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美丽的家园
28459100000053

第53章 高昌古城

高昌古城地处吐鲁番以东45公里处的火焰山南麓的木头沟河三角洲,是我国西部地区一处最有底蕴和魅力的历史标本。

据史料记载,高昌原属车师前部的领地。到汉武帝刘彻时,派大将军李广利率兵远征大宛(西部的一个部落)以求得到汗血宝马。因部队长途跋涉,疲惫不堪,大败而退。汉武帝大怒,下令汉军不许东返,凡退进玉门关者皆处极刑。李广利无奈,只好领着部队退防到吐鲁番。当看到吐鲁番气候宜人,又有天山雪水川流不息时,李广利当即决定将部队集中起来在这里安营扎寨,开荒屯田。从此,这支军队就成了高昌最早定居的永久性居民。后来,高昌人口不断增加,经济日益发展繁荣,由于其“地势高敞,人庶昌盛”而得名为“高昌壁”。这样,从汉代开始,魏、晋等朝也都派出戊己校尉驻守此城,管理屯田,所以历史上又称为“戊己校尉城”。

到了327年,前凉(320~336,五胡乱华时十九国中的前凉王国)张茂在此“置高昌郡,立田地县”;后高昌又相继成为河西走廊的前秦、后凉、西凉、北凉所管辖;442年,北凉残余势力在沮渠无讳(部落首领)率领下在此建立了流亡政权;450年,沮渠安周(部落首领)攻破交河城,灭车师前国,吐鲁番盆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遂由交河城完全转移到了高昌城;460年,柔然人杀北凉王安周,“以阚伯周为高昌王,高昌之称王自此始也”;此后张、马、麴氏在高昌相继称王,时间长达180年。640年,唐吏部尚书侯君集带兵统一了高昌,在此置西州,下辖高昌、交河、柳中、蒲昌、天山五县,人口发展到3.7万人。8世纪末以后,吐蕃人曾一度占据了高昌。9世纪中叶,漠北草原回鹘汗国衰亡后,西迁的部分余众攻下高昌,在此建立了回鹘高昌国。回鹘族统治期间,疆域最广时包括了原唐朝的西州、伊州、庭州以及焉耆、龟兹二都督府之地,甚至还统治了分布在罗布淖一带的众熨及其他一些别的民族或部落,范围远远超过了现今的吐鲁番盆地。1209年,高昌回鹘臣附于蒙古,成吉思汗赐回鹘高昌王为自己的第五子,为结永好,还下嫁了公主到高昌。13世纪以后,天山以北广大地区的西北蒙古游牧贵族发动叛乱,战火延续了40多年,高昌城在战乱中被毁。直到元延祐三年至五年(1316~1318),在朝廷的支持下,在原址西面(今阿斯塔那居民村附近)迁建了新的高昌城,原高昌城成了遗址,故《明史》中称:“火州……东有荒城,即高昌国都。”

高昌古城遗址平面略呈不规则的正方形,分外城、内城和宫城三个部分,大部分城垣至今保存完好。外城略呈方形,周长约5公里,墙体基础宽达12米,墙高11.3米;共设9个城门,其中南面3个,东、西、北面各有2个。外城西南和东南角保存两处寺院遗址,其中西南角的一所寺院,占地约1万平方米,由大门、庭院、讲经堂,藏经堂、大殿、僧房等组成;东南角的寺院保存着一座多边形塔和一个礼拜窟,是当年保存壁画的地方。进缩的内城北部正中有一座不规则的方形小城堡,当地人称“可汗堡”。堡内北面的高台上有一高达15米的夯筑方形塔状建筑物,稍西有一座地上地下双层建筑物,现仅存地下部分。地下部分的南、西、北三面各有宽大的阶梯式门道供出入,规模虽不大,但与交河故城里现存唐代最豪华的一所官署衙门建筑形式相同,据说是一座宫殿的遗址。新中国成立前夕,一支德国考察队曾在这座建筑物的东南角偷掘出一方“北凉承平三年(445)沮渠安周造寺功德碑”。考古专家从该碑推断,此堡就是当时的宫城,周围还附建有王室寺院。而地处北部的宫城内仍保存着许多高大的殿基,可以推想当时有高达4层的宫殿建筑。纵观整个高昌古城遗址,建筑格局与唐代长安(今西安)城的形制极为相似。而从这里发掘出的绿色琉璃瓦、纹饰华丽的石柱础和巨幅的奏乐图以及精美的壁画上看,不仅说明了高昌是我国著名的西域古都,也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城之一。高昌古城自公元前1世纪建为高昌壁,到13世纪废弃,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始建时间距今虽已两千多年,但遗址保存完好,是吐鲁番地区千年沧桑的最有力见证。

自汉唐以来,高昌一直是连接中原中亚、欧洲的枢纽。特殊的地理位置,编织过这方土地曾经的辉煌。

经贸发达。作为“丝绸之路”中道的重镇,历来与外界的经贸活动十分频繁。当时波斯等地的商人,从他们国家带来苜蓿、葡萄、香料、胡椒、宝石和骏马来到这里,又从这里交换走了中原的丝绸、瓷器、茶叶和造纸术、火药、印刷术,高昌城逐渐成了西部地区的一个重要的贸易中心。

宗教活跃。世界各地的宗教先后经高昌传入内地,又使其成了宗教传承的重要走廊。所以,当地的居民不仅信奉佛教,也信奉景教和摩尼教,多种宗教在这里和平共处,使高昌成了世界古代宗教最活跃的地方。尤其值得一提是唐贞观三年(629),为了提高佛教水平,27岁的玄奘,不畏杀身之祸,只身离开长安,出玉门,经高昌,沿丝绸中路前往印度取经。据《大藏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在途经高昌时,他被笃信佛教的高昌王文泰请去拜为兄弟,尊为国师。在高昌驻留期间,他诵经讲佛,深得信徒的仰慕,高昌王更是执意要挽留他,但他决意要西行探求真经,高昌王无奈,只好请求在他提出的最后期限内再延期讲经一个月。临行前,高昌王为他写了24封致西域各国的通行文书,还赠送了马匹和25名仆役。出发那天,全城夹道相送,高昌王文泰抱住法师失声恸哭,亲自送到一百里外的交河城,才依依惜别,留下一段千古佳话。后玄奘历时17年,遍游了今天的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国。现今高昌古城有一处大型讲经堂遗址,墙垣高台犹存。据考证就是当年玄奘法师讲法的地方。

文化繁荣。由于高昌属杂胡地带,车师、回鹘、突厥以至后来的吐蕃、蒙古等多民族杂居一地,所以当地居民不仅会说多种语言,而且语种形态十分丰富。尤其是受汉文化影响久远。从汉代的李广利率领汉族部队定居开始,到麴氏建立高昌王国(先后十任国王都是汉人),再到唐使元吏的建州筑城,一千多年中,汉字作为各种官私文书的书写文字被高昌各族民众充分吸收,并广泛运用于日常生活之中,由此可见儒家文化在高昌一直居于主导地位。这从出土的文物中可以得到验证:在当地汉族人叫三堡的地方曾出土《尚书》《诗经》《孝经》以及大量壁画;在阿斯塔那墓中还出土了让世人惊叹的伏羲女娲图。图中伏羲女娲均为人首蛇身,伏羲左手执矩、女娲右手执规,两人相向而拥,下部为交缠状,周围饰以各种星相图。这与中原地区发现的伏羲女娲图具有惊人的相似。此外,据隋、宋史书记载,高昌人的服饰也十分讲究。男子穿胡服缦裆裤,“伏剑骑羊势猛烈”;妇女短袄华裙珠玉链饰,多美艳。高昌人还善美食,擅制作各类面食和牛羊肉,吃法花样很多。驰名中外的高昌古乐,更是以浓烈的异域风情和丰富的艺术语汇在汉唐流行,被列入唐朝十部大乐之列。而西州(今吐鲁番)人何妥也曾任隋朝国子监博士,专司音乐舞蹈制作。可以这么说,高昌古乐是华戎交会、中西融合的文化成果,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高昂旋律。

漫步在古城遗址上,触摸着那历经千年风雨而巍然屹立的城墙,仿佛总有一股暖流无声地在我的脉搏里奔腾。这股暖流从西汉的岩层里渗出,在大唐的沟壑中汇聚,浩浩荡荡奔向中原大地上的长江、黄河……浪花飞跃,屏蔽了几多刀光剑影?涛声飞扬,偃息了几许鼓角争鸣?就这样从远古走来,带着雪山消融的清澈,携着千年祖先的梦想,用多民族的音节凝聚成一句涛声天外的嘱咐:华夏子孙,同根同祖,源远流长……高昌古城,在我心中构起的坐标,耸立的不仅是一座拥有底蕴和魅力的历史标本,更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共融和谐的伟大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