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新时期青少年伦理与道德读本
28459400000012

第12章 孝悌立基,天地可赞(4)

吴氏为了让婆婆能过上好的生活,每天都辛勤劳作,染布养蚕,把挣来的钱都奉养婆婆。

夏天的时候,吴氏为婆婆扇扇子,直到婆婆睡着为止;冬天的时候,吴氏总是害怕冻着婆婆,每天都是为婆婆暖好被窝才让婆婆就寝。

婆婆年纪大了,视力变得越来越不好。有一次,吴氏正在做饭,邻居把她叫出去商量事情,婆婆在家里害怕饭煮得太烂,就想把饭倒在盆子里,没想到因为视力不好,竟然误把脏水桶当做盆子了。吴氏回来一看,为了不让婆婆知道了伤心,就偷偷去邻居家借来饭让婆婆吃,自己却把那些饭捞出来、洗干净再蒸熟了吃。这件事情,吴氏一直没有让婆婆知道。

吴氏看到婆婆年纪越来越大,就把自己所有值钱的东西都典当了,想尽最大努力为婆婆办好后事。

吴氏对婆婆的孝心可谓是体现在各个方面,乡亲们都称赞她是个孝顺的媳妇。有一天,吴氏做了一个梦,梦到一个穿着白色衣服的仙女对她说:“你的孝心感动了上天,上天要赐给你一枚钱币,希望能帮助到你的生活。”等到吴氏醒来之后,她竟然真的在床头发现了一枚钱币。

吴氏不禁感觉十分惊讶。在第二天的时候,这枚钱币竟然变成了上千枚的钱币,而且每当吴氏用完之后,新的钱币就又会生出来。从此之后,吴氏的生活没有了后顾之忧,侍奉婆婆也更加尽心尽力,直到婆婆去世。

后来,这件奇事被人们传开,大家都说这钱是“子母钱”,吴氏的孝心得到了好报。后来,吴氏的生活一直很安稳,成为一个长寿的人,死的时候也没有任何病痛。在她去世之后,这钱也随之消失不见了,而她生前居住的地方却生出一股奇异的香气,很多天之后才慢慢消散。

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但愿社会上那些忘记了父母的养育之恩,没有善待自己老人的不孝子孙,在读了这个故事之后,能幡然悔悟,善待对自己恩重如山的父母。

慰藉父母的心灵

在曾国藩的家书中,向父母报平安、拉家常的信占了大半,其次就是写给弟弟以及晚辈的信。父母在曾国藩的心中非常重要,不论是在外求学,还是在外做官,他都经常给家人写信,不让父母担心。

曾国藩在一封家书中说:“九弟前病时想回家,近来因为找不到好伴,并且听说路上不平安,所以已不准备回家了……儿子在二月初配丸药一料,重三斤,大约花了六千文钱。儿子等在京城谨慎从事,望父母大人放心。儿子谨禀。”他知道父母最担心的莫过于自己的身体健康和处境,于是写信说:“我已经吃药了,我做事情会很小心的,请父母不要惦记。”短短的几句话,让父母心里有了着落。

一次,曾国藩收到父母的来信,在信中,父母除了询问他的近况外,还表示出对他的几个弟弟的关切。曾国藩看后,马上把弟弟叫来,对他说:“父母一直很为你们担心,你们为什么不及时写信回去,告知父母你们的情况?”

弟弟们说:“我最近手头有点紧,想着等有了些许银两,与信一并寄回,也好给父母一个交代。”

曾国藩说:“父母是出于对你们的担心,才对你们十分关切。他们需要的不是你们的银两,而是你们向他们报平安的这份心啊。你想想,哪个孩子不是父母心头的一块肉?如果父母与孩子失去了联系,那么父母的心里就会焦灼不安,比自己生病还要难受。做儿女的,如果不能理解父母的心意,那就是不孝。”

弟弟们听了曾国藩的话,顿时感到羞愧万分,马上回去给父母写了一封信,告诉父母一切安好,劝二老一定要保重身体。

正如曾国藩所说的,父母对子女的要求并不多,只要子女时常跟他们聊聊天、说说话,告诉一下他们自己的近况,他们也就满足了。

为了让父母能够得到一些心灵上的慰藉,消除他们心中的落寞感,我们不妨给他们一点小惊喜,给他们也制造一点小浪漫,带他们出去散步、旅游,或者送他们一些自己亲手做的小礼物,相信父母就能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爱。

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

中了进士以后,曾国藩就住进了湖南会馆,那里不仅管住宿,还承办伙食。尽管如此,曾国藩每月的俸禄,依然不够他的开销,常常要靠家里接济。

官场有官场的规矩,每个人都要在这个圈子里应酬。那时候,曾国藩的俸禄很少,每个月除了交给会馆的钱,大多数的开销都用在了买书和随份子上。

这天,曾国藩又看见桌子上放了一张请柬,是他的顶头上司赵辑派人送来的。看到请柬,曾国藩就浑身不舒服。这个赵辑,不仅心胸狭窄,还特别贪婪,曾国藩历来是对他敬而远之的。赵辑也知道他不受曾国藩的欢迎,所以他从来不给曾国藩好脸色,还常常在背地里骂曾国藩,跟一起做官的幕僚说他的坏话。对于赵辑的所作所为,曾国藩不是不知道,只是碍于共事的面子,没有将事情放上台面上来讲。

前不久,赵辑的父亲从乡下来北京看他,为此他希望摆几桌酒席,为父亲接风,同时也顺便收一些礼钱。这样的目的在曾国藩看来是十分不可取的,利用父亲来达成自己贪婪的欲望,怎么说都不是孝顺。

曾国藩转念又一想,赵辑的做法固然不对,而自己也没有为父母做过什么。以前为了筹措自己进京赶考的盘缠,家里几乎一直都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可是现在自己做了官,依然没能改变家里的现状,没能报答父母的恩情,甚至连一句感激的话都没有说过。为此,他觉得十分难过,想马上写信告诉父母自己心中的想法,可是一提起笔,又不知从何说起。

反复思量,他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在写信向父母报平安的同时,给父母寄去了冬菜一篓、寿屏一副。冬菜就是腌制的白菜,并不是特别贵重的东西;寿屏就是一种屏风,也算不上宝物。但曾国藩知道,父母并不要求自己给予多少回报,相对于那些贵重物品,他们更看重儿子的心意。

对待父母,很多感激的话没有办法当面说出口,很多的情感也没有办法用语言来表达。如果没有办法将对父母的心意说出来,我们也可以学习一下曾国藩,用实际行动让父母感觉到自己对他们的爱。

孝顺很简单

从前,有一个珠宝商很有名,要说他出名的原因,不是由于他收藏的珠宝多,而是因为他的优秀品质。

一天,几个老人找他买一些宝石,老人们来到珠宝商的家,说出他们需要的宝石,同时给出了一个合理的价格。可是珠宝商说现在不能看那些宝石,请老人们过一会儿再来。

老人们认为珠宝商有意拖延,好以这个借口提高价格,他们不愿多耽搁,于是给出了双倍的价钱,珠宝商还是不愿意出示珠宝,老人们只好出三倍的价钱,可是珠宝商还是不接受,这些老人们只好怒冲冲地走了。

几小时之后,珠宝商找到几位老人,把他们需要的宝石摆在桌子上。老人们给出他们所报最高价的钱,珠宝商却说:“我只收你们早晨给出的合理价格。”

老人们奇怪地问:“既然如此,你那时候干吗不做这一笔生意呢?”

珠宝商说:“你们来的时候,我父亲正在睡觉,宝石柜的钥匙在他身上,要拿宝石只能叫醒他。父亲年龄已经很大了,而且现在身体也不是很好,安稳的午休对于他来说是很重要的。所以一般在他老人家午睡的时候,我从来不打扰他。即使你们给我全世界的金钱,我也不能打扰父亲的休息。”

珠宝商的话深深地打动了这些老人,他们动情地拍着珠宝商的肩膀说:

“你这样敬爱父母,将来你的孩子也会这样敬爱你。”

再名贵的珠宝,即使价值连城,也还可以明码标价。但是一颗孝顺父母的心灵,却是无价之宝,无人能为它标上确切的价格。

我们一天天在成长,父母却一天天在苍老,拿什么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

父母不需要太多的钱财,他们的要求特别简单,有可能是一个温暖的电话,还可能是一晚上体贴的谈话……孝心是父母最大的安慰与补品。

多陪伴父母

有一个70多岁的老读者,背驼得厉害,但他风雨无阻,几乎天天泡在图书馆的报刊阅览室里。不仅如此,在所有读者中,他总是第一个进去,最后一个走。有时读者都走尽了,他也不走,天天如此。阅览室管理员对这个读者烦透了,打心眼里烦。

那个老读者每次来到阅览室,只是翻翻这看看那,看上去毫无目的,纯粹是来消磨时光的,管理员们都对他没有好感。有一天偶然发生的一件事,让一位管理员从此改变了对老人的看法。

那天在下班的路上,同事突然问她:“你母亲是不是被聘为我爱人所在的那个商场的监督员了?”

管理员愕然:“没听她说过呀。”

同事说:“我爱人在某商场当营业员,她们商场每天开门,迎来的第一个顾客常常是你母亲。而且老人什么也不买,却挨个看柜台,还要问这问那。时间一长,营业员们就以为老人是商场的领导雇的监督员,是来监督他们工作的——因为商场领导有话在先。营业员们就对老人很戒备呢。”

听同事说完,这位管理员径直回到母亲家。父亲两年前病故,母亲一个人生活。管理员问母亲是否真的在给人家做监督员。母亲矢口否认:“没有这回事呀,他们大概是误会了,我就是闲逛而已。”

听到这话,管理员开始数落母亲。这时,母亲长叹了一声,说:“我们这些老人一天到晚太寂寞了,只好逛逛商店,消磨一下时间,可时间一长就养成习惯了,一天不去就觉得不对劲儿。要不,你说我干什么呢……”母亲说到这里,像个孩子一样委屈地哭了。

就在一刹那间,管理员突然感到心里酸酸的。母亲有一儿两女,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很少来看母亲,逢年过节的不是寄点东西,就是寄钱。直到此时她才明白母亲最需要的是排解寂寞和孤独。那天管理员没有回家住,而是陪母亲住了一晚,聊了一晚上以前的事情。

第二天早上,管理员上班很早,驼背老人仍然等候在阅览室门前。也不知为什么,她心中突然涌起一股柔情,第一次用善意的眼光来看这个老人。

不仅我们将来工作、有了自己的家庭以后很难陪着父母,即使是现在,我们待在家里的时间也是很少的,加上父母自己的社交时间也通常会在周末,我们与父母相处的时间更是一天天少起来。如果我们不能够了解父母的心意,不知道哪些事情会让他们担心,哪些事情会让他们难过,又从何谈起孝顺呢?

什么是“悌”

悌,儒家的伦理范畴,指敬爱兄长,顺从兄长,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宗法关系。常与“孝”并列,称为“孝悌”。儒家非常重视“孝悌”,把它看做是实行“仁”的根本条件。

“弟”与“悌”在古文中是相通的。“悌”是形声、会意字:从心、从弟;本义作“善兄弟”解,看一个“心”,再一个“弟弟”的“弟”,我们就知道,做哥哥的心里有弟弟的存在,如同兄弟间彼此诚心相友爱的意思。就是做哥哥的懂得照顾弟弟,做弟弟的也要友爱哥哥,尊敬哥哥。且“弟”还有“次第”

的意思,即有顺的意味。因此,“善兄弟”者,则是指弟对兄恭顺,而兄对弟也应该爱护,顺其正而加以诱掖之。

孝悌本是一体,那么对父母的孝顺还体现在要与兄弟姐妹互相关爱、扶持上,兄弟姐妹之间如果能够和睦相处,让父母放心,也是对父母孝顺的表现。

梁漱溟先生说:“(孝悌)本来也与礼乐一样……礼乐的根本地方是无声之乐,无体之礼,即生命中之优美文雅。孝悌之根本还是这一个柔和的心理,亦即生命深处之优美文雅。”

《论语》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所谓“犯上者”,在孔子口中说出来,有明确的对象:它是针对政治环境而说。不服从管理、不遵从长官意志、不依官阶高低行事的人,都是犯上者。古人写《弟子规·出则悌》主要是写兄弟姐妹要团结,要和睦。

出则悌,说的是家中兄弟相处之道,以及如何和长辈在一起的规矩。在这些规范中,训练小孩谦恭有礼,懂得尊重别人,自然容易融入团体,为大家所接纳。当哥哥姐姐的要能友爱弟弟妹妹,做弟妹的应做到恭敬兄姐,这样兄弟姐妹就能和睦而减少冲突,父母心中就快乐。在这和睦当中就存在孝道。

兄弟相害,不如友生

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襄公被杀。襄公有两个兄弟,一个是公子纠,当时在鲁国,一个是公子小白,当时在莒国。两个人身边都有个谋士,公子纠的谋士叫管仲,公子小白的谋士叫鲍叔牙。两个公子听到齐襄公被杀的消息,都急着要回齐国争夺王位。

在公子小白回齐国的路上,管仲早就派好人马在那里拦截他。看到公子小白的车过来了,管仲弯弓搭箭,向小白射去,只见小白大叫一声,倒在车里。

管仲以为小白已经死了,就不慌不忙护送公子纠回到齐国。谁知道公子小白是诈死,等到公子纠和管仲进入齐国国境,小白和鲍叔牙早已抄小道抢先回到了国都临淄,小白当上了齐国国君,即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以后,立即下令要杀公子纠,并把管仲送回齐国办罪。

管仲被关在囚车里送到齐国,鲍叔牙立即向齐桓公推荐管仲。

齐桓公气愤地说:“管仲拿箭射我,要我的命,我还能用他吗?”

鲍叔牙说:“那时候他是公子纠的谋士,他用箭射您,正是他对公子纠的忠心。论本领,他比我强得多。主公如果要干一番大事业,管仲可是个用得着的人。”

听了鲍叔牙的一番话,齐桓公不但没有治管仲的罪,还立刻任命他为相,让他管理国政。

后来,管仲果真帮齐桓公成就了一番霸业,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是一对亲兄弟,虽然他们生在帝王之家,但也有血浓于水的亲情,可是他们却以互相残杀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反之,管仲和鲍叔牙这对非亲兄弟却彼此为对方着想。公子小白和公子纠还不如管仲和鲍叔牙的关系,真是“兄弟相害,不如友生”。

手足之情,弥足珍贵

缪彤,字豫公,汉朝人,在他很小的时候,父母都过世了,留下缪彤兄弟四人相依为命。作为长兄,缪彤用柔弱的肩膀承担起了照顾和抚养弟弟们的重担,他下定决心要把几个弟弟抚养成人,以告慰父母的在天之灵。

没有了父母的照顾,日子异常艰难,但在缪彤无微不至的照顾下,弟弟们都健健康康地长大了。弟弟们深切感念哥哥的付出,对于长兄,他们非常尊敬。

一家人的生活虽然清苦,但和和美美,家庭的融融暖意,令邻居羡慕不已,人们纷纷称赞他们兄弟之间的和睦。

几年后,兄弟四人均已相继成家了。喜庆的气氛在带给家庭短暂的欢愉之后,妯娌之间的矛盾渐渐激化,于是大家开始闹矛盾,整天吵架。

缪彤看着这样的情景,想起以前和睦的日子,难受极了,他认为一切都是由于自己作为兄长却没能尽到责任造成的。为此,他把自己关在屋里,失声痛哭。

弟弟、弟媳们循着哭声聚拢过来,他们深深地被兄长的良苦用心所感动,流下了忏悔的眼泪。他们跪在门外,真诚地向兄长道歉,希望兄长能够原谅他们。至诚忏悔的言语,也深深地感动了缪彤,他起身打开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