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名人谈文化艺术
28625200000032

第32章 徐悲鸿

徐悲鸿画马

徐悲鸿画马,堪称一绝。他很喜爱马,最早也是以画马闻名的。他对马的肌肉、骨骼以及神情和动态,进行过长期的观察研究,经常在山乡和有马的地方对真马写生,马的速写稿不下千幅。所以他下笔时能做到“全马在胸”,笔墨酣畅。

他早年流落上海时,曾画了一幅马,寄给上海美术馆,得到主持该馆的岭南派画家高氏兄弟的赞赏,说:“虽古之韩干,无以过也”。

1934年4月,徐悲鸿应邀到莫斯科举办画展。一天,他应苏联文化局长之请为观众作一次画马的现场表演,他充分运用中国画独有的线条,水墨浓淡相宜,寥寥数笔,一匹势不可挡的奔马便跃然纸上。当时,在场的素有爱马之癖的骑兵元帅布琼尼,拨开人群走到徐悲鸿面前,直率地说:“徐先生,就将这匹马赠给我吧,否则我会发疯的!”徐悲鸿被布琼尼的幽默逗笑了,欣然点头答应。

布琼尼高兴地和徐悲鸿热烈拥抱,并大声称赞道:“徐先生,你不仅是东方的一支神笔,也是属于世界的一支神笔。你笔下的奔马,比我所骑过的那些战马更加奔放、健美!”

徐悲鸿画的马落笔有神,奔放处不狂狷,精微处不琐屑,盘骨强壮,气势磅礴,形神俱足。他以周穆王八匹名马为题材所画的《八骏图》,成为这位艺术大师的不朽名作。而其最著名的则是《九方皋相马》,现藏北京徐悲鸿纪念馆。徐悲鸿笔下的马,赋予了画家自己的个性和理想。他常借画马抒怀,有所寓意,以寄托自己的悲哀、忧郁、希望和欢乐。

勤勉节俭铭恩不忘

徐悲鸿一生勤勉,17岁起就独自一个人挑起全家的生活重担,但他从不抱怨生活的艰难,而是以坚强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精神,直面人生,奋进不止,百折不挠。

他一生节俭,不论是一贫如洗的青少年时代,还是手头宽裕的中年岁月,他都一直秉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不挥霍浪费。因为他深深地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一粥一饭,皆是血汗;一针一线,来之不易。

为了保护我国的古代优秀绘画作品,他可以竭尽所能,毫不吝惜。但他本人的生活却俭朴得人难以相信。

徐悲鸿先生的一生自奉廉洁。他的收入虽然很多,但都是用来帮助穷学生、穷朋友和购买大量书籍字画。

徐悲鸿在北平时曾在东单广场卖旧货的市场上买了一件旧皮袍,上面的纽扣都是过了时的铜纽扣。当时北平艺专的学生们开玩笑就说:“看我们校长的金纽扣”。

徐悲鸿先生是一位非常重情重义的人。在他的青年时代求学时期,有两个人对他帮助最大,一位是黄震之先生,一位是傅增湘先生。

黄震之先生是上海的一位富商,也是一位酷爱美术,颇具鉴赏力的书画收藏家,他在看了徐悲鸿的一幅雪景图后,认为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在徐悲鸿先生最为困难的时候慷慨解囊,帮助徐悲鸿先生解决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另一位傅增湘先生是四川人,当时的教育部长。他在看了徐悲鸿的作品之后,答应如果公派留学生去法国,一定不会忘了他。后来,他果然不食前言,批准徐悲鸿去欧洲留学,对他开阔眼界,学习与借鉴西方的绘画艺术,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与艺术修养以极大的帮助。

多年之后,当徐悲鸿回忆起这段往事时,仍然念念不忘两位先生的似海恩情:“我飘零十载,转走千里,求学之难,难至于此。我对黄震之、傅增湘两位先生,是终身感戴其德,而不敢忘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