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把人类从那种龌龊而又不便的情况下拯救出来的呢?那就让我们说说厕所的发明史吧!古代人就懂得人的粪便是一种优良的肥料,于是农民便在地上挖坑来贮存粪便。而住在城市的人则把厕所的小木屋盖在小河上,让河水带走粪便,上厕所必须到离家很远的地方,晚上还会遇见坏人。14世纪,伦敦桥上的厕所,设计时将支柱伸到泰晤士河面上,脚踏的木板经常是腐朽的,上厕所就有掉到河里的危险。
许多家庭大都有使用马桶的历史,每天早晨在河边经常可以看到有许多刷马桶的妇女。现在在我国南方的农村,这仍是司空见惯的事。污水横流,造成环境污染,疾病流传。
世界上最早设计冲水马桶的人是英国伊丽莎白王朝的诗人约翰·哈林顿。
1589年他在马里斯近郊自己的住宅里安装了世界上最早的冲水马桶,为此他还写了一本书,在书里详细地列出制作冲水马桶所需材料的一览表、建筑费。他是把鱼塘里的水引到住宅的一个贮水箱里,一拉坐便器的把手,打开阀门,水就会把污物冲到污水池里。为了防止从下水道中升起的臭味,和现在的方法类似,在排水管里总存留一定的水。
这种方法尽管不错,但是哈林顿的冲水马桶并没有得到大家的重视,因为当时的英国人对卫生是非常不关心的。伊丽莎白女皇每个月洗一次澡,被大家认为是有卫生怪癖的人,而哈林顿则是一个每天都洗澡的人,对于他这种行动,他的朋友认为简直不可思议。所以,在当时实际上只有两处建造了这种冲水马桶,一处是哈林顿的那个,另一个是皇宫中女皇的。真正开始建造冲水马桶是在17世纪到18世纪初的事情,因为人们开始知道,流行的瘟疫不是上帝发怒的惩罚,而与不卫生有关。少数富有改革思想的人开始在自己的家里建造冲水马桶。1679年奥布雷在自己的日记上描述一个有冲水马桶的厕所:“这是一个保持厕所干净的好机械,用手一按,水就流到一个像石灰勺一样形状的装置内部,这个装置是靠重心来支持的,当水注满后,一定量的水就会冲下来。”最早开始批量生产冲水马桶的人是英国工人出身的发明家布拉马,他发明的新型铜锁曾大受欢迎,锁厂生意很好。后来,他对马桶发生了兴趣,于是,对马桶进行改进,并取得了专利,在1778年至1798年之间卖出去6000多台,现在我们使用的马桶基本上是布拉马式的。
1830年欧洲流行霍乱,欧洲其他的一些国家看到冲水马桶可以控制霍乱的流行,才决心建造下水道和冲水马桶。此后冲水马桶又有许多改进。在1884年的健康博览会上,杰克宁斯改进的镶有木框架的带座的冲水马桶,作为“最完善的卫生便器”受到极大的赞誉,并获得奖金。现在人们使用的椭圆形的冲水马桶座就是杰克宁斯发明的。这种绘有精致花边的椭圆框子,19世纪竟有人用来作为家庭肖像画的镜框,足见人们对于这一发明的赞许之情。
照相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摄影已成为许多人的业余爱好之一。在节假日或旅游时,不少人带着各式各样的相机,随时将那美好的一瞬真实地记录下来,作为永恒的留念。有的人还自己动手冲洗、放大,将一幅幅照片变成光彩照人的艺术品。然而,照相机从诞生到变成目前的这种样子,经历了几百年的漫长岁月,很多人为它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1550年,德国有一个名叫卡丹的人,别出心裁地想出一种办法,在装有透镜的小箱子后面放一张白纸,使通过透镜出现的景色映在纸上,引起了人们的兴趣,纷纷前来观看。后来,意大利人波特在暗箱上安装了反射镜和透镜,将外面的景色映射在桌面上,这更使人们惊奇。这些都可以说是照相机的一些原始雏形。
实际上,在这种暗箱出现之前,还流行着一种魔术暗箱。那是在一只小箱的箱壁上开一个孔,在孔对面的箱壁上贴一张白纸,用来观看外面的景色,或用来写生。这种暗箱像变魔术似的,将外面的景物映在箱子里,所以人们把它叫做“魔术暗箱”。这种暗箱实际上也是一种原始照相机,现在叫做针孔照相机,是一种玩具。外面的景色通过针孔照相机倒映出来,这在当时确实是很新奇的。此后很长时间,暗箱一直是供人娱乐的魔术道具。但也有人提出设想,希望把映射出来的景色记录下来,供人们长期观看。
到了1727年,德国的舒尔茨博士就开始进行将映像记录下来的研究。他根据硝酸银和氯化银遇光变色的原理,进行着反复试验。
舒尔茨先将硝酸银与石灰石混合,装在玻璃瓶里,在瓶的外面贴上刻有花和文字的黑纸。然后,把瓶子放在阳光下照射上一段时间,再将黑纸剥下来。这时,瓶内的石灰石变成了黑色,只有贴黑纸的地方仍保持白色,而且呈现出花和文字形状。显然,这就是照相机拍摄景物的基本原理,但还不是很完美的,有许多难题没有解决。比如,当把黑纸剥下后,瓶子便全部暴露在阳光下,石灰石上仍保持着白色的部分,也很快变成黑色。所以说,照出来的花和文字像昙花一样,很快就消失了。这就要求研究出一种使照出来的景物能长久保存下来的方法。
1802年,英国人韦奇伍德成功地发明了一种能使景物保存下来的方法。他用硝酸银和丹宁拍照了树叶的形状,效果比舒尔茨的还好,即使照片再经阳光照射,也不会变色消失掉。
与此同时,德国人尼布斯也开始研究照相术。他把沥青粉溶化在薰衣草油中,接着将这种溶液涂在金属板上。干燥以后,再把用这种金属板制成的盒子放在摄影暗箱里,并进行长时间曝光。然后,取出金属板,放进石油与薰衣草油的混合液中。这时,未曝光部分的沥青全部溶解,而曝光部分的沥青则保留下来,结果,外面的景物便模模糊糊地出现在金属板上。
虽然尼布斯用上述方法得到的照片很不清楚,但它受光照射时已不再消退。
这样,尼布斯就成功发明了照片显影和定影技术。
为了拍摄出更清晰的照片,尼布斯继续进行各种研究。他先后用了不同的油和金属板进行了试验,但总也拍不出清晰的照片。
有一次,他听说法国人达盖尔也在研究照相术,就去请教达盖尔,两人商量一起进行研究。起初,他们将薰衣草油用乙醚和乙醇溶解,经过蒸馏,把剩下的黄色液体涂在镀银板上,装入摄影暗箱,使景象的光线照在板上,并录存下来。
出人意料的是,用这种方法拍的照片,比尼布斯以前拍的要清晰得多。
然而,美中不足的是,把涂有液体的镀银板放在摄影暗箱中,需要长达8小时才能得到清晰的照片,即使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也需要3小时以上。这就是说,底片的感光时间太长了。当时要照一张相,得在阳光下曝晒几小时,那被照像的人也可能晒得晕头晕脑了。
此后不久,尼布斯在拍照中发现,在磨过的板上镀银,再将碘蒸气喷到上面,使用这种板比用涂薰衣草油的板效果要好得多。他将这种方法告诉给达盖尔。
1832年,尼布斯去世,达盖尔决定完成照相术的发明。他认为,尼布斯告诉他的在镀银板上喷涂碘,确实是个好方法,但仍需在摄影暗箱内放置很长时间。
有一天,达盖尔在拍摄时像平常一样,将喷涂碘蒸气的镀银板放在摄影暗箱内3个小时后,取出放在装有各种药品的柜中保存。但是,第二天当他拿出照片一看,感到十分惊讶,板上的画面为什么变得这样清晰呢?他分析,一定是橱柜里的某种药品使画面变清晰的。于是,他对橱柜里的药品一一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这是水银蒸气在施展本领。
随后,达盖尔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试验,终于在1839年发明了利用水银蒸气的照相术,他将这种方法定名为“银板照相”。
达盖尔发明的银板照相术,显然比使用薰衣草油时的摄影时间大大缩短,然而涂碘的镀银板仍需放在摄影暗箱内达半小时至一小时。如果是拍摄人头像,人要一动不动地等上这么长时间,那可真得有点耐心呢!
面对这种情况,达盖尔是不满意的,他决心缩短摄影时间,改进摄影暗箱的镜头,研制感光更快的材料,使照相术进一步完善起来。
达盖尔发明的银板照相术,是在镀银板上喷涂碘蒸气,在板上形成碘化银。
感光时,曝光部分的银还原,变成黑色,而不曝光的部分仍为白色,经显影和定影后,就形成清晰可辨的白照片了。达盖尔在后来的研究中发现,用溴代替碘形成的溴化银,其感光速度比碘化银快得多。碘化银的感光时间达半小时以上,而溴化银只要2秒钟。因此,溴化银就取代了碘化银,成为照相用的主要感光材料。人们还把涂有溴化银的照相感光纸叫做溴化纸。此后,达盖尔发明的照相机和感光纸就流传开来,并为彩色照相术的发明创造了有利条件。
就在达盖尔和尼布斯研制黑白照相机的同时,德国人塞贝克也在1810年开始研究天然彩色照相感光板。
当时,拍摄出来的照片是不带颜色的。人们发现,只有蓝色和紫色光能在感光板上感光,而黄色和红色不能在感光板上成像。后来,人们就治好了感光板这种“色盲”病,使所有颜色都能在感光板上感光。然而,感光板本身还不能显示出颜色。为了使胶片带上彩色,只能通过照片着色法,即用特殊的彩色铅笔进行人工着色。
塞贝克觉得人工着色太麻烦,也不能真实地反映出大自然本来的色彩。于是,他通过棱镜成功地将彩虹般的光色分别显现在涂有氯化银的纸上,但还不能显示在感光纸上。法国人贝克勒尔于1848年也进行了天然彩色照相术的研究,但进展不太顺利。
法国人李普曼在1891年利用光的干涉原理解决了感光板显现彩色的难题,并获得1908年度诺贝尔奖。但是,李普曼的方法比较复杂,不能普遍推广应用。
实际上,早在1861年英国人麦克斯韦就设计成功了一种产生三原色的天然彩色幻灯机。他是根据人的眼睛看东西时,通过红、绿、蓝三原色的重叠混合而感觉到各种颜色的原理,在照相机的镜头上安装只能使三原色中的一种光线入射的彩色玻璃,进行负像拍摄;再轮流更换彩色玻璃,分别形成三原色的负像。再分别染成三色,把它们重叠起来用幻灯机来放映,就成为放映天然彩色的幻灯照片。
1897年,英国人乔里利用麦克斯韦天然彩色幻灯机原理,制成了天然彩色底版。到了1907年,法国人鲁米埃尔也制成了类似的天然彩色照相底版。此后,美国人便发明了柯达彩色胶片,德国人发明了爱克发彩色胶片等,天然彩色照相技术便随之兴盛起来。
纸币
早在公元8世纪末或公元9世纪初,我国就已经发明了纸币。这种纸币非常轻,甚至能从手中被吹跑,所以人们称最初的钱为“飞钱”。严格地说,与其说它是钱币,还不如说它是一种汇票。商人们可以把钱存在京城,凭着存款收据便可在京城之外的各省兑换钱币。在不久之后的公元812年,这项私营性的商业活动被政府接受。此后,这种经商方式还被用来征集地方税和京城内的税收。同时流通的货币形式还有京城内的政府官员所发行的纸制“兑换券”,凭它可在京城之外的其他地方换取诸如盐、茶等商品。
以现金储备为依据并用来作交换媒介的真正纸币,很可能在公元10世纪初起源于我国南部的四川省,它是以私营方式出现的。公元11世纪初,政府授权16户富商或“银庄”发行被称为“交子”的纸币。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政府强行接管了这项私营事业,禁止商人发行交子,而改由官方建立的专门机构发行。由此可大致确定,世界上第一个官办银行是由我国宋朝宋仁宗皇帝在公元1023年创建的。
这家银行发行的交子,每次有一定限额,有效期限三年,谓之一届。这种时限作为我国货币的一大特点一直保持到公元19世纪。至公元1107年,纸币的印刷技术已发展到采用六色复合木版套印。
官方发行的交子大大超过商品流通领域所需量,截至公元1126年,共计发行了7000万缗(一缗等于1000文现金),其中大量的交子并没有得到现金储备的支持与保证,终于导致了通货膨胀的发生。通货膨胀是伴随着纸币超量发行而出现的,这是由于这些超量纸币没有得到其他像金属一样的等价物的支持而引起的。
历史上其他一些形式的“通货膨胀”应该另当别论。纸币使用之前也有过物价上涨的情况,比如,罗马帝国统治时期,常因货币贬值而导致物价暴涨。罗马帝国因用低廉的金属制造具有固定价值的硬币而声名狼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