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中所云龙的形象在先秦时很可能是鳄的变形何新:《神龙之谜》迁边大学出版社1988年3月版,第293—316页;刘志雄、杨静荣:《龙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1992年11月第2版,第238页,1978年,江苏淮阴高庄战国莫出土的一批刻纹青铜礼器为我们提供了佐证。据考古报告称,在淮阴高庄战国墓出土的铜箅形器上,有巫师手执两鳄以及执两鳄、踏两鳄的形象淮阴市博物馆:《淮阴高庄战国墓》,《考古学报》,1988年2期。由此可见,龙的通天神性是其他动物所难以替代的。正因为如此,所以由鳄鱼、蛇等动物融合而成的龙在其后的发展中不断变异而越来越神化了。
二是有管雨水的神性。先秦这时人们迷信龙神掌管雨水。其云:《山海经·大荒北经》所记应龙和烛龙就有管雨水的神性,其云:“应龙……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应龙畜水”,“有神,人面蛇身而赤……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故而早在商代就作龙示雨,卜辞《安明》1828云:“其乍(作)龙于凡田,又雨。”《合集》28422不亦云:“惟龙,亡有大雨。”
由于龙神有管雨水的神性,到周代时形成祭龙祈雨的雩祭。《左传》桓公五年云:“凡祀,启蛰而郊,龙见而雩,始杀而尝,闭蛰而烝,过则书。”《后汉书·礼仪志中》刘昭注引服虔云:“大雩,复祭天名。雩,远也;远为百谷求膏雨也。龙见而雩,龙角亢也。谓四月昏,龙星体见,万物始盛,待雨而大,故雩祭以求雨也。”
三有给人带来祥瑞的神力。《周易·乾》云:“见群龙天首,吉。”反映了先秦之时人们以见龙为大吉大祥,从而兴起以龙旗象征吉祥之俗。《礼记·郊特牲》云:“旗十有二旒,龙章,而设日月,以象天也。”《周礼·春官》亦云:“日月为常,交龙为旗。”《诗经·玄乌》亦云:“龙旗十乘,大是承。”《诗经·戴见》亦云:“龙旗阳阳,和铃央央。”四是有化为伟人的神性。先秦之时人们不但迷信龙与天帝有密切的关系,还迷信受天命者是龙的化身,或是人龙结合产生的伟人。《周易·乾》云:“见龙在田,剩见大人”;“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因此,人们或附会“轩辕黄龙体”《史记·天官书》。;或附会“庆都与赤龙合昏,生赤帝伊祁,尧也”;或附会“任已感龙,生帝魁”《孝经钩命决》,凡此等等,不胜枚举。
2.凤神
凤神,即凤凰,也是一个“鸡头、蛇颈、燕颌、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尸许”《尔雅·释鸟》郭璞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怪兽。
汉族先民对鸟的崇拜起源很早,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变化遗址中就有象征鸟崇拜的双马朝阳象牙雕刻和鸟形象牙圆雕出土《浙江河姆渡遗址第二期发掘的主要收获》,《文物》1980年5期。商代之时人们对鸟的崇拜开始融汇为对凤的崇拜,据王大有先生研究,商代甲骨文中已有大量的“凤”字,有的以“凤”为“凤”或拟“凤”为“风”,象鹰鸟形,有的凤作鹏,有的凤为孔雀,有的凤为雄鸡王大有:《龙凤文化源流》,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88年1月版第60—67页。可见,先秦之时人们对阳鸟、鹰、孔雀和鸡的变异和升华的结果,正是以这些鸟类为图腾的名部落融合的反映。在这些鸟类融合和升华的过程中,以鸟为图腾的部落或部落联盟又战胜了以蛇(小龙)为图腾的部落,《山海经·南山纪》中即有“龙首鸸首”的记载,以及以鱼为图腾的部落,《山海经》中所记戴的炎帝活动的地区奇特的“鱼身而鸟翼,”《山海经·西山经》儵鱼“其状如鸡而赤毛,三尾、六足、四目,其音如鹊”《山海经·北山经》,豪鱼“其状如鹊而十翼,鳞皆在羽端,其音如鹊”《山海经·北山经》豪鱼“其状如鲤而鸡足”《山海经·北山经》等现象,可以说都是这种融合和升华的反映。所有这些融合和升华集中到一点就逐渐形成了对凤神的崇拜。”
据王大有先生研究,先秦之时凤神的形象大体是鹰头鸮“耳”,鸷鸷鸷爪,弋状高冠,剪式分尾或雉羽三分孔雀翎状逶地长尾。商代的凤,身翼短小,尖利爪,具有明显的燕子或鹰鸮特征,有的纯然是鹰鸮。周凤,在商凤基础上将尾加长,以锦鸡式长逶地卷尾或孔雀翎状长尾为特征,有的简直是锦鸡、雉类的写生,是玄鸟型的凤神。到了春秋战国时间,凤神的形象发生了变化,其形像为鸡冠状和孔雀花翎状“凤冠”,具有孔雀类长足巨尾及美丽的花翎,有的则是“锦鸡冠”。造型像乌或间具孔雀特征,是朱雀型凤神的初型王大有:《龙凤文化源流》北京艺术美术出版社1988年1月版,第140页。
周代凤神俗称“凤”,“凤鸟”或“凤皇”如在陕西岐山京当贺家大队凤雏村发掘西周早期大型宫宝建筑时出土了周王家崇拜凤的卜辞四片,第38片的卜辞为“已(祀)凤”刘亮:《凤雏村名探源——从甲彤文看周人对凤的崇拜》,《文博》1986年1期。《山海经·南山经》云:“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山海经·海内经》亦云:“凤鸟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膺文曰仁,背文曰义,见则天下和。”
《山海经·大荒西经》又云:“有五彩鸟三名:一曰皇鸟,一曰鸾鸟,一曰凤鸟。”“鸾凤自歌,凤鸟自舞,爰有百兽,相群是处,是谓沃之野。”连孔子在《论语·字罕》亦云:“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呈己矣夫!”因此,《说文解字》云:“凤,神鸟也。天老曰凤之象也,鸿前鏖后,蛇颈鱼尾,鹳颡鸳思,龙文虎背,燕颔鸡喙,五色备举,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仑,饮砥柱,濯羽弱水,莫(暮)宿风穴,见则天下大安宁。”
可见凤神是一个能给人们带来吉祥的善神。
3.麟神
麟神,就是麒麟,又是一个“鹿身,牛尾,狼蹄,一角《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贞索隐。陆机《草机疏》云:“麟,鹿身、牛尾、马足、黄色、圆蹄、一角、角端有肉。”,全身有鳞甲”自然界中并不存在的怪兽。
先秦之时人们对麟神的崇拜是如何形成的已难考证,但其状为鹿身、牛尾、狼蹄(或马蹄)、有独角、有鳞甲来看,大约是以不同动物为图腾的先秦北方汉族先民原始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融合和升华的结果。
先秦人们视麟为仁兽、瑞兽,崇拜麟神具有象征祥端的神性。《礼记·礼运》云:“何谓四灵?麟、凤、龟、龙,谓之四灵。……麟以为畜,故兽不……”说的是以麟为牲畜,就可以使兽有统率而不跑散。《公羊传》哀公十四云:“薪采者则微者也,曷为以狩言之?大之也。曷为大之?为获麟大之也。曷为为为麟大之?麟者仁兽也,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说的是打柴的是地位卑微的人,为什么用“狩猎”记这件事,足把他当作有地位的大人物来记。为什么把他当作有地位的大人物来记?因为他获得麒麟就把他当作大人物来记。为什么获得了麒麟就把他当作大人物来记?麒麟是仁兽,有明王就出现,无明王就不来,所以《管子·封禅》云:“今凤凰麒麟不来,嘉谷不生。”麟神的神性如此祥端,周代遂有以麟趾来比喻子孙的贤能,《诗经·周南、麟之趾》云:
麟之趾不踏生物麟蹄子,
振振公子好比公子多诚实,
于嗟麟兮麟真值得赞美啊!
麟之定,不抵人的麟额头,
振振公姓好比公孙多仁厚,
于嗟麟兮麟真值得赞美啊!
麟之角,不触人的麟头角,
振振公族好比公孙多温和,
于嗟麟兮麟真值得赞美啊!
正因为麟神在先秦人们心目中是吉祥、幸福的象征,所以当孔子听说“西狩获麟”《公平传》哀公十四年。时,认为这是周王宝将亡的凶兆,而伤心地流下了泪。
4.龟神
龟神是先秦“四灵”崇拜中唯一实在的动物。
早在夏代建国之初龟就被视为国宝,《尚书·夏书·禹贡》云:“九江纳锡大龟”。孔安国传云:“尸二寸曰大龟,出于九江水中,龟不常用,锡命而纳之。”在法令中明确规定在九江一带征顺大龟,足见龟在夏代显赫的国宝地位。
夏禹何以要视龟为国宝而下令征收?这不仅因为龟的形象既有“天圆地方”的天地之象,《淮南子·览冥训》云:“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无不兼覆,地不周戴,火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女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东汉高诱注:“女娲,阴帝,佐虑戏(即伏羲)治者也。三皇时,天不足西北,故补之。鳌,大龟,天废屯以鳌足柱之。《楚辞》曰:‘鳌载山下,其何以安之’是也。”又有龟头与男性生殖器惊人相似的人象,还因为龟与大禹治水和“神色负图”的传说有关。大禹治水大功告成,不仅为民众解除了洪水之害,尧舜高兴,而且还感动了天帝。《尚书·周书·洪范》云:
王访于箕子……箕子乃言,曰:我闻在昔,鲧湮洪水,汩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九畴,彝伦攸斁。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修叙。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协用五纪,次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乂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微,次九曰:向用五礼,威用六极。……
此所言“洪范”,即天地之大法,治世之要务。箕子告诉武王,想当初天帝曾想把这治理天下之大法赐给鲧,没曾想他是个窝囊废,最终还是大禹治水有功而得到了它。那么,天帝是如何将洪范九畴传授给大禹的呢?孔安国《传》云:“天与禹洛出书,神龟负文雨出,列于背有数至于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类,常道所以次叙。……禹顺水之性,地平天成,故天出书于洛,禹别之以为洪范九畴,此彝伦之所叙也。”《竹书纪年》亦云:“帝禹夏后氏,当尧之时,禹观于河,有长人白面鱼身出曰:吾河精也。呼禹曰文命(夏禹,名文命)治水,言讫授禹河图,言治水之事,乃退入于渊。禹治水既毕,天锡玄珪,以告成功,乃受舜禅,即天子之位。洛出龟书,是为洪范。”这些记述虽然带有浓郁的神话传说气氛,但却向人们传递出了夏代人们迷信龟具有高超、神奇的灵性,认为它是沟通天人关系传达于帝天神旨意的又一神物。
由于四灵中唯龟神真实地普遍存在,既善于通晓人意,《礼记·礼运》云:“龟以为畜,故人情不失”,又善于传达天帝天神的旨意,《周易·系辞上》云:“探颐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于是在崇拜龟神的同时,在天人相通的召卜中,逐形成龟卜之俗。对此,《尚书·周书·洪范》有详细的记载,其运用卜决疑:选择建立管卜筮的官员,教导他们卜筮的方法。龟兆有的叫做雨,有的叫做霁,有的叫做蒙,有的叫做驿,有的叫做克;卦象有的叫做贞,有的叫做悔,共计有七种。龟兆用前五种,占筮用后两种,根据这些推演变化,决定吉凶。设立这种官员进行卜筮。三个人占卜,就听从两个人的说法。你若有重大的疑难,你自己要考虑,再与卿士商量,再与庶民商量,再与卜筮官员商量。你赞同,龟卜赞同,蓍筮赞同,卿士赞同,庶民赞同,这叫大同。这样,自身会康强,子孙会昌盛,很吉利。你赞同,龟卜赞同,蓍筮赞同,而卿士反对,庶民反对,也吉利。卿士赞同,龟卜赞同,蓍筮赞同,你反对,庶民反对,也吉利。庶民赞同,龟卜赞同,蓍筮赞同,你反对,卿士反对,也吉利。你赞同,龟卜赞同,蓍筮反对,卿士反对,庶民反对,在国内行事就吉利,在国外行事就不吉利、龟卜、蓍筮都与人意相违,不做事就吉利,做事就凶险。
商代对神灵的崇拜几乎达到了登峰造报的地步,龟卜之俗大流行、大泛滥,正如《礼记·表记》所云:“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神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并建立了占卜的专门机构,设置了取龟卜官、钻凿卜官,命龟卜官、灼龟卜官、书契卜官、管理卜官,从取龟、杀龟、龟到龟甲的整治,从钻龟、凿龟、命龟、灼龟、占龟、书龟、契龟到龟甲的贮藏,都有规范刘玉建:《中国古代龟卜文化》,广西师大出版社1992年4月版。
周代龟卜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虽然日趋减弱和减少,但人们乃视龟为国宝。《尚书·周书·大诰》云:“宁王遗我大宝龟,绍天明即命。”说的是安天下的周文王在临死之时留给后代的不是金银,而是能够传递其圣意的“大宝龟”。后来,在“三夷及准叛”的危急关头,周公才动用“大宝龟”卜之。所以《礼记·明堂》云:“崇鼎、贯鼎、大璜、封父龟,天子之器也。”郑玄注:“崇、贯、封父皆国名,文王伐崇,古者伐国迁其重器以分同姓。”《礼记·礼器》亦云:“诸侯以龟为宝。”孔颖达疏说“诸侯以龟为宝者,诸侯有保土之重宜须占详吉凶,故得以龟为宝也。”
乃至春秋时期,不仅天子、诸侯藏有宝龟,而且大夫、家臣也贮藏宝龟。《左传》昭公五年云:“(吴蹶由)对曰:‘寡君闻将治兵于敝邑,卜之以守龟。……国之守龟,其何事不卜?’”赵简子曾问王孙圉楚国的国宝是什么?主孙圉回答说:“国之宝六而已。……龟是以宪藏否,则宝之”《国语·楚语下》。视龟为宝之俗一直延续到汉代。
5.虎神
虎神是先秦“四灵”之外的一个实在的动物,俗称“山君”《说文解字》:“虎,山兽之君。”《骈雅·释兽》:“此君,虎也。”。
早在先秦的原时时代虎就被尊为郭落的图腾。《例子·黄帝篇》云:“黄帝与炎帝战于孤泉之野,帅熊、罴、狼、豹、虎为前驱,以雕、鹖鹰、鸢为旗帜。”
《尚书·舜典》亦云:“帝(舜)曰:‘畴若予上下草木鸟兽?”佥曰:‘益哉!’益拜稽首,让于朱、虎、熊、罴。帝曰:‘俞,往哉!汝谐。’”《山海经》中所记颛顼、帝俊妻娥皇、及中容、白民、黑频均“使四鸟;虎、豹、熊、罴”见《大荒北经》、《大荒南经》、《大荒东经》,反映了以虎为图腾的部落与以豹、罴为图腾的部落结成部落联盟的关系。
先秦之时,人们崇拜虎神的形象性瘘具威武和凶悍,便将虎的形象或某一部分形象附会于某些神灵。如女仙人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山海经·西山经》。而昆仑之丘的主管神陆吾,“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山海经·西山经》。与此同时,又崇信虎神掌管风雷的神性。《周易·乾》云:“云从龙凤从虎。”说的是谷风随着虎啸刮起,将虎与龙并列,可见当时人们对虎神的崇拜不亚于对龙神的崇拜。
出于对虎的神的崇拜,天子的宫室置有虎门,《周礼·地官·师氏》云:“居虎门之左”,郑玄注:“虎门,路寝门也。王日视朝于路寝,门外画虎焉,以明勇猛。”天子出行时,仪伏队所用的旗帜上画虎为“虎旗”。《周礼·春官·司常》即云:“熊虎为旗。”天子的卫士称为“虎贲之士,《周礼·夏官·虎贲士》关陪注:“王出将虎贲士居前后。”《尚书·牧誓序》亦云:“武王戎车三百两,虎贲三百人。”
天子和诸侯崇扒虎神的虎威,民间则崇信虎神御恶祛邪的神性。王充著《论衡·订鬼》时引《山海经》云:“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龟。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饲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今《山海经》已无此文,但与《论衡》时代相近的《风俗通义》、《独断》及《汉书·礼仪志》都有大致相同的记载。说的是鬼门上的门神——神荼、郁垒龟贲将为害人民的恶鬼用苇索把它捆绑去喂老虎。于是黄帝规定礼仪按时驱赶恶鬼,树立一个用大桃树雕成的人,在门上画神荼、郁垒和虎、悬挂芦苇绳子以抵御恶鬼。于是以虎御恶邪之俗在汉族民间久盛不衰。
四、植物神崇拜风俗
1.稷神
稷神是先秦的五谷之神。稷即粟,由于先秦原始时代人们最先人工栽培的旱地植物是稷,故而其也是最早被神化的植物神。《说文解字》云:“稷……五谷之长”。故而其后人们对黍、稻、麦、菽等植物的崇拜均集于稷于一身,正如《风俗通义·祀典》所云:“稷者,五谷之长,五谷众多,不可遍祭,故立稷而祭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