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文化一本通
28514800000014

第14章 哲学(3)

其次,从概念运用的角度来论证。我们要找匹“马”骑骑,那么“黄马”、“黑马”都是我们要找的马;如果我们要找匹“白马”骑,那么“黄马”、“黑马”都不是我们要找的马。如果“白马”是“马”的话,我们无论是要找匹“马”骑骑还是要找匹“白马”骑,那就应该“黄马”、“黑马”都可以,但事实上并非如此。这就充分证明了“白马”不是“马”。

民贵君轻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继孔子之后儒家的另一位大师。

在孟子看来,君臣之间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对平等的关系,国君如何对待臣子,臣子也会相应地回应国君,臣子不必为一个不顾惜臣民的君主竭诚效力。他还认为,残暴的国君不配称君,推翻他们是理所当然的。比如,《孟子·离娄下》中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孟子之所以提倡“民贵君轻”的思想,是因为他不愿看到侵略性战争的劳民伤财,况且战争也不能保证长治久安。在君权日益被强化的战国时代,孟子能如此鲜明地提出自己的主张,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在当时的时局下,诸侯各王为了笼络人心、寻求国家稳固之策,偶尔还能听取孟子的意见。不过,在弱肉强食的政局、动荡不安的环境下,如果没有强大的武力,是无法立足的。所以,没有哪个君主会完全采纳孟子的主张。事实上,如果真有人采纳,那必定是遭到他国的侵略而无抵抗之力,有时候,“王天下”是要付出代价的,包括国家的人民。

“民贵君轻”的提出,是一种很大的进步,它反映了一种对人民尊重的思想,对人民或多或少的让步,尽管也许是局部,也许是暂时,但终归是带给了人民一些权利。

庄周梦蝶

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飘飘然,十分轻松惬意,这时他全然忘记了自己是庄周。当他醒来后,对自己还是庄周感到十分惊奇和疑惑。他在想: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

庄周梦蝶充分表现庄子的齐物思想。所谓齐物,就是超越万物的差别,了解万物齐一的道理。庄子认为人们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就能到达逍遥境界,无往而不快乐。后世常常用“庄周梦蝶”来描绘人生如梦般的恍然、浑然不觉。那种轻灵飘渺的感觉,常为哲学家和文学家所引用。

河图洛书

河图与洛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历来被认为是河洛文化的滥觞,中华文明的源头,被誉为“宇宙魔方”。

相传,上古伏羲氏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背上的旋毛呈星形排列),献给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为《周易》来源。又相传,大禹时,洛阳境内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龟身甲坼各点直如字画),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会,流传下来收入《尚书》中,名《洪范》。《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就是指这两件事。

河图上,排列成数阵的黑点和白点,蕴藏着无穷的奥秘;洛书上,纵、横、斜三条线上的三个数字,其和皆等于15,十分奇妙。对此,中外学者作了长期的探索研究,认为这是中国先民心灵思维的结晶,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第一个里程碑。

《周易》和《洪范》两书,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哲学、政治学、军事学、伦理学、美学、文学诸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中国历史文化渊源的河图洛书,功不可没。

范缜与《神灭论》

范缜(约公元450年—515年),中国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无神论者。他曾同佛教有神论者进行了两次公开的论战。范缜反对佛教因果报应说,认为人生好比同一棵树上的花朵,有的花瓣被吹到厅堂,也有些花瓣飘落进粪坑中,这完全是自然现象,毫无因果可言。对于形神之辩,他认为,形神相即,不得分离。精神离开形体,不能单独存在。

《神灭论》是范缜的代表作。南北朝时佛教盛行,神不灭论则是佛教神学的理论基石,是三世轮回因果报应说赖以存在的基础。故“神灭”与“神不灭”之争是佛教与反佛教思想争论的焦点。《神灭论》正是对佛教的理论基础——神不灭论的有力批判。范镇断言,人死精神消灭,不可能成佛,人的富贵贫贱并非天生命定,因果报应纯系无稽之谈。

《神灭论》所讨论的基本问题是形神关系问题,而形神关系问题实质上便是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神灭论》的基本命题是“形神相即”、“形质神用”,第一次明确地把精神看作是形体的作用和属性。范缜所关注的形神关系问题,即身心关系问题虽不是儒道两家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但却是与儒道共同撑起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之“鼎”的释家所关注的焦点问题。

王充与《论衡》

王充(约公元27年—79年)是东汉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论衡》是他所撰写的富有批判精神的哲学著作。

王充在《论衡》一书中,提出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他认为,世界万物是由元气构成的,元气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他认为,天无意志,日月星辰的运行,是自然规律,并不是天的意志的表现。这一观点否定了董仲舒以来把天说成是有意志的人格神,认为天有意识地创造了自然万物的理论。

王充反对鬼神迷信,认为人死则血脉枯竭,精气灭绝,形体腐朽,变成灰土,不会成为鬼。他断然否定了当时流行的“死人为鬼,有知,能害人”的说法,从根本上揭露和批驳了谶纬迷信说教的荒诞和虚伪。

王充坚持朴素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他认为,要获得知识,首先必须通过感官与外界事物接触,然后再进行抽象思维。只有这样获得的知识才是比较可靠的。他反对人有先验的说法,认为即便是圣人也不是一生下来就什么都知道的。他认为为了探求知识,即便是质问和驳斥孔子,也不“伤于义”、“逆于理”。

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和勇于批判的精神,为中国古代后来的唯物主义者树立了榜样。其观点打击了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传统的尊孔观念,其著述在东汉末期以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由于当时生产条件和科学水平的限制,王充的思想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其著述中也有不少错误的解释。比如,他无法把唯物主义运用到社会历史领域,就用宿命论来说明人间富贵贫贱的现象,认为“人禀气而生,含气而长,得贵则贵,得贱则贱”等。

《黄帝内经》的哲学思想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黄帝内经》涉及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等理论。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运气学”等学说。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哲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朴素主义辨证思想。

《黄帝内经》成书于大约2000年前的秦汉时期, 其博大精深的科学阐述,不仅涉及医学,而且包罗天文学、地理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军事学、数学、生态学等各项人类所获的科学成就。令人颇感惊讶的是,中华先祖们在《黄帝内经》里的一些深奥精辟的阐述,虽然早在2000年前,却揭示了许多现代科学正试图证实的与将要证实的成就。在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漫漫历史长河中,《黄帝内经》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思想基础及精髓,它的医学主导作用及贡献功不可没。

《黄帝内经》注重整体观念,既强调人体本身是一整体,又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解释生理、病理现象,指导诊断与治疗。《黄帝内经》把阴阳的对立统一看成是宇宙间万事万物产生、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书中指出,人体在正常情况下阴阳平衡,一旦这种平衡被破坏,就会生病。这一理论强调了精神与社会因素对人体及疾病的影响,对疾病的预防和反对鬼神迷信有一定作用。

《黄帝内经》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标志着中国医学发展到理论总结阶段。该书在中国医学有很高地位,后世历代有所成就医家,无不重视此书。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大医家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均深受其思想的熏陶和影响,无不刻苦研读之,深得其精要,而终成我国历史上的一代名医。《黄帝内经》的部分内容曾被译成日、英、德、法等文字,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亦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