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的禁忌中,有许多是“形象建设”范围,更多的则是表现在经营中。经营中的各种禁忌,其实是几百年乃至上千年商人的经验之谈,封建迷信的色彩在这里淡化,多是些“生财之道”。
在这些禁忌中,商人们还编了一些顺口溜和俗语。如在讲究行情上,就有“耍正月,玩二月,君子无钱过六月,年年有个烂九月,赚钱莫靠十二月。”又有所谓“赔八月,赚腊月”之说,北京商人又将其具体化,称之为“腊月水贵三分”。
在买卖货物上,商人的禁忌更多,如“百里不贩粗”、“千里不贩青,百里不贩籴”,即是说远途贩运粗重廉价的货物,是不合算的。旧北京煤行贩卖,多贩自京西门头沟,最远不过阳泉、大同,主要因当时煤价低廉,远途贩运白搭运费,得不偿失。运煤多用骆驼,路太远又要加草料钱,实在花不来,不如就近取材。
旧北京果业,大都本着“千里不贩青”的原则行事,他们一般坐等外地果贩上门,至于果贩在路上走了几天,果烂了多少,他们全然不顾,只是按质论价收购。旧北京没有“绿色通道”之说,经营蔬菜者只从近郊农民那里进货,外地的蔬菜无论多好多贱,他们也不去买。因为蔬菜与水果一样,路途远就会变质和增加成本,在门市上卖时就不会赚钱了。故而在解放前交通不发达的年代,“千里贩青”是商家一忌。
在漫长的岁月中,商人们从范蠡(陶朱公)的经商之遭中,总结了“十八忌”,这“十八忌”不仅为北京地区商人所忌,在全国各地都通用,应该说,这是商人的基本素质。
“十八忌”是:忌懒惰、忌含糊、忌奢华、忌滥出、忌滥入、忌潦草、忌歪邪、忌混淆、忌散漫、忌马虎、忌托误、忌糊涂、忌懒怠、忌暴躁、忌妄动、忌粗糙、忌浮燥、忌妄托,共十八条禁忌。
商界自古以来是良莠不齐的行业。众多的禁忌并不是人人都遵守的,否则就不会有“奸商”、“无商不奸”之类的说法了。在商人的禁忌中,有不许“耍谎”之说,可旧社会街头上做买卖的没有不打价还价的。商家崇拜关羽关云长,最忌取不义之财,但他们很少能做到,哄抬物价、贱买贵卖、以次顶好……都是当年商贩的“拿手好戏”。关羽“上马金、下马银”都不要,而个别商人却为赚几文钱而昧良心。由此可见,旧日商家诸多的禁忌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有不少商家是以“无所顾忌”为经商指南的。
纵观中国商业史,或者北京的商业史,只有那些兢兢业业、安份守己、以诚待人的商人及他们的店铺,才有生命力。北京今天的那些享誉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老字号”,大多是靠恪守商业道德起家,而不是“无所顾忌”。他们的可贵之处是把众多的禁忌,融在自己的经营中,并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加以弘扬,才取得成功的。祭号神
旧中国商家迷信,北京的商人也不例外。在漫长的岁月中,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保护神”和祖师,商家以此为精神寄托,祈求神灵来保佑自己家庭和睦,事业兴旺发达,更企望自己的买卖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
根据笔者所收集的资料表明,商人及一些手工业者的“保护神”,多且杂。手工业者在昔日大多有“前店后厂”的形式,参与经营活动,从广义上讲,亦属商人之列。他们所祭祀和供奉的“保护神”和祖师,主要有以下一些:
笔店业祖师——蒙恬
火腿业祖师——宗泽
茶叶业祖师——陆羽
豆腐业祖师——乐毅
理发业祖师——罗祖
屠宰业祖师——桓侯
文具业祖师——文昌
餐饮业祖师——詹王
米店业祖师——王爷
染织业祖师——葛洪
裁缝业祖师——轩辕氏
上述这些“行业之神”,大多在历史上确有其人,是各行各业中有过发明创造的人物,人们敬重他们并非是一种迷信,而是对他们的发明创造和做出贡献的一种肯定,尊这些历史名匠名人为祖师爷,也是他们热爱本行本业的一种表现。
对于那些开店做买卖的业主和商人而言,他们真正祭祀的是陶朱公和财神。
所谓陶朱公,即春秋时期的政治家范蠡。
范蠡当年辅佐越王勾践,在帮助勾践打败吴国之后,他深知越王勾践只是个可以同患难,难以同安乐的人。并从中整理出:“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至理名言为后人千古不变的真理。于是他在功成告退,乘一叶扁舟出姑苏,沿河北上,去齐国游历,改姓名为鸱夷子皮,经商治产数千万,曾为相。后又离开相位,来山东定陶定居后,易姓改名为陶朱公。在定陶,范蠡充分发挥自己经商理财的才能。范蠡经商精通行情,讲究“生意要勤紧,议价要订明,用度要节俭,用人要方正”等十八条经商要素,因此,仅十余年“三致千金”,发了三次大财,并把财产尽数散给乡人。
范蠡无论经商、做人,在千百年来可谓商人之楷模。后人把范蠡的经商之道,发财之术,称之为“陶朱事业”,尊称他为“陶朱公”。
在经商的过程中,范蠡从中总结出许多对今人都有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的经验。如“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等强调注意商品价格变化的经验;加强资金周转的“财币欲其行如流水”之说,及注意市场预测和“夏则资裘,冬则资缔,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等一整套经商经验。
范蠡是历史人物,有血有肉,其经商经验又有实用意义,故而旧北京商家多对他顶礼膜拜,一些享誉京华的老字号、大买卖,都以范蠡为祖师,他们之中的“经营之道”和“经营术”不少来自范蠡。
范蠡的事迹被载入史册,但商人们又将其神化,许多牵强附会的事亦加入进去,使范蠡成为了中国的“文财神”之一,每年商家都要隆重祭祀,平日也要认真供奉。
商人日思夜想的是发财,自然也就“造”出了一个又一个财神来。我国地域宽广,南北风俗不大相同,但供奉财神的习俗是一致的。北京五方杂处,全国各地的商人都在此经商,这样,他们把自己本乡本土的财神也“请”进了北京。
在诸多财神中,除范蠡之外,尚有比干。比干是商纣王的叔父。据传说,比干是自己摘心而成“神”的,因没有了心,办事就无偏无向,办事公道,被后世人奉为财神。
除“文财神”外,商人们还祭祀“武财神”。“武财神”指赵公明和关羽。赵公明又称赵公元帅,是道教中的神明,乃一虚构人物。他是在小说《封神演义》中,被姜子牙封为“财神”的,至于他是否理财有道,就不得而知了。但《搜神大全》则说他:“买卖求财,公能使之宜利和合,但有公平之事,可以对神祷,无不如意。”看来赵公明者也是个手眼通天的人物。
关羽是三国时大将,大概基于他的忠勇义气被历代帝王封为关圣帝君、荡魔真君、伏魔大帝等。关羽有了众多的吓人头衔,人们自然也要想到他会保佑发财致富,于是他也成了财神。
把关羽当作财神,想必是明朝之后的事,在清朝曾达到了颠峰。据考,乾隆年间北京市区内各类关帝庙就有116座之多,而且各大商号都把关羽像请进店堂,关羽不仅是财神,而且成了商人的保护神。关羽是否能保佑商人发财,自然无法考证,但是关羽的“义气千秋”和忠勇无畏,对于规范商家的行为和规范道德水准,是有一定的意义的。
今天,北京不少私人商号还供奉关羽,如果仅从迷信说来解释,恐怕有些不妥。毕竟在关羽身上有许多“亮点”,这些“亮点”对他们能老老实实做买卖,不坑人蒙人,或许有些“威慑”作用。
北京商人在其经商中,近代最注重“五显财神”。五显财神庙在广安门外六里桥,在解放前,香火颇盛,不但每年的正月初二“接财神”时香客众多,而且“每至九月,自十五日起,开庙三日,祈祷相属,而梨园子弟与青楼校书等尤多。士大夫之好事者,亦或命驾往观焉。”看来,除商贾外,戏曲艺人及妓女之流也加入“财迷”队伍。清代《天咫偶闻》对五显财神庙也有记载:“广宁(安)门外财神庙极赛最盛,正月二日、九月十七日,倾城往祀。商贾及勾阑尤夥。庙貌巍焕,甲于京师。”
五显财神庙保佑商人发财,似不可考,但是“庙祝更神其说,借神前纸绽怀归,俟得财则十倍酬神,故信从者益多,而庙祝之利甚溥。”商人们在正月初二时,“致祭财神,鞭炮甚夥,昼夜不休。”
有趣的是,五显财神庙的财神,不是范蠡,也不是关羽,而是五个普通人,其庙“神像五座,皆短衣威猛,非峨冠博带之像。相传康熙间有伍氏兄弟三人,皆绿林之豪,劫富济贫,又有同志二人,殁后乡人为之立祠。事见稗官小说。相传祷之可发财,故相沿至今。”正如当年的《竹枝词》所云:“灵应财神五兄弟,绿林豪杰旧传名。焚香都是财迷客,到此何人心不诚。”
财神,无论祭祀的是哪路财神,旧北京商人都诚惶诚恐,极其认真,不但年节祭祀,而且平日也要烧香、敬茶、上供。今天,这些看起来有些滑稽可笑,但当年却是很郑重的。
旧北京商家迷信,除“集体供奉”财神外,各行各业还有自己的“神”。宣南琉璃厂的商人,多经营文房四宝、古玩字画、珠宝玉器,这些商品的文化品位较高,故而此地就建有二座文昌帝君的庙。文昌帝君是道教的大神,在民间极有影响,被视为主宰人世功名利禄之神,故文人学士多虔信之。琉璃厂的商人,尤其是那些贩书者,多以“儒商”自居,他们供奉文昌帝君除让神灵保佑他们的“利禄”外,还多少有些附庸风雅。
琉璃厂的商人(其它地区商人亦如此),最畏失火,为免于回禄之灾,他们还特别尊重火神爷,因此,琉璃厂建了二座火神庙,江西与河北两大派书商分别到自己的火神庙进香,祈祷火神保佑。
旧北京,卖茶叶和开茶馆的敬茶神陆羽,“至今俚俗卖茶肆中,常置一偶人于灶侧,云此号陆鸿渐。”陆鸿渐即陆羽,上述记载见于宋代欧阳修《集古录跋尾》。卖酒及开办酒馆者则祭祀酒神杜康;经营中草药的店铺及中医则拜药师孙思邈为药神。旧京城有多处“药王庙”,每逢药王祭祀日,各大药铺的人,都要去进香而且大办药王庙会。
商人们所祭祀的各路神仙,均俗称为“号神”,即本号之神,故《竹枝词》中有“初二十六祭号神”之句。随着岁月沧桑,历史变迁,尤其是解放以后,人们不再迷信,商家“敬号神”的习俗也就没了。
至于今日京城的一些店铺,尤其是饭馆酒家又摆上了财神,是否是“敬号神”的延续,还是“沉渣泛起”,似不大好说。不过,我们毕竟生活在科学发达,文明昌盛的年代,“敬号神”之举,显然是多此一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