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华诗词精典
2855700000021

第21章 唐五代精典词文欣赏(1)

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无名氏

读前须知

这首词出自敦煌卷子,为唐代无名氏所作。所谓敦煌卷子是指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在甘肃敦煌莫高窟藏经石室中发现的唐五代手写卷子,其中一部分是燕乐曲子歌词,被称作敦煌曲子词。它的创作年代上始七世纪中期,下迄十世纪四十年代。它的内容较为广泛,正如王重民《敦煌曲子词集叙录》所言,其中"有边客游子之呻吟,忠臣义士之壮语,隐君子之怡情悦志,少年学子之热情与失望,以及佛子之赞颂,医生之歌诀",更有外族剥削阶级统治下"敦煌人民之壮烈歌声"。在艺术风格及表现手法上较多地保留了民间词的原始特点,语言通俗生动,抒情直率奔放,风格清新爽朗,构思奇特新颖,格律灵活随意。

原文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①。

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②。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③。

注释

①秤锤:即秤砣。"上"、"直待",均为衬字。②参(shēn)辰:即参、商二星。辰为商星。参星在西方,辰星在东方,此出彼没,两不相见;更不可能在白天同时出现。北斗:星座名。由七星组成,形如斗,在天空北方。③"休即"二句:即使真的具备上述条件,盟誓可以罢休,却仍不能休,还要等待三更时看见太阳。

赏读

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一词,表达了青年男女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为了表示自己的坚贞不渝,她(他)对爱人进发出火一般的誓言,热烈而无遮拦。誓言以一连串奇妙的比喻构成,从地面的青山朽烂、秤锤浮水、黄河彻底枯,说到天空中的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三更见日头,以这六事作为喻体,反喻自己背情的不可能,表达了对爱情的忠贞。整首词一气呵成,热情奔放,很有力量。

这首词的内容、格调和表达方式,总是让人想到汉乐府民歌《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二者相距千年,却产生了如此惊人的相似。语言通俗生动;作品处处从生活中不可能处落笔,而这些不可能之事皆属日常所见,构思新颖;以多种不可能来说明一种不可能,形成博喻,抽象的爱情通过具体事物以夸张之势表现出来,极富浪漫色彩;抒情直率奔放,使人阅读之后,对其爱情的强烈程度一览无余,风格清新爽朗,而又不失艺术魅力。

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李白

读前须知

这首词是写行人思归而不见归路的落拓、惆怅和寂寞,这是从语言的表层获知的意义,在深层意义上,这首词反映了在客观现实中找不到人生归宿的惆怅思绪,是对人生的一种思考。

原文

平林漠漠烟如织①,寒山一带伤心碧②。暝色入高楼③,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④,宿鸟归飞急⑤。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⑥。

注释

①平林:平展的树林。漠漠:迷蒙广远貌。烟如织:谓烟雾稠密。②寒山:荒寒的山岭。伤心碧:极言寒山之青绿,有如碧玉。一说为看去令人伤感的青绿色。③暝色:暮色。④玉阶:白石砌成的台阶。空:徒然地。伫立:久立。⑤宿鸟:归巢之鸟。⑥长亭、短亭:皆为大道旁行人休息停留之所。

赏读

词的上片开言从远景写起,"平林漠漠"写其苍茫迷濛,渲染了空寞惆怅的情绪。"伤心碧"极言山色之青而寒,衬托出主人公的伤感落拓。接着,由远及近,一个"入"字,仿佛使人看到暮色正渐渐逼近,由静到动,整个画面波动起来。一句"有人楼上愁",交待了景的落点,情的缘起。词由此自然过渡到下片。主人公即景生情,因而上片语言的表层重在写景,实则景中寄寓了主人公内心复杂的情绪。

下片重在写主观感受。"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写主人公久久伫立于玉阶之上,一个"空"字,将那种落拓无依的无限愁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宿鸟归飞急"则更加剧了主人公内心的骚动,极言其惆怅。"何处是归程",愁绪之下,主人公急欲寻求归程,来挣脱无限的愁绪。"长亭连短亭",写出了欲归而无路的落拓、惆怅和空寞。

整首词写得苍茫凄凉,用语及写法老练而娴熟,充分体现了文人词精雕细琢的特点。历来对此词评价甚高,黄昇云:"二词(指此首与《忆秦娥》)为百代词曲之祖。"(《花庵词选》卷一);徐士俊:"词林以此为鼻祖,其古致遥情,自然压卷。"(《古今词统》卷五);陈廷焯亦云:"太白《菩萨蛮》、《忆秦娥》两阕,神在个中,音流弦外,可以足为词中鼻祖。""寻词之祖,断自太白可也,不必高语六朝。"(《白雨斋词话》卷五)。

忆秦娥·箫声咽--李白

读前须知

这首词在表层意义上是一首幽思怀人之作,实际上是作者以秦娥对情人的思念来表达内心对某种事物的苦思与追求,渗透着作者由个人的情感想及国家、民族的盛与衰、悲与欢的严肃思考,词的格调悲壮而崇高,从而为词注入了一股不朽的力量。

原文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①。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②。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③。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④。

注释

①咽:声音滞涩而悲切。秦娥:犹言秦女。娥:美人的通称。梦断:梦觉,梦醒。②灞陵:汉文帝陵,在长安东。附近有灞桥,为唐人折柳送别的所在。③乐游原:在长安城南。为当时游览胜地。清秋节:即重阳节。古人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咸阳:在今陕西西安西北,为唐时西北行旅必经之地。音尘:指信息。④西风:秋风。残照:落日余晖。汉家陵阙:汉代帝王的陵墓。阙:古代宫殿祠庙或陵墓前的建筑物。

赏读

词的上片不象《菩萨蛮》那样由景写起再过渡到人的感受,而是开言就写人物内心的情志。开篇一句"萧声咽",萧声,乃幽怨、缠绵之声。在万籁俱寂的深夜,有此声传来,令人肠断,又在秦娥梦断之际,幽咽、凄清就更为强烈。耳际幽怨的萧声,眼见清冷的月光,不仅忆及昔日与情人惜别的情景,真是百感交集,柔肠寸断。

下片写秋日独自登上乐游原追忆盼归,却杳无音信。主人公茕茕孑立于西风中追忆过去,盼归而不得,孤独、伤感、寂寞伴着古道秋风、汉家陵阙,个人的感受溢满苍凉,又融入了历史的悲壮与苍桑。"西风残照,汉家陵阙"造成了一种悲壮的历史消亡感,由个人的忧愁融入了历史的忧愁之中。王国维对此两句极为推崇,在《人间词话》里说:"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

整首词婉丽与豪犷相结合,个人之情与国家之感相融;在修辞上运用叠语,使词中愁绪形成回荡之气;结构上,上阙写春天,下阙写秋天,暗喻着时光易逝,笔法巧妙老练。由此受到后人高度的评价,徐士俊云:"悲凉跌宕,虽短词中具长篇古风之意气。"(《古今词统》一卷五)陆游说:"唐自大中以后,诗家日趣渐薄,其间不复有前辈宏妙浑厚之作。"(《花间集跋》)

谪仙怨·晴川落日初低--刘长卿

读前须知

这首词大约是作者被贬睦州司马途中,经苕溪,在友人的宴集上为酬答远谪的梁耿的寄赠所作。

原文

晴川落日初低,惆怅孤舟解携①。鸟向平芜远近②,人随流水东西。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独恨长沙谪去③,江潭春草萋萋④。

注释

①睛川:晴朗的原野。解携:分手。②平芜:平旷的原野。③"独恨"句:汉贾谊年少才高,初蒙文帝爱悦,参与国事,然遭权贵讥谗,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此以贾谊故事寓被贬官之意。④萋萋:草盛貌。《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古人常以春草之生,兴游子思归之情。

赏读

词的上片是回忆送别梁耿的情景。"晴川落日初低,惆怅孤舟解携"。晴空夕照,一叶孤舟载着友人离去了。点明送别的时间、环境。三、四句写目送友人远去的感慨。"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由鸟而生感慨,鸟能自由飞翔,远近自由,而人却不能随愿被迫各奔东西。思念友人,及于己身,令人惆怅、悲伤。

下片写别后对友人的思念同情以及被谪的遗恨。"白云千里万里",写别后相隔之遥思念之深。"明月前溪后溪",写望月怀人,"前溪后溪"指东苕溪和西苕溪,"前溪"可指梁耿,"后溪"可喻自身,写出了自身的处境。"独恨长沙谪去,江潭春草萋萋",这两句抒写友人与自己被贬谪的悲恨。"长沙谪去",用西汉贾谊被谪为长沙太傅之事,表达心头的怅恨,这"恨"既为梁耿被谪而发,亦交织着作者自己被贬的痛苦。"江潭春草萋萋",化用西汉刘安《楚辞·招隐士》赋"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意。以春草绵绵来象征别离的不断思念,同时也寄寓了作者自己相同遭遇的感慨和怨切之情。

整首词写得情景交融,晴川、落日、孤舟、飞鸟、流水、白云、明月、春草等意象无不含着作者的情感,语言的节奏,选用了排叠相对的词句,如"远近"、"东西"、"千里万里"、"前溪后溪",加重了送别远隔的凄婉悱恻之情。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张志和

读前须知

张志和的《渔歌子》原有五首,其它四首都为这首词的光辉掩映,张志和也因为这首短词而名传后世。这首词描写渔隐之乐,表现了高洁不俗的情怀。

原文

西塞山前白鹭飞①,桃花流水鳜鱼肥②。青箬笠③,绿蓑衣④,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释

①西塞山:在今浙江吴兴县西南。②鳜(guì)鱼:一种大口细鳞、淡黄带褐色斑纹的鱼,味鲜美。亦称桂鱼。③箬(ruò)笠:用竹篾编制的斗笠。④蓑(suō)衣:用芭草或棕丝编制的雨衣。

赏读

整首词描绘了一幅春江垂钓图,山前白鹭点点轻飞,艳丽的桃花,明净的江水,画面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明丽而富生气,显现了自然的生机和美好。面对如此宁静而富有生机的大自然,渔翁执着的已不是垂钓,而是"斜风细雨"中的兴致。"斜风细雨"句点出了垂钓者陶醉于自然的无拘无束的身心自由。作者所向往的,正是这样一种境界。

整首词格调高雅,极富诗情画意。在语言、意境、色彩上都超凡脱俗,堪称"风流千古"(刘熙载《艺概》卷四)。苏轼非常喜爱这首词,曾用其成句扩充而为《浣溪沙》、《鹧鸪天》等。

章台柳·寄柳氏--韩翃

读前须知

韩翃以诗名,为中唐著名的"大历十才子"之一,所传曲子词仅一首,就是这首《章台柳·寄柳氏》。

柳氏,人名,因家住长安章台街,人称"章台柳"。据许尧佐《柳氏传》所称,柳氏乃韩翃的姬妾,后因长安沦陷,韩翃他去,韩、柳遂天各一方,然两情未断,朝暮相忆,发而为词,则缠绵悱恻,婉转动人。

原文

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①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注释

①依依,柔软貌。《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赏读

"章台柳,章台柳",作者一开头用两个叠句,叮咛呼告,一下子就以心灵的贴近打破了地理上的遥远阻隔,从而坦露了自己对柳氏的热烈挚爱与思念。第二句。往日依依今在否",-"往"-"今",思绪纷飞,由远而近,缩短了别后的漫长时间。依依,语出《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原为形容杨柳的茂盛摇曳,但作者信手拈来,用以表达他们之间的尤其是柳氏对于自己的款款深情,并连接往昔与今时,更显得情意绵绵,不绝如缕,词意已是深沉之至。然更深沉的地方还在本句最后的"在否"两字。说"在否",可能"在",也可能"否",在作者,自然是只盼其"在"而不愿其"否"的,但残酷的现实却又有可能。否"而"不在",因此,作者其时是亦喜亦忧,酸甜皆俱的。"纵使"一句是对上句的作答。全句是上文盼在的进一步叙写。"长条"与"垂",照应"依依";"旧"则呼应"往日",但同时又把自己的思念之情加深、加浓,也加强了。最后一句,是作者关注的中心焦点所在,也把作者的感情推向了高峰。他以为,即便当年的柳氏于今还是风韵依然,但必定已被他人所攀所折,情挚如初看来是不可能的了,其中蕴含着说不尽的惆怅与悲戚。当然,在这里更多地还是同情与关注,因为在那个男尊女卑被认为"天经地义"的时代,象柳氏这样原本为歌妓的妇女的命运,只能是"曲江临池柳,这人折了那人攀,恩爱一时间。"(敦煌词《望江南》)对此,韩翃是深深牵挂的。同时,他在这里也暗暗写进了当时那种"折柳赠别"的习俗,从而大大渲染了一层离情别绪的浓重气氛。我们知道,古代不少士人往往视姬妾为玩物,兴来则亲之,兴尽则斥去,相比之下,韩翃对于柳氏这样一往情深,就显得很难能可贵了。

委曲婉转,常被人们称为词的本色。作者在本词中娴熟地运用了"双关"这一艺术手法,词面上句句说垂柳,词旨中处处寓柳氏,加上恰到好处地用了纵……也……"的关联词语,全词因而更具含蓄委婉,也更耐人寻味了。

调笑令·蝴蝶--王建

读前须知

这首词描写了宫庭生活并从侧面反映了宫女的不幸。

原文

蝴蝶,蝴蝶,飞上金花枝叶。君前对舞春风,百叶桃花树红。红树,红树,燕语莺啼日暮。

赏读

词一开始,以"蝴蝶"比兴,写春暖花开时,一群蝴蝶飞在绿叶间的黄花上嬉戏闹春的景象。这个比兴,使人联想到蝴蝶在鲜花盛开时是这样,一旦花谢花落时又是怎样呢?由此引起了下面一段宫中生活时的描写。

"君前对舞春风,百叶桃花树红"。写宫女在皇帝面前歌舞的情况。美如鲜花的宫女,在皇帝面前歌舞,歌舞如春风一般柔和。百叶桃花树红,指无数嫩绿的叶子衬托着满树粉红的桃花,这里用来比喻姿色艳丽的宫女,形象贴切,使人想起皇上宠爱的宫女美如桃花,而桃花的艳美是不会长久的,春天过去,必然会萎蔫凋落,零落成泥。而宫女呢,盛容如花时会得到皇帝的宠爱,一旦容貌憔悴,必然是冷落深宫。"红树,红树,燕语莺啼日暮。"写宫女在皇帝面前歌舞,一直到夜晚。燕语莺啼,指歌声,乐器声。"燕语莺啼日暮",这是一句极其简炼的结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这里隐含着皇帝整天沉醉于歌舞之中。王建《白紵歌》中写到:"此时但愿可君意,回昼为宵亦不寐,年年奉君君莫弃。""燕语莺啼日暮"中的欢乐,深深隐含着宫女的无限忧愁和哀怨。

这首小令,画面描绘鲜明生动、有声有色,有歌有舞。语言明白如话,这是王建生活在人民中间接触现实的人民口语的自然流露。从此诗和《调笑令·团扇》中,可以看出王建的词在反映唐代宫中生活方面确实是精要深刻,他以生动的笔触,寥寥数语,把唐代宫中的现实对象的形象深刻而鲜明地描绘了出来,真实地反映出宫女的苦闷哀怨。宋代欧阳修说:"建词多言唐宫中事。群书所阙纪者,往往见于其诗,皆摭实,非凿空话。"确实如此。

调笑令·边草--戴叔伦

读前须知

这是一首写戍边士卒思乡的词。唐朝自安史之乱以后,国力逐渐衰微,胡马南窥,朝廷不得不把大量士兵送往边塞屯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边塞屯戍生活,消磨了戍边士卒的青春,就象这边草一样枯败逝去。这首词就充分表现了戍边士卒思念家乡的无比凄苦的心境。

原文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

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

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①。

注释

①胡笳:古乐器。汉时流行于塞北和西域一带,汉魏鼓吹乐常用之。

赏读

开言咏"边草",复沓的节奏,慨叹士卒久戍不归,和这枯草一样,青春在这戍边生活中逝去。雪后放晴,明月皎皎,戍边的战士禁不住望月思乡,沉浸在思念之中。"明月,明月",复沓的韵律描述出士卒沉醉在思念中的状态,然而"胡笳一声",是胡音而非乡音,将戍卒从思念中惊醒,怎不令人"愁绝",士卒那凄苦的心情跃然纸上。

这首词构思的巧妙之处在于用"胡笳一声"惊醒戍卒的思乡之梦,充分的表现出"愁绝"之境。

忆江南·春去也--刘禹锡

读前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