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
张仲景从小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启蒙以后,他除了努力学习一般儿童应该学的课业外,还喜欢博览群书,尤其喜爱读前人留下来的医学著作。
当时南阳经常有瘟疫流行,每次到来,都不知要夺去多少人的生命。轻者村村闻哭声、家家戴重孝;重则路断人稀,田园荒废。儿童时代的张仲景心里常常想:我要是个医生,能治好这些人的病该多好啊!
张仲景的同族叔叔张伯祖是当时南阳一带的名医,经常四处给人治病。有一天,邻村一位农民得了伤寒病,来请张伯祖去看,正巧张仲景在叔父家里,于是张伯祖便带着张仲景一起去诊治。经过用药,患者很快就好了。
张仲景亲眼看到叔父高超的医术,心里赞叹不已。他十分羡慕地问:“叔父的医道这么高明,是怎么学来的?”张伯祖听了,笑笑说:“我行医这么多年,虽无经验可谈,但是悟出一个道理,那就是:要想成为一个医生,必须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张仲景恍然大悟,于是拜张伯祖为师,下功夫钻研医药,精究方术,决心做一个能“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的好医生。
从此以后,张仲景每天除了在家钻研医书之外,一有机会,就跟着张伯祖外出治病,通过实践来验证从书本上学到的医学理论,加深对医药理论的理解,丰富自己的临床经验。晚上,虚心诚恳地请张伯祖传授医术。
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知不觉3年过去了,张仲景在老师的指导下,读完了《黄帝内经》、《难经》等书籍。平日里,张仲景处处留心观察,搜集了许多民间治病的验方。张伯祖看张仲景这样勤奋好学,满心喜悦,便把自己所有的本事都传授给了他。
十几岁的张仲景拜张伯祖为师,勤奋钻研医术决心为民除疾的事,很快在南阳郡传开了。
一天,张仲景去拜访同郡一位当时在朝中的名人何颙,何颙和他交谈以后,发现他的志向十分坚定,非常钦佩地对张仲景说:“你这么钟爱医学,又这样聪明勤奋,一定能成为一个有名的好医生。”张仲景听了笑着说:“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
坐堂医生
张仲景总是想方设法地为百姓解除病痛。据说在张仲景50岁的时候,曾经做过长沙太守。这在当时已经是很高的地方官了,但他还是时刻不忘给百姓治病。
在封建时代,做官的是不允许随便进入百姓住处的。为了给百姓治病,造福于民,张仲景便在每月的初一和十五这两天,把自己官府的衙门打开,但并不处理政事,而是让有病的群众进来给他们治病。时间一长,就成了当地的一个惯例。每逢初一和十五,衙门前就站满了来自四面八方的病人,等着爱民的父母官给他们免费治病。
后来,为了纪念张仲景,百姓们就把坐在药铺里给病人看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所以医生也就成了“坐堂医生”。
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根据自己多年辩证论治的经验写成一部书,叫《伤寒杂病论》,共16卷。
《伤寒杂病论》系统总结了汉朝以前的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记载了对疾病的各种治疗原则和治疗各种传染病和杂病的方法,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他所确立的“辩证论治”原则,是祖国医学伟大宝库中的灿烂明珠。《伤寒杂病论》与《黄帝内经》一起,共同奠定了我国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使中医成为一门完整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