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有所得必有所失:决定人一生的148个选择与放弃
28509200000011

第11章 平凡中孕育着伟大(4)

一边是漫长无期的牢狱之灾,一边是一个即将出生的生命。劫犯犹豫了,选择一个便意味放弃另一个,而每一个选择都是无比艰难的。四周的人群,包括警察在内都注视着劫犯的一举一动,因为劫犯目前的选择是一场良心、道德与金钱、罪恶的较量。

终于,他将枪扔在了地上,随即举起了双手。警察一拥而上。围观者竟然响起了掌声。

孕妇不能自持,众人要送她去医院。已戴上手铐的劫犯忽然说:“请等一等好吗?我是医生!”警察迟疑了一下,劫犯继续说“孕妇已无法坚持到医院,随时会有生命危险,请相信我!”警察终于打开了劫犯的手铐。

一声洪亮的啼哭声惊动了所有听到它的人,人们高呼万岁,相互拥抱。劫犯双手沾满鲜血——是一个崭新生命的鲜血,而不是罪恶的鲜血。他的脸上挂着职业的满足和微笑。人们向他致意,忘了他是一个劫犯。

警察将手铐戴在他手上,他说:“谢谢你们让我尽了一个医生的职责。这个小生命是我从医以来第一个从我枪口下出生的婴儿,他的勇敢征服了我。我现在希望自己不是劫犯,而是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

75.平凡的父亲也比大山好依靠

在父爱里,我们永远都是孩子。

一位买房子的朋友曾讲过他父亲的故事:

我父亲在我买完房子之后,萎靡不振,一上床鼾声如雷,白天、晚上都如此,很影响我睡眠。我提议带父亲去医院看看,他这个年龄嗜睡,没准是老年痴呆症的前兆。父亲不肯,说他没病。

父亲在农村穷一辈子,我把他接到城里和我一起生活,没让他为柴米油盐操一点心。为买房子,我欠了一屁股债,这都靠我拼死拼活挣稿费慢慢还。我还不到30岁,头发就开始落英缤纷,这都是用脑过度、睡眠不足造成的啊!作为儿子,我对父亲惟一的要求就是他不打鼾该多好!

父亲每天给我做饭,吃完后让我好好睡,就出去。有天,我随口问父亲,最近干啥?父亲一愣,支吾说,没干啥。我突然发现父亲皮肤比原先白了,人却瘦了,我夹些肉放进父亲碗里,让他加强营养。父亲说,他是“贴骨膘”,身体棒着呢。

转眼到年底,我应邀到朋友厂里专访。朋友请我吃晚饭,饭毕,随他们到街上浴室洗澡。雾气缭绕的浴室边,一个擦背工正在一位肥硕躯体上刚柔并济运作。与雪域高原般的浴室相比,擦背工更像一只瘦弱虾米。就在他结束程序,转身去更衣室取报酬时,我们目光相遇。“啊!爸爸!”我失声叫出来,惊得所有浴客都把目光投向我们父子,包括我的朋友。

朋友惊讶地问:“真是你父亲吗?”

我说是。我回答得很响亮,因为我没有一刻比现在更理解父亲了,我明白父亲为何在白天睡觉,他与我一样昼伏夜出啊!可我深夜沉迷于写作,竟未留意父亲房间没有鼾声!

我随父亲到更衣室。父亲从那浴客手里接过三块钱,喜滋滋告诉我,这里是闹市区,浴室整夜开放,生意很好,他已积攒一千多块,想帮我早点把债还上。一旁递毛巾的老大爷对我说:“你就是小尤吗?你爸为你写好文章睡好觉,白天就在这些客座上躺一躺,唉,都是为儿为女哟……”

我心情沉重地回到浴池。父亲撇下老李,不放心追进来,父亲问:“孩子,想啥呢?”我说:“我想,让我为您擦一次背……”

“好吧,咱爷俩互相擦擦。你小时常帮我擦背呢!”

父亲以享受的表情躺下。我双手朝圣般拂过父亲条条隆起的胸骨,犹如走过一道道爱的山岗。

有一种爱如大山般坚强伟岸但却沉默,这就是——父爱。当我们长大也成为孩子的父母,我们是否还记得那曾经抚擦我们的背牵着我们成长的父亲的手,就是那双手一直在为我们捧满着关爱。

76.说自己行就能行

一个人心中无爱、自私、狂妄,虽年轻亦老迈;反之,虽老迈亦年轻,即使“前路日将斜”,也有“野花啼鸟一般春”的境界。

一个小女孩因为长得又矮又瘦被老师排除在合唱团外,而且,她永远穿着一件又灰又旧又不合身的衣服。

小女孩躲在公园里伤心地流泪。她想:我为什么不能去唱歌呢?难道我真的唱得很难听?

想着想着,小女孩就低声地唱了起来,她唱了一支又一支,直到唱累了为止。

“唱得真好!”这时,一个声音响起来,“谢谢你,小姑娘,你让我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下午。”

小女孩惊呆了!

说话的是个满头白发的老人,他说完后就走了。

小女孩第二天再去时,那老人还坐在原来的位置上,满脸慈祥地看着她微笑。

于是小女孩唱起来,老人聚精会神地听着,一副陶醉其中的表情。最后他大声喝彩,说:“谢谢你,小姑娘,你唱得太棒了!”说完,他仍独自走了。

这样过去了许多年,小女孩成了大姑娘,长得美丽窈窕,是本城有名的歌手。但她忘不了公园靠椅上那个慈祥的老人。于是她特意回公园找老人,但那儿只有一张小小的孤独的靠椅。后来才知道,老人早就死了。

“他是个聋子,都聋了20年了。”一个知情人告诉她。

每一次鼓励都是给孩子多创造一次机遇,孩子需要鼓励,就如植物需要浇水一样,离开鼓励,孩子就不能进步。

77.付出多少就会有多少回报

从大风吹,到赚大钱,看似狗与月亮的关系——差得太远了。实际上其中包含着深刻的关连。

如果做生意的人只知道出大力,流大汗,对这种生意人,我们的评价是“长不大”。

一位善良的父亲,有三个强壮的儿子,但他不明白为何三兄弟同时工作同时劳动,但薪水竟如此不同,老大周薪是350美元,老二周薪是250美元,而老三周薪只有200美元。

总经理听完三兄弟父亲的话后说:“我现在叫他们三人做相同的事,你只在旁边看看他们的表现,就可得到这个疑问的答案了。”

总经理先把老三叫来,吩咐说:“现在请你去调查停泊在港口的H船,船上毛皮的数量、价格和品质,你都要详细地记录下来,并尽快给我答复。”

老三将工作内容抄下来后,就离开了。5分钟后,他告诉总经理,他已用电话询问过了,一通电话就完成了他的任务。

总经理再把老二叫来,并吩咐他做同一件事情。老二在一小时后,回到总经理办公室,一边擦汗一边解释说,他是坐公交车往返的,并且将H船上的货物数量、品质等详细报告出来。

总经理再把老大找来,先将老二报告的内容告诉他,然后吩咐他再去详细调查。三小时后,老大回到公司,向总经理重复报告了老二的报告内容,然后说他已将船上最有商品价值的货品详细记录下来,为了方便总经理和货主订契约,他已请货主明天早上10点到公司来一趟。回程中,他又到其他的两、三家毛皮商公司询问了货的品质、价格,并请可以做成买卖的公司负责人明天早上11点到公司来。

在暗地里看了三兄弟的工作表现后,父亲很高兴地说,再没有什么比他们的行动更能给我满意的答复了。

78.机会不喜欢空等的人,不玩就别想赢

博彩推销商总是说:“不玩,就别想赢。”行动是实现理想的唯一途径,你两元都不愿付出,中500万元的彩票那还不是痴人说梦。

有一位名叫西尔维亚的美国女孩,她的父亲是波士顿有名的整形外科医生,母亲在一家声誉很高的大学担任教授。她的家庭对她有很大的帮助和支持,她完全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她从念中学的时候起,就一直梦寐以求地想当电视节目的主持人。她觉得自己具有这方面的才干,因为每当她和别人相处时,即使是生人也都愿意亲近她并和她长谈。她知道怎样从人家嘴里“掏出心里话”。她的朋友们称她是他们的“亲密的随身精神医生”。她自己常说:“只要有人愿给我一次电视机会,我相信一定能成功。”

但是,她为达到这个理想而做了些什么呢?其实什么也没有!她在等待奇迹出现,希望一下子就当上电视节目的主持人。

西尔维亚不切实际地期待着,结果什么奇迹也没有出现。

谁也不会请一个毫无经验的人去担任电视节目主持人。而且节目的主管也没有兴趣跑到外面去搜寻天才,都是别人去找他们。

另一个名叫辛迪的女孩却实现了西尔维亚的理想,成了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辛迪之所以会成功,就是因为她知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一切成功都要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她不像西尔维亚那样有可靠的经济来源,所以没有白白地等待机会出现。她白天去做工,晚上在大学的舞台艺术系上夜校。毕业之后,她开始谋职,跑遍了洛杉矶每一个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但是,每个地方的经理对她的答复都差不多:“不是已经有几年经验的人,我们不会雇用的。”

但是,她不愿意退缩,也没有等待机会,而是走出去寻找机会。她一连几个月仔细阅读广播电视方面的杂志,最后终于看到一则招聘广告:北达科他州有一家很小的电视台招聘一名预报天气的女孩子。

辛迪是加州人,不喜欢北方。但是,有没有阳光,是不是下雨都没有关系,她希望找到一份和电视有关的职业,干什么都行!她抓住这个工作机会,动身到北达科他州。

辛迪在那里工作了两年,最后在洛杉矶的电视台找到了一个工作。又过了5年,她终于得到提升,成为她梦想已久的节目主持人。

为什么西尔维亚失败了,而辛迪却如愿以偿呢?

西尔维亚那种失败者的思路和辛迪的成功者的观点正好背道而驰。分歧点就是:西尔维亚在10年当中,一直停留在幻想上,坐等机会;而辛迪则是采取行动,最后,终于实现了理想。

79.平凡中有真情

有一种约定由真情铸造;有一种约定可以穿越出世间最昂贵的时光抵达永远。这种约定就是爱。

矿工下井刨煤时,一镐刨在哑炮上。哑炮响了,矿工当场被炸死。因为矿工是临时工,所以矿上只发放了一笔抚恤金,不再过问矿工妻子和儿子以后的生活。

悲痛的妻子在丧夫之痛之后是来自生活上的压力。她无一技之长,只好收拾行装准备回到那个闭塞的小山村去。那时矿工的队长找到了她,告诉她说矿工们都不爱吃矿上食堂做的早饭,建议她在矿上支摊儿,卖点早点,一定可以维持生计。矿工妻子想了一想,便点头答应了。于是一辆平板车往矿上一支,馄饨摊儿就开张了。8毛钱一碗的馄饨热气腾腾,开张第一天就一下来了12个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吃馄饨的人越来越多,最多时可达二三十人,而最少时从未少过12个人,而且风霜雨雪从不间断。时间一长,许多矿工妻子都发现自己的丈夫养成了一个雷打不动的习惯:每天下井之前必须吃上一碗馄饨。妻子们百般猜疑,甚至采用跟踪、质问等种种方法来探求究竟,结果均一无所获。直到有一天,队长刨煤时被哑炮炸成重伤。弥留之际,他对妻子说:“我死之后,你一定要接替我每天去吃一碗馄饨。这是我们队12个兄弟的约定,自己的兄弟死了,他的老婆孩子,咱们不帮谁帮。”从此以后每天的早晨,在众多吃馄饨的人群中,又多了一位女人的身影。来去匆匆的人流不断,而时光变幻之间惟一不变的是不多不少的12个人。

时光飞逝之间,当年矿工的儿子长大成人。而他饱经苦难的母亲两鬓斑白,却依然用真诚的微笑面对着每一个前来吃馄饨的人。那是发自内心的真诚与善良。

更重要的是,前来光临馄饨摊儿的人,尽管年轻的代替了年老的,女人代替了男人,但从未少过12个人。穿透十几年岁月沧桑,依然闪亮的是12颗金灿灿的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