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美国亚利桑那沙漠中部的大峡谷,长约515千米,最深处为格拉尼特峡,深1600米,最宽处达29千米。层层岩石构成了峡谷的峭壁,有清晰可见的岩纹;谷底是浅黑色的片岩(一种容易裂开的变质岩)和含有丰富化石的花岗岩。荒凉的孤山矗立于地面上,仿佛失修多年的庙宇;冲沟、裂隙交错其中,好像迷宫一般复杂。难怪19世纪的一些科学家以为,一定是由于大地震才造成了大峡谷。
推测峡谷的形成
经过多年研究,地质学家们认为,大约在60万年前,广阔的凯巴布高原作为两大河系的分水岭,其东流淌的是古科罗拉多河,其西流着的是瓦拉佩河。然而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瓦拉佩河逐渐侵蚀上游,对凯巴布高原不断产生冲蚀。日复一日,终与古科罗拉多河连接起来,今天水力万钧的科罗拉多河得以形成。
在建成格伦峡谷堤坝之前,科罗拉多河奔泻的时速平均是33千米,每天有数以百万吨的岩石和泥土冲蚀而出。高原表面原是古代海床,其下有许多6亿年前至2.5亿年前古生代中沉积下来的层砂岩、页岩和石灰岩。在底部的片岩年代更加久远,属20亿年前的前寒武纪。
新生的科罗拉多河奔流在高原上,沿途将岩石表面冲蚀切割。同时,地壳活动推起岩石,形成巨大圆丘。缓缓上升的凯巴布高原,在500万年间升高了1216公尺。河水夹杂的石块和砂粒不断摩擦峡谷,便将峡谷侵蚀得愈来愈深。河水向下切割,其他侵蚀力量则打击岩石表面,使之分裂。石隙因温度骤升骤降而增大;砂砾和岩屑被冬天的风暴和春天的融雪冲下石沟。流水的冲击力随着地面阻力的减小而变得越来越大,使谷底受到猛烈切割;同时,岩层继续隆起,位于河道两边的峭壁不断增高。在这种不断冲击的力量下,就形成了大峡谷。
对大峡谷的探究
如此雄伟的峡谷貌似未发生变化,实际上每日都在悄然改变。美国于1964年将格伦峡谷堤坝建在大峡谷国家公园上游,使科罗拉多河的冲蚀力大大减弱。但是,绝壁仍然会受到冬天的暴风雨的猛烈击打,岩屑不断剥落;石隙中渐渐有植物在此生根生长,将石头挤裂,使碎石坠入谷底。
尽管大峡谷满目萧瑟、看似毫无生机,但实际上谷里还是有很多动植物存在。谷底又干又热,多种沙漠动物如斑臭鼬、黄蝎子、鞭尾蜥等都栖居于此;桶形仙人掌和牧豆树也繁密茂盛;穗状耳的凯巴布松鼠只能在北里姆才能见到,艾伯特松鼠则在较温暖的南里姆生活。较谷底而言,峭壁则显得凉快,故亚利桑那灰狐和峭壁花鼠将家园安置于此;游荡于岩石间的美洲狮,数目日见其少;土著人也是如此,现今仅有少数哈瓦苏派印第安人居住于此。
德科伦纳多及其队伍是最早来到这里的欧洲人。德科伦纳多是一名西班牙骑士,1540年为了寻找黄金率领300人来到这里。在峡谷边缘,他们听到有水声从西边传来,于是德科伦纳多派一名头目循声探查,结果找了3天,通往河边的路径仍然没有被找到。
艾甫斯上尉于300多年后的1858年来到此地。他带领探险队在亚利桑那西北部进行考察,启锚于加利福尼亚湾,沿科罗拉多河上溯,在炎热天气下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航行。终因水流过于湍急汹涌,他决定登岸,在南里姆骑骡子沿岩架前进。根据艾甫斯上尉的忆述,岩架“距陡峭深渊的边缘不到8厘米,渊深300米;另一边,一堵陡直岩壁差不多触及我膝,高不可攀”。他将那里称为科罗拉多大峡谷。
新知博览——神秘的福科纳斯
福科纳斯位于美国犹他州、柯罗拉多州、亚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4所州接壤处,随处可见壮阔奇丽的地貌。因此,这一带国家公园和名胜古迹遍布,而谢伊峡谷是其中独树一帜的景象,它环境清幽,与世隔绝,而且在生活和信仰方面都曾经深深地影响过昔日当地居民。
这个峡谷好似一个迷宫,由许多峡谷组成,流速缓慢的河川将其雕凿而成,谷底深入到迪法恩斯高原的红砂岩中。峡谷岩壁从9~300米高度不等,不仅陡峻且非常平滑;岩壁上的黑色条纹和油画中的线条十分酷似,故有“沙漠油彩”之称,其成因是含有丰富矿物的水流千百年来从崖壁上流下岩面之故。
风霜的常年侵蚀,将峡谷边缘的巨砾冲落谷底。不久巨砾分解为沙粒,随风而去。因此宽阔的谷底看起来很整洁。
尽管冬天谢伊峡谷很寒冷,但总能吸引很多人前来定居。幽深的壁凹多位于高耸的悬崖脚下多,其中几处有很多岩石建筑群的废墟矗立着,那是一个消失于公元1300年左右的古代民族所留下的。这个民族的人被后来到此地的纳瓦霍人叫做“阿纳萨基”,即“古人”之意。
石化森林国家公园位于距谢伊峡谷不远的地方,那是一片布满树干的荒漠。躺在那儿已达2.35亿年之久的树木,会在恐龙时代早期繁茂以至枯死。当时这个位于亚利桑那州的地区还是一片热带沼泽。而那些倒下的树木被埋进沉积物中后,不断从地下水中不断将硅元素吸收进来。五彩缤纷的硬玛瑙逐渐取代了树木中的有机物;包在石化树木外面的软石层、蕨类植物、鱼类以及爬虫化石被侵蚀掉了,从而使这个记录了地球早期历史的形象化文献得以形成。
隐藏在谢伊峡谷陡崖壁凹的废墟是一组宏伟的岩石建筑群,高耸的塔楼和地下厅堂位于其中。其建造者从公元100~1300年之间生活在此,纳瓦霍人将之称为阿纳萨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