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宽容,享受快乐
有人认为:“忍就是吃亏,我不愿意吃亏。”也有人认为,吃亏是福。我们不能贪图眼前一点小便宜,贪图眼前的小便宜,将来就一定要吃大亏。应该学会礼让与忍让,应该把一切事情看得淡,要处处学吃亏,因为吃亏是福。
弘一大师说:“我不认识什么人是君子,做事情愿吃亏的就是君子;我也不知道什么人是小人,做事情到处爱占便宜的就是小人。”这个标准很明确。处处愿意吃亏的人是懂得利人的人;处处贪便宜的人就是自私自利的小人。
古代有一个道德修养很好的人,叫林退斋,儿孙很多。他在临终时,儿孙都跪在他面前说:“您要离开我们了,最后留点什么话让我们终生奉行吧。”他说:
“你们要学会吃亏。”这正是他对儿孙的最大关怀,让他们懂得:吃亏是福。
其实,所谓的“吃亏是福”是在告诫我们,凡事要学会忍让,正所谓忍一时之气,免百日之忧,人生中总是有很多不如意的事情出现,我们没有必要去计较,学会退让,则海阔天空。很多的时候,我们要给自己留一点空间,就像两车之间的距离,留一点缓冲的余地,进退有余。
懂得宽容,就时刻享受快乐,才会活得幸福,肯吃亏的人往往得到的回报要比那些斤斤计较的人多的多,最起码不会整天让自己处在郁闷与烦恼当中,所以吃亏是福!
互谅、互让、互敬、互爱
做人要心怀坦荡,宽容他人,就必须做到互谅、互让、互敬、互爱。
互谅,就是彼此谅解,不计较个人恩怨。人都是有感情和尊严的,既需要他人的体谅,又要体谅他人。有了互相之间的谅解,就能清心降火,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平静的心境和宽厚的品格。
人处于社会,始终处于同各种各样的人接触的环境。在人际关系中,难免会出现磕磕碰碰。有人说: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争斗。若想与他人和平相处,就要拥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网。在原则范围内,偶尔的吃亏,偶尔的退让,既是一种包容的胸怀,也是一个友好的讯号,它能够增加人际间的和谐程度,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
互让,就是彼此谦让,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心底无私天地宽,淡泊名利,摒弃私心杂念,自觉做到以整体利益为重,把好处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相互之间的矛盾就容易化解;争名于朝,争利于市,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对个人得失斤斤计较,是难以与他人和睦相处的。
互敬,就是彼此尊重,不计较我高你低。尊重别人是一种美德,“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别人,自然会获得别人的好感和尊重。如果无视他人的存在,不尊重他人的人格,就不会有知心朋友。
互爱,就是彼此关心,不计较品格气质的差异。爱能包容大千世界,使千差万别、迥然不同的人和谐地融为一个整体;爱能融化隔膜的坚冰,抹去尊卑的界线,使人们变得亲密无间;爱能化解矛盾芥蒂,消除猜疑、嫉妒和憎恨,使人间变得更加美好。
人有一分器量,便有一分气质;人有一分气质,便多一分人缘;人有一分人缘,必多一分事业。虽说器量是天生的,但也可以在后天学习、培养。我们阅读历史,多少的名人圣贤,有时不赞其功业,而赞其器量。所以器量对人生的功名事业,至关重要!
容人之过方能得人心容人之过,释人之嫌,是一种为人的度量。
楚庄王打了胜仗,设宴款待群臣。席间,庄王命最宠爱的妃子为参加宴会的人敬酒。
这时,天色渐渐暗下来,大厅里开始燃起蜡烛。君臣猜拳行令,敬酒干杯,好不热闹。忽然,一阵狂风刮过,客厅内所有的蜡烛一下全被吹灭,整个大厅一片漆黑。此时,庄王的宠妃正在席间轮番敬酒,突然,黑暗中有一只手拉住了她的衣袖。对这突然发生的无礼行为,宠妃不敢乱喊,一时又脱身不得,情急之下,顺手扯断了那个人帽子上的缨。对方手一松,宠妃趁机挣脱,跑到楚庄王身边,向庄王诉说被人调戏的情形,并告诉庄王,对方的帽缨被扯断,只要点明蜡烛,检查帽缨就可以查出这个人是谁。
楚庄王听了宠妃的哭诉,很不以为然。他想,怎么能为了爱妃的贞节而使部属受到污辱呢?
于是,庄王趁烛光还未点明,便在黑暗中高声说道:“今天宴会,请各位开怀畅饮,不必拘礼。为了尽兴,请大家都把自己的帽缨扯断,谁的帽缨不断谁就是没有喝好酒!”群臣哪知庄王的用意,为了讨得庄王欢心,纷纷把自己的帽缨扯断。等蜡烛重新点燃,所有赴宴人的帽缨都断了,根本就找不出那位调戏宠妃的人。
就这样,酒宴上的一场尴尬局面化解于无形,大家都是尽兴而归,包括那个调戏庄王宠妃的人。
事后,楚庄王对宠妃解释说:“酒后失态是人之常情,如果追查处理,反会伤了将士的心,使众人不欢而散。”
时隔不久,楚庄王借口郑国与晋国在鄢陵会盟,于第二年春天,倾全国之兵围攻郑国。战斗十分激烈,历时三个多月,发动了数次冲锋。在这场战斗中,有一名军官奋勇当先,与郑军交战斩杀敌人甚多,郑军闻之丧胆,只得投降。楚国取得胜利,在论功行赏之际,才得知奋勇杀敌的那名军官,名叫唐狡,就是在酒宴上被宠妃扯断帽缨的人,他此举正是感恩图报啊!
容人之过,方能得人之心。人犯了错之后,总是非常迫切地希望得到别人的宽容,给他一次悔过自新的机会。一旦重新获得别人的宽容,就会产生感恩图报的心理,以期通过自己加倍的改过表现来获得对方的认可。
莫把忍让变懦弱
在人与人之间的日常交往中,宽容忍让是一种化解矛盾、维系和睦的调和剂。
晏子使楚的故事告诉我们当别人有意跟你过不去时,就要机智应对,果断反击,不可当个老实人忍让迁就。
晏子奉命出使楚国。楚国君臣知道晏子身材矮小,故意在大门的旁边开一个小门请晏子进去。晏子一看是在侮辱自己,坚决不进,说:“去拜访狗国才从狗洞进,现在我出使到楚国来,不应该从这个洞进去。”迎接的人只好带晏子改从大门进去。
晏子拜见了楚王,楚王说:“齐国难道没有人了吗?怎么让你来出使呢?”晏子回答说:“齐国的都城临淄有7500户人家,人们一起张开袖子,天就阴暗下来;一起挥出汗水,就会汇成大雨;街上行人肩膀靠着肩膀,脚尖碰脚后跟,怎么能说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会派遣你做使臣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要根据不同的出访对象,贤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贤能的国王那里去,不贤的人被派遣出使到没贤能的国王那里去。我晏婴最没才能,所以只能出使到楚国来了。”楚王顿时哑口无言。
楚王举行酒宴来招待他。正当大家酒兴正浓的时候,两个差人捆着一个人,走到楚王的面前。楚王故意问道:“你们捆绑的这人,是干什么的?”差人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盗罪。”
楚王笑嘻嘻地望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盗,是吗?”
晏子站起来离开席位,郑重其事地回答说:“我曾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就成了枳树。橘树和枳树虽然长得很像,但它们结出的果实味道却不大相同。橘子甜,枳子酸,为什么呢?由于水土不同啊!如今,在齐国土生土长的人,在齐国时不做贼,一到楚国就又偷又盗,莫不是楚国的水土使老百姓惯于做贼吗?”
楚王听后苦笑着说:“德才兼备的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现在是有些自讨没趣了。”
为人不可过于宽厚,面对他人的无理挑衅时,不要一味忍让,要懂得捍卫自己的尊严与利益。宽容忍让的精神,使我们家庭关系稳定、人际关系和谐。但是我们的容忍也应有个限度,当情况不允许我们再忍让下去,我们则一定要奋发而起,坚决反击。毫无限度的忍让,一味忍气吞声、逆来顺受,就变成了一种懦弱。特别是在原则问题和大是大非面前我们更不可缩手缩脚、迁就别人、委屈自己。
责己严,待人宽
《左传》中记载着这样的一个故事:郑灵公即位不久,楚国向郑灵公进献一只鼋。郑灵公非常高兴,便令厨子烹煮作羹。刚好公子宋与大家来到殿前参拜,忽然公子宋食指大动,于是悄声对着大家说:“我每次食指大动的时候都能够尝到珍奇美味,这次君王一定会把美味分与我们大家。”
他们入殿后见到了厨师正解割大鼋,便相视而笑。灵公见后非常奇怪,便问他们笑的原因,大家便据实相告。郑灵公听后非常不悦,暗想:如果我不赐给你,无论你食指怎么动,也没有用。
等到鼋羹煮好后,灵公招来了许多大臣,赐予他们鼋羹。最后郑灵公才召见公子宋,却没有赐食鼋羹。于是公子宋大怒,不顾一切地将食指伸入鼎中蘸食鼋羹后拂袖而去,灵公因此暴跳如雷,声称非杀掉公子宋不可。
公子宋回到家后也怒气难消,又听说灵公要杀他,于是便先一步杀死了灵公,报了未赐鼋羹之恨。郑国在经历了一场混乱之后又重新建立了一个国家,公子宋也由于谋杀国君而被诛。
这本来不是多大的事,但是因为双方都不是能够忍让的人,事情越来越趋于白热化,最后导致双方都落了个丧命的下场。
所以万事先忍,每个人退一步,也许天下就太平了。
气量大的人,容人之量、容物之量也大,能和各种不同性格、不同脾气的人都处得来,能兼容并包,听得进批评自己的话,也能忍辱负重,经得起误会和委屈。
古语云:“大度集群朋。”一个人若有宽宏的度量,他的身边就会集结起一群知心朋友。大度,表现为对人、对友能求同存异,以事业上的志同道合为交友基础。大度,也表现为能听得进各种不同意见,尤其能认真听取相反的意见。
大度,还要能容忍朋友的过失,尤其是当朋友对自己犯有过失时,能不计前嫌,一如既往。大度,更应表现为能够虚心接受批评,发现自己的过失便立即改正,和朋友发生矛盾时,能够主动检查自己,而不文过饰非,推诿责任。大度者,能够关心人、帮助人、体贴人,责己严,待人宽。
退避三舍,后发制人
春秋时期,晋国发生了内乱,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了十几年。这期间,重耳有一段时间住在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宾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会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
“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你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你的福,果真能回国当国君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后退九十里。如果这样还是得不到你的原谅,我再与你交战。”与他们一同饮酒的楚国大将成子玉听了重耳的话,知道他将来必成大器,于是建议楚王杀死重耳,以除后患,却被楚王拒绝了。
几年过后,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终于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5年,楚军攻打宋国,宋国慌忙向晋国求救。晋文公决定攻打刚刚臣服楚国的曹、卫两国,以吸引楚军,解宋国之围。
楚成王听说晋国要灭曹、卫两国,心中大惊,急忙命令大将成子玉迅速撤离宋国。成子玉骄横自负,在停止攻宋之后,转而向晋军进攻。晋文公明令军队退避三舍,到达城濮驻扎。晋军求战心切,见自己现在要后撤,心中大为不平。
晋文公重耳面对强大的楚军,胜负难料,因此在指挥上犹豫不决。这时,大臣狐偃让将士们少安毋躁,先退避三舍,并解释说这样做,一可以实现国君当年诺言,二可以避开楚军锐气,待其斗志松懈时再与之交战,这样会更有胜利的把握。
晋军明白了退军的用意,上下同仇敌忾,决心严阵以待,奋勇杀敌。将士们的高昂斗志也坚定了晋文公取胜的信心。
楚将成子玉将楚军和陈、蔡两国军队分为三队,气壮如牛地说:“现在是打败晋军、灭亡晋国的时候了!”两军开始对阵列势。晋军采取先弱后强的战略,先由下军列将胥臣向楚军右翼进攻,因为右翼是由陈、蔡联军组成,战斗力比较弱。果然不出所料,楚军右翼经晋军的战马一冲击,立即惊慌失措,弃阵而逃。
晋军上军主将狐毛假充中军,竖起两面军旗(当时只有中军才有两面旗帜),佯装退兵。晋下军主将栾枝也在战车上拖着树枝,扬起尘土,伪装败逃。
楚军以为晋军主帅败退便驱车追杀,被晋中军主将先轸拦腰冲杀。楚左军也被狐毛、狐偃指挥的上军击溃。成子玉见势不妙,慌忙鸣金收兵。这一仗楚军几乎全军覆灭,成子玉后来在退兵途中被迫自杀。
退避三舍之退,不是消极地退、被动地退,而是主动地退。通过退让而寻找进的机会,积累进的力量。所以,有经验的谋略家首先算的是政治账和全局账,是不以初次交手的形势去论高说低的。
退避三舍,后发制人在军事上、政治上是常用的韬略。对敌作战,待敌先发,而己后发,敌之企图就会充分暴露,自己就可避敌所长,攻敌所短;在政治上,和对手角逐,后发制人较容易赢得民心,动员群众,取得同情和援助,在道义上立于不败之地。
在今天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许多企业经营者推崇“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的用兵原则,力争抢先行动,先变于人,从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也有一些企业经营者,持重待机,后人而发,却也克敌制胜,成就非凡。
以礼待人,结交知心
春秋时期,齐相晏子出使晋国,路过中牟,看见一个人头戴破帽子、反穿皮袄、身背饲草,正坐在路边休息。
晏子问了他几句话,知道他叫越石父,是一位有修养的君子,便把拉车的马解下来,用这匹马把越石父赎买下来,并与他一起坐车回国。
回到相府,晏子没跟越石父告辞就进了自己的房门。越石父很生气,要求与晏子断绝关系。晏子派人对越石父说:“我不曾与你结交,何谈绝交?你当了三年奴仆,我今天看见了才把你赎买回来,我对待你还算可以吧?你怎么可以恩将仇报,说什么绝交?”
越石父回答说:“我听说,士人在不是知己的人面前蒙受委屈,在知己面前扬眉吐气,所以君子不因为自己对人有功就轻薄人。我曾做了别人三年奴仆,那些人不是我的知己,现在您赎出了我,我把您当成知己。先前您坐车,不同我打招呼,我以为是您一时疏忽。现在您又不向我告辞就直接入屋门,这与把我看做奴仆是一样的。您不能对我以礼相待,我还不如去做别人的奴仆。”
晏子听了越石父的回话,走出来,请求和越石父见礼。晏子说:“以前我只看到了客人的外表,现在理解了客人的内心。我听人说过,考察他人行为的人不助长人家的过失,体察他人实情的人不讥笑人家的言辞。我可以向您道歉,您能不抛弃我吗?我诚心改正错误的行为。”晏子命令人把厅堂打扫干净,用酒席盛情款待越石父。
越石父说:“我听说过,最高的尊敬不讲究形式,用尊敬的礼节款待人不会遭到拒绝。先生以礼待我,我实在不敢当。”后来,晏子把越石父奉为上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