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思想课堂-社会笔记
28537600000015

第15章 社会变迁与社会改造(1)

物质改造的运动,就是本着勤工主义的精神,创造一种“劳工神圣”的组织,改造现代游惰本位,掠夺主义的经济制度,把那劳工的生活,从这种制度下解放出来,使人人都须作工,作工的人都能吃饭。因为经济组织没有改变,精神的改造很难成功。在从前的经济组织里,何偿没有人讲过“博爱”、“互助”的道理,不过这表面构造(就是一切文化的构造)的力量,到底比不上基础构造(就是经济构造)的力量大。你只管讲你的道理,他时时从根本上破坏你的道理,使他永远不能实现。

摘自李大钊《李大钊文集》(下)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3页

精神改造的运动,就是本着人道主义的精神。宣传“互助”、“博爱”的道理,改造现代堕落的人心,使人人都把“人”的面目拿出来对他的同胞;把那占据的冲动,变为创造的冲动;把那残杀的生活,变为友爱的生活;把那侵夺的习惯,变为同劳的习惯,把那私营的心理,变为公善的心理。这个精神的改造,实在是要与物质的改造一致进行,而在物质的改造开始的时期,更是要紧。物质的改造虽然成功,人心内部的恶,若不划除干尽,他在新社会新生活里依然还要复萌,这改造的社会组织,终于受他的害,保持不住。

摘自李大钊《李大钊文集》(下)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3页

人类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人类社会之所以发展,也和世界一切东西的发展一样,是由于它内部包含着矛盾。社会内部所包含的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在敌对的社会中,显现为阶级间的矛盾)。由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社会就不断地往前发展。因为人类在其物质生活的生产过程中,不断地获得新的生产力。人类一旦获得了新的生产力,就变更了劳动力与生产手段结合的方法,即成立了新的生产方法。由于新的生产方法之成立,就改变旧的生产关系而成立新的生产关系。于是新生产关系体系代替了旧生产关系体系,随着社会的基础之变动,那些树立在旧生产关系体系上的上层建筑,就或缓或急的随着变革。于是崭新的社会构成形态,起而代替了陈旧的社会构成形态。这是社会发展的最一般意义。

摘自李达《社会学大纲》《李达文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卷第295页

改造社会自然应该从大处着想,自然应该在改革制度上努力,如此我们的努力才是经济的,但是不可妄想制度改革了样样事便立刻会自然好起来。只可说制度不改,我们的努力恐怕有许多是白费了,却不可说制度改了,我们便不须努力。无论在何种制度之下,人类的幸福,社会的文明,都是一点一滴地努力创造出来的,不是像魔术师画符一般把制度改了,那文明和幸福就会从天上落下来。

摘自《陈独秀文章选编》(中)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26页

社会对自然界的均势之性质足以规定社会演化的根本倾向。假使社会对自然界的征服力日益增加,社会结构的内部矛盾却日益增长,——那时就发生了新的矛盾——内部均势与外部均势之间的矛盾。于是社会结构就要彻底变易,以适应其对外的新关系。

摘自瞿秋白《现代社会学》《瞿秋白文集》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卷第460—461页

社会的系统变化的原因,当求之于社会和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中。社会发达的过程,完全系于社会和自然的相互关系。社会的变化,完全系于社会和自然两者关系的变化。至于社会和自然间相互关系之变化的原因,就在于社会的劳动的领域。人类社会要能生存,必须向自然界吸取物质的势力。吸取的物质势力越多,社会就越能适应自然;吸取的物质势力越是增大,社会便能发达。

摘自李鹤年《社会之基础知识》新生命书局1929年版第5处

社会结构自身并没有要变动的需要。……社会变迁常是发生在旧有社会结构不能应付新环境的时候。新的环境发生了,人们最初遭遇到的是旧方法不能获得有效的结果,生活上发生了困难。人们不会在没有发觉旧方法不适用之前就把它放弃的。旧的生活方法有习惯的惰性。但是如果它已不能答复人们的需要,它终必会失去人们对它的信仰,守住一个没有效力的工具是没有意义的,会引起生活上的不便,甚至蒙受损失。另一方面,新的方法却又不是现存的,必须有人发明,或是有人向别种文化去学习,输入,还得经过试验,才能被人接受,完成社会变迁的过程。

摘自费孝通《时势权力》《费孝通选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21页

社会的演进是有一定的程序的。一种旧社会组织如果没有破坏,另一种新社会组织就不会产生,同时某一种社会制度不经过一定的阶段,决不能进到另一种社会制度。所以社会的进化好比是条铁链,铁链是环圈互相衔接,不可分离的。社会变动的意义,并不是说新的制度将旧的社会基础完全破坏,乃是说,凡不能适应新的发展的社会制度都让它们在革命的过程中淘汰去,而使固有的不可缺少的物质文化成为新社会制度发展的基础。

摘自李平心《现代社会学理论大纲·序论》(1930年)《平心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卷第61页

社会变迁的方式,无论是变其位置、变其形态、变其性质,或变其效用,他们的变迁,有的是很缓慢,很寻常;有的是很迅速,很剧烈。凡是寻常的、逐渐的,和缓的变迁,谓之寻常的社会变迁;凡是突然的,剧烈的,迅速的变迁,谓之非常的社会变迁。寻常的社会变迁,又有无意的与有意的之别。无意的社会变迁,就是不由人工计划而产生的变迁;有意的社会变迁,就是由人工计划而产生的变迁。

摘自孙本文《社会变迁》孙本文主编《社会学大纲(第9种)》下册世界书局1930年版第14页

社会的好坏,不在别的地方,就在文化方面。所以改造文化,即所以改造社会。……要根本改造社会者,必须从社会的根本要素文化方面下手。从物质文化方面,去改造社会的物质生活。从非物质文化方面,去改造社会的精神生活。物质方面的改造,就在改造衣、食、住、行,以及日常用具等等的内容与形式,和发展这种改造的知识。非物质方面的改造,就在改造风俗、制度、和发展这种改造的知识。能从物质的方面,和非物质的方面,双方施行改造的工作,那末,文化改造,人心也改造,社会就达到改造的目标。

摘自孙本文《社会的文化基础》世界书局1930年版第130—132页

无意的社会变迁……概括言之,不外乎下面几种原因:1由于异种文化互相接触后,社会上,不知不觉中接受新文化的影响,而使旧文化改变。2由于新发明产生后,社会上不知不觉采用新发明,使旧文化发生变迁,或失其效用。3由于社会上分子,老幼交替,新陈代谢的时候,所发生的差异的结果。4由于人口增加后,社会制度不知不觉变迁以适应之。5由于人口组合的改变,如战争之汰强留弱,或如移民之精壮外徙,足使社会发生变迁。……

至于有意的社会变迁,与此大不相同。有意的社会变迁,是由人力计划而产生的,所以必定经过相当的步骤。第一,必先了解社会上的缺点,而加以一种批评指摘,以引起社会上人们的注意。第二,规定改革的计划,引起公众的讨论。第三,造成舆论,以转移社会态度。第四,选择领袖,以引导群众,进行计划。最后,第五,方始实行改革的计划。

摘自孙本文《社会变迁》孙本文主编《社会学大纲(第9种)》下册世界书局1930年版第15—16页

非常的社会变迁,通常叫革命。革命原不是常有的事,所以谓之非常的变迁。大概一个社会如能常常顺应潮流,加以相当的改革,那么,社会变迁,似乎可以遵循一定的途径。但实际不然。社会上往往因治人阶级,反对社会改革;而民众又不知改革,结果产生一种社会偷安的现象。这种偷安的现象,如再因循而不知振作,必发生两种结果。不是强邻侵入以征服之,就是内部自己发生革命。……在革命发生的时候,社会上引起剧烈的变迁。凡一切旧制度旧标准,失去其固有的效用。而社会上中心的新制度新标准,往往不易建立;即使建立,而民众因积重难返的原故,往往不易接受。在此时为革命未完成时期。必须俟中心的新制度新标准,完全建立,并且为民众接受,方可以说,革命达于完成。所以革命的全程,实包括破坏与建设两个阶段。破坏是革命的起点,建设是革命的终点。在这破坏开始,建设未成的过渡时期,社会上往往表现一种混乱现象;民众往往感受深切的痛苦,就革命的全程说,是不能免的。要直等到新制度新标准确实建设完成,民众痛苦,方始解除。

摘自孙本文《社会变迁》孙本文主编《社会学大纲(第9种)》下册世界书局1930年版第16—18页

何谓社会变迁,简单说,社会变迁,就是社会现象的变迁,就是社会现象,在不同时间上所发生失其本相的变动。……

社会现象,包括一部分生物现象(如人口现象)及文化现象。从物质现象的变迁言之,则有风、云、雷、雨、暴风、骤雨、川流、河决、山崩、地裂等等。从文化现象的变迁言之,则有物质之新陈代谢如发明、传播、改革等等。社会现象的变迁,就包括人口变迁和文化变迁。

摘自孙本文《社会变迁》孙本文主编《社会学大纲(第9种)》下册世界书局1930年版第10—11页

人类社会现象,无时无刻不在那儿变迁。人类的生活历史,只是社会变迁的记录。自有人类以来,在全世界上,没有一种社会是停止不变的。所以人类社会生活的现象,是一种动的现象——一种变迁不息的现象。

摘自孙本文《社会变迁》《社会学大纲》下册世界书局1930年版第1章第5页

社会变迁,虽应包括人口变迁,但人口变迁,如生、老、病、死之类,虽属于生物的范围,而其所受文化的影响极大。换言之,这种生物的现象,已受文化的影响,而非纯粹的生物现象。在富有征服自然力的现代,人类可以支配人口的活动及变迁。人类生育是可用方法限制;避孕、堕胎的文化,可以使人类减少生育。发展科学,增进医药,可以减少疾病痛苦,延长寿命、控制死亡。文化事业的发达,可以使人类迁徙往来,发生人口变动。要之,人口的变迁,虽不能完全脱离生物原则的支配,但确以受人类自己力量的控制。

摘自孙本文《社会变迁》孙本文主编《社会学大纲(第9种)》下册世界书局1930年版第11—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