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新时期青少年科学与探索读本
28461200000026

第26章 体验生活科技(3)

当时已有了以“快速”著称、具有毒性的铸币工艺,政府与私营者都靠它来发行硬币并使之在流通中断绝与交子之间的关联。虽然这种硬币的价值在理论上保证一成不变,但其实际价值还是可贬值的。不过,硬币贬值和硬币的迅速投放这一矛盾,与我国发明纸币印刷技术、纸币发行所导致的通货膨胀是有区别的。

在我国随着货币流通而出现的另一问题是伪造币。流通中的贵重金属硬币,其本身就具有硬币所代表的价值,制造伪币的唯一办法就是使用假金属。伪造货币的事件时有发生,这就大大地推动了当时炼金术和假金银的制造。由于纸币的面值不是它本身所具有的价值,而只是官方发行的一种价值符号,这一特性必然会引起伪造。因此,伪造者伪造的不是纸币的纸张本身,而是伪造货币假冒官方发行。自从个人能够印刷纸张以来,为防止伪造,官方制定了复杂的纸币生产工艺。相当早的时候,在制造纸币中就采用了复杂而保密的工艺过程,其中包括套色印刷、异常复杂的设计和在纸中掺杂特种纤维。币纸的基本制造原料采用桑树皮,有时也混合些蚕丝。人们只要交少量的工本费,就可把不能再使用的脏钱、破钱兑换成新币。

有关一名公元118年侥幸活下来的货币伪造者的记述,使我们对当时的伪造活动有个粗略的了解。在此人被捕之前的6个月中,他印制了2600张伪钞。此人是个雕刻匠,他将真钞直接刻在梨木上,然后用三色套印。伪钞上还印有蓝色的顺序号码和红色印章。他只用了10天就制成了木版。但是伪造者在被捕之前往往没有很充分的时间来制造出更多的伪钞,等着他们的是死刑。

当蒙古人统治我国时,发行了一种很大的纸币,称为“交钞”。交钞的发行储备以一捆捆的蚕丝为依据而不是贵金属。所有的旧式钱币必须兑换成交钞。交钞在全国各地得到流通,甚至传到国外。例如,在公元1294年,交钞已传播到了像波斯帝国那样遥远的地域。公元1965年,考古学家曾发现了两枚交钞。

马可·波罗来中国时,交钞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书中专门用了一章篇幅详尽叙述了交钞从生产到流通的每个环节。在描述交钞发行的方式时,他发现所有的这些纸币都是非常庄严和具有权威性的,这些纸币如同纯金、纯银的一样。每张纸币都印有各个负责官员的名字和头衔以及他们的印章。之后再由元帝任命的主管官员在纸币上盖上红色的官印,这些纸币就成了真正的货币。任何制造伪币的人都将被处以死刑。

交钞在明朝晚期已失去它固有的作用,故明王朝于1375年发行了一种叫“大明宝钞”的新币。大明宝钞作为一种法定的货币沿用了两个世纪。虽然当时铜币也在流通,并为日常生活提供了必要的零用钱,但商业全部用它流通时还是有诸多不便。经过通货膨胀之后,大明宝钞最终失去了它的存在价值而被银币所取代。公元17世纪中叶,明王朝在近两个世纪的货币政策失误之后,曾试图恢复使用交钞,但难以实现,结果以导致更大的通货膨胀而告失败。全国通用的具有货币基础的纸币直到受欧洲影响,在近代才又开始使用。

当发行纸币这种古老的方法开始为西方所认识时,它就对西方银行界产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影响。老汉伯格银行、瑞典银行系统就是沿用中国银行系统建立的。因此,一些西方国家的基本银行程序是直接从中国传去的。在西方,纸币最早是由瑞典在1661年发行的,美国在1690年,法国在1720年,英国在1797年,而德国直到1806年才有了自己的纸币。

风衣的发明

在今天,风衣已经成了服装中举足轻重的一大门类。可你知道吗?风衣的问世,才不过100年时间。

在大约100年前,英国有个年轻的衣料商人托马斯·巴尔巴尼。巴尔巴尼自小在父亲的衣料商店里帮忙,长大以后从事经营服装和布料生意。巴尔巴尼并不满足于纺织厂提供的衣料,他渴望着革新、开发新品种。

1886年,巴尔巴尼出了个新点子,他要研制一种看上去和普通布料一样,但又不像普通衣料那样容易被水淋湿的布料。在朋友和同行们的支持和帮助下,经过反复试验,他终于试制成一种特别紧密的防水“加别丁”。它是一种带斜纹的棉织品。纱支细而密,再加上用很稀薄的橡胶溶液浸渍处理过,所以能防水。雨淋在上面就像荷叶上的露珠那样,不会湿透衣料。

“加别丁”试制成功以后,巴尔巴尼又用它来试制衣服。制什么衣服好呢?

当然是外套。因为万一下雨的话,人身上首先淋湿的不就是外套吗?经过和朋友们的讨论和研究,巴尔巴尼用“加别丁”制作了一批新的大衣。可惜,新大衣性能虽好,但没有呢大衣挺括,因此,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20多年过去了,“加别丁”还没多大的起色,是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了它大显身手的机会。

1916年冬天,英国远征军和法国军在法国的伊普尔地区与德国军队相持不下。部队要守在战壕里,忍受着雨水和风雪的折磨,非常困难。消息传到国内,托马斯·巴尔巴尼觉得“加别丁”报效祖国、真正走向市场的机会到了。

经过仔细调查后,托马斯·巴尔巴尼为适应士兵生活和作战的需要,设计了一种堑壕用防水大衣。它的款式是对开门襟双排纽扣,领子能开能合,有根腰带,插肩袖,肩部有副肩章,在胸部两侧和背部各有一块遮盖布,下部比较宽大。

堑壕用的防水大衣做好以后,巴尔巴尼马上选了一批亲自送到前线去,给士兵们穿着,再听取士兵们的意见。士兵们都认为很好。能开能合的领子竖起来可以挡风雨,放下来能开阔视线,腰带一收,可使腰部以上不再受冻;遮盖布有两层,而且都在身体的上部,对于加强防雨水的效果非常好;宽大的下摆便于行动,不会妨碍作战时的动作。士兵们非常满意地认为这种堑壕大衣很适合在雨中作战穿用。于是在1918年,英军统帅部正式决定,采用它为英军的制式服装。一下子,巴尔巴尼接到了大量订货。

战争结束了,士兵们带着堑壕大衣从前线回来了。碰到下雨天,他们不由自主地就穿着它走上了大街,走到了工厂和商店里。他们是凯旋的勇士,他们的服装自然成了不少人争相模仿的对象。于是,当年军人们穿着的堑壕大衣逐渐地成了人们的生活服装。当然,这后来被大家称作“风衣”的服装与堑壕大衣有所不同。它成了时装,但它的款式还是以堑壕大衣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70多年又过去了。托马斯·巴尔巴尼当年发明的风衣始终没有被淘汰,而且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了。在门襟设计上,由原先单一的双排扣发展到有双排扣,有单排扣,有单排门襟暗扣,还有斜开门襟扣等;在衣领设计上,现在有大“驳”开领、小“驳”开领、西装领、立领等很多样式;现代风衣的袖子也变得多种多样了,有插肩袖,有装袖,有蝙蝠袖,还有收口袖等等;最重要的是,风衣不再是男士的专利品了,女士们也穿起了风衣。随着风衣的时装化,面料也从单一的棉质“加别丁”发展到棉卡其、毛华达呢、哔叽、皮革等,装饰物更是层出不穷。

近年来,风衣在我国也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成了我国人民衣着中的主要品种之一。

耐磨结实的牛仔裤

1850年,美国西部出现了淘金热。这时,远在德国的利维·施特劳斯的两位哥哥也想到美国去发财。大哥临走时对利维说:“我发了财,就来接你。”二哥动身时则劝利维不要着急:“我去美国碰碰运气,你等着。”就这样,两位哥哥先后离开了家,淘金去了。

利维在家等待,一直等了5年,还不见两位哥哥回来。他心想:“我已长成大人了,还是自己去闯天下吧!”于是,他凑足了路费,也到美国去淘金。

在美国纽约,他碰巧遇到了两位哥哥,可是,他们并没有当上百万富翁,还只是个小商贩。利维失望极了。他没有依靠了,只好四处寻找工作。由于他没有一技之长,又只会讲几句简单的英语,没有老板肯雇用他。做生意吧,自己没有本钱,也没有人和他合伙。这样,他也成了个小商贩。

但是,利维和两个哥哥不同,人挺机灵,很快就积蓄了一笔钱,他听说旧金山附近发现了金矿,就准备贩货到那儿去做买卖。他对两位哥哥说:“金矿可是个淘金的好地方,那儿矿工多,做生意准能赚大钱。”

两位哥哥谨小慎微,又劝利维说:“算了吧,别异想天开了,到哪儿都一样。”

利维只好独自一人去了。他把积蓄的钱买了日用品和衣服等,装一帆船,运到了旧金山。果然不出所料,那儿的金矿区物品缺乏,他船上装的货物很快就售完了,赚了不少钱。

货卖完了,他就到矿区了解矿工们还需要什么货。他看见矿工们的衣服都撕得开裂破碎,就和矿工聊天问情况。一位矿工抱怨说:“跑遍旧金山,买不到一条结实的裤子。”原来,矿工们在矿上采矿,经常会被那些棱角尖锐的石头划破和磨损,他们需要结实的裤子。

利维听到矿工们诉说后,灵机一动,就把原来准备做帐篷用的留在船上的几卷粗帆布搬出来,并很快找来一个裁缝,用这些既结实又厚的帆布缝制成各种不同尺码的裤子。几百条裤子做好了,矿工们很喜欢,一天工夫裤子就全部卖完了。

他当然很高兴,很快又运来了许多粗帆布制作裤子。矿工们除了说出这种裤子的优点外,还提出了不足之处。他们对利维说:“这裤子好是好,就是裤子口袋不牢。”利维一了解,原来矿工们在口袋里装金砂和矿石,沉甸甸的东西常将口袋撕落下来。于是,利维就和裁缝商量,在口袋的四个角用铜铆钉将口袋固定住,这样口袋就不易撕落了。另外,还用皮革为口袋镶上边,又采用结实的线来缝制,使裤子结实耐穿。

利维很有心计,经常听取人们对这种裤子的意见。如果发现青年矿工喜欢的新式样,就请裁缝学习仿制。这样,最初的裤子就改进成低腰身、兜紧臀部的样式,穿上看上去显得精悍、粗犷、有精神,立即受到矿工们的欢迎。这种本来专门为矿工设计的劳动裤子,渐渐地在美国西部被普遍接受,并流行起来,成为大众的新装,而且特别受到西部放牧青年的喜爱。此后,这种裤子便获得了一个新名字,人们都叫它“牛仔裤”。

1871年,利维·施特劳斯为自己的牛仔裤申请了专利,并成立了“利维·施特劳斯公司”,专门制作销售牛仔裤。后来,这个牛仔裤公司发展成为国际性公司,产品遍及世界各地。

超短裙的问世

发明常常有偶然性。发明的构想并非人人都有,而发明的机会则更是可遇不可求。要紧的是抓住发明瞬间的火花,点燃,让它光芒四射,把温暖和喜悦送给人间。

30多年前,巴黎有家时装店的女老板玛丽,经常发愁。她的资金不够,货物不多,铺面不大。上门的顾客寥若晨星,有的人进店瞧一眼就匆匆离去。因为货架上的服装,引不起购物者的兴趣,所以生意冷清。

有一天,玛丽拿出一块布料,她想设计一件新式的服装。用尺量了一下,苦于布料不够,没法下剪刀了:“唉,这怎么办?”玛丽叹了一口气,两眼直愣愣地望向店外。这时,恰恰天空中飘起了阵阵细雨,她看见行人中有一个年轻的姑娘提起长裙、露出大腿,奔跑而过,玛丽的眼睛一亮,脑子里顿时闪出一个火花:少女,短裙,真美!

玛丽迅速地拿起了剪刀,按照当时所见的情景,咔嚓、咔嚓,剪出了最初的短裙式样。然后用缝纫机很快地做成了。一试穿,居然十分好看。她一阵欣喜,似乎有一种眩晕的感觉。用如此少的布料,可以做成新的时装,这可是赚钱的活计!几乎陷入困境的玛丽,由“山重水复疑无路”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了。

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简单,从样品到商品还要走很长的一段距离。玛丽设计的样式虽好,如何投入批量生产,采用什么面料,成本与售价的比例如何等等,她都难以很快解决。玛丽的发明,只限在她的时装店里,做几件样品供人观赏。

1968年英国著名的女服装师匡特,来到法国与玛丽见面。匡特帮她改进了尺寸比例并将裙长延到大腿的中部,联系工厂订货。不久,一批五颜六色的短裙投放市场。

有趣的是,直到订货时才弄明白还没有给这种短裙取一个正名。玛丽后来回忆时说道:“当初我裁剪这种裙子的时候,还联想到跟我童年的一次经历有关。

大约在几十年前,我七八岁参加过一个舞蹈训练班。那时,见到一个同龄的女孩子,她妈妈给她缝了一身很别致的装束:紧身的黑毛衣、非常短的百褶裙、黑袜裤,再加上白短袜和黑皮鞋,一边跳踢踏舞,一边频频微笑。那个场面简直使我看呆了!几十年后,印象依然清晰如前。我想:这一定是很受欢迎的衣装。在一次意外的机会,我把布料不够和这种小短裙联系上了。因此,叫它mini裙。”

根据匡特的建议:“迷你裙”的正式衣装名称是“超短裙”。玛丽后来也被人誉为“迷你裙”之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