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华诗词精典
2855700000020

第20章 宋诗精典诗文欣赏(2)

宋室南渡之时,在有主张抗金的宰相、三朝大臣李纲,有令金军闻风丧胆的名将岳飞,还有老将宗泽在东京。然而高宗赵构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唯恐徽、钦二帝恢复中原后回京,自己要退位政,受一己之私驱使,采取逃跑政策,坐失战机,南宋最终也沦难在蒙古的铁蹄之下。同时,赵构也落得个遗臭万年的下场,后人评价他说:"赵构是从头到脚,满身污辱的皇帝,逃窜、乞和,投降是他的三个步聚"。

悲歌可以当哭,李清照身为女流,却在慷慨悲壮的诗词中表达自己的深切爱国之情,是那个时代强有力的"呐喊"。

临安春雨初霁--陆游

读前须知

淳熙十三年(1186)春天,在家赋闲了五年的陆游已有六十二岁,这时被起用为严州加府,由山阴被召入京,居于西湖畔。在赴任之前,写下了这首《临安春雨初霁》。

原文

世味年来簿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①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②

注释

①矮纸:短纸。作草。写草字。细乳:形容沏茶时水面泛起的白色泡沫。分茶:宋代流行的一种"茶道"。②素衣:洁净衣服。陆机《为顾彦先赠妇》诗:"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此处化用其意,含有厌倦官场的意味。

赏读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陆游多年来一直未受用重用,自然阅尽人间冷暖,因此诗的开头就用了这个独具匠心的比喻,感叹世间人情薄得就象透明的纱。世情既然如此淡薄,又何必骑马来到京城呢?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这一联写得清新隽永,是陆游的名句。这两句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陆游这时写得很含蓄深蕴,他虽然用了比较明快的字眼,但用意还是要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而且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与自己落寞的情怀形成鲜明的对照。"小楼一夜听春雨",正是说绵绵春雨如愁人的思绪。"一夜"正暗示了诗人一夜未曾入睡,国事家愁,伴着这雨声涌上心头。绵绵的春雨,由诗人的听觉写出;明媚的春光,则在卖花声里透出。写得极为形象,传说这两句诗后来传入宫中,深为孝宗所称赞,可见一时传诵广泛。

"矮纸斜行闲作草",这一句实际暗用了张芝的典故。据说张芝擅草书,但平时都写楷书,人问其故,回答说,匆匆不暇草书",也就是写草书太花时间,所以没功夫写。陆游闲暇无聊,所以以草书消遣。无事而作草书,睛窗下品着茶,表面上看,是闲适恬静的境界,实际上在诗人背后正藏着无限的感慨与牢骚,国家正是多事之秋,而诗人却在以作书品茶消磨时光,真是无聊而可悲,于是再也按捺不住心头的怨愤,写下了结尾两句。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陆机的《为顾彦先赠妇》云:"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不仅指羁旅风霜之苦,又寓有京中险恶。陆游这里反用其意,其实是自我解嘲。"莫起风尘叹",是因为不等清明就可以回家了,然而回家并不是诗人的本意。"犹及清明可到家",实际是激愤之言,诗人因为偌大一个杭州城竟然容不得他有所作为,所以引发如此的感叹。

书愤--陆游

读前须知

陆游擅长写律诗,尤其是七律最多最佳,被誉为"南渡第一人"。这首《书愤》是其中脍炙人口、广为传诵的名篇。这首诗追怀壮志意气,痛惜壮志未酬,写得沉郁顿挫,声情激越,备爱后人赞赏,清代李慈铭《越缦堂诗话》曰:"全首浑成,风格高健,置之志杜集中,直无愧色。"

原文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①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②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③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仲伯间!④

注释

①早岁:年轻的时候。此诗为淳熙十三年(1186)闲居山阴时所作,诗人时已六十二岁。②楼船:高大的战船。瓜洲渡:在今江苏镇江对岸的长江边上。大散关:在今陕西省宝鸡市西南,为宋金交界处的一个重要关口。这一联隐括了诗人的两段经历。隆兴二年(1164),陆游曾在镇江当通判;乾道八年(1172),陆游在四川当幕僚时,曾到过大散关。③塞上长城:南朝刘宋时名将檀道济被杀时,愤怒地对宋文帝时:"乃坏汝万里长城!"唐代名将李也曾被唐太宗比为长城。④出师一表:公元227年,诸葛亮出师北伐,临行前向蜀后主刘禅上表,后人将这个表章称为《出师表》。真名世:实在是举世闻名。伯仲:古时称兄弟间长者为伯,次者为仲,引申为衡量人物差等之词。伯仲间,犹如相提并论。

赏读

全诗紧紧扣住一个"愤"字下笔,含而不露,极富韵味。首句即以感愤开头,"早岁那知世事艰?"诗人历尽沧桑,久经挫折后,如今才认识到。"世事艰"。在这里是正意反写,在感慨中委婉地传出了"愤"的所在及原因。"早岁那知"这一反诘,既表现诗人的认识过程,又构成强烈的激愤语气。"中原北望气如山"是说自己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将"愤"情加以物化,托情于物。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用十四个字分叙了两次终身难忘的经历。"瓜洲"、"大散关",都是战略要塞。这里诗人选择最能代表的两次经历的事、景、地名联结成句,而且两两相对,不用虚词,不用动词,充满张力,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余地,境界阔大,情感悲壮,这一联描绘战争场面、细致入微,绘声绘声,正如清人方东树在《昭昧詹言》中评:"妙在三、四句,兼写景象,声色动人。"

后四句描写晚年的境况,抒发岁月蹉跎,壮志未酬的悲愤,对诸葛亮及其《出师表》表示崇高的敬意。"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写的是当前的现实,笔调由高昂转为深沉,衰叹自己壮志未酬,两鬓却已斑白,一"空"字,便使上文的豪情壮志化为了泡影,一个"先"字深含遗憾,表达了人生易老的慨叹。这联写得极其沉痛,通过自身的遭遇,表达了对误国误民的投降政策的无限愤慨。

为了遣"恨"泄"愤"和补"空",诗人把心思转向了久逝的历史。"《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当初诸葛亮壮志凌云,在《出师表》中发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如今的当权者有谁象诸葛亮那样以国家为己任,不实现北伐中原、统一国土的理想誓不罢休呢?这一联借古讽今,感情激越,对全诗作了意味深长的结尾。

全诗沉雄悲壮,声情激越,题为"书愤",却不着一"愤"字,通过感叹、回顾,描绘以及怀古层层传达,深为感人肺俯。

游园不值--叶绍翁

读前须知

叶绍翁属江湖诗派,所作诗篇清新俊逸,别具一格。尤其擅写七言绝句,这首《游园不值》更是有口皆碑,被选入小学教科书也已经有很多年。题目"游园不值"的意思就是游人想去游园,但去的不是时候,主人碰巧外出。诗人于门前等候良久,见园中景色春意盎然,兴之所至,挥笔而就此诗。

原文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①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注释

①怜:爱惜。屐:木头鞋,鞋底有两道高齿。扣:同叩,敲。柴扉:柴门。

赏读

诗的前两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与题目"游园不值"相吻合,敲打柴门许久却不见有人来开,说明主人肯定不在园内,大概是外出访友去了。具体园子的主人是谁,同诗人是什么样的关系,诗中没有明示,但由诗的第一句,我们可以看出小园的主人所居环境幽静,因为苍苔是喜阴植物,多长于潮湿及人迹罕至的地方,诗人不忍心踩踏这些青苔,足见我们的推断是正确的,而远离尘世喧嚣,自安于一隅,而且"门虽设而常关",想必是一位淡泊名利的高人逸士。诗中有人,一位是作者自己,另一位则是无缘相见、令人神往的小园主人,引人遐想。

诗的后两句是写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整个园子的春意盎然,着一"满"字而意境全出,但诗人并未止笔,接下来用"关不住"三字来表现"春色满园"的程度,为什么这样说呢?第四句作了答复,是因为诗人于墙外见到"红杏一枝"伸展出来。春天景色的特征,一是青青柳色,二就是这纷纷杏花。作者抓住典型事物,生发联想,由"红杏一枝"出墙来而想到墙内小园万枝红杏,由万枝红杏而想到"关不住"的春色满园,这种朦胧的意象美,实在是令人回味无穷。

这首诗不仅点画出春色满园、生机勃勃的美景,而且也蕴含一定的哲理,一切具有生命力的、积极向上的事物,终究会冲破封锁、阻碍!

尽管后人用"红杏出墙"借指女人的不贞,但那只不过是人们改变了诗的本意而牵强附会的戏言罢了。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读前须知

杭州的六月,酷暑难捱。诗人早晨送友人林子方,路过西湖边,凉气习习,沁人心脾。荷花遍湖,赏心悦目,诗人被美丽的大自然景色所征服,脱口而出,吟唱了这首小诗。

原文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②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③

注释

①净慈寺:全名净慈报恩光孝禅寺,地处杭州西湖南山区,与灵隐寺并为西湖南北两大著名禅院。林子方,福建莆田人。绍兴二十一年进士。杨万里称他"外温中厉,遇事敢为"。历任秘书省正字、州守、监司、福建路转运判官兼领泉州等官职。②四时:春夏秋冬四季。诗写夏日西湖景色,因而此处当泛指其它季节。③别样:宋时俗语,意为异常、特别。

赏读

杨万里善作七绝,工于写景,以白描见长,这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七言绝句,描写的是西湖六月风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诗的前两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用"毕竟"一词领起,起到了强调的作用,并且这两句中交代了地点和时间,开门见山地说明此时此地的风光别具特色,"不与四时同","四时",指的是春夏秋冬四季,而"六月"应属夏季,诗人这里主要是为了突出"六月"的景色与其他季节的差异,"四时"在这里只是泛指其他季节。那么,到底有什么不同呢?接下来的两句,回答了这个问题,"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满湖的荷叶青翠碧绿,满湖的荷花艳红似火,一直铺到水天相接的地方,在朝阳的辉映下,一派美丽的奇异风光。壮阔之中,又显无限柔媚的温情,虚实结合中,更收相得益彰的效果。

这首诗结构简单,语言流畅,意境壮观而又优美,深得人们的喜爱。

过零丁洋①--文天祥

读前须知

南宋祥兴元年(1278)十月,文天祥兵败被俘,元将张弘范强迫他随船同往崖山追南海宋帝昺,经过广东省中山县南面的零丁洋时,写下了这首诗。翌年正月,张弘范又一再逼迫文天祥招降在海上坚持抗元的南宋将领张世杰,文天祥便出示此诗,张弘范始知无望,只得作罢。

《过零丁洋》这首诗回顾诗人入仕以来,特别是四年前起兵抗元以来艰难的经历,把个人身世和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表示了以身殉国、誓死不屈的坚定决心,表现了诗人宁死不屈、大义凛然的爱国精神。这首诗不仅气节崇高伟大,而且艺术手法也很出色。

原文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②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③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④

注释

①零丁洋:在广东中山县南。②遭逢:遭遇。起一经:由精通经书而起家。宝祐四年(1256),文天祥中明经第一。寥落:寂寥冷落。四周星:四周岁。星,指岁星。德祐元年(1275),文天祥起兵抗元,祥兴元年(1278)被俘,这期间正是四年。③惶恐滩:在今江西省万安县,是赣江险滩之一。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兵败撤军,途经惶恐滩。④汗青:史册。把竹简烤出水分后,再书写,叫汗青。

赏读

诗首联总叙诗人的经历,"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起经"是指文天祥二十岁中进士一事,"四周星"即四整年,文天祥于德祐元年(1275)起兵勤王,至祥兴元年(1278)被俘,恰为四个年头。这两句写出了国家的境况和个人心境。诗一开始,就把自己的身世和国家的命运紧密连结在一起。

颔联从国家和个人两方面抒写,写得很深沉。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以"风飘絮"比喻"山河破碎"不可收拾;以"雨打萍"比喻"身世浮沉",诗人用凄凉的自然景象比喻国事的衰弱和自己的坎坷人生,极深切地表现了他的哀痛。这一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形象鲜明。

颈联巧用地名作对,既写出在惶恐滩撤退时的惶恐,又写出如今在零丁洋里,身为俘虏,感到孤苦伶丁这样两个事实。诗人借此慨叹自身的遭遇和国家的危亡。

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是英雄的誓言,是人生哲理,是千古名言,也是全诗的结论。从这一千古名联中,我们可看到文天祥忠心爱国、正气凛然、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正像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这首诗正是由于结尾绝妙,致使全诗由郁而扬,由悲而壮,成为一曲千古不朽的壮歌,激励和感召着古往今来无数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英勇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