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密码
28653200000011

第11章 水“几于道”的密码

《老子》在第8章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合于道体的人,好比水,水是善利万物却又最不会与物相争的。它乐于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卑下地方,所以最接近“道”。

人乐与卑下的人相处,心境十分沉静,交友真诚相爱,言语信实可靠,为政国泰民安,行事必能尽其所长,举动必能适其会,这是因为他不争,所以才无错失。)

1.天德之象

庄子在《刻意》中说:

形体劳苦不休息就会疲惫,精力耗用不停止就会疲劳,疲劳导致精力的枯蝎。如同水一样,水不混杂就清澈,不扰动就平静,但是如果闭塞它而不让它流动的话,就不能清澈了。这种平静随着自然运行的现象,便是天德之象。

老子观井

老子观于井,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庄子在《德亮符》又说:

没有一样东西比水还要平坦,必定要用水做法则。静止的水,外无水波,内里透明。人心也是如此,如果内心能保待平静,便不会被外物所动摇。

2.水是有佛性的

南怀瑾在《老子他说》中写道:

明奘法师从壶中倒水时,非常小心。他说,苏轼诗云“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水是有佛性的。

上善若水,所以观察水性,同样可以引领我们体会生活禅。

水具备菩萨的慈心,荡涤污浊而不怨,滋润万物而不争。流动的水,在诉说无常之法;静止的水,展示博大与镇定。一滴水,称为滴水:如果这滴水回到大海中,虽然无法找到它,却让人领略了大海。如同一个人的觉悟,叫佛性;当他的智慧融入整个法界时,让人感受的,是整个法界性。

赵州的水像赵州禅师一样,智慧,澄明,清凉。

品茗时,我端起了这只盛茶的小杯子。

杯子当中的空,用来盛茶水,因为空,才有用。杯子是用泥土为原料,烧制而成的。无论社会如何进步,瓷器始终存在。

我说,佛法上讲,世间一切存在,都在成住坏空中。这只杯子,它的产生已经注定了它终将粉碎。任何一只杯子,都难以逃脱这一结局。使用时,一定要小心呵护,不要失手。

明奘法师说,世间易碎的,不仅仅是一只杯子。

前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老居士诵赵州禅师的诗偈:

平生用不尽,

拂子时时竖;

万语与千言,

不外吃茶去。

但是,我们在此禅悟之后,才谈得上来去品味“几于道”。

3.接近道的修为

“几于道”的几字,并非说若水的德性,便合于道了。他只是拿水与物不争的善性一面,来说明它几乎近于道的修为而已。佛说“大海不容死尸”,这就是说明水性至南怀瑾说:“张子房的自求封以‘留’等等,都是效法‘居善地’的道理。”图为传说中的黄石公授书给张良。张良是汉代汉高祖刘邦的谋士。洁,从表面看,虽能藏垢纳污,其实它的本质,水净沙明,晶莹透剔,毕竟是至净至刚,而不为外物所污染。孔子观水,却以它“逝者如斯夫”的前进,来说明虽是不断地过去,却具有永恒的“不舍昼夜”的勇迈古今的精神。我们若从儒、佛、道三家的圣哲来看水的赞语,也正好看出儒家的精进利生,道家的谦下养生,佛家的圣净无生三面古镜,可以自照自明人生的趋向,应当何去何从;或在某一时间,某一地位如何应用一面宝鉴以自照、自知、自处。

但在《老子》本章讲修水观的水道,除了特别提出它与物无争,谦下自处之外,又一再强调地说,一个人的行为如果能做到如水一样,善于自处而甘居下地,“居善地”;心境养到像水一样。善于容纳百川的深沉渊默,“心善渊”;行为修到同水一样助长万物的生命,“与善仁”;说话学到如潮水一样准则有信,“言善信”;立身处世作到像水一样持平正衡,“正善治”;担当作事像水一样调剂融和,“事善能”;把握机会,及时而动,做到同水一样随着动荡的趋势而动荡,跟着静止的状况而安详澄止,“动善时”;再配合最基本的原则,与物无争,与世不争,那便是永无过患而安然处顺,犹如天地之道的似乎至私而起无私的妙用了。

老子讲了这一连串人生哲学的行为大准则,如果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就是完整完善,这实在太难了。除了历史上所标榜的尧、舜以外,几乎难得有一完人。不过,能有一项的美德,也就可以树立典范而垂千古了。我们来不及细数历史的古今人物,但从平常熟悉的偶忆中,顺便来说,由周太王的居邠,到周文王的以百里兴;老子自已的一生,始终以周守藏史的卑职自处;吴太伯的让国避地;张子房的自求封于“留”等等,都是效法“居善地”的道理。

其余也有不少的圣君名臣,宽厚优容,做到“心善渊”的榜样。诸葛亮的三顾出山,终至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以说是“与善仁,言善信”的楷模。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政,君臣上下,大体都有“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的精神。

4.“水”的哲学

老子言“水”“几于道”,主要针对领导者而言,如果作为下属臣僚也以“水”居之“道”之,则恐怕为领导者“所恶”。这是老子不为人知的密码。

在东汉史上,有一段水的有名故事,那便是尚书仆射郑崇对汉哀帝质问“门庭如市”的对话。郑崇当时理直气壮地对答说:“臣门如市,臣心如水。”因此而成为千古的名言,常被直道以事人主的大臣们所引用。那真是水的妙语。但可惜郑崇的“臣心如水”,结果也难免死在昏君哀帝的手里,水也应为他呜咽兴悲了!其实,这是“水”的哲学之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