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新时期青少年伦理与道德读本
28459400000002

第2章 立身处世,诚信为本(1)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丧失江山

西周末年,周幽王即位之后,什么国家大事都不管,只知道吃喝玩乐,还打发人到处找美女。大臣褒衡劝谏幽王,幽王不但不听,反把他打入了监狱。

褒衡在监狱里被关了三年,褒家的人千方百计要把褒衡救出来。于是他们在乡下买了一个挺漂亮的姑娘,教会她唱歌跳舞,把她打扮起来,献给幽王。这个姑娘算是褒家人,取名褒姒。

幽王得了褒姒,高兴得不得了,就把褒衡释放了。他十分宠爱褒姒,封她为妃。可是褒姒自从进宫以后,心情闷闷不乐,没有过一次笑脸。幽王想尽办法叫她笑,她怎么也笑不出来。周幽王下了命令:有谁能让王妃笑一下,就赏他一千金。

有个马屁鬼叫虢石父,他替周幽王想了一个主意。原来,周王朝为了防备西方游牧民族犬戎的进攻,在骊山一带造了20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地就是一座。

如果犬戎打过来,把守第一道关的兵士就把烽火烧起来;第二道关上的兵士见到烟火,也把烽火烧起来。这样一个接一个,附近的诸侯见到了,就会发兵来救。

虢石父对周幽王说:“现在天下太平,烽火台长久没有使用了。我想请大王跟娘娘上骊山去玩几天。到了晚上,咱们把烽火点起来,让附近的诸侯见了赶来,上个大当。娘娘见了这许多兵马扑了个空,肯定会笑起来。”

周幽王拍着手说:“好极了,就这么办吧!”他们上了骊山,真的在骊山上把烽火点了起来。临近的诸侯得了这个警报,以为犬戎打过来了,赶快带领兵马来救。没想到赶到那儿,连一个犬戎兵的影儿也没有,只听到山上一阵阵奏乐和唱歌的声音,大伙儿都愣了。

幽王派人告诉他们说:“大家辛苦了,这儿没什么事,不过是大王和王妃放烟火玩儿,你们回去吧!”诸侯知道上了当,憋了一肚子气回去了。

褒姒不知道他们闹的是什么玩意,看见骊山脚下来了好几路兵马,乱哄哄的样子,就问幽王是怎么回事。幽王一五一十告诉了她,褒姒真的笑了一下。

幽王见褒姒开了笑脸,就真的赏给虢石父一千金。

幽王宠着褒姒,后来干脆把王后和太子废了,立褒姒为王后,立褒姒生的儿子伯服为太子。原来王后的父亲是申国的诸侯,得到这个消息,就联合犬戎进攻镐京。

幽王听到犬戎进攻的消息,惊慌失措,连忙下命令把骊山的烽火点起来。

烽火倒是烧起来了,可是诸侯因为上次上了当,谁也不来理会他们。

烽火台上白天冒着浓烟,夜里火光冲天,可就是没有一个救兵到来。犬戎兵一到,镐京的兵马不多,勉强抵挡了一阵就被犬戎兵打得落花流水。犬戎的人马像潮水一样拥进来,把周幽王、虢石父和褒姒生的伯服杀了,也抢走了那个不开笑脸的褒姒。

诚信是诚信者做人的“招牌”,欺骗是不诚信者立足的“法术”。然而,对于每个人来说,诚信是立足之本,是像生命一样宝贵和值得用一切去捍卫的东西。人若是诚信不立,甚至是玩弄欺骗的手段,那么,他就会如同故事中的周幽王那样付出惨重的代价。

伯牙与子期

春秋时期,楚国一个小村庄中的一个樵夫的家里,年轻的钟子期垂危,年迈的父母守着病榻。“儿再不能对父母尽孝心了。儿死后,只请父母将儿埋在马鞍山那边的江边。”钟子期握着父亲的手说。“儿啊,为什么一定是那里?”母亲流着泪问。“为了守信、守约。”

钟子期用微弱的声音说:“父母知道,去年中秋,儿在那里遇到伯牙兄,临别时约定,今年中秋,伯牙兄要来我家,我说,到时候我去江边接他……不能活着去接,死了也要到江边,要信守约言……”

钟子期说的是上一年中秋的事。晋国士大夫俞伯牙奉晋王之命外出办事。

回晋时走水路,八月十五之夜船行到汉阳江口,就停泊在岸边。

俞伯牙在船上弹琴时发现有人偷偷欣赏,就把这人请到船上。这人就是青年樵夫钟子期。交谈中,俞伯牙发现钟子期对他珍贵的古瑶琴的来历十分了解,且对琴理十分精通,欣赏弹奏也十分内行。俞伯牙想着高山弹奏,钟子期就听出“巍巍乎若太山”;想着江河弹奏,他就感叹“汤汤乎若流水”。在这里遇到知音,俞伯牙激动异常,当时就同钟子期结为兄弟。两人谈心直到天亮,都觉得意犹未尽。

俞伯牙邀钟子期过些天到晋阳去,钟子期说:“如果答应了贤兄,我就必须履行诺言。万一父母不允许我去,我岂不成了言而无信?我不敢随随便便答应了后来再失信……”

俞伯牙深为感叹,决定明年来看望钟子期。

“仁兄明年什么时候来到?”钟子期问。“昨夜是十五,现在天亮了是十六。来年,我就是八月十五或十六来到,最晚不超过八月二十。爽约失信,我就不是君子。”俞伯牙说。钟子期说:“既然如此,来年的八月十五、十六,我就将在这里江边接你!”

一转眼,到了次年。俞伯牙算计了日子,于是,不远千里冒着丢官的危险收拾好行装就启程了。

一路行来,陆路转水路,正好在八月十五日夜里,水手报告离马鞍山不远了。俞伯牙依稀认得这就是去年停船遇见钟子期的地方。俞伯牙心情激动地站立船头四处张望。可是,没有望见钟子期的身影。

跟从的人有的知道俞伯牙到这里的目的,就说:“大人,一年前的约会,谁还能记得?只有大人能不远数千里赶来,还一天都不晚。”“我了解他。定是家中有不能脱身之事,我们去他家。”俞伯牙说着就起身。

走出十余里,俞伯牙迎面遇到一龙钟老者,在问路的交谈中知道他就是钟子期的父亲。俞伯牙向老人说明了来意。

老人流着眼泪向俞伯牙叙说了钟子期临终时的请求,最后说:“你来的路上,离江边不远的新坟,那、那就是他,他在那里接你啊!”

俞伯牙闻言,大叫一声昏倒在地。俞伯牙醒过来后,跟着钟子期的父亲来到新坟之前,不禁放声痛哭。他将瑶琴取出,盘膝坐在坟前挥泪弹琴,泪水随着琴声就像泉涌一样。一曲弹完,俞伯牙双手举琴往坟前的祭台用力摔去,珍贵的瑶琴被摔得粉碎。

像钟子期这样临终不忘自己的许诺,死后还要守约,确实难得;像俞伯牙这样宁可丢官也要履行与朋友的约言,也确实可贵。后世传说他们的故事,这也是一个原因吧。

有位名人说过:“做一个有信义的人胜似做一个有名气的人。”也许有一天,你会失去你所拥有的地位、财富、权力,但是你做人的信用却不会被时间冲刷掉,它是你人生无形的财富。时刻用诚信点缀你的玲珑心,你自然会感受到生活的真实。

其实,人生路上,任何失败你都可以坦然面对,唯有失信于人是难以逆转的;任何原则都有灵活性,唯有诚信的原则是绝不可以妥协的。诚信让你的形象屹立不倒。从现在做起,想方设法把答应别人的事情完成。无限期地拖延你对别人许下的诺言,这对你的信用无益,也将严重损害你的形象。

人无信不立

季札是春秋时吴王寿梦四个儿子中最小的一个。他很有才华,寿梦在世时就想把王位传给他,但季札避让不答应,寿梦只好让长子诸樊即位。

后来,季札受吴王的委托出使北方,拜访了徐国国君。徐国国君在接待季札时,看到了他佩带的宝剑。吴国铸剑在春秋闻名,季札作为使节所佩带的宝剑自然不凡。徐国国君对季札的宝剑赞不绝口,流露出喜爱之情。

季札也看出徐国国君的心意,就打算把这宝剑送给徐国国君作为纪念。但是这把剑是父王赐给他的,是他作为吴国使节的一个信物,他到各诸侯国去必须带着它,现在自己的任务还没完成,怎么能把它送给别人呢?季札暗下决心,返回时一定把此剑献上。

后来,他离开徐国,先后到鲁国、齐国、郑国、卫国、晋国等地,返回时途经徐国,当他想去拜访徐国国君以实现自己赠剑的愿望时,却得知徐国国君已死。

万分悲痛的季札来到徐国国君墓前祭奠,祭奠完毕,他解下身上的佩剑,挂在坟旁的树木之上。随从人员说:“徐国国君已死,还留下宝剑干什么呀?”季札说:“当时我内心已答应了他,我不能因为他已死,就违背自己的心愿啊!”

一个已经亡故的赠剑对象,一把价值连城的宝剑,诠释了“诚”的真实含义。相比那些对别人作出了正式承诺而找各种理由不履行诺言的人来讲,季札无疑给他们作出了一个良好的表率。

言出必行

杀鸡吓猴并不是为了惩罚猴子,只为震慑其心,让自己处于人生的主动地位。

历代名将都特别注意严明军纪,因为作为部队的指挥官必须做到令行禁止、法令严明,否则令出不行。士兵犹如一盘散沙如何带兵打仗?有时候采取杀鸡吓猴的手段是必需的,也非常有必要,这样才能达到震慑全军将士的效果。

齐国人孙武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军事家,被誉为兵学的鼻祖。他因内乱逃到吴国,把自己所著的兵法敬献给吴王阖闾。

阖闾说:“您写的兵法十三篇,我都细细读过了,您能当场演习一下阵法吗?”孙武回答说:“可以。”于是吴王派出宫中美女180人,让孙武演练阵法。

孙武把她们分成两队,让吴王最宠爱的两个妃子担任队长,每位宫女手拿一把戟。孙武说:“演习阵法时,我击鼓发令,你们听从我的指挥。”她们都齐声说:“是。”

一切准备妥当后,孙武击鼓发令向右,宫女们却嬉笑不止,不遵奉命令。

孙武说:“规定不明确,口令不熟悉,这是主将的责任。”于是他重新申明号令,并击鼓发令向左,宫女们仍然嬉笑不止。

孙武说:“规定不明确,口令不熟悉,这是主将的责任;现在既然已经明确,你们仍然不服从命令,那就是队长和士兵的过错了。”说罢,命令斩杀两名队长。

当时吴王正站在观操台上,见孙武要斩杀他的两个爱妃,急忙派人向孙武传令:“我已经知道将军善于用兵了。请您不要杀掉她们。”

孙武回答说:“臣既然已经受命为将帅,就应该尽职尽责做好分内的事。”说完,仍旧命令斩杀两名队长示众,并重新任命两名宫女担任队长。孙武再次击鼓发令,宫女们按照鼓声听令,没有一个人敢发出嬉笑声。

为人做事要做到言行一致,并学会负责。无论做什么事,说和做一定要一致,因为信守诺言是一种品质、一种行为,更是一种美德。

春秋时期,齐景公任命田穰苴为将,带兵攻打晋燕联军,又派宠臣庄贾做监军。临行前,田穰苴与庄贾约定,第二天中午在营门集合。第二天,田穰苴早早到了营中。约定时间已过,可是庄贾迟迟不到。

田穰苴几次派人催促,直到黄昏时分,庄贾才带着醉容到达营门。田穰苴问他为何不按时到军营来,斥责他身为国家大臣,负有监军重任,却只恋自己的小家,不以国家大事为重。庄贾仗着自己是国王的宠臣亲信,对田穰苴的话不以为然。

田穰苴当着全军将士的面,叫来军法官,问道:“无故延误时间,按照军法应当如何处置?”军法官答道:“该斩!”田穰苴当即命令拿下庄贾,他的随从见势不妙,连忙飞马进宫,请求景公派人救命。在景公派的使者赶到之前,田穰苴已经下令将庄贾斩首示众了。

景公派来的使臣飞马闯入军营,拿景公的命令叫田穰苴放了庄贾。田穰苴沉着地应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他见使臣骄狂,便又问军法官:“乱在军营跑马,按军法应当如何处置?”

军法官答道:“该斩!”使臣吓得面如土色。

田穰苴不慌不忙地说道:“君王派来的使者,可以不杀。”于是下令杀了他的随从和马匹,并毁掉马车,让倒霉的使者回去报告情况。

古人云:言必信,行必果。诚信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足以震撼我们的心灵。

一个人具备守信的品质,他就必然是个言行一致、说到做到的人。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人们就会认为这样的人是一个不可靠的人,是一个缺乏可信度的人。

守信,言行之根本

守信不仅是做生意的最高准则,也是为人之言行的根本。

一个商人临死前告诫自己的儿子:“你要想在生意上成功,一定要记住两点:守信和聪明。”“什么叫守信呢?”焦急的儿子问道。

“如果你与别人签订了一份合同,而签字之后你才发现你将因为这份合同而倾家荡产,那么你也得照约履行。”“那么什么叫聪明呢?”“不要签订这份合同!”

所有的事物都向人们昭示着一个永恒的道理——诚信做人。只要我们热爱观察并勤于思考,一定会发现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这位商人的遗言应该是一生的经验和智慧的浓缩,这不仅是做生意的最高准则,也是为人之言行的根本。不管未来我们从事何种职业,一旦我们与他人签约承诺,那么就需要全力以赴地履行,这才是真正的智者。

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她的孩子跟在后面哭哭啼啼,闹着也要去。她就哄孩子说:“你在家里乖乖地待着,等妈妈回来了杀猪给你吃。”

妻子刚从集市回来,曾子就去抓猪准备杀。妻子急忙劝阻他说:“我只不过是和小孩子说着玩儿罢了,你怎么当真了呢?”

曾子说:“和小孩子是不能随便开玩笑的。他们没什么分辨能力,都是效仿着父母的样子做事情,听从父母的教导长大成人。今天你欺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啊!做母亲的欺骗孩子,孩子也就不会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的好方法啊!”

于是他把猪杀了,真的让孩子吃上了猪肉。

孩子还小,对他们说的话不用当真——这是现在很多人都会犯的一个错误。正因为孩子还小,没有是非分辨能力,更不能对他们撒谎。如果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谎言的环境中,难以想象孩子能够成长为一个心智健全、讲究诚信的人。如果在孩子心中埋下一颗谎言的种子,后果将是可怕的。

不管是做事、做人,还是教育孩子,都要讲一个“信”字。

诚信是互相信赖的基础

商鞅是卫国的贵族,原名公孙鞅。年轻时好刑名之学,在魏相门下任中庶子。魏相慧眼识珠,临终前将其推荐给魏惠王,希望能够任他为相,但可惜惠王认为魏相病糊涂了,并没有当真,也没有重用。

后来,商鞅听说秦孝公下令求贤,招纳有才有识之士,发愤图强,于是离开魏国,以变法强国之术游说秦孝公,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了变法。

公元前350年,商鞅积极准备第二次变法。商鞅将准备推行的新法与秦孝公商定后,并没有急于公布。他知道,如果得不到人民的信任,法律是难以施行的。为了取信于民,商鞅采用了一个办法。

这一天,正是咸阳城赶大集的日子,城区内外人声嘈杂,车水马龙。时近中午,一队侍卫军在鸣金开路声引导下,护卫着一辆马车向城南走来。马车上除了一根三丈多长的木杆外,什么也没装。有些好奇的人便凑过来想看个究竟,结果引来了更多的人,人们都弄不清是怎么回事,反而更想把它弄清楚。人越聚越多,跟在马车后面一直来到南城门外。

军士们将木杆抬到车下,竖立起来。一名带队的官吏高声对众人说:“大良造(秦国最高官职)有令,谁能将此木搬到北门,赏黄金10两!”

众人议论纷纷。城外来的人问城里人,青年人问老年人,小孩问父母……谁也说不清是怎么回事,因为谁都没听说过这样的事。有个青年人挽了挽袖子想去试一试,被身旁一位长者一把拉住了,说:“别去,天底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搬一根木杆给10两黄金?咱可不去出这个风头。”有人跟着说:“是啊,我看这事儿弄不好是要掉脑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