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华诗词精典
2855700000025

第25章 宋词精典词文欣赏(2)

拟把疏狂图一醉③,对酒当歌④,强乐还无味⑤。衣带渐宽终不悔⑥,为伊消得人憔悴⑦。

注释

①伫倚危楼:伫,久立。危楼,高楼。②黯黯:伤别的样子。③疏狂:狂放散慢。④对酒当歌: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⑤强乐:勉强寻乐。⑥衣带渐宽:说明人消瘦。古诗:"相去日已远,衣带日以缓。"⑦消得:值得。

赏读

上片重在写景,景中寄情。"伫倚危楼风细细",写主人公登高远望,微风拂面。"伫"暗寓久立,"危"言楼之高,亦含孤独之意。"风细细"这是摹状的手法,使画面鲜活生动。二、三句承上句抒情,情中带景。"草色烟光残照里",与二、三句照应,春草萋萋正是扰人相思之景,所谓"望极春愁",情中带景,应是此景。无边青草,烟雾笼罩,一片残阳,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为下句抒情作了极好的铺衬。"无言谁会凭阑意",面对令人感伤之景,发此感慨,言其孤独和寂寞。

下片直接抒情。写主人公在无奈中,借酒强欢,然而故作欢乐却"无味",这正表现出缠绕在主人公心头的"春愁"无法摆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终于点明令主人公痛苦难耐的"春愁"就是相思,这相思之苦令主人公痛苦,但其愿意担负,这两句表明了其为情而殉的决心。语言凄艳冷峻,使词的境界更上层楼。

这首词构思巧妙,在相思之情达到高潮时戛然而止,余味无穷,有很强的感染力。词的末二句,直抒胸臆,为整首词的画龙点睛之笔,成为千古传诵的佳句。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晏殊

读前须知

这首词是写离别相思之情的。时间是由夜到晓,地点是由室内、室外而到楼上。

原文

槛菊愁烟兰泣露①,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②,山长水阔知何处。

注释

①"槛菊"句:是说菊花笼烟有似凝愁,兰花带露也似含泪。兰泣露,与刘禹锡《忆江南》词"丛兰寰露似沾巾"及白居易《杨柳枝》词"叶含浓露和啼眼"同意。但"泣"字更加精练。②彩笺兼尺素:彩笺,指题写诗词用的一种精美的笺纸之类。尺素,古人书写所用长尺许的白色生绢,后来作书信代称。《古乐府》:"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赏读

这首词上片写词人在清晨时对于室内、室外景物的感受,衬托出长夜相思之苦。兰花含泪,菊花含愁,燕双飞,反衬人的孤独。不晓得离别之苦的月光从昨晚一直照到天明还不罢休。借景抒情,具体而深刻地表达自己思妇情怀。

词的下片写这首词的主人公经过一夜相思之苦以后,清晨走出卧房,登楼望远,用深秋景色侧面写出自己的思念之情:西风阵阵,落叶凋零,孤单登上高楼,极目远眺,望尽天涯去路,所思念的人远在天边,"望穿秋水,不见伊人"。欲寄一封书信,又因种种原因受阻,"锦书难托",更加重了愁思。"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三句,意境高远寥廓,气象宏大,给人以无穷想象,成为宋词中的名句。全词在有限的篇幅中展示了无限的情感,又在无限的境界中现示出人物的感情所受到的种种压抑和限制,情浓意切,而词句疏淡,显得沉郁悲壮。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云:"《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晏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颇近之。但一洒脱,一悲壮耳。"

踏莎行·细草愁烟--晏殊

读前须知

晏殊的词一般都写得凄婉而且温润,这首词便是颇能表现出此种特色的一首好词,描绘了一位闺中人对远人无限的思念之情。

原文

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凭阑总是销魂处①。日高深院静无人,时时海燕双飞去。

带缓罗衣,香残蕙炷②。天长不禁迢迢路③。垂杨只解惹春风④,何曾系得行人住?

注释

①销魂:指灵魂离开肉体。②带缓:衣带日松,意指自己消瘦。出《古诗十九首》:"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蕙炷:以蕙草做的香。炷,可燃烧的柱状物,也作量词,用于点着的线香。③迢迢:遥远,这里借指当年郎君远行。④垂杨:垂柳柳丝。隋炀帝游扬州时赐柳姓杨,故杨柳合称。惹:招惹,招引。

赏读

这首词的开头用"愁"来表达草在烟霭中的感受,用"怯"来描写花在晨露中的感受,表面上说的是花和草的心情,实际上是通过草与花的人格化,来表明人的心情,亦物亦人,物即是人。晏殊另一首《蝶恋花》之"槛菊愁烟兰泣露"句,可以与此相参看,境界相同,只是一个是秋景,一个是春景,都是寓情于景,表达作者内心的愁绪。为何作者看到"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就使他"销魂"呢?后面两句以环境的描写来交待出缘由--人的孤寂。用"海燕"在"日高深院"里双双飞去来衬托人的孤寂,比直接描写更使人心动。上片由景写到人。

词的下片由上片的室外转向室内,仍在写人。"带缓罗衣"以衣服的宽大写人的消瘦;以室内点的蕙香一段段烧成残灰来暗示人心绪的黯淡。下面一句"天长不禁迢迢路"是对上两句作的结:天长路远,这是没有什么办法改变的,只能留下绵绵的思绪在心中。"不禁"二字表现了作者对已消逝的、远去的一切无法挽回的哀伤和无可奈何之感。最后两句责问多情、缠绵的杨柳只会在那里牵惹春风,哪一根柔条能把那要走的人留住?哪一根柔条能把那消逝的美好的往事挽回?这里象征着对整个人生的无可奈何的深刻感受,其中寄托着极深远的怀思怅惘之情。这要仔细吟味,才能体会得到的。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欧阳修

读前须知

这首词细腻地描写了封建社会上层的一个深闺思妇的愁苦心情,它以曲折深远的意境与摇曳荡漾的情思拨动读者的心弦。

原文

庭院深深深几许①?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②。玉勒雕鞍游冶处③,楼高不见章台路④。

雨横⑤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注释

①"庭院深深"句:在此词之前,晏殊《踏莎行》词也有"斜阳却照深深院"之句,后来李清照词序里说:"欧阳公作《蝶恋花》有"庭院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用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阕,其声即《临江仙》也。"几许,犹言几何。②帘幕无重数:是说帘幕重重数不清。③"玉勒雕鞍"句:勒,络马头的革带、玉勒,用玉装饰。玉勒雕鞍,代表骑马。④章台路:这里指歌楼妓院所在地。⑤雨横:雨势很猛。横读去声。

赏读

这首词上片前三句描绘出思妇所处的典型环境。首句选用三个"深"字,极言庭院之幽深。"几许"意为"多少"。这里以疑问语气写出,是为了加重"深"的程度。与下文"帘幕无重数"相映,再加上如同烟雾堆积般的杨柳,又好像数不清的重重帘幕,造成内外阻隔,使得本来很深的庭院变得更加深邃了。当她"春日凝妆上翠楼"的时候,却无心观赏明媚的春光,而是满怀愁肠地向远方眺望,薄情郎正在歌楼妓馆--章台路寻欢作乐。上片通过环境、人物的描写,一位幽闭深闺的贵族女子,因为薄情人一味追求狭邪之游的愁苦心情便跃然纸上了。

词的下片,"三月暮"点出时令,"雨横风狂"描绘气候特征。春光云暮,本已使人不堪,何况风狂雨骤,更加速春的消逝,再加上时又到黄昏。三层意思,层层深入,使人悲从中来,只有掩起门户独守空房,发出"无计留春住"的悲叹。这句的"春"字涵意深广,一则实指春天,二则象征美好的青春年华,三则隐喻爱情。真所谓一字千金,将女主人公那种因物感时,因时怀人而又自伤孤寂的内心活动刻画得细腻极了。结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是历来受人赞赏的名句。毛稚黄分析说:"因花而有泪,此一层意也;因泪而问花,此一层意也,花竟不语,此一层意也;不但不语,且乱落,飞过秋千,此一层意也。人愈伤心,花愈恼人,语愈浅而意愈入,又绝无刻画费力之迹,谓非层深而浑成耶?"(《古今词论》引)。这里采用拟人化的手法,以花飞花落暗示思妇的无所依托,传达出一种缥缈绵邈的情思,读起来韵味无穷。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欧阳修

读前须知

欧阳修早年曾被贬到颖州(今安徽阜阳),晚年又归隐于此,对这里的山山水水怀有深厚感情。州城西北,有一天然湖泊,人称西湖,风景优美,是当时的名胜之地。欧阳修常来此游览,并写了十首《采桑子》加以咏赞。首句末三字均以"西湖好"领起,但取景的角度不同,笔调轻快活泼,色彩浓淡相宜,多层次多侧面地再现了颖州西湖的秀丽风光,寄寓了作者留连山水的情趣。这是第一首,描绘了青日泛舟游胡所见的西湖美景

原文

轻舟短棹西湖好①,绿水逶迤②。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③。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④。

注释

①短棹:小船桨,代指小船。②绿水:湖岸青山相映,湖水泛绿色。逶迤:颍州西湖在颍州城西北中颍河与泉河汇流而成,湖岸绵延曲折。③琉璃滑:形容水面平静无风光滑如镜面一般。④沙禽:栖宿在沙洲或沙滩上的水鸟。

赏读

这一首词写春日泛舟游湖。首句总揽全篇,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绿水"、"芳草"、笙歌"三句分别从视觉、听觉两方面描述人在舟中的见闻和观感,作者乘着轻舟,荡起小桨,迷人的景色迎面而来。那婉蜒曲折的绿水,那长满芳草的长堤,象画境一样展现在眼前。远处又隐隐约约地传来清脆的歌吹之声。"处处随"三字,暗示出湖上游人之盛。上片短短数句,着墨不多,却有声有色地描绘了西湖无限美好的春光。

下片写曲水临流,徜徉舟中的情景。湖上风平浪静,万顷碧波象玻璃似的明净平滑,船儿慢慢移动,不知不觉来到了僻静的湖边。沙洲上的水鸟被桨声惊动,突然展翅拂过堤岸向远方飞去。这里着重描写的是湖上的静境,但静中有动,意境幽美,富有神韵。本篇立足舟中刻画湖上风光,镜头随着小船的移动而不断转换,通过多彩多姿的客观景物,烘托出一种舒畅和悦的气氛,给人以自然美的享受。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欧阳修

读前须知

这是《采桑子》中的第四首。写作者暮春凭栏观湖看到的景象,表现词人生活中一种静观自适的情调。

原文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①。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②。

注释

①残红:落花。②帘栊:窗帘和窗牖,也泛指窗帘和门帘。双燕句:化用冯延巳《采桑子》句:"双燕归栖画阁中。"

赏读

这首词写的是暮春时节,作者登湖观湖。通过细致观察,领略到"群芳过后"西湖的另一番风韵。上片刻画百花凋残,柳絮飞舞,渲染春末夏初湖上的宁静气氛;下片描写歌终人散,帘垂燕归,抒发傍晚时刻的空寂之感。咏残春往往流于伤感,本篇虽然也流露出一缕悼春的情绪,但作者是从赞美的角度来写的,首句即为全诗定下了基调。词人认为即使。狼藉残红"、"笙歌散尽"以后,西湖也仍然令人神往留恋。这里不仅表达了作者对颖州西湖深深的热爱之情,而且也体现出他别具慧眼的审美观点。两片结句塑造出一种耐人寻味的意境。刘永济先生在《词论》中指出:"小令尤以结语取重,必通首蓄意、蓄势,于结句得之,自然有神韵。如永叔《采桑子》前结"垂柳阑干尽日风",后结"双燕归来细雨中",神味至永。盖芳歇红残,人去春空,皆喧极归寂之语,而此二句则至寂之境,一路说来,便觉至寂之中,真味无穷,辞意高绝。"这段话可作为理解本篇艺术构思的参考。

采桑子·天容水色西湖好--欧阳修

读前须知

这首词仍是作者在颖州做的十首《采桑子》之一。描写月夜泛舟西湖所见景象和自己的感受。语言朴素,意境深幽。

原文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①。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②。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注释

①云物:天上的云气、云彩和湖面的景物、景色。②琼田:形容莹洁如玉的江湖、田野。

赏读

这首词的上片采用以静衬动的手法写出了西湖的云、水、鸟及游人,以云、水鸟的静反衬出了西湖夜晚热闹的场面。首句中"天容"即万里晴空飘动的白云,水色是指水面上倒映的天光云影。"云物俱鲜"进一步解释首句。西湖的云和水中倒映的景色是那样鲜亮。"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两句写游人很多,水鸟理应惊飞,但这里水鸟们都安闲地睡着,因为它们对于游人如云,画船如织、管弦齐奏的场面,早已司空见惯了,不但不能惊扰它们,反而催动了它们的睡眠。从侧面写出了西湖晚景的热闹景象,且以静衬动,以景衬人。

词的下片继续写西湖夜色。徐徐的清风与明淡如水的月色偏偏适宜在夜幕笼罩中出现,那眼前的湖水犹如美玉铺就的万顷良田。这么美的夜景,"我"愿终此一生,谁还羡慕乘飞鸾上天庭呢?结拍"人在舟中便是仙",以白话入诗,更见真切。这一句也是词入晚年厌倦官场思想的写照,抒发得十分曲折、自然。

本词语言朴素,只是信手拈为,信笔写去,就能使词意渐行渐深,进入一个高超的艺术境界。可见诗词之妙,在乎写出真情实感。

桂枝香·金陵怀古①--王安石

读前须知

这首词属于登高怀古、借古讽今之作。当时宋朝的统治者安于太平,过着奢淫的生活,弄得国库空虚,民不聊生。作者借对六朝在短短的三百年里频繁更替的根本原因的揭示--"繁华竞逐"来劝谏当朝的统治者们应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重蹈覆辙。这首词沉雄悲壮,寓意深长,堪称"金陵怀古"的绝唱。

原文

登临送目②,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③。千里澄江似练④,翠峰如簇⑤。归帆去棹残阳里⑥,背西风、酒旗斜矗⑦。彩舟云淡,星河鹭起⑧,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⑨,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⑩。

注释

①词题:金陵,即今南京,六朝建都之地。怀古,怀念古代兴亡之事。②送目:远眺。③天气初肃:天气刚刚高爽寒冷。④澄江似练:练,绢类的丝织品,洁白有光,借以形容江水澄净。⑤翠峰如簇:簇,攒聚,是说青山攒聚在一起。韦庄诗:"天外晚峰青簇簇。"⑥归帆去棹:来往的船。⑦矗:竖起。⑧星河鹭起:是说远望江上的白鹭飞起如在星河里。南京西南有白鹭洲,多白鹭。⑨叹门外楼头二句: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这两句诗意是说陈后主沉溺声色,不问国事,宠幸贵妇张丽华,隋将韩擒虎率兵攻破金陵,斩张丽华,俘陈后主。门外指韩擒虎攻进朱雀门,楼头指张丽华所住的结绮阁。这两句是感叹历朝帝王多荒淫奢侈,终不免陈后主那样的下场,而使六朝亡国的悲恨相继不断。⑩后庭遗曲:《南史》"陈后主以宫人袁大舍等为文学士,因狎客共赋新诗,采其尤艳者,有《玉树后庭花》、《临春乐》等曲。"杜牧诗:"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赏读

这首词的上片写景状物,为下文抒发感慨作铺垫。前三句。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交待了登临的时间、气候特点,接着由远及近地描述了静态的长江、远山,动态的船帆、酒家的旗帜,间接写出了当时这里的繁华景象。再写到远景:云遮舟、鹭腾起,景色美不胜收,以"画图难足"总收上片,极尽赞美之意。在上片中,作者按由远及近再到远的顺序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动静结合、色彩艳丽的风景画,层次分明,极富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