接近崇高的人格
哈佛大学国际经济学教授杰佛里·萨克斯认为,冷漠无情,就是灵魂的瘫痪,就是过早的死亡。要想活得幸福,就得学会无私奉献。
无私是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心胸等的表现形式之一。乐于无私奉献的人,他们的价值观是在帮助别人获得幸福中得到满足,而他们自己却少有索求,因而表现在实际行动中,无私的人总是顾全大局、忍辱负重、任劳任怨、助人为乐、谦逊礼让。他们表里如一,心境澄明,人前人后一个样,有无名利一个样。他们从不追名逐利,但对于失误、不足却又不推诿、不塞责。
山东潍县以前是个多灾多难的地方,经常发生水灾、旱灾。扬州八怪之一的郑燮(即郑板桥)在当地任县令七年期间,就有五年发生灾情。他刚到任那一年,潍县发生水灾,十室九空,饿殍满地,其景象惨不忍睹。郑板桥据实上报,请求朝廷开仓赈灾,可朝廷迟迟不准。在危急时刻,郑板桥毅然开仓放粮,他说:“不能等了,救命要紧。朝廷若有怪罪,就惩办我一个人好了。”这样灾民很快得救了。
郑板桥秉承儒家心系天下苍生,心念百姓疾苦。他深知“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古训,做任何事,他首先想到的是百姓。他招民工修整水淹后的道路城池,采取以工代赈的办法救济灾区壮男;同时责令大户在城乡施粥救济老弱饥民,不准商人囤积居奇;他自己带头捐出官俸,并刻下“恨不得填满了普天饥债”的图章。他开仓借粮时有秋后还粮的借条,到秋粮收获时,灾民歉收,他当众将借条烧掉,劝人们放心,努力生产,来年交足田赋。由于他的这些举措,无数灾民解决了倒悬之危。
为了老百姓,他得罪了一些富户,特别在整顿盐务时,更是触动了富商大贾的私利。潍县濒临莱州湾,盛产海盐,长期以来,官商勾结,欺行霸市,哄抬盐价,贱进贵卖,缺斤少两,以次充好。郑板桥针对这些弊端严令禁止,因此,一些富人对他造谣毁谤,匿名上告。1752年,潍县又发大灾,郑板桥申报朝廷赈灾,上司怒其多次冒犯,又加上听信谗言,不但不准,反给他记大过处分,钦命罢官,削职为民。
离开潍县时,百姓倾城相送。郑板桥为官十余年,并无私藏,只是雇三头毛驴,一头自骑,两头分驮图书行李,由一个差丁引路,凄凉地向老家走去。临别时,他为当地百姓画竹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枝,秋风江上作渔竿。”
郑板桥为官,不以自己的才情作为晋升的手段,也不以此卖弄,而是用在为民谋福上,这种宽厚无私的精神才是人格的最高境界。
郑板桥始终保持着无私奉献的精神,并因此受到人们的尊敬,他有着多么崇高的人格!如果一个人能坚持正确的信仰,那么,这种信仰必然能提升他的能力,树立他的自尊,使他的品格变得更为稳固,帮助他拓展成功的前景。在今日这种人人为名利忙得不亦乐乎的社会里,无私奉献的行为显得尤为可贵。
我们可以在生活的每一天里,让别人感受到来自我们的付出,我们可以把节省下来的钱捐给贫困灾区,可以在同学生病的时候,帮助他们复习功课……付出你的爱心,才能拥抱世界,才能积极地探索和进取。也只有愿意付出爱心的人,才能使生命放出耀眼的光彩。英国大戏剧家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上天生下我们,是要把我们当做火炬,不是照亮自己,而是普照世界。”无私奉献是一种美德,只有在无私奉献中才能超越自我,变得高尚,也只有在无私奉献中才能够找到幸福。
日本有一项国家级的奖项,叫“终身成就奖”。其中有一届颁给了一个“小人物”——清水龟之助。
清水龟之助原来是一名橡胶工人,后来转行做了邮差。在最初的日子里,他没有尝到多少工作的乐趣和甜头,于是在做满了一年以后,便心生厌倦和退意。这天,他看到自己的自行车信袋里只剩下一封信还没有送出去时,他便想:“我把这最后的一封信送完,就马上去递交辞呈。”
然而,这封信由于被雨水打湿而地址模糊不清,他花费了好几个小时的时间,还是没有把信送到收信人的手中。由于这将是他送出的最后一封信,所以清水发誓无论如何也要把这封信送到收信人的手中。他耐心地穿越大街小巷,东打听西询问,好不容易才在黄昏的时候把信送到了目的地。原来这是一封录取通知书,被录取的年轻人已经焦急地等待好多天了。当他拿到通知书的那一刻,激动地和父母亲拥抱在了一起。
看到这感人的一幕,清水深深地体会到了邮差这份工作的意义所在:“因为即使是简单的几行字,也可能给收信人带来莫大的安慰和喜悦。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一份工作啊!我怎么能够辞职呢?”
在这以后,清水更多地体会了工作的意义,他不再觉得乏味与厌倦,他一干就是25年,从30岁当邮差到55岁,清水创下了25年全勤的空前纪录。他在得到人们普遍的尊重的同时,也于1963年得到了日本天皇的召见和嘉奖。
清水龟之助之所以选择把自己的工作进行到底,是因为他觉得这份工作需要他,是工作中的人情感染了他,让他乐于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这份平凡而有意义的工作。如今,像清水龟之助这样无私的人越来越少,快乐的人也因此变得稀罕起来,因为那些盲目地追求着金钱与地位的人始终不明白“幸福”的含义是什么。因为只有无私的人,才能从中寻找到人生的意义与生活的真谛。这个道理如此简单,却又如此深奥。不知有多少人在真理与诱惑中间迷失了前进的方向!
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人,一种是责任感很强的人,他们以个人无私的牺牲去承担一些具体的利益。有一位总统曾说:“我不敢休息,我休息半个小时,我的国家的前进就慢了半个小时。”这句话让人感动,这是国家总统的境界,对于他来说,自己没有权利休息,哪怕自己没有时间去享受生活,只要自己的国家美好就可以了。
另一种是对芸芸众生心生怜悯的人,这样的人见不得别人受苦,以帮助别人为荣耀,别人的满足与开心是对他最好的回报,这样的人心怀明净而释然,个人得失并不是他所要追求的终极目标,精神上丰厚的回报才是他生活中最大的事情。在家庭生活中,他们孝敬父母,呵护家人,毫无怨言地挑起最重的担子。
在社会生活中,他们对属于自己的义务总是全力以赴,从不会袖手旁观或推给别人。这样的人,我们也可称之为具有崇高人格的人。
走出自私的误区,共赏生活的美丽
学会分享、给予和付出,你会感受到舍己为人,不求任何回报的快乐和满足。幸福犹如香水,你不可能在洒向别人时自己却不沾几滴。超越狭隘、帮助他人、散播美丽、善意地看待这个世界……快乐、幸福和丰收会时时与我们相伴。
对此,罗曼·罗兰说得很精彩:“快乐和幸福不能靠外来的物质和虚荣,而要靠自己内心的高贵和正直。”
贝尔太太是美国一位有钱的贵妇,她在亚特兰大城外修了一座花园。花园又大又漂亮,吸引了许多游客,他们毫无顾忌地跑到贝尔太太的花园里游玩。
年轻人在绿草如茵的草坪上跳起了欢快的舞蹈;小孩子扎进花丛中捕捉蝴蝶;老人蹲在池塘边垂钓;有人甚至在花园当中支起了帐篷,打算在此度过他们浪漫的盛夏之夜。贝尔太太站在窗前,看着这群快乐得忘乎所以的人们,看着他们在属于她的园子里尽情地唱歌、跳舞、欢笑。她越看越生气,就叫仆人在园门外挂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私人花园,未经允许,请勿入内。”可是这一点也不管用,那些人还是成群结队地走进花园游玩。贝尔太太只好让她的仆人前去阻拦,结果发生了争执,有人竟拆走了花园的篱笆墙。
后来贝尔太太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她让仆人把园门外的那块牌子取下来,换上了一块新牌子,上面写着:“欢迎你们来此游玩,为了安全起见,本园的主人特别提醒大家,花园的草丛中有一种毒蛇。如果哪位不慎被蛇咬伤,请在半小时内采取紧急救治措施,否则性命难保。
最后告诉大家,离此地最近的一家医院在威尔镇,驱车大约50分钟即到。”
这真是一个绝妙的主意,那些贪玩的游客看了这块牌子后,对这座美丽的花园望而却步了。可是几年后,有人再往贝尔太太的花园去,却发现那里因为园子太大,走动的人太少而真的杂草丛生,毒蛇横行,几乎荒芜了。孤独、寂寞的贝尔太太守着她的大花园,开始怀念起那些曾经来她的园子里玩得快乐的游客。
贝尔太太用一块牌子为自己筑了一道特别的“篱笆墙”,这是一种自我封闭,自我封闭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是一种自私。自私的人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只为自己着想,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呢?他们在封闭自己的同时,也把快乐和幸福封闭在了外面。
自私是人的本性,但是我们要知道,我们在社会中,就是社会性动物,没有谁能够独立生活。人与人之间少不了交往,我们也总有用到别人帮忙的时候。
不要吝啬分享你的东西,有时可能只是一件很小的物品,都可以让你拥有一个朋友。有时候可能是你不经意的一片热心,却可以拯救一个生命。
午夜,一对父母接到儿子打来的电话。儿子正在战争中服兵役。
“爸爸,妈妈,我要回家了。但是我要你们帮一个忙,我要带一个朋友一起回来。”
“应该可以,”父母亲颇为勉强地回答说,“我们会热情招待你的朋友的。”
“但是,有件事一定要告诉你们,他在那可恶的战争中踩响了一个地雷,受了重伤,他成了残疾人,少了一条腿和一只手。他已无处可去,我希望他能和我们住在一起。”
“我们为他感到遗憾。孩子,我们帮他另找一个地方住下,好吗?”
“不,他只能和我们住在一起。”
“孩子,你不知道,这样他会给我们造成多大的拖累,我们有我们的生活。孩子,你自己一个人回家来吧。他会有活路的。”话没说完,儿子的电话就断了。
父母在家等了几天,未见儿子回来。
一个星期后,他们接到警察局打来的电话,被告知他们的儿子坠楼自杀了。
悲痛欲绝的父母到达了出事地点,在停尸房内,他们认出了他们的儿子。然而,他们惊愕地发现:他们的儿子少了一条腿、一只手。
可以想象,这对父母的心情会是多么的复杂。我们可以试问:“他们是恨儿子,还是恨自己?”当自己有蛋糕时,懂得与别人分享;当别人有困难时,懂得善待他人,都不是很复杂、很困难的事,有时候只不过是举手之劳,不仅能轻松地一起分享喜悦,给别人力量,还能使自己在精神上得到满足。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