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美丽的家园
28459100000052

第52章 成吉思汗陵

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中部伊金霍洛旗境内的甘德尔山岗上,有一座为纪念一位神奇而伟大的人物——成吉思汗而建造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内蒙古著名的景点——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陵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略呈“T”字形,按文物保护观光旅游区、生态恢复保护区、视觉景观控制区,成吉思汗大道、风景道,游客活动中心、游客教育中心、灵宫观光旅游区、那达慕马术活动中心、达尔扈特民俗村、热气球俱乐部、神泉风景区及生活中心等“三区、两道、八景”的规划格局建造而成。

位于中轴线上的成吉思汗大道是景区的核心部分,由广场、塑像群、主体建筑和与之相连的廊房组成。进了大门,是一个宽阔的广场,广场上耸立着两根“玛尼宏”(旗帜)旗杆,上面印有9匹腾空骏马的图案,寄寓蒙古族兴旺发达和幸福向上的祈愿。正中的宽大平台上,塑造着一个大“山”形的构图。“山”的两边对称地用花岗岩叠垒起高4米有余的墙式山体,中间立着一根高达十多米的巨大圆形石柱。石柱的顶端,铁铸着成吉思汗跃马驰骋的黑色塑像。仰望塑像,战马腾空跃起,人物挥戈怒目,仿佛正在指挥着一场气壮山河的生死大决战……穿过大平台,难望边际的草地、树林中,布满了无数的用生铁铸成的雕塑,有粮草辎重、方阵战车,有骁勇的骑兵、威武的战将,还有举戟挥剑、精神抖擞的军列,浩浩荡荡从远方潮涌而来,千军万马似乎都在仰望着成吉思汗高高舞动的旗帜扬鞭跃马、操戈猛进……当年蒙古大军金戈铁马、挥师征战的壮烈场景就这样永恒地定格在这高原之上,在目光的撞击之中。主体建筑由前殿、后殿、东西殿、东西走廊组成。前殿高26米,建筑面积一千五百多平方米。上部为一大两小蒙古包式造型的圆顶组成,顶面镶嵌着蓝、黄两色琉璃瓦,形成传统的云勾浪纹图案。飞檐高耸,翘角凌空,朱红色的大门和宽大的窗棂以及殿前的汉白玉雕栏、沉稳的花岗岩基座,把大殿衬托得气势恢弘、庄严肃穆。大殿里,安放着一尊高达5米的成吉思汗塑像,银须飘胸,目光灼灼,气概英武。后殿正面陈列着三顶黄缎蒙古包,安放着成吉思汗和三位夫人的灵柩。东殿安放着成吉思汗第四子托雷及其夫人的灵柩。西殿供奉着成吉思汗曾使用过的战刀、马鞍及祭祀的奶桶,还有许多当年的遗物陈列其中,可谓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

而最能让游客了解当年历史的当属殿中内墙上的壁画了。壁画高约2米,长100余米,分东、西走廊拼接成一轴环形长卷。

西走廊描绘的是成吉思汗的毕生功勋和当时蒙古族的社会情况、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当我的目光沿着壁画呈现出的辉煌篇章依序搜索时,成吉思汗的一生就如电影一样一幕幕地跃动在我的眼前:1162年,蒙古乞颜部军事首领也速该与妻子婚后多年终于喜得贵子。也许是天意吧,这孩子一出生手中就紧握着一团血块,形状恰如蒙古军队指挥官手中的苏鲁锭(大旗上的铁矛头),似乎注定这小孩将来要手握生杀予夺的大权。此时正值乞颜部打败蒙古族塔塔尔部落,也速该杀了首领铁木真·兀格。按当时蒙古人的信仰,在抓到敌对部落勇士时,如正好有婴儿出生,那么,这勇士的勇气就会转移到该婴儿的身上,于是也速该就给自己新生的儿子取名叫铁木真。后来也速该遭塔塔尔部杀害,身为长子的铁木真,为了逃避塔塔尔族的追捕,只好携着母亲和弟妹开始了长达数年的逃命生涯。也正因此养成了他刚毅忍辱的性格。

铁木真成年后,妻子孛儿帖被蔑儿乞部抢走,他只好再次落荒逃到幼年时的结拜兄弟札木合的扎答兰部求生,并向其借兵报仇。他率兵一举打败当时实力很强的蔑儿乞部,夺回了被掠去的妻子,一时名声大振。铁木真称汗后,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提拔了一些非贵族的勇士为将领,这一行为引发了札木合不满,最终导致决裂。札木合于是联合了其他三个部落对铁木真发动了著名的十三翼战役,结果铁木真大败。但札木合残忍处死俘虏的行径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感,虽然在军事上取得了胜利,但在道义和政治上却遭到了失败。而铁木真不仅优待俘虏,还善于笼络人心,甚至将敌方的将士都吸收到自己的队伍中来。这样,许多敌军将领便纷纷率族人归附铁木真。结果,他的威望反而大增,势力越来越大。

1201年,铁木真联合克烈部王汗,击败札木合。又于次年全歼了塔塔尔部主力。1204年,成吉思汗发动了合兰真沙陀之战,一举消灭了克烈部。1206年,札木合被叛变将领押送到铁木真的军中,被处极刑。自此,铁木真统一了蒙古草原的众部族。同年,在斡难河(今鄂嫩河)源头召开庆祝大会,正式获得“成吉思可汗”(简称成吉思汗,意为四海之内的大汗)的称谓,标志着蒙古帝国的诞生。于是,他着手建立了一套以贵族民主为基础的蒙古贵族共和政体制度,颁布了世界上第一套应用最广泛的《成吉思汗法典》。接着,蒙古帝国开始了扩张。1219年,他率兵西征,先后消灭了中亚的西辽、花剌子模及其周边的许多国家。1227年7月,他又率军东征西夏。传说在途经鄂尔多斯高原时,目睹到这里水草丰美,花鹿出没,心里特别高兴,陶醉之际,失手将马鞭掉到了地上。部将刚要拾起马鞭,却被他制止了,并即兴吟道:“梅花幼鹿栖息之所,戴胜鸟儿孵化之乡,衰亡之朝复兴之地,白发吾翁安息之邦。”后正值蒙古军围困西夏首都时,成吉思汗病逝于宁夏的六盘山一带,终年65岁。为了避免西夏人觉察,蒙古军密不发丧,直到打败了西夏,了却了他东征的心愿……斯人已去,山河悲恸。这位世界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虽然长眠在了刀光剑影、汗牛马背上,把匆忙的足迹留在了西亚、中欧直至黑海海滨的广袤大地上。然而,他的铁血人生却在华夏大地上写就了不朽的精神。“大草原中骄子,长生天下雄鹰。万里云霄舒羽翼,一瞬存亡百国惊。笑看马上兵。胸有千般丘壑,从来恩怨分明。冷血热肠难两断,能屈能伸见性情。秋高又远行。”这首《破阵子·题铁木真》的词作,或许就是他戎马倥偬、神奇而又伟大一生的最真实写照。

东走廊壁画反映的是忽必烈统一中国以及元代工、农、商、学、航海、臣民与朝廷以及与邻国的通商往来发展的盛况。元世祖忽必烈(1215~1294),无疑是成吉思汗儿孙中最杰出的代表。壁画选择了他一生中最骄人的几个片段:

一是统一全国。1253年,他率军攻云南,灭大理;1259年,挥师攻南宋(今湖北武昌),围城池;1264年,打败幼弟阿里不哥,迁都燕京(今北京,定为大都);1271年,正式改国号为元,追封成吉思汗为元太祖。接着,他举兵东征西讨,通过军事、威慑、联姻、外交等各种手段和方式,先后征服了南宋、西夏、金朝、西辽、吐蕃、高丽以及日本等,结束了中国几百年来南北对峙、诸国并立的分裂割据状态,建立起了“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的幅员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舆图之广,历古所无”,版图面积曾一度达到3200万平方公里。善治天下。南宋灭亡后,他不仅保留了宋朝的机构和全部行政官员,还不避亲仇,任用贤能,严格法度,惩治贪腐,尽一切努力争取代表各方利益的官员对个人的效忠。在完成了对土地征服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们头脑的征服。所恢复的行政机构可说治愈了一个世纪之久的战争创伤。

二是锐意改革。在经济上,他采取了许多有利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的措施,实行“以农桑为本”的重农政策,扩大屯田,兴修水利,推进农业生产,使社会经济逐步得到恢复与壮大。在文化上,兴学校、重教育,奖励文士,颁行八思巴蒙古新字,推进文字改革。在政策上,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应对策略。如在蒙汉政策上,采取了二元策略,既让蒙古人觉得他是成吉思汗帝国精神的始终如一的维护者,又让汉族人觉得他是中国王朝制度的继承人,是真命天子;在宗教上采取宽容政策,主张信仰自由,使各教之间互相尊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交通上,他在全国各地设置驿站,派出二十多万只马匹作为交通工具,使国内交通四通八达。同时,他还积极保护商路,鼓励对外进行经济文化交流。随着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和推动,使得被战争破坏了的经济在短期内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他在位35年,创造了元代的鼎盛局面。

曾有人这样评价忽必烈:“其智慧沉深敏锐,其判断贤明,其治绩之可惊羡,皆优于迄今所见伟人之上,足使历史中之诸名人黯然失色。”不管这种评价是否公正,他的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早已为世人所知,令世界瞩目,煌煌功业,光耀史册。正因为他在前人的基础上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也使其被誉为“第一位治理中国的人”,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之一,成了世界影响最大的百位帝王中的第78人,成了铁木真显赫家族中的翘楚。

走马观花,游完成吉思汗陵,太阳已入中天。金色的阳光从碧蓝的天空中直射而下,把广袤的草原照耀得青光闪烁。苍松翠柏,碧草千花,在春风中摇曳,把金碧辉煌的大殿衬托得更加雄伟壮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此刻,毛泽东同志那气贯长虹的《沁园春·雪》如无声的音符倏然萦绕在我的脑际,令人思潮翻滚。我想,在毛泽东的眼里,尽管成吉思汗和中国历史上所有叱咤风云的伟大人物一样并非完人,但对他一生所建立的卓越功勋早已赞赏有加、推崇备至,一句“一代天骄”的呼唤正如这头顶上的艳阳一样将光耀千秋。尽管这里也只是成吉思汗的衣冠冢,然而在我的心中,就是这位神奇而伟大人物的灵魂栖息地,他那如岩浆喷发一样的热血不仅奔腾到了他的儿孙的血脉里,铸就出了忽必烈的丰功伟业;也奔流在这片美丽的高原上,才有了这般青山绿草,四季如春;更奔涌在每一位天下游客的步履中,才有了今天这如潮的思念,纷至的拜谒。

日升月落,斗转星移,虽然历史已折叠起了七百多年前诞生的一部“神话巨著”,然而从高原厚土里渗透而出的不灭气息,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当年俊杰“气吞万里如虎”的雄姿英发。“放眼望神州,江河万古流;华夏大地求一统,开国封疆伟业就。落木萧萧下,春潮滚滚来;人间沧桑多少事,代代兴邦竞风流。”如果说成吉思汗是历史长河中开国兴邦的一代风流,那么,成吉思汗陵无疑就是矗立在这高原基座上的一座不朽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