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名人谈文化艺术
28625200000033

第33章 张大千

传奇性的少年时代

张大千的祖上曾做过内江知县,后归田耕读,写诗作画,过着闲淡的田园生活。

传到张大千已是第十代。其父张忠发,字怀忠,母亲名叫曾友贞。张忠发夫妇共生育九男二女,都有很高的文化素养,他的兄弟张正兰也是现代著名的画家。在他6岁的时候,他就跟着姐姐哥哥读书识字,9岁时,在母亲和姐姐的教导下正式开始学习绘画、书法。

他姐姐琼枝擅长画花卉、小鸟,在幼年时对他有很大的影响。

大千自幼就很聪明,所以作画进步很快。10岁的孩子就能帮助母亲描绘花样,画比较复杂的花卉、人物,写字也很工整。他的四哥张文修在资中家教私塾,故大千也就从四兄就读古籍,在课余常随兄赴资中游览山水名胜,培养了对自然的审美意识。

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对他起到很好的启蒙作用,同时也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

1912年,他入内江天主教福音堂开办的教会学校华美初等小学学习,开始接受近代教育。

他16岁时离开了家乡内江,来到重庆读初中,值得注意的是,当时担任其体育老师的是后来赫赫有名的将军刘伯承。

1917年,在他暑假回内江的途中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他被一帮土匪掳去,土匪见他是个读书人,竟然要求他留下来做师爷。身在匪窟,他却常读《读诗涵英》这本书,学习了写诗的一些规则与技巧,百日后出逃。年底,他告别故乡经重庆抵达上海,结束了他富有传奇性的少年时代,真正踏上了他的艺术人生。

游子漂泊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张大千是位旅行家,旅行不仅可以陶冶情操,更重要的是他在美学观念的层次上体会山水、花鸟、禽兽,形成了良好的审美意识与丰富的创作题材。

他从青年时代到老年时期足迹遍布了祖国各地,游资阳,登峨眉,临敦煌,之康定,到了晚年更是游历列国,穿梭在世界文化的大舞台上。

在他51岁的时候,他来到了台湾,从此开始了漂泊不定的游子生活。在国外期间,在一首诗中写道:“行遍欧西南北美,看山须看故山青。”从这首诗中可以读出淡淡的乡愁,可以读出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之情。

1951年,他终于来到了印度,在印度期间他临摹研习了印度的石窟壁画,还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风景胜地大吉岭居住了一段时间。其后他辗转于香港、台北、日本等地开画展,在东南亚颇有声誉。但是对志在行万里路的张大千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

1953年,54岁的画家来到了远在大洋彼岸的南美,为了不使名画落到外国人的手中,他低价把所藏的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等文物卖给了大陆,由国家文物局收购,使国宝回到了祖国。一方面在风光明媚的巴西他在新购土地上大兴土木,布置园林,取名为摩洁山园,后来回到了台湾又为新宅取名“摩耶精舍”,画画,写字,读佛经,过着空闲淡雅的生活;另一方面他又积极在美国、香港、日本、韩国、欧洲等地办画展,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太平洋大学特颁赠76岁的张大千人文博士学位,从而奠定了他世界文化名人的地位。

张大千先生在一生的艺术生涯中,为我们如何对待古代文化遗产,如何继承、发展中国传统绘画,如何弘扬民族文化指明了一条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