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戒,即接受佛教的戒条,是成为比丘的仪式,也是一种佛教制度。受戒是为了更好地修行。因不同教派对教义的理解不同,产生的戒条也就各不相同,大致上可分为五戒、八戒、十戒等。或小乘戒、大乘戒、居士戒、比丘戒、比丘尼戒等。
五戒、八戒为在家教徒所受,十戒为比丘和比丘尼所受。其戒条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眠坐高广华丽床座;不涂饰香鬘(意为美发)及歌舞视听;不吃非时食。这八条中前七条为戒,后一条为“斋”,故又称为“八斋戒”。十戒是将不涂饰香鬘、不歌舞视听分为两条,另加一条不蓄金银财宝,共十条。
上座系佛教比丘有227戒,比丘尼有331戒,此传汉地比丘守250戒,比丘尼守348戒,藏传佛教喇嘛持253戒。
信奉大乘的汉地佛教僧尼还须受菩萨戒。凡受戒者不许破戒,但允许声明舍戒还俗。破戒者要受到惩罚。如果遇特殊情况,也可以暂时破例开戒。
受戒时要剃除须发,称为剃度。为表示笃信佛法、虔守佛规,受戒时还需用戒香炙烧头额或手腕,表示终身不忘所受之戒。一般炙成3个、6个、9个或12个黑疤,越多表示越虔诚。戒期完毕,由传戒者发给“戒牒”及“同戒录”。
道教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中国主要宗教之一。因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故名。
东汉张道陵天师创立的“五斗米道”为道教的定型化之始。南北朝时宗教形式逐渐完备。奉老聃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道德经》(即《老子》)、《正一经》和《太平洞经》为主要经典。奉玉皇上帝为最高神。要人脱离现实,炼丹成仙。
积德劝善、养生却祸、长生久视、修道成仙等一直是道教教义的核心。道教的目标是追求自然无为、超脱逍遥、同道一体化、与宇宙朴素的自然本性契合的理想境界。
道教的教义、教理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由于历史的原因,道教在形成过程中杂取广收中国儒、道、释等学说及民俗传说中的宗教信仰成分和伦理观念,没来得及进行统一的整理和消化,因此其中不乏杂乱无章、粗糙浅陋的内容。例如它将佛教的劫运说、地狱轮回说、多层天界说、民间五花八门的鬼神系统、儒家的伦理观念、佛教清规戒律、民间巫鬼道祭祀和巫术、禁忌等,全部纳入自己的教义中。
尽管如此,道教的教义、教理仍然不乏顺应时代精神的思想精华。例如道教中行善助人、忍让不争、蔑视权贵、超脱世俗的价值观念和热爱和平、珍惜生命、回归自然、清净无为的思想至今仍有补正时弊和教化人心的社会意义;道教内丹学作为人生的一种行为模式,在现代社会中具有使人们发现自我、实现自我生命价值的意义;道教尊重人的自然本性,开发人体潜能,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反对人类社会异化,提倡慈、俭、忍、朴、爱、诚、信、义、真、清、虚、静等美德,追求一种自由逍遥的人生艺术境界。这些都是道教逐步革新为现代世界宗教的基础。
道教本是黄老之学的宗教化和方术化。魏晋时期,道教教义增添了儒家伦理的内容,忠臣、孝子、烈女、节妇等成了道士劝善的标本。同时,由于神仙道教的流行,修道成仙、长生久视的追求也和积德劝善、消灾却祸的追求一样形成了道教不同层次的教义。南北朝以后,教会式宫观道教形成,道教经书对道教神灵、戒律、斋醮程式、道规等有了许多成文的规定,这标志着道教教义走向成熟。
自明清以来,道教的教义、教理陈陈相因,正一道和全真道的道首多无大建树,道教日见式微。
五斗米道
五斗米道,早期道教派别之一。东汉顺帝时张道陵创于西蜀鹤鸣山(或作鹄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因奉道者须出五斗米,或称因其崇拜五方星斗和斗姆而被称为五斗米道;又因张道陵自称太上老君降命其为天师,故亦称天师道。奉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教人奉道悔过,用符水咒法治病。设置二十四个传道教区,称二十四治,治内设祭酒以领道民。
张道陵死后,其子张衡、孙张鲁相沿嗣教,继续传播五斗米道。除用符咒治病外,还“加施静室,使病者处其中思过”,设“鬼吏”专为病者请祷。承袭古代关于天官(天帝)赐福,地官(地祇)赦罪,水官(水神)解厄的神话传说,祷时书写病人姓名及“服罪”文书三份,一份“上之天,著山上”,一份“埋之地”,一份“沉之水”,称“三官手书”。病家常出五斗米以谢,俗称“五斗米师”。
张鲁雄踞巴郡、汉中,建立政教合一的统治近30年。他自号师君,以“鬼道”(即五斗米道)教民,初学道者皆名鬼卒,入道较久并得信任者为祭酒。祭酒又以统领部众之多寡而分为大、小头目,大头目称治头大祭酒。教民诚信,不欺诈。诸祭酒统辖区内,设义舍为过往行人免费提供食宿。有隐瞒小过者,须修补道路百步,将功抵过,略示惩戒。对犯法者,宽宥三次,而后再犯,才处以刑罚。史称“民夷便乐之”,朝廷力不能征。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张鲁投降曹操,拜镇南将军,封阆中侯。
南北朝时,寇谦之自称奉太上老君之命,清整道教,除去三张(张道陵、张衡、张鲁)伪法;创立“专以礼度为首,加之以服食闭炼”的新天师道,后称北天师道。陆修静重整道教经书,吸收佛教思想、仪节,创立较为系统的道教斋戒仪范,后称南天师道。唐宋以后,南北天师道与上清派、净明道、灵宝派等合流。元以后统归正一道。
太平道
道教早期教派之一。中国东汉灵帝熹平、光和年间,巨鹿人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利用《太平经》传播道教,教练弟子,以跪拜首过、符水咒语为人治病。张角分遣弟子8人使于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10余年间,徒众增至数十万,遍布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依军事组织形式,设置三十六“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帅以统其众。
东汉末年,水旱频仍,疾疫流行,朝廷腐败,豪强横行,农民流离失所,苦不堪言。张角顺应时势,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口号,号召教徒起来反抗汉朝统治。
中平元年(公元184年,甲子年)举事,起义者皆头戴黄巾以为标志,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其弟张梁称地公将军,张宝称人公将军。起义军在各地焚烧官府,攻占州郡,旬月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东汉朝廷立即派遣重兵围剿,经10个月激战,张角病死,张梁、张宝阵亡,起义归于失败。其余众在各地继续活动,直至汉献帝建安初年(公元196年),被曹操降服。以后,太平道在民间流行中,融合于五斗米道。
三清尊神
三清,指玉清、上清、太清,本来指道教天神所居的圣境,后逐步演变为指居住在三清境的道教三位最高的神.殿内中央为玉清元始天尊,左为上清灵宝天尊,右为太清道德天尊。三清是“天界”最高神灵,执掌宇宙,主宰万物,造化阴阳,生成天地,是世界的本源道的化身。玉清又名天宝君,为洞真之神;上清又名灵宝君,为洞玄之神;太清又名神宝君,为洞神之神.
道教的三清大殿中,通常都供奉着“三清”尊神。三清为道家哲学“三一”学说的象征。道教思想认为,无名大道化生混沌元气,元气化生阴阳二气,阴阳之相和,生天下万物。后来道教以此衍化出居于三清胜境的三位尊神。因此“三清”尊神在道教神仙体系中地位最尊。
三清尊神的形成有一个历史过程。张道陵创立五斗米道时,尊“太上老君”为最高神。后来寇谦之改革天师道,亦以“太上老君”为最早最高尊神,但已经出现了“道德天尊”的名称。迄今为止,“三清”的名称最早始见于南梁陶弘景所撰的《真灵位业图》。该书排列神仙序位,把元始天尊排在了第一位,却把太上老君排在了第四位。也就是说,虽然元始天尊在“三清”之中位为最尊,也是道教神仙中的第一位尊神,但他的出现却比太上老君要晚。
以后“三清”神名逐渐流变发展,至唐代才成为定说。《道藏·太平部·三洞珠囊》卷七引《老君圣迹》云:“此即玉清境,元始天尊位,在三十五天之上也。此即上清境,太上大道君(灵宝天尊)位,在三十四天之上也。太清境太极目,即太上老君位,在三十三之上也。”于是“三清”遂成为道教的最高神。
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亦称为天公、天公祖、玉帝、玉天大帝、玉皇、玉皇上帝。据《玉皇本行集》记载:光明妙乐国王子舍弃王位,在晋明香严山中学道修真,辅国救民,度化众生,历亿万劫,终为玉帝。
道教认为玉皇大帝是天界最高主宰之神,其地位犹如人间的皇帝,上掌三十六天,下握七十二地,掌管一切神、佛、仙、圣和人间、地府之事。
在道教世界中,玉皇大帝是级别最高的神明之一,其地位仅次于三清。然而在民间的神仙世界中,玉皇大帝却是众神之王,是与人世相对的天国的主宰。甚至人间的皇帝以及冥界的阎王等三界十方也都是由玉皇大帝统领。因此,玉皇大帝是老百姓心目中的世界主宰。也有人说玉皇大帝就是道教的“元始天尊”(即玉清元始天尊的简称)。
道教四大名山
江西龙虎山、湖北武当山、安徽齐云山、四川青城山被称为“道教四大名山”。
龙虎山为中国道教发祥地,道教正一派“祖庭”。灵山秀水被神灵相中,即差两仙鹤导引张道陵携弟子出入于山,炼丹修道。山神知觉,龙虎现身,取代云锦。此后,龙虎山碧水丹山秀其外,道教文化美其中,位居道教名山之首,被誉为道教第一仙境。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武当山的道教信奉“玄天真武大帝”,据说“武当”二字即“非真武不足以当之”之意。现存宫观大多是明代所建,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道教古建筑群。武当山既有泰山之雄、华山之险,又有黄山之奇秀、雁荡之幽雅。明代张三丰创建的武当派拳术闻名天下。有人说:“天下名山佛占尽”,唯武当山是由道观所主宰,而成为道教第一名山。传说是真武大帝修仙得道后来到此山,看上这块福地,便与无量佛斗智斗法得胜而赢得了居留权。
青城山以“幽”取胜,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天师洞一带,周围青山四合,俨然如城,故名青城。青城山是我国道教发源地之一。相传东汉张道陵(后称张天师)曾在此修炼,道教称此山为 “第五洞天”。
齐云山因“一石插天,直入云端,与碧云齐”而得名,又称白岳,与黄山比肩而立,是徽州文化的杰出代表。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三年之内两上齐云山。齐云山下的河流与小村浑不在意地分出了“阴阳”,点出了“鱼眼”,被张三丰看破玄机,成就了道教名山下,世界最宏丽壮观、形神兼备的天然太极图。
四御与六御
四御为道教天界尊神中辅佐“三清”的四位尊神,又称“四辅”。他们的全称是: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南极长生大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道法会元》称“三清”、“四御”为“七宝”,认为三清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四御是统率天地的万神者。
此外,四御还协助玉皇执掌天道。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协助玉皇执掌天经地纬、日、月、星、辰、四时气候;南极长生大帝协助玉皇执掌人间寿天祸福,勾陈上宫天皇大帝协助玉皇执掌南北极与天、地、人三才,并主宰人间兵革之事;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协助玉皇执掌阴阳生育,万物生长,与大地河山之秀。
在比较著名的道教宫观中,主要大殿除三清殿、玉皇阁外,还建有专门供奉四御的四御殿,四御神像头戴冕旒,身着朝服,雍窖华贵,为人间帝王形象。三清、四御作为道教尊神群体,常被合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