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父母送给青春期男孩最好的礼物
28651300000005

第5章 整自己的心态:和心理问题说“拜拜”(2)

强迫症状有时严重,有时减轻。当患者心情欠佳、傍晚、疲劳或体弱多病时较为严重。女性患者在月经期间,强迫症状可加重。而在患者心情愉快、精力旺盛或工作、学习紧张时,强迫症状可减轻。

青少年要学会以下措施远离强迫症,要注意以下这些方面:

1.对强迫症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强迫症的本质是心理上的自相搏斗,治疗强迫症就是要以个人意志战胜恐惧心理。治疗的关键是要对强迫症有正确的认识,许多患者对强迫症状产生疑病观念和紧张情绪,这在增加了心理负担的同时又使强迫症加重。所以,患者首先要了解有关强迫症的知识,包括产生的原因、性质、结果及治疗的各种措施,这样就会消除顾虑,树立战胜强迫症的信心,并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

2.不自己不要太苛刻

世界上并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人和事,只要努力了,对自己来说就是最好的。强迫症患者应承认和接受自己有犯错误的可能,对生活、对学习也不应太苛刻,追求极端完美只能适得其反。同时在看问题时不可太绝对,要学会相对比较,同时保持乐观的心态。

3.有意识的克服任性的性格

要有意识地努力克服任性、急躁、好胜等性格,改变过于刻板、过分认真的做事方法,不要过于钻死理,换个角度去思考,事情往往会有想不到的转机。同时树立信心,勇敢乐观地面对挫折。

4.调整生活状态

如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这样不仅使枯燥的日常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同时也减轻了生活、学习上的压力,进而引发强迫症的恐惧和焦虑情绪也就会逐渐减轻。

5.转移注意力

当患者反复进行强迫思考和强迫行为时,思维会专注于一点,这时最重要的是想办法转移注意力,尽快脱离现实症状,摆脱痛苦。例如,一旦处于容易使自己产生强迫联想和回忆的环境中时,就开始阅读自己感兴趣的小说或听音乐,这时注意力全都集中在小说或音乐上,就可能会忘掉经常联想的事情。

强迫症是一种非常隐蔽的心理疾患,其发病时间可以长达7年左右。要避免青少年出现这类心理问题,家长和学校都要注意青少年在各个成长阶段的心理发展情况,既要发展智力因素,也要发展非智力因素,既要注重理性思维的训练,也要注重非理性思维的培养,要使他们保持心理发展的平衡。

成长小贴士 强迫症是怎么产生的

青少年的强迫症大多源自儿童时期,与自幼养成的个性特征有关。这些特征是胆小谨慎、少年老成,做事优柔寡断,缺乏丰富的生活情趣;学习和生活安排井井有条,一丝不苟,但造事爱钻牛角尖,不喜随机应变,适应陌生环境较慢,等等。

家庭生活环境与强迫动作的发生与发展也有一定关系。例如,有些家庭生活过于刻板,与社会隔绝,没有生活情趣。有些父母对孩子各方面的生活制度要求过严。有些家长对培养孩子生活习惯的方式粗暴,惯于恐吓,使孩子自幼产生错误的联想,如不洗手会把虫子吃到嘴里等。这些因素客观上助长了强迫行为的产生和发展。

强迫观念则往往是各种生活事件的持久影响结果。亲人亡故、父母离婚、长期住院、或抚养者本身多年境遇不顺、家庭生活环境阴郁等,都会给青少年带来持久的心理紧张和适应不良,引发各种强迫观念的习惯化。

§§§第二节

警惕社交恐惧症

社交恐惧症患者总是处于焦虑状态。他们害怕自己在别人面前出洋相,害怕被别人观察。与人交往,甚至在公共场所出现,对他们来说都是一件极其恐惧的任务。

小东是一个性格内向的男孩,不善于在人前说话,尤其是在异性面前,他感到手足无措,面红耳赤,说话声音发抖,为此他感到十分苦恼。据他的父母回忆,小东过去可不是这样。他原来很活泼,爱说话。不明白为何长大了,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这都是青春期的缘故。进入青春期,少男少女有了较强的自尊心,对外界的反应敏感,很在乎别人的印象和评价。加上社交圈子扩大,认识的人增多,以前可以毫无顾忌地在家里说话撒娇,现在面对同龄伙伴,有几分羞涩,生怕说得不对,被人瞧不起。如果在异性面前,则更有几分担心,于是在大部分时间里是“免开尊口”,显得很沉默。

每个人都要经历社会化过程,都要从家里走向社会,过分羞涩内向会妨碍性格的发展和完善,对学习和工作带来不利影响。现代人的一个重要的本领,是学会与人相处和合作,没有人际交往的能力是很难取得事业成功的。

要克服社交恐惧症,可以参考以下这些方法:

1.增强自信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自信就是自我接纳的程度。一个能完全接纳自己的人是非常自信的,反之则是自卑的。

2.勇敢地去面对

有紧张现象的人,在社交场合下,往往会表现出逃避心理,害怕自己会出丑而不去面对。其实,逃避并不能消除紧张,相反,它会使你感到自己的懦弱,使你责备自己,以致下一次会更加紧张。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上,是必须与人交往的,早晚有一天,我们都必须去面对。

3.不要过分注意自己的举止

正常的社交活动,并不带有什么神秘的色彩,只不过是人与人的交往与应酬。因此过分注意自己社交中的言谈举止是多余的,随和、大方、自然、平时怎么说、怎么做,社交中也如此,时间长了,社交就习惯了。

4.不要对自己要求过高

过于追求完美,对自己要求过高,就容易患得患失,太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一心想要得到别人的承认,从而迷失自己。接受自己的现况,不要去管别人怎么看,你越害怕出错,就越会感到手足无措。

5.克服“怕”的心理

社交恐惧症主要是由一种“怕”心理引起,如怕见陌生人、怕难为情、怕表现自我等。这种病症是在多年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形成的,因此防治就需要在长期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逐步培养对外界的适应能力,有意识地多接触周围的人和事。

6.阅读伟人传记

尝试着看一些名人伟人的传记,用他们的成长和成功经历来激励自己,使自己树立起改变自己的勇气和信心,同时,看过这些伟人的事迹后,还能起到偶像的作用,我们可能会潜在地模仿他们的一些积极的思想和行为。

7.学习人际交往技巧

查看一些关于人际交往和口才技巧方面的杂志和书籍,多学习别人的人际交往的经验,来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这样,有助于帮助我们树立起与他人交往的信心。

成长小贴士 过分害羞者易患社交恐惧症

专家表示,社交恐惧症的核心情感就是羞耻感。他们害怕的对象主要是社交场合和人接触,他们在公共场合把注意力过于放在周围的环境上,对外界的刺激非常敏感,总觉得别人对自己的一言一行非常关注,总担心自己会出现错误而被别人嘲笑,总处于一种莫名的心理压力之下。社交恐惧症常常会导致口吃、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甚至兴奋性晕厥等并发症,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状态。

社交恐惧症发病年龄大约在12岁前开始发病,我国青少年发病年龄大致晚1年左右,特别是一些害羞或特别孤僻的孩子,应当及早发现和诊治。

克服考试综合征

年年升学考试,年年总有一些考生,平时成绩不错,但是一上考场,头脑一片空白,思维反应迟钝。原来背熟的知识顿然想不起来了,一旦考试结束,紧张情绪松弛,头脑中的知识,又顿然跳了出来,真是后悔莫及。这种“上场昏”现象在生理学上称为“怯场反应”,临床上称为考试综合征。

学生不可避免地要经常参加形形色色的考试。每个学生都明白,考试是检查学习效果的一块试金石。大多数学生在考试时,尤其在期终或升学考试时,心情难免有点紧张,但并不影响他们水平的临场发挥,甚至可以说,轻度紧张意味着神经内分泌功能的总动员,有助于临场“竞技水平”的发挥。但少数学生可因过度情绪紧张而呈现焦虑,从而影响考试时临场发挥。明显的焦虑表现为心情紧张、恐惧、提心吊胆、头晕、心悸、运动不安、出汗、肢端震颤、尿频、尿急,等等。

考试综合症是学生参加考试的大敌,必须加以克服。可以采取以下这些方法来克服:

1.对考试保持一颗平常心

考试综合症多由于对考试结果过分关注和担忧,因此给自己心理造成巨大的压力。所以要以平常心对待考试,将考试看成一次普通的作业,并非不重视,而是从容不迫地应对这种紧张的智力活动。

2.要有充足的信心和勇气

应相信自己通过平时的努力,考试所考内容皆为自己平时所学,考试中一定能发挥自己的最高水平。

3.愉快想象法

可以想象,自己在考试中已经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通过这种想象来消除紧张心理。学生也可以回忆一件令自己十分愉快的往事,使自己超脱考场的紧张气氛。

4.先易后难回答问题

遇到难题,若一时想不出某试题的答案,思维僵化时,可转移注意力,跳过难题,着手做另一个比较容易的问题,然后再回过头来,做这道试题。

5.不要把考试的失败看得太重

在观念上,有必要调整一下看待问题的角度,建立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具体地说,就是善于肯定自己,不以一次成败论英雄,使自己对失败能有一个宽容的态度。

6.有意识地让情绪放松下来

微闭双眼,身体坐正,全身放松,有意识地使呼吸减慢,慢吸慢呼,用腹式呼吸的方法,让“思想”随着气流上下。这样,情绪就会很快平静下来,紧张也会随之解除。

7.多方面地看待自己

在自己内心当中,真正相信自己是重要的、有价值的、值得尊重的,必须有意识地建立起多维的、稳定的、内在的自信“支撑点”,如丰富的生活情趣,真挚的友情,各种业余特长,强健的体魄,优秀的心理素质,而不要把自己的自尊心单一地建立在学业的成败上。

8.注重劳逸结合

人的大脑需要有张有弛,学习应讲究高效率,而不是磨时间,打疲劳战。一旦发现自己学习效果欠佳时,最好到外面去活动身体,这是保证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同时要保证充足的睡眠。生理学的研究证明,睡眠是消除脑力劳动所造成的疲劳和恢复精力的最好方法,因此,在考试前夕,要注意用脑卫生,不要把自己搞得精疲力竭。只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才能使你的大脑清醒、敏捷,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成长小贴士 考试综合症的主要病因

1.心理压力过大

由于家长和老师对考生的期望值过高,或考生对自己的要求过高,超过了考生力所能及的程度,以致使考生心理压力过大。过度的紧张激动,在大脑皮层形成一个惰性兴奋灶,达到一定强度时,通过负诱导作用,抑制了周围的神经活动,引起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出现相关的系列症状。例如使保持知识相关连的大脑皮层相关部位出现抑制,导致知识障碍。

2.心理素质太差

一些考生平素性格内向,拘谨。碰到问题,总是怕字当头,自卑感重,往往低估自己的能力和知识水平,总是担心自己会考不好,信心不足。另一些考生平时缺乏充分准备,惯于猜考题,存在侥幸心理,一旦开卷后发现猜错题乱立即心慌意乱而怯场。

不让猜疑滋生蔓延

猜疑心理产生的缘由是“自我安全感的缺乏”,即是由于个人缺乏自信及对他人缺乏信任而造成。青少年正处于从儿童向成年过渡的关键时期,自我意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对自我的评价还需依赖于他人。因而,他们特别期望得到他人的赞赏,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再加上缺少生活阅历,内心波动较大,常会对身外的事物抱有不信任的态度。为此,产生一些猜疑的心理体验是正常现象,不必过分担心,重要的是如何克服它,不使它蔓延滋生,以免造成更大的伤害。对此,不妨从以下这些方面入手:

1.在怀疑别人之前先要冷静思考

当发现自己开始怀疑别人时,应当立即寻找产生怀疑的原因,在没有形成思维之前,引进正反两个方面的信息。现实生活中许多猜疑,戳穿了是很可笑的,但在戳穿之前,由于猜疑者的头脑被封闭性思路所主宰,却会觉得他的猜疑顺理成章。此时,冷静思考显然是十分必要的。

2.拥有开阔的心胸

“心底无私天地宽”,对于别人的议论,你如果抱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心态,正确而心平气和地对待别人善意或恶意的批评,不在乎别人指指点点,自然也就不会产生那些毫无意义的猜疑了。

3.培养自信心

每个人都应当看到自己的长处,培养起自信心,相信自己会与周围处理好人际关系,会给别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这样,当我们充满信心地进行工作和生活时,就不用担心自己的行为,也不会随便怀疑别人是否会挑剔、为难自己了。与他人产生误会,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在一些生活细节上不必斤斤计较,可以糊涂些,这样就可以避免自己烦恼。如果觉得别人怀疑自己,应当安慰自己不必为别人的闲言碎语所纠缠,不要在意别人的议论,这样不仅解脱了自己,而且还取得了一次小小的精神胜利,产生的怀疑自然就烟消云散了。

4.及时宣泄心理压力

利用或创造某种情景,以某种为他人接受的方式进行某种适度活动,从而将压抑的情绪疏通、宣泄出来,以减轻或消除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平衡。通常,个人的消极情绪无法排除,抑郁于心往往会胡思乱想,为此适度的疏泄对消除猜疑心理极有好处。疏泄情绪的方法很多,如聊天、记日记或体育活动等都是较好的办法。同时,注意不要出现如毁物、自残等消极的疏泄。

5.解除误会

如果误会得不到尽快的解除,就会发展为猜疑;猜疑不能及时解除,就可能导致不幸。所以如果可能的话,最好同你“怀疑”的对象开诚布公地谈一谈,以便弄清真相,解除误会。猜疑者生疑之后,冷静地思索是很重要的,但冷静思索后如果疑惑依然存在,那就该通过适当方式,同被疑者进行推心置腹的交心。

成长小贴士 猜疑心理产生的影响因素

1.个性心理特点

一般来说,具有抑郁型气质的孩子比较郁闷、爱猜疑,他们行为孤僻,多愁善感,情感体验深刻但很少外露,善于觉察别人不易觉察的细节。

2.辨别是非的能力

即是非观念模糊容易产生多疑,辨别是非能力强则不易多疑。

3.对外界的刺激感觉灵敏

这只是一个人具有普遍性特点的性格特点。它有助于自我保护,防御伤害。但过于敏感,就属于一种不良个性了。在生理上,这类人的神经系统活动类型属于弱而灵活型,天生感情脆弱,疑虑重重,多忧思,经不起强烈刺激和猛烈打击,微小的刺激就会引起紧张的反应。

4.家庭的影响

父母任何一方具有多疑的特点,或父母对子女经常持不信任的态度,都可导致青少年形成猜疑的性格。

5.消极的自我防御

他们过去曾经因为轻信别人而受过骗,为防止再次上当受骗或再受到挫折,总是对他们心存戒备,不再轻易相信任何人,并常常把他人往坏处想,结果渐渐形成了“猜疑”的性格。

控制和调节不良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