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荡山位于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西北部,离市区约15公里,由溪源峡谷、石佛山、三千八百坎、鸳鸯石、莲花山、文山城墙、龙盘峡谷、朦瞳洋、茂地天湖、宝珠、演山等多个景区组成,面积117平方公里,最高峰1363米。山上千峰竞秀,万岩争奇,山幽林深,清泉潺缓,是一处极好的避暑胜地,被誉为“福建的庐山”。
雄性的壮美
瀑布是茫荡山竖起的琴弦,在山谷间飞扬着不息的交响。仅在溪源峡谷就分布着双狮、白洋坪、龙门、银河、岩头、白水丛等十余处瀑布,终年为大山演奏着生命的欢歌。其中的“中岩飞瀑”落差达到五百多米,大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浩荡之姿,轰隆之声威震尘寰。
石佛是茫荡山立体的构思,为大山矗立摩天的雕塑。在石佛山景区内,有一尊形似观音菩萨的巨石佛像,拔深溪而独立,脱苍茫而领秀,非自然之力而能形神皆备。远观,据北面南,在云雾缠绕中默祷诵经,祈望安宁;近瞧,立地啸天,在苍茫林海间拥翠抱绿,独领风骚。阴晴圆缺,晨曦暮霭,晦明变化,概无常态。高低远近,清淡明暗,每一个视角都充满着别样的魅力。
石坎是茫荡山暴突的筋骨,展示着大山亿万年雕琢的沧桑。三千八百坎,中国现存最好的古道之一,在连接闽赣两省的十里崎岖中或石壁陡峭、深谷悬崖,或古木探壁、枯枝横陈,无处不彰显远古的信息;更有山涧小溪忽而在道旁潺潺低唱,忽而在断崖跌为瀑布,流淌出的幽幽古意伴随着远近婉转不绝的蝉鸣和鸟音,仿佛是在给登临的步履注入充满活力的音符。就在这一组组激昂的音符抑扬顿挫之中,不仅赋予了攀登者消除旅途的疲惫、增强登高望远的信心,而且还在隐约地吟唱一首历史上一位叱咤风云的巾帼英雄的人生赞歌。民间传说三千八百坎是宋代名将杨业之女杨八妹领兵到此修建的。杨八妹是杨业与佘太君的小女儿,从小聪明自信,漠视世情,不怕权势,能言善辩,敢作敢为,文韬武略,锋芒毕露,极具大丈夫气概。在辽国大举进攻宋朝时,她不顾女儿身份,多次主动请缨,驰骋疆场,杀得辽兵闻风丧胆,为保家卫国立下赫赫战功。如今在三千八百坎和茫荡山上,还流传许多关于杨八妹的故事,如在海拔1300米的朦瞳洋上就有以杨八妹的故事为主线的点将台、练兵场,在茫荡山破寨后留下的宝剑,死后的石佛化身以及带来的漫天大雾等等,流传甚广。虽然这些传说缺乏历史依据,但从另一种角度上看也反映出了人们对英雄的崇拜和怀念,当然也不失成为鼓励人们到此登山探奇的一种动力。
虽然三千八百坎始建于何时未见于文献记载,但在滴水岩下有石刻“万历十二年(1584)六月吉日廖地叶凤翔改砌”,在距坎顶382级处道旁岩石上刻有“乾隆五十八年(1793)六月洪水崩流重砌”以及民国时期重修坎道为五千五百多级等的记载中还是能够了解到始建年代的久远。其实,只要攀登者脑际间有了些许历史和传说的元素,走在这“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古道上,耳边似乎还能听到古代那战马长嘶、箭矛呼啸的猎猎雄风,心里无端地产生出“山到绝顶我为峰”的胆气和豪迈来。
雌性的柔美
走进海拔千米以上的茂地镇宝珠村,抬眼望去,是处云海茫茫,群山如岛,恍若仙境。沿着河边的一条山间小道寻去,过石阶、穿密林,便能看到一大片长满百合花的坡地,这就是被誉为“中国第一百合花村”的百合花基地了。百合花,被子植物的一种,属单子叶植物,名贵的球根类花卉,花大形美,色彩丰富,高贵典雅,是世界名花之一。百合花因其有极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所以世界各地栽种百合的势头方兴未艾。百合除了实用价值,还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在我国,自古以来人们对百合就怀有深厚的感情,认为百合有“百事合心”之意,因此民间每逢喜庆吉日还常以百合花作馈赠的传统。由于百合花开时,常常散发出淡淡的幽香,所以人们又把它和水仙、栀子、梅、菊、桂花、茉莉等合称为植物七香图,成为众香国中不可或缺的佳丽。正因百合花的实用和观赏价值的双赢性,才成就了宝珠村最亮丽的一道风景。
如果说百合花是茫荡山的一个梦寐、一种牵挂,那么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则是茫荡山的另一种娇艳、妩媚,一种生命的烂漫和青春的躁动。
每年五月,茫荡山的杜鹃就漫山遍野地次第绽放:无论是离地盈尺,还是挺拔丈余,每一簇树丛,除了几片用于光合作用输送营养的叶子外,枝枝茎茎都挂满了绯红和淡红的鲜艳花朵,一点儿也不肯露出空枝光茎,仿佛是簇簇篝火在红肥绿瘦中熊熊烈烈,又像是仙女霓裳飘满峰峰岭岭、沟沟壑壑。无论是在千人折枝、万人脚踏的道边路旁,还是在人足绝迹的悬崖绝壁,甚至在乱石岩缝的瘠土上,全都无忧无虑、风风火火地高昂起飘逸的枝节,展示出生命的欢容笑靥和青春风采,把单调的山体岩崖装扮得艳丽夺目,以一种自然生长的灼灼春华为孤寂的大山披盖华贵、喷射芬芳,为落寞的岗峦装点繁华、焕发辉煌,为无数寻求片刻心灵皈依自然的红尘宿怨的人们以抚慰和安宁……在这花与人心各自香的锦簇中,我为杜鹃的姹紫嫣红而情动,更为它的遗世独立而赞叹。杜鹃花所展示的娇艳、傲岸和脱俗,此时在我心中成了一种风格、一种精神、一种季节奋发向上的气质。在相视相依中,我读懂了“缘契”二字。不期而遇谓之“缘”、无缝而合谓之“契”,物与人的“缘契”往往产生于物象呈现和人心感恩的无声无形之中,一种相对独立的境界。由此让我想起了短信文学中张绍民的一首《从前的灯光》:
吹灭灯
黑夜就回了家
许多夜里
我们灭灯聊天
节约煤油
话说明亮
那天来客
深冬的黑夜
娘点亮两盏煤油灯
灯光亮出了白天
屋里堆满了光的积雪
没有好吃的
娘用灯光
招待客人
茫荡山的杜鹃花,有着像母亲一样的热情、大方、慈爱和慷慨,用她夺目的鲜艳装扮了高山,丰硕了视野,饱满了秀色,不仅成了一种成熟的象征,更成了一种沧桑的标志。默默地与百合花携起手,织就了茫荡山五月的浪漫风姿和母亲一样的蜜意柔情。
壮美与柔美,就这样定格在茫荡山的版图上,在相生相容中幻化成了一种爱。这种爱,是红杏枝头春意闹的眷恋,是落叶中独立的秋菊傲骨,是一番严寒彻骨后扑鼻而来的冬梅清香,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夏莲芳华……当你的身心被这种爱所濡染,茫荡山也就成了旷野中寻梦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