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民俗常识一本通
28464100000011

第11章 传统信奉神灵(3)

牛郎织女的故事是中国四大神话传说(是指“牛郎织女”、“嫦娥奔月”、“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都是歌颂男女忠贞的爱情的)之首。最初始自原始信仰中的星辰崇拜,是星宿的神化与人格化。中国有不少神的传说都是源于此,如二十八宿、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魁星、南极老人星等。

牛郎星即牛宿,又叫牵牛星,是二十八宿之一,为北方玄武七宿的第二宿。织女星又叫天孙,在银河西,和银河东的牵牛星遥遥相对。

东汉之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就在民间流传。大意是:织女是玉皇大帝的女儿,爱上了人间的牛郎,并结为夫妻,十分恩爱,并育有一子一女。玉帝察觉此事,便派王母娘娘下凡押解织女回天庭受罚。一对恩爱夫妻被拆散。牛郎悲痛万分,在老牛的帮助下带着子女追上天去。快追上时,王母娘娘拔下头上金簪一划,化为天河。牛郎、织女被天河隔开,只有遥望而泣。此事感动了玉帝,便准许他们每年七月初七,由喜鹊架桥,在鹊桥相会。以后,七月初七这一天就变成了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被称为“七夕节”或“乞巧节”。传说织女心灵手巧,织出的布花团锦绣,上面的花能开,蝶能飞,鸟能鸣。于是姑娘们在七月初七晚上,对空上香祷告,向织女“乞巧”,乞聪明,乞美丽,乞配如意郎君,进而乞富贵,求长寿。

织女是青年女子争取婚姻自由的榜样,也是“巧手”神仙。传说,七夕过后,织女有感于自己不幸的爱情悲剧,决心让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便将尘世上未婚男女,按照年龄、缘分等,分门别类予以配对,而后呈报天庭。未婚男女,敬祀织女,就是希望她给自己匹配如意佳偶。

旧时各地都有一些织女庙,把牛郎织女作为自由爱神来拜祭,以江苏太仓的织女庙最闻名。

嫦娥

月神,是中国民间流传最广的神灵之一。月神又叫月光娘娘、太阴星主、月姑、月光菩萨等。月神崇拜,在中国流传深远,在世界各国也是广泛现象,这源自原始信仰中的天体崇拜。在黑夜中,月亮给人带来了光明;月色朦胧,又会使人产生许多幻想,众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因此产生。

“嫦娥奔月”就是其中有名的一个。

传说在远古时期,天上有十个太阳,是天帝的十个儿女,他们仗着父亲的地位,胡作非为,除了大女儿羲和能按时每天骑着龙从东到西值班外,其他九兄弟要么在东海的扶桑树上睡大觉,要么高兴了就一齐出来,在天上游荡。当他们一齐出现时,禾苗枯死,土地干裂,江河断流,连沙石都快熔化了,人们都躲在山洞里不敢出来。后羿带着妻子嫦娥来到人间。看到整个大地满目苍凉像火烧一样。他一怒之下,冒着酷热,上到一座最高山上,拉开镇天弓,一连射下九个太阳,而后又搭上了第十支箭,但在众人的劝说下,留下了老大羲和。众百姓一齐走出山洞,热烈欢呼后羿为他们除了害!

天帝失去了九个儿子,大为震怒,便把后羿贬在凡间不准再回天上。

后羿历尽千辛万苦到昆仑山找西王母诉苦。西王母赐予他一两瓣紫豆,说这是长生不老树上接的种子,这树一千年生根,一千年发芽,一千年拔节,一千年成材,一千年开花,一千年结果,一千年成熟,一千年干裂,等它爆开露出果仁,吃了可让两个人一齐升天。

后羿回来就将这仙药交与妻子嫦娥保存。后羿为众百姓办了好事,大地上又变得凉爽湿润,大家拥护他,公推他当了部落首领。后羿整天跑东奔西跑于部落事务,回家次数很少,冷落了嫦娥,嫦娥非常气愤。此事被后羿的一个部将寒浞看到了。寒浞是个善于吹牛拍马的家伙,他买通后羿的徒弟逢蒙。逢蒙于是经常对嫦娥挑拨说后羿变心了。嫦娥信以为真,一气之下,找出王母娘娘给后羿的仙药。逢蒙一见仙药,便扑上去抢夺。情急之中,嫦娥一口吞下。谁知刹时浑身轻得如一片羽毛,不由自主地向天上飞升,飘飘荡荡直到月中广寒宫。她知道上了别人的当,后悔已晚。从此,她住在月官,成了月神娘娘。

以后,月神就很广泛地为民间供奉。我国古代男女热恋时,在月下盟誓定情,拜祷月神。有些分离的恋人也拜祭月神祈求团圆。

“拜月”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也成为风俗,苗族中就有“跳月”活动。

男女青年在“跳月”中,寻求佳偶,借“跳月”寻求心上人,倾吐爱慕之情,永结同心。

泗州大圣

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不少有情人难成眷属,于是只能向神仙祭祷,以求神灵帮助。这神仙就是博爱慈善之神——泅州大圣。泗州大圣流传在广东、福建一带。他的产生有段故事:相传宋朝时期,蔡襄母亲怀着蔡襄过洛阳江。洛阳江在福建惠安和晋江两县交界处,水深凶险。蔡襄之母过江时.于船上受尽了惊吓,上岸后说如果她儿子将来能做大官,一定让儿子在这里架一座桥。后来,蔡襄果然当上了泉州太守。他按老母之愿来江边造桥。可江水湍急,连投放江中的石头都被冲走了,造桥谈何容易!蔡襄束手无策,一筹莫展。

一天,有位白发老翁驾船而来,船上坐着一位绝色女子。船往江心一停,老翁便向岸上人说谁要能用钱投中了他的女儿,他便把女儿嫁给谁。

一时间江边围满了人。人们向江心投掷钱币,就是无人能投中那船上美人儿。投来掷去,钱全落在了江中。以后,这父女的船天一亮就摇到江中,傍晚时分才划走,而投钱的人竟有增无减。几个月过去了,谁也没投中那美女,而银子铜钱却落入江中成了洛阳桥的垫基石,造桥的愿望终于有可能实现了。就在大功告成的时候,泗州一个机灵的小伙子凫水到江心,转到姑娘身后,悄悄登船,把一大把碎银子抛向姑娘,正巧有一块落在姑娘的头上,岸上的人们顿时齐声喝彩。当下白发老翁约这位小伙儿上岸到凉亭议婚。没想到,小伙儿往凉亭石凳上一坐就再也没起来。原来那老翁是土地爷变化,而那姑娘是观世音菩萨化身。他们暗中帮助蔡襄为民造福,略施妙计为江桥奠基的。为了成全那小伙子,他们将他的灵魂引到西天成佛去了,而让他的肉身永远留在亭中,此后他就成了人们膜拜的泗州大圣。

热恋中的情人,一旦遇到挫折和困难,便求助于泗州大圣。传说只要在佛像的脑后挖一点泥土,偷偷撒在爱人身上,对方就不会变心了,爱情、婚姻就会得到美满的结局。但是这样一来,这座佛像的后脑勺就只好一修再修了。

喜神

喜神就是吉祥神。人们总是期望趋吉避凶、寻求快乐,因而要创造出一个喜神来。民间传说喜神原来是拜北斗星神的一个虔诚女子,修道成仙时,北斗星君问她有什么需求,她以手抿嘴,笑而不答。北斗星君误解为她想要胡须,就赐了她长须,因为她笑时是喜相而被封为喜神,因有长须,不再让凡人看到她的形象,从此喜神专管喜庆,却不显神形。喜神最大的特征是没有具体的形象,也没有专门的庙宇,非常抽象,但后人也有将祖先画像或商纣王视为喜神进行供奉的。对喜神的敬奉在各种礼俗活动中都很常见,特别在婚礼中。迎喜神时,能在历书中查询喜神的方向所在。

床神

床神,又称床公、床母。床神是主管婚姻、生育之神,尤被女子所推崇。他还是孩子的保护神,任何一个孩子,从出生到十六岁,都能受到他的庇护。床神在南方又称公婆母。公婆母在母亲心目中,就是子女的保护神。母亲不但自己祭拜,还要抱着婴儿跪拜。孩子在到十六岁以前,母子会一同祭拜。

祭祀床神的习俗历史已久,宋朝已盛行。宋人杨循吉《除夜杂咏》诗云:“买糖迎灶帝,酌水祀床公。”就是指祭床神。俗传床神有男女之分,床婆贪杯,而床公好茶,所以“以酒祀床母,以茶祀床公”,这叫男茶女酒。祭床神时,于寝室放茶酒糕果,祈“终岁安寝”。时间各地不同,有的地区在除夕接灶神后,接着祭床神;有的地区在上元日后一日,即农历正月十六祭床神。床公床母通常没有塑像或画像,有时在床头摆上一只插着焚香的粗瓷碗,就是床公、床母的神位了。

子孙娘娘

“多子多福,子孙满堂”是以前中国人传统的文化习俗。为了礼佛拜神、祈求子嗣,许多送子神仙也应运而生。送子神仙名目繁多,一般都称为子孙娘娘。如广州着名的祈子神庙——金花庙中,主神为金花夫人,附祀的有张仙、华佗、月老、花王、桃花女、斗姆等,大都与生育有关;还有二十奶娘神像,也都与生育有关。

台湾的子孙娘娘称注生娘娘。“注生”指主管生育之事。这位注生娘娘是从大陆传过去的,原为福建的临水陈夫人,又被当做妇女难产之神。

福州的注生娘娘庙在主神两侧竞有36婆祖,但台湾和福建其他地方的注生娘娘庙中的婆祖往往为12位。天津天后宫中的子孙娘娘也颇具代表性:正殿中的主神是天后圣母,左右则是她的化身娘娘,名叫眼光娘娘、子孙娘娘、耳光娘娘、斑疹娘娘、千子娘娘、引母娘娘、乳母娘娘等。

送子观音

送子观音,是观世音被引人中国并彻底汉化后,中国人在多子多福的观念下,给观音在诸多功能中又增添的一项送子功能。观音或坐或站,怀抱一小儿,稚气可掬。或骑在麒麟上,身前有一个手持莲花的幼儿,寓“麒麟送子”之意。送子观音样式多种多样,并不局限佛像观音的固有格式。

人们崇拜送子观音,因此那些没有子女的妇女要到观音庙里“窃取”

供桌上的莲灯。由于“灯”是“丁”的谐音,偷来观音的“神灯”,家里就会“添丁”。不过“窃灯”时不可以少交香火钱。还有些人家怕儿女活不长、长不大,便把孩子送到观音庙里去“寄名”。他们把孩子的名字写在红布上放到观音怀里,认为把孩子交给观音菩萨“照看”,一定安全无忧。这当然也要自愿地交上“照看费”的布施了。

送子观音在佛经上找不到,是中国民间的创造。这也说明,外来神明要想在中国混上“绿卡”,必须中国化和世俗化。

风伯

又称风师、箕伯,他的名字叫做飞廉,是蚩尤的师弟。他相貌奇异,长着鹿一样的身体,长满了豹子一样的花纹;他的头就像孔雀的头,头上的角峥嵘奇怪,有一条蛇一样的尾巴。他曾与蚩尤一起拜一真道人为师父,在祁山修炼。

修行的时候,飞廉看到对面山上有块巨石,每遇风雨来袭便飞起如燕,等天放晴时,又安伏在原处,不由暗暗称奇,于是细心观察起来。

有一天半夜,只见这块大石又动了起来,转眼变成了一个形同于布囊的活物,往地上深吸两口气,仰天喷发。顿时,狂风骤起,飞沙走石,巨石像飞翔的燕子一样,在大风中盘旋。飞廉身手不凡,一跃而上,将它抓住,这才知道它就是通五运气候,掌八风信息的风母。于是他从风母那里学到了治风、收风的奇术。

风伯作为天帝出巡的先锋,负责扫除路上的一切障碍。每当天帝出巡,总是雷神开路,雨师洒水,风伯扫地。风伯的主要工作就是主管八面来风,运通四时的节日气候。

雨师

神话中掌管雨的神仙,叫屏翳,也叫号屏、玄冥,即赤松子,又写作“赤诵子”。传说是炎帝神农氏时布雨的雨师,掌管布雨施霖之事。

神农氏成仙后,黄帝接任首领,九黎的头领蚩尤不服,兴兵叛乱。连赤松子也投奔了过去。等黄帝率领众部落与蚩尤大战于涿鹿之野时,赤松子化为一条虬龙,飞廉变为一只小鹿,一起施展法术。刹那间,天昏地暗,飞沙走石,狂风暴雨。黄帝连连后撤,一直退到泰山。

黄帝在泰山召集群臣,商议了三天三夜后,终于设计出两件制敌法宝——指南车和牛皮鼓。

蚩尤仍使飞廉和赤松子呼风唤雨。这一次,黄帝靠着司南车,始终没迷失方向,坚持战斗。紧接着,大臣容成等人,率人擂起牛皮鼓来,顿时惊天动地,裂石崩云,吓得飞廉和赤松子魂飞魄散,赶紧还原本相,跟着蚩尤一块儿逃跑。黄帝挥师追击,一直追到涿鹿,大获全胜,还活擒了赤松子和飞廉。因为这两个人都会法术,黄帝仍命赤松子为雨师,又封飞廉为风伯,要他们弃恶从善,为民造福。

五帝后,世间再没人管得了风伯、雨师了,于是对他们的祭拜,被列入国家的祀典,目的在于祀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雷公电母

雷公又称雷神、雷师,为司雷之神。道教认为雷公能替天行道、镇妖驱邪、惩治忤逆不孝之人。

电母是司掌闪电之神,属阴,故称母,又称金光圣母、闪电娘娘,还有传说电母是雷公的配偶神。

雷公电母之职,原本是管理雷电。但是从先秦两汉起,民众就赋予雷电以惩恶扬善的功能。认为雷公能辨别人间善恶,代天执法,替人间收拾恶毒的歹人,主持公道。

在一些规模宏伟的道观和庙宇中,常供奉有雷公电母。雷公长得像大力士,袒胸露腹,背上生双翅,脸呈红色猴面,足像鹰爪,左手执楔,右手持锥,作欲击状。自顶至旁,环悬连鼓五个,左足盘蹑一鼓,世称雷公江天君。电母则像一位高贵典雅的贵妇,双手执镜,号电母秀天君。雷公神诞之日为六月二十四日。道教信徒大多在祈求雨雪时才奉祀雷公电母,专门奉祀的已不常见。但大型斋醮仪礼中仍设有雷公电母之神位。

佛教诸神

佛、菩萨与罗汉是佛教诸神中的主神。神主要是相对于人而言的。在佛教所划分的10类生命体中,高于人类的“四圣”与“诸天”当然属于佛教诸神的范畴,至于其他5种生命体尤其是人类,则只有做出超凡的业绩并具有广泛的影响时,才能被允许进入佛教诸神的行列。

释迦牟尼佛

作为佛教的创始人的释迦牟尼,他也经历了一个由人而神的过程。

一般来说,释迦牟尼被尊称为“佛”,民间则俗称“佛爷”或“老佛爷”。除此之外,释迦还有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十大名号”。其中,以“如来”

和“世尊”最常用。

“如来”可以说是释迦最流行的名号。“如”即“真如”,意为一切事物的真实状况,亦即“绝对真理”。“如来”则指从如实之道而来,或云“如实而来”,是开示真理者。“如来”也通用于所有的佛。

世尊,是佛经中最常用的名号。“世尊”本是婆罗门教对长者的尊称,佛教借以尊称释迦牟尼。“世尊”有为世所尊、于世独尊之意。

释迦牟尼的形象经常被供奉,是佛教艺术中最常见、被人最熟悉的题材。他的塑像须严格遵守佛经所规定的有关仪轨,一般不能有所增减,也没有“愤怒相”。佛教认为,释迦生来超凡脱俗,容貌奇伟,不同于常人;其特征总称“相好”,具体地说,有“三十二相”和“八十种好”。

释迦佛有坐像、立像、卧像三种。释迦牟尼像的坐像一般为释迦佛修行时的姿态,坐姿主要有三种:结跏趺坐,就是左足放在右大腿上,右足放在左大腿上,这个姿势使人心中最稳定,所以又称金刚跏趺坐;半结跏坐,就是右足放在右大腿上,左足放在右大腿下,这是造像中最常见的坐姿;善跏趺坐,就是两足下垂,又称倚坐。

释迦牟尼的手势,则称作“印”或“手印”。释迦结跏趺坐最常见的手印是“禅定印”,双手上下相迭放于小腹前,手掌向上,表示禅定;还有“说法印”,左手放在足上,右手举起,屈指作环状,这种造型也就是“说法相”。右手直伸下垂,名为“触地印”,表示释迦在出家前所做的种种牺牲,唯有大地才能证明,这种造型称作“成道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