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新时期青少年伦理与道德读本
28459400000006

第6章 刚正不阿,原则为首(1)

坚持正直的真理

“正直的人,坚信自己坚持的是真理,并且愿意一直坚持下去,不管外面给他施加了多少压力他都不会动摇。”

正直的人追求的是事实的公正,至于其他东西,他并不在意,他的心是一泓清泉,澄澈透明,容不下任何的污秽。他相信只要是自己认为正确的,就应该坚持下去,不论谁引诱或者迫使他作出改变。这样的人,心底丰富而充实,对自己的生活持严谨的态度,不会变成随风倒的墙头草,也不会随波逐流,他只是听从自己的心声。

诚实是不欺骗他人,而正直则是坦诚地对待自己。对自己坦诚,才有拒绝背叛的勇气和力量。

正直,是人类的脊梁,更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根本。正直的人,实际上是有信念、原则的人。正直是一种标准,或者说是标杆、标尺,以这个标准衡量人的行为、品格,差别顿时显现。做一个堂堂正正、受人尊敬的人,才能获取长久的成功。

在充满诱惑的现代社会,人随时可能为了某种利益而放弃自己的道德准则,而坚守正直的品德又是那么不容易。

品德决定你的一切,如果你拥有正直高尚的品性,能够始终做到刚正不阿、气贯如虹,那么成功、荣誉、财富等都会纷至沓来,否则,这一切都将永远离你远去。

正直之所以可贵,就是很少有人能坚持己见,听取自己心中的意见,拒绝别人的威胁或利诱,不做自己不情愿做的事。只要你自己认为可以坦然地面对自己,那么也同样能够从容地面对他人。

常与善人,使民不争

《道德经》上说:“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对事物淳厚包容,才能公正平等;公正平等,才能全面周到;全面周到,才能符合自然法则;符合自然法则,才是合乎道;合乎道,才能平安久长,终身没有危难。

在这段深入浅出、言简意赅的论述中,老子提出了只有包容才能公正,才能周全,才能终身没有危难这样一个深刻的道理。“公”的本质就是阴阳平衡,就是公平。只有公平,才能“常与善人”,才能“使民不争”。待人要持之以公正,只有做到一碗水端平,才能服众。

南怀瑾先生在《孟子旁通》一书中说:“人的自私和无私其实并不是绝对对立的,人应该抛弃的是贪婪的欲望,不要使自己变成自私自利的人,我们需要做的是经常以一颗无私的心来荡涤自己心中自私的贪欲。这便是孟子所讲的‘强恕之道’。”

南怀瑾先生针对“无私”和“自私”的问题,曾经指出:“要求人不能有任何私心是不可能的,我们讲的‘无私’应该是相对的。一个人,在他的生活中,面对自己的家人、朋友、集体、国家的利益时,应该以一颗无私的心来处理各种事情,时时要求自己不要落入自私的泥坑中,要向古代的先贤学习,培养自己坦荡荡的为人处世作风。”

无欲则刚,只有廉洁才能秉公办事,秉公办事才能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廉洁奉公最主要的收益就是赢得民心。民心不可违,百姓不可欺,不如此,何以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官之道在于廉洁奉公。“公生明,廉生威”是为殷鉴。对于为官的人而言,廉洁奉公是为官之道中极其重要的谋略。

自古以来,人们都渴望公正,赞美无私。事实证明,一个人如果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和集体的生活中,能以一颗无私的心来做事,他总会受到人们的敬重,从而拥有威信。

遵从良知,坚守品格

春秋战国时期的晏子是一位非常有抱负、有才干的政治家,很想为振兴齐国干一番大事业。齐景公特别欣赏晏子的才能,便命他去治理东阿,这是晏子首次担任地方大员,他非常高兴,准备到那里好好干,以求大展宏图。可是,三年之后,向齐景公告状的人越来越多,景公非常恼怒,便将晏子召回来,准备罢免他的官职。

晏子深知自己的处境,为了能保住官职,以继续施展抱负,晏子非常谦恭地说:“臣已知错,请大王再给臣三年的时间。三年后,人们必然会说臣的好话了。”

景公见晏子态度诚恳,又有心悔改,就答应了他的请求。又过了三年,景公果然听到不少称颂晏子的话,他大为高兴,于是召晏子入朝,要予以封赏,可晏子却诚惶诚恐地不肯接受封赏。

齐景公觉得很奇怪,就问晏子到底为什么。晏子回答说:“第一次我去东阿,为百姓修路筑堤,坏人责怪我吃里爬外;权贵犯法,我也严加惩治,毫不宽恕,于是权贵们嫉恨我;周围的人如果有超出法度的要求,我就拒绝他们,于是周围的人责骂我;我主张节俭勤劳,尊老爱幼,惩治偷盗无赖,于是无赖怨恨我。这些对我的恶语中伤四处传扬,甚至有人还在背后告我的黑状。这就是前三年君主恼怒我的原因所在。

“这一次,我采取了韬光养晦、无为而为的做法。我不让人修路,故意拖延实施一些有利于民的措施,坏人为此开心了;权贵们犯法,我不依法惩治而予以偏袒,权贵们也为此无怨了;周围的人无论有什么请求,不管合理与否,我都是有求必应,周围的人为此满意了;我轻视节俭勤劳、尊老爱幼,还释放鸡鸣狗盗之徒,无赖们为此高兴了。于是,这些人又都到处颂扬我,您也信以为真了。

三年前,国君要处罚我,其实我该受赏;现在国君要封赏我,其实我该受罚。大王,这些就是我不能接受封赏的原因。”

齐景公听后,恍然大悟,深感晏子是一位有德有才的治世良臣,就拜晏子为相,交给他治理全国的重任。后来,齐国实力大增,成为争霸天下的强国之一,实为“晏子之功也”。正直意味着具有道德感并且遵从自己的良知。一个正直的人考虑别人多过于考虑自己,他不会因为一些私利而违背自己的良知。这种人对真理的推崇正是建立在对品格的坚守上。

得之淡然,失之泰然

春秋时,晋平公有一次问祁黄羊说:“南阳县缺个县长,现在需要有人上任,你看看周围的人,应该派谁去当比较合适呢?这个县长一定要称职才行啊!”祁黄羊没有过多思考毫不迟疑地回答说:“叫解狐去,他最合适了。我相信他一定能够胜任的!他不会辜负你的期望的!”

平公非常惊奇,因为他知道解狐与祁黄羊是仇人,他们非常不和,怎么会建议他去呢?平公好奇地问他:“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们一向水火不容的啊!我不明白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这个机会你应该推荐给别人或自己啊!”

祁黄羊说:“可是你只问我什么人能够胜任,谁最合适当这个县长,你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这是两个问题,所以你问了哪个问题我就回答哪个问题。”平公听了点点头。

于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了。解狐到任后,替那里的人办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称颂他是一个好的地方官,平公很满意。

过了一些日子,平公又问祁黄羊说;“现在朝廷里缺少一个法官。你看,谁能胜任这个职位呢?这个人也一定要有本事的啊!”祁黄羊说:“祁午能够胜任的。”平公又奇怪起来了,问道:“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怎么推荐你的儿子,不怕别人讲闲话吗?不怕别人说你不公正吗?”祁黄羊不慌不忙地说:“你只问我谁可以胜任,所以我推荐了他,你并没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这同样是两个问题,你问我哪一个我回答哪一个!”

平公又点点头,于是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祁午当上了法官,替人们办了许多好事,很受人们的欢迎与爱戴,平公又很满意。

孔子听到这两件事,十分称赞祁黄羊。孔子说:“祁黄羊说得太好了!他推荐人,完全是拿才能做标准,不因为他是自己的仇人,心存偏见,便不推荐他;也不因为他是自己的儿子,怕人议论,便不推荐。像祁黄羊这样的人,才够得上说大公无私啊!”

气量是一种高尚的人格修养,一种宰相胸襟,一种成大事的大将风范。有气量的人,很少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常得之淡然,失之泰然。有气量不仅意味着一种超然,更是一种智慧、一种胸襟。

培养自制意识

春秋战国时期的宓子贱是孔子的弟子,鲁国人。

有一次,齐国进攻鲁国,战火迅速向鲁国单父地区推进,而此时宓子贱正在单父。当时正值麦收季节,大片的麦子已经成熟了,不久就能够收割入库了,可是齐军一来,这眼看到手的粮食就会让齐国抢走。

当地一些人向宓子贱提出建议,说:“麦子马上就要熟了,应该赶在齐国军队到来之前,让咱们这里的老百姓去抢收,不管是谁种的,谁抢收了就归谁所有,肥水不流外人田。”

其他人也认为:“是啊,这样把粮食打下来,可以增加我们鲁国的粮食。

而齐国的军队没有粮食,自然坚持不了多久。”尽管父老乡亲再三请求,宓子贱坚决不同意这种做法。过了一些日子,齐军一来,真的把单父地区的小麦一抢而空。

为了这件事,许多人埋怨宓子贱,鲁国的大贵族季孙氏也非常愤怒,派使臣向宓子贱兴师问罪。宓子贱说:“今年没有麦子,明年我们可以再种。如果官府这次发布告令,让人们去抢收麦子,那些不种麦子的人则可能不劳而获,得到不少好处。单父的百姓也许能抢回来一些麦子,但是那些不劳而获的人以后便会年年期盼敌国的入侵,民风也会变得越来越坏。其实单父一年的小麦产量,对于鲁国强弱的影响微乎其微,鲁国不会因得到单父的麦子就强大起来,也不会因失去单父这一年的小麦而衰弱下去。但是如果让单父的老百姓,以至于鲁国的老百姓都存了这种借敌国入侵能获得意外财物的心理,这才是危害我们鲁国的大敌。

这种侥幸获利的心理,才是我们鲁国人的大损失呀!”

损失粮食是有形的、有限的,而让民众存有侥幸得财得利的心理才是无形的、长久的损失。得与失应该如何取舍,宓子贱用自己的冷静为人们做出了榜样。我们必须明白,越是关键的时刻,才越彰显一个人的自制意识是否成熟。

管好自己,自律真诚

李广是西汉时期的著名将领,为汉王朝立下了不可磨灭的战功。他一生跟匈奴打过70多次仗,战功卓著,深受官兵和百姓的爱戴。

李广虽然身居高位,战功显赫,却从来不居功自傲。他不仅待人和气,还能和士兵同甘共苦。每次朝廷给他的赏赐,他首先想到的是他的部下,把那些赏赐统统分给官兵们;行军打仗时,遇到粮食或水供应不上的情况,他自己也同士兵们一样忍饥挨饿;打起仗来,他身先士卒,英勇顽强,只要他一声令下,大家个个奋勇杀敌,不怕牺牲。士兵因此都非常爱戴他,愿意在他的部下,听他的指挥。

李广能征善战,冲锋陷阵,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北方防守,抵抗匈奴的侵略。李广行动快,箭法精,忽来忽走,敌人摸不准他的路子。因此,匈奴人给他起了个绰号叫“飞将军”。李广做北平太守时,匈奴人害怕李广,不敢进犯。

后来,当李广将军去世的噩耗传到军营时,全军将士无不痛哭流涕,连许多与大将军平时并不熟悉的百姓也纷纷悼念他。在人们心目中,李广将军就是他们崇拜的大英雄。

汉朝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为李广立传时称赞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说,桃李有着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实,虽然它们不会说话,但仍然会吸引人们到树下赏花尝果,以至树下都走出一条小路。李广的一生可谓是奉献的一生,他虽有卓越的军事才能,但不善言谈,只是默默地习兵练武守边防,他用真诚、高尚、严于律己的品德赢得了世人的尊重和敬仰。

我们在感慨的同时,也要从中领悟做人的道理。做人最大的难题是管好自己,但是李广做到了,他自律精神的光辉感染了周围的人。自律是成功者的共同特征,如果我们能够像李广一样做到严于律己,那么我们每个人也都能够获得成功。

董宣坚持原则,执法严明

在封建社会里,许多为官做将的人,为求功名富贵不惜挖空心思媚上。在这种环境下,能够仗义执言,敢于同上抗争的人,实是显得难能可贵。

汉光武帝建立东汉王朝后,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例如减轻一些捐税,释放奴婢,减少官差。因此,东汉初年,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汉光武帝懂得打天下要靠武力,治理天下还得靠法令。不过法令也只能管老百姓,要拿它去约束皇亲国戚,那就难了。汉光武帝的大姐湖阳公主就依仗兄弟做皇帝,骄横非凡,连她的奴仆也不把朝廷的法令放在眼里。

洛阳令董宣是一个硬汉子,他认为皇亲国戚犯了法,应该同样办罪。

湖阳公主有一个家奴仗势行凶杀了人,躲在公主府里不出来。董宣不能进公主府去搜查,就天天派人在公主府门口守着,只等其家奴出来。

有一天,湖阳公主坐着车马外出,跟随着她的正是那个杀人的家奴。董宣得到了消息,就亲自带衙役赶来,拦住湖阳公主的车。

湖阳公主沉下脸来说:“好大胆的洛阳令,竟敢拦阻我的车马?”

董宣可没有被吓倒,当面责备湖阳公主不该放纵家奴犯法杀人。他不管公主阻挠,吩咐衙役把凶手逮起来,当场就把他处决了。

湖阳公主十分生气,马上赶到宫里,向汉光武帝哭诉董宣怎样欺负她。

汉光武帝听了,十分恼怒,立刻召董宣进宫,吩咐内侍当着湖阳公主的面,责打董宣,想替公主消气。

董宣说:“先别动手,微臣有话要上奏。”

汉光武帝怒气冲冲地说:“你还有什么话可说?”

董宣说:“陛下是一个中兴的皇帝,应该注重法令。现在陛下让公主放纵奴仆杀人,还能治理天下吗?如果因此获罪,微臣恳请以死谢天下!”

说罢,他挺起头就向柱子撞去。汉光武帝连忙吩咐内侍把他拉住,董宣已经撞得血流满面了。

汉光武帝理屈词穷,但是为了顾全湖阳公主的面子,还是要董宣向公主磕头赔礼。

董宣宁愿把自己的头砍下来,也不肯磕这个头。内侍把他的脑袋往地下摁,可是董宣用两手使劲撑住地,挺着脖子,不让把他的头被摁下去。

内侍大声启奏:“回陛下的话,董宣的脖子太硬,摁不下去。”

汉光武帝也只好笑了笑,说:“把这个硬脖子撵出去!”

湖阳公主见汉光武帝放了董宣,心里很气,对汉光武帝说:“陛下从前做平民的时候,官吏不敢上咱家来搜查。现在做了天子,怎么反而对付不了小小的洛阳令?”

汉光武帝说:“正因为我做了天子,就不能再像做平民时那样肆意为之。”

结果,汉光武帝不但没办董宣的罪,还赏给他30万钱,奖励他执法严明。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在封建官场上,敢于做到这一点,坚持原则不退让的人是值得尊敬的,官品与人品皆属上乘,能够容忍这样的下属的皇帝也是比较英明和有远见的。

正直的人永远忠于真理

三国前期,孙权在哥哥孙策率领的队伍中当兵时,只有十四五岁。因为不习惯军中的苦日子,就免不了要搞点特殊。

孙策帐下主管财政的官员叫吕范,吕范是个“性好威仪、勤侍奉法”的人,当家理财,一是一,二是二,无论对谁,都不会徇私情。

孙权在队伍里当兵,受不了部队里苛刻吝啬的生活方式,要弄点钱财作为私用,就不能不走吕范的“后门儿”,想请他通融通融,做个假账,支用点银两应应急。可是吕范坚决不给开,每次都得请示孙策后再答复,这惹得孙权很不高兴,最终孙权也没从吕范那儿得到一点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