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你要说“没有机会”、“父母不让”、“没时间”等。试着跟父母、老师说明原因,让他们认识到厌倦的严重性之后,就会有一定的自由时间了。你可以听听音乐,在优美的乐曲声巾,放松自己,随着音乐的节拍一呼一吸,充分休息,将一切的不快暂放一边。你也可以打打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甚至篮球都可以,每击一下,打出你心中的怨气,当你汗流满面的时候,一定轻松不少,如果再睡一觉,那么厌倦离你就远了。参加之前也许你因为厌倦,会说:“这个活动又有什么意思呢?玩完之后不还得那样生活吗?”建议你这样的时候也要参加活动,因为在活动中你会体会快乐,活动结束你会得出“生活并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过程”的结论。
成长小贴士 为什么厌倦学习
1.个人自身的因素
有的学生缺乏学习的内在动机,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的意义不明确,缺乏意志力和克服困难的毅力,这种学生比较容易表现出厌学倾向。比如,有些初中生看不到求学的出路,认为上学也无用,最高理想就是混完三年,拿个毕业证。
2.因厌其师而倦其道
一些教师在急于求成、恨铁不成钢的心理支配下,对学生说了些过头的话,做出了某些过激的行为,从而引起学生的反感。学生因为对老师的反感而讨厌上老师的课,极力回避与老师的接触,最终发展到对某一科目的厌学。
3.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学习自觉性低,基础差,学习上缺乏自信心;又不能持之以恒;并且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不知道该怎样去学习,都是导致学生学习成绩跟不上的原因。
4.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
如果家庭缺乏文化氛围、家长认为读书无用,孩子比较容易表现出厌学倾向。家长与孩子关系紧张也可能导致厌学。尤其对于青少年而言,逆反心理特别强,如果反感家长,就可能会反感家长期望他去做的每一件事情,包括读书,以此作为对家长的报复。家庭生活环境的急剧变化也可能使孩子厌学,比如出现了经济实力无法应付的突发事件。家庭成员关系不和也可能导致厌学。
5.人际交往问题
有些学生由于性格的原因,在人际交往方面较差,不能正常的与同学进行交往。经常与同学之间产生矛盾,又不能很好的处理,最后导致同学们都不喜欢与他交往,缺乏同龄伙伴的关心。从而感到在学校没意思,因此产生了厌学心理。
疏导和调适逆反的心理
青春期是指从童年向成年过渡的人生关键时期。青春期不仅身体增长快,而且人体各器官的发育逐渐趋向成熟,随着青春期生理的变化,青少年的心理也同时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其中逆反心理在青春期的孩子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强烈的逆反性、对抗性对孩子的心理发育、日常学习和生活都是有害的,如果任其发展,将有可能造成孩子的心理缺陷,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将来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因此,认清逆反心理的实质,帮助孩子克服逆反心理,对家长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1.不要对孩子抱有成见
家长不能一看到孩子有独立的意识便极力压制,家长反应越强烈越过分,孩子就越会坚持己见。
2.以友相待并尊重孩子的自主权
家长与孩子的相处中,要和他们建立起朋友式的友谊关系,尊重他们应有的自主权与隐私权;遇事多与他们商量,倾听他们的意见,并通过积极地引导,转化他们不成熟与片面的认识。
3.把握重要问题
不要对孩子的每个细节都指手画脚,这只能使孩子反感。
4.建立统一战线
孩子有时会喜欢两位家长中的一位。一位父亲也许会为女儿的亲密行为而“硬”不起心肠,并允许她享有母亲所反对的“特权”。同样,当父亲要为某件事而斥责儿子时,母亲也许会为儿子辩护。对孩子的不同态度会导致家长之间的冲突。因此,在处理孩子的某个问题时,家长之间应该多商量,决定在哪些方面互相让步,然后,一起向孩子透露家长的决定。
5.引导孩子正确接纳自己和自己的变化
对待青少年的逆反,家长必须认真分析、冷静对待。由于青少年的心理发育特征,产生逆反是正常现象,家长不必大惊小怪,也不要束手无策,更不能强制压迫。而应冷静下来,认真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符合他们的性格和承受力等心理特点,他们提出的异议到底有没有道理。要静下心来,平等地与孩子谈心,允许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他们一起分析问题,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同时在日常教育中应努力采取符合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教育方式,主动消除和避免青少年的逆反发生。
对于孩子来说,以上方法可以和父母进行沟通,试着让父母帮助自己疏导和调适逆反心理。
成长小贴士 逆反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
逆反心理并非一种异常现象。它是由于父辈与子辈之间价值观的不一致而产生的正常的心理过程。孩子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主要缘于四个原因:
1.对立心理
人与人之间一旦持有否定的态度,也会对他的观点、行为持否定态度。比如老师对后进孩子总是批评,后进孩子就可能对老师说的话都听不进去而产生逆反情绪。
2.偏激心理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社会阅历浅、知识面还相当缺乏,看问题过于简单,甚至相当片面,往往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却为此沾沾自喜。
3.独立意识
独立意识强,表现欲望高,喜欢标新立异,遇事总是想发表独特的见解,做出异乎寻常的举动,以期引起别人的注意,显示其独立的个性。
4.好奇心理
心理学家认为,当某事物被禁止时,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尤其是在只作出禁止而又不作出任何解释的情况下,浓厚的神秘色彩更易引起人们的猜测。那些“青少年不宜”的影视广告就是利用青少年的好奇心理,从而达到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去观看的目的。
§§§第四节
战胜羞怯心理
青少年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愈来愈受到重视。但相当大一部分在校内外交际中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羞怯这种心理障碍。不仅影响现在的交际,甚至会影响到今后寻找理想的职业。因此,克服差怯心理是十分重要的。
下面一些方法可供借鉴:
1.了解自己产生羞怯的原因
了解是战胜自己的前提。青少年产生羞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先天的智力、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因素所引起的,但主要还是由客观因素造成的,如自幼家教的方式,个人学习生活的经历,与同学交往的程度,受教师教育的影响等等。青少年应剖析自己、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真正找到形成自己羞怯心理障碍的原因,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加以克服,持之以恒地坚持,必能收到成效。
2.抛弃一切顾虑
要大胆前行,不要过多计较别人的评论。许多害羞的人在行动前过于追求完美,担心失败,害怕别人的否定性评论,这样的自我否定和自我暗示肯定会影响能力的发挥。结果越担心、害怕,失败的可能越大
3.建立自信心
要看到自己的力量,不要只看到自己的短处。否定自己是对潜力的扼杀,是能力发挥的障碍。虽然我们不能盲目乐观,但起码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发现了自己的闪光点,在以后的交往中就可以扬长避短。要鼓起勇气,敢于迈出第一步。万事开头难,害羞者迈出第一步后,伴随着从未有过的成功体验和对自己的重新评价,便会开始相信自己的能力。如果有第二次、第三次的成功,害羞者就会对自己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自我肯定模式,害羞心理就会悄无声息地消失。
4.讲究谈话的技巧
在连续讲话中不要担忧中间会有停顿,因为停顿一会儿是谈话中的正常现象。在谈话中,当你感觉脸红时,不要试图用某种动作掩饰它,这样反而会使你的脸更红,进一步增加了你的羞怯心理。想到羞怯并不等于失败,这只是由于精神紧张,并非是不能应付社交活动。
5.善于运用面部表情的作用
人际交往的仪容、仪表、仪态,最具魅力的是微笑。微笑是友善的表示,自信的象征。当你第一次进入陌生的社交场合时,总不免感到羞怯,这时只有微笑才能使你摆脱窘境,从容自如地与人进行交往。所以青少年要善于运用微笑,依靠微笑缩短你与他人之间的感情距离,有时很多不愉快的事情都会在你的微笑中结束。因此,我们要避免愁眉不展,它会给人一种不友善的感觉。微笑是通过眼神表露的。当你与他人交谈时;眼睛要尽量看着对方,表示你对对方的礼貌和注意,使对方对你产生信赖感,加速彼此间心灵沟通的进程,同时也减少了你羞怯的感觉。
6.增强体质
户外锻炼是增强神经系统的最有效办法。性格内向、气质为黏液质或抑郁质的人,神经系统比较脆弱,容易兴奋,一点小事就会闹得脸上红一阵、白一阵。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了体质,过度的神经反应就会得到缓和,害羞程度就会自然而然地减轻。
7.学会克制自己的忧虑情绪
凡事尽可能往好的方面想,多看积极的一面。平时注意培养自己的良好情绪和情感,相信大多数人是以信任和诚恳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不要把自己置于不信任和不真诚的假定环境中,那样,对别人就总怀有某种戒备心理,自己偶有闪失,或者并无闪失,也生怕别人看破似的,这样自己就会惶惶然,更加重羞怯心理。
成长小贴士 学会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
青少年不能只限于同个别要好的同学交往,在狭小的交际圈内活动,而要训练与不同性格、不同气质、不同年龄的人打交道。学会向平时见面交谈不多的人如其他年级的同学、老师和领导问好,在集会或聚会时要善于利用间隙时机与周围的人攀谈,养成良好的交际习惯,逐渐消除羞怯心理。
摆脱孤独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