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华诗词精典
2855700000014

第14章 汉魏六朝精典诗文欣赏(8)

①一丘:指一座小山。臣:意为隐居。三径:指隐居者的家园。②北土:北方,代指长安。愿:愿去。愿去做官。东林:东林寺,在庐山,可能为远上人住地。③黄金:指旅资。然桂:燃料贵于桂,指代长安生活费很高。然,同燃。衰:衰减。

赏读

首联描写诗人所欲:诗人想归隐,但因穷困潦倒而不能实现。"一丘"为西晋时谢鲲语"一丘一壑,自谓过之",这里意指隐居山林。"三径"见载《三辅决录》:蒋氵羽归乡里,荆刺塞门,舍有有三径"。这里指隐居的田园。诗人以借用典故说明自己的归隐意向,可是又"苦无资",道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表现出诗人的困境。

二联写"非吾愿"即诗人之所不欲。"北土"指秦中,即长安,这里代指做官。这两句对仗工整,正反相对,突出作者不愿做官而追求隐逸的思想。此联中东林指东林寺,是晋时刺史桓伊为高僧慧远于庐山东面建造的房殿。

接下一联写诗人滞留帝京的境况和遭遇。"黄金然桂尽"化用《战国策·楚策》中"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之意。来表现诗人的穷困;"壮志逐年衰"表现诗人心意的灰懒。

未联中写景紧扣"感秋"之题,凉风劲吹,蝉鸣哀哀,本已令人伤感,再加上诗人诸多不如意,诗人的感情自然益加悲苦!这首诗一反诗人往常以物抒情的写法,而是直抒胸臆,把自己对一切的好、恶、悲、喜、忧、愁都能描写出来,有如白描,虽无粉饰而见率真,风格也很明朗,是一首坦率的抒情诗。

春晓--孟浩然

读前须知

这首诗是写春天景致的。初读平淡无奇,全篇二十字,字字平易,无一个华丽字眼,然而读着如行云流水的诗句,却不禁让人细思,细品则独有妙境。

原文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①。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②。

注释

①不觉晓:不知不觉已经天亮。②夜来句:意为一夜来风吹雨打。

赏读

这首诗写春,却没有一点景色是诗人亲眼所见的。首句"春眠不觉晓"引起全篇。"不觉晓"是诗人对"春"到来的惊喜,喜爱。晨起该是一切活动的开始,然而诗人却不接着写下去,只是引读者到他自己的思想前,便转笔而写。诗人写景只写耳中之春。"处处闻啼鸟"是听来的声音。鸟声婉转,悦耳动听,啁啾起落,远近应和,显示出优美的境界,让人产生联想--外面定然是艳阳高照,勃勃生机,春意盎然了。但这只是对春声的描述,是不能满足人们对春的向往的。可是诗人却笔锋一转,"夜来风雨声"又是春声,又是耳中之声。春风春雨,纷纷洒洒,沙沙春雨之声让人想见那如烟似梦的境界,更勾起人们对雨过天晴、莺啭花香的烂漫春光的想象。诗人爱春之情更可显现出来。接下来诗又是一个转折,道出诗人的关心来。"花落知多少",有春风春雨是好事,能带来喜人的春光里的盎然生意,可也会吹落枝头嫩蕊,风吹花落令人可惜,又让人联想,使人更想见见这室外之景。而诗却到此止住,尾意悠长。

在这首诗里诗人借描绘春声而写春景,点到而不写实,其味无穷。虽语言平易,但味道醇厚,难怪千古流传,广为传诵。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读前须知

这首诗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之情。古时把长江从江西到南京称为西江,牛渚山正处于西江这一段中。东晋镇西将军谢尚镇守牛渚,秋夜乘月泛江,听到袁宏在运租船上讽咏他自己的咏史诗,非常赞赏,于是邀请袁宏过船谈论,直到天明。袁宏得到谢尚的赞誉,从此声名大著,题中"怀古"即指此事。

原文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①。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②。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③。

注释

①牛渚:山名,在安徽当涂县西北长江边,自古大江南北重要津渡。晋镇西将谢尚曾镇守此地。②斯人:指谢尚。不可闻:听不到了。③挂帆:指归隐江湖。

赏读

首联交待夜泊牛渚之事,展示出牛渚碧海青天万里无云的夜景。空明的天宇,苍茫的西江,在夜色中融为一体,构筑起一派空阔渺远的意境,暗示出游人悠然神远的感受。颔联由登舟望月转入怀古之思。望月既是补写夜景,也表明诗人在舟中深夜难眠,孤独难遣的心绪。正是这种情绪使作者想到了发生在这里的往事。"忆"表明诗人渴望遇到能赏识自己的才华的人,而"空"字又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颈联由忆古转入现实,叙说自己虽然也像袁宏一样能吟咏好诗篇,而像谢尚那样的人物却是不可遇了,感叹世无知音。尾联是诗人想象明朝挂帆离去的情景,借秋色的凄凉,暗寓自己悲愤交织的心情。

这首诗诗意单纯却韵味深远,写景不事雕琢,写情含蓄不透,用语自然清新、简炼概括。

静夜思--李白

读前须知

这是一首在外游子思念故乡的诗。语言清新朴素,内容单纯却蕴含丰富。

原文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赏读

游子深夜难眠,看到床前洒落的皎洁月光,感到这月光像秋霜一样冷寂、凄寒。把月光疑成秋霜,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的一霎那错觉,更是诗人客居在外,孤独寂寞心境的写照。诗人由见月光转而望明月,借遥望明月来寄托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因思乡之情太浓太重而低头沉思。"举头""低头"简单的两个动作,却形象地表现诗人细微复杂的心理活动。

这首诗由月光引起,生动刻画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语言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内容单纯却又留有余味。

怨情--李白

读前须知

这是一首写盼人不至的哀怨情绪的诗。感情真挚,趣味丰足。

原文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①。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注释

①颦蛾眉:意谓双眉紧锁。颦,皱眉。蛾眉,对女性眉毛的美称。

赏读

诗的前三句写女子的动作、神情,"卷珠帘"的动作表现出女子焦急等待的心态。"深坐颦蛾眉"的神态表现女子心中的哀怨,"泪痕湿"更表明她痛苦之深。以上三句写出了女子由盼望到失望进而近乎绝望的心理过程。最后一句点明女子心有所恨,却又不明说所恨之人,使诗的含意变得复杂深厚。女子所恨也许不单纯是负约之人,或许还有对迫使自己亲人远离不能相见的社会制度的怨恨。诗的主题变得广泛而深刻。

玉阶怨①--李白

读前须知

这是一首闺怨诗。抒写一位女子在深宫幽居的寂寞生活和苦闷的心情。

原文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②。

注释

①玉阶怨:乐府曲名。玉阶,用白石砌的台阶。②却:退回屋内。水晶:一作水精。玲珑:指秋月明亮的样子。

赏读

诗的前两句写这个女子长久地在玉阶独立等待的情景。台阶已生露,并且露水已浸湿了她的丝袜子,说明女子已经站立很长时间了。这种长久的站立期盼,暗示了宫中女子的寂寞幽怨之深,之苦。三、四句写女子无可奈何回到房内,放下水晶帘,却又凄苦难寐,只好望月来排遣寂寞愁情,但明亮的秋月只能增加她的苦闷愁绪,她想要排解寂寞反而愁苦愈深,可以想见她彻夜难眠了。

这首诗"无一字言愁,而隐然幽怨之意见于言外"(萧士斌且《分类补注李太白诗集》)。诗人把幽怨之情寓于等候的动作中,表现出无可奈何的苦闷的怨情,尽管不露愁字,而怨意深藏诗中,写得婉曲、含蓄,而且蕴含了诗人对宫女的怜惜和同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①--李白

读前须知

这是一首送别诗。李白和孟浩然友情深厚,曾用"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诗句来赞美这位比自己年长十岁的朋友。在这首诗中李白通过眼前景物的刻画描写,抒发对孟浩然的深情厚意。

原文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②。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③。

注释

①广陵:郡名,治所在今江苏扬州。②烟花:指繁花盛开的绚烂景色。③碧空尽:一作碧山尽,意指船在碧色的天空中消逝了。

赏读

开头两句叙事。交待朋友离开的时间、地点和去向。在烟花三月的暮春季节,在黄鹤楼这个地方,李白送别友人孟浩然去扬州。扬州是当时最繁华的都会。朋友去扬州应是人生的快事,但是想到朋友分别,仍然会产生留恋之情。后两句写景。黄鹤楼上酒筵饯别结束,与朋友握手话别互道珍重后,诗人伫立江边目送友人登舟扬帆而去,孤帆越来越小,直到消失在碧空尽头,隐入水天相接之处,诗人仍不忍离去。思绪如面前滔滔的江水的诗人,以流向天际的滚滚江水来象征友情和别意,映衬出诗人对好友离去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李白的胸襟开阔,所以尽管这是一首送别诗,却没有纤弱感伤的情调,而是显得豪放旷远。全诗写景入神,景中寓情,以景抒情,且景象阔大,色调鲜明,有诗情画意的韵味。

下江陵--李白

读前须知

这是一首抒情诗。李白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因永王璘案,被流放夜郎,行至白帝城遇赦,于是从白帝城返东陵,诗中洋溢着遇赦的喜悦畅快的心情。

原文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赏读

因为心情无比高兴,所以诗人眼中的景物与乘船的感觉充满着欢快。首句一方面写出白帝城的高峻,另一方面也写出诗人动身早,惟其早,才能见朝霞满天。美丽的天空景象,烘托出诗人兴奋、喜悦之情。"千里"一句写诗人急归的心情,用"千里""一日"两个表距离和时间的词作悬殊对比,以舟行迅速表现诗人急迫心情,语调非常轻快。"两岸猿声啼不住"句,清人桂馥曾说"妙在第三句,能使通篇精神飞越"(《札朴》)。这句写环境的话是全诗点睛之笔,三峡多猿,《水经注·江水》有云:"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歌者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这句话写三峡风景但渗入了诗人自己绝路逢生的欢快心情,诗人笔下的三峡之景不再是郦道元的悲景而是自己的喜景。尽管猿啼不绝于耳,但舟行更快,轻快如飞,如离弦之箭,瞬息之间"轻舟已过万重山",用猿声来衬托舟行之疾,实为诗人欢畅心情的生动写照。这最后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既表达了人物心情,又总结了人生经验,因物兴感,精妙无比。

这首诗洋溢着诗人经过艰难岁月后所迸发的一种激情。笔调轻捷,神韵俊爽,节奏明快。杨慎《升庵诗话》称此诗为"惊风雨而泣鬼神"。俞陛云《诗境浅说》:"诗笔亦一气奔放,如轻舟直下。"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舟行不稍停留,诗笔一泻直下,毫不泥滞。"

望天门山--李白

读前须知

这是一首舟行写景诗,天门山,指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两山夹江对峙,形如门户,所以也叫天门山。

原文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①。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②。

注释

①中断:指东西梁山之间被江水隔断。楚江:指长江。至北回:长江至芜湖市南即向北拐转,再向东流去。此,一作北。②出:诗人乘船东下,江水奔腾,两岸青山如扑面而来。孤帆:指对面驶来一只船。日边来:意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这里,诗人经过天门山时应是日出后不久或日落前。

赏读

全诗四句,都是诗人在舟中经天门时"望"之所得。"天门中断楚江开",写出了浩荡的长江水冲破天门奔流而去的壮阔气势。楚江是指长江流经楚地的一段。这句话仿佛是说是奔涌的江水撞开了本为一体的天门山,使它成为东西两座山,水断山门,山为水开,起笔就气势阔大。"碧水东流至此回",借水势写出了山的奇险。因为两山夹峙,江面陡窄,水流至此,回环冲激,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借长江巨流的变化,显示出天门扼江的力量。"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既写出了天门山的雄姿,也写出诗人所处的位置。"出"字简洁传神地写出了两岸山峦扑入眼帘,赋予静态的山以动态的美感,诗人处在舟中,顺流而下,舟行疾速,才会有青山对出的感觉,似乎夹江对峙的天门山迎面走来欢迎这位乘孤舟从日边而来的客人,寓含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这首诗由远及近,舟移景易,描绘出一幅楚江山水图。诗人饱含激情,描绘了天门山雄伟的景色,并赋予动态美,意境开阔,气魄雄迈,给人以丰富的遐想和悠然的情趣。

望庐山瀑布--李白

读前须知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后游览庐山所作。描写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抒发了李白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原文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①。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注释

①日照句:由于日光照射,使峰顶的游气,变成了紫色,故云。一说日照为峰名,与香炉峰并立。

赏读

香炉,指庐山的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诗人笔下的香炉峰被罩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一个顶天立地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烟雾,飘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这是用云端高峰衬托瀑布的高大雄伟,是对瀑布背景的描写。二、三句对瀑布进行正面描写,从远处看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形象地化动为静,表现出"遥看"之情。"飞流直下"写出水流从高空直落,势不可挡的状态。以上三句写尽了庐山瀑布背景的朦胧,形体的高大,泻落的疾速。又很自然地推出末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比喻,诗人以飞落的银河比喻飞流的瀑布,夸张而新奇,使整个形象变得更加丰富多彩,雄奇壮丽,展现出诗人开阔的胸襟和昂扬的气概。

这首诗自然豪放雄伟,历代传诵,遣词用字生动逼真,形神兼备。苏轼《戏徐凝瀑布诗》中说:"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飞流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把本诗中的"银河"之喻推为古今第一妙喻,可见此诗比喻的新鲜和富于创造性。

塞下曲--李白

读前须知

《塞下曲》是唐代新乐府诗,出自汉乐府《横吹笛》中的《出塞》《入塞》等曲,主要描写边塞征戍生活。李白共作六首《塞下曲》,这是第一首。

原文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①。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②。

注释

①折柳:乐府《横吹曲辞》的曲调名,即《折杨柳》。②斩楼兰:意指消灭敌人。楼兰,唐代多借指北方少数民族国家。这里借用了汉昭帝时派傅介子用计诱杀楼兰王事,以表明边将的意愿和决心。

赏读

五月在内地已属盛夏,而在天山却遍地积雪,寒气逼人,不见花开,所以有"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之名,这两句语淡意浑,举足轻重,引出下面两句:因无柳可折,只能从笛声中听《折杨柳》的曲子,既无花又无柳,自然看不见春色了。这四句诗写景,由雪写到寒,由寒写到无春,意脉贯通,"一气直下,不就羁缚"。"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写军旅生活的紧张和将士们的精神面貌。"晓战"是说战斗从清晨开始,随"金鼓"声或进或退,晚上只能抱着马鞍打盹儿,可见军中生活的紧张,敌情的严重,边塞生活的艰苦。尽管条件艰难困苦,但仍洋溢着边塞将士的爱国豪情:"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斩楼兰"借用西汉傅介子设计杀死楼兰国王的故事,慷慨激昂地表达将士们的豪情壮志,结尾雄快有力,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这首诗章法独造,完全没有按律诗那样以联为单位起承转合,而是前四句起、五六句承,末二句转合,别开生面。

长安遇冯著--韦应物

读前须知

冯著是韦应物的朋友,是一位有才高而失意不遇的名士。这首诗是劝勉鼓励友人的,诗句清新活泼,含蓄风趣,招人喜爱。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