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密码
28653200000047

第47章 附录一:楼观派与全真教

1.楼观派传人

楼观派的开创人是东周时函谷关的关令尹喜,传说尹喜在此修道,结草为楼,以观星望气,故名为楼观。后老子两行途经楼观,尹喜见紫气东来,扫地相迎,老子见尹喜根器不凡,便授以道术,并在楼观讲述《道德经》,后尹喜在楼观得道仙去,影响渐大,徒众渐多。

西晋时,关中道人粱谌来到楼观,跟郑法师学道,很有成就;后来,梁谌托言太上老君派尹喜的后代尹轨来楼观,授其《楼观先师传》一册和符篆论文一套,教他炼气隐形之法和水石还丹术。梁谌得道后,隐入终南山,后经他的弟子等几代人的努力传道,到北魏初,楼观派初具规模。

尹喜迎老子图

此图形象地描绘了老子西行出关时,尹喜迎接老子的情景,也就是在这个地方,后来成为楼观派的发祥地。楼观派尊奉的主要经典是老子的《道德经》,由于他们认为老子和尹喜出关后化胡成佛,所以他们编写了《老子化胡经》、《老子西升经》、《老子开天经》等经典,并广泛传布。老子“化胡成佛”学说认为,老子西行后,在印度创立了佛教,老子本人因是太上老君的化身,所以在他创建佛教的过程中,又以释迦牟尼的化身出现,正是由于佛教在本质上是由中国人老子创建的,所以能在中国广泛流传。这个说法后来成为南北朝和唐朝道佛争论的重点。

北魏楼观派兴起后,受到太武帝的支持,重修楼观,收藏经书,使楼观派得到很大的发展;北魏末年,以终南山为中心,包括京城长安及华山在内的广大区域内,修建了许多楼观派的宫观,培养了许多著名的道师,这些道师著书立说,四出传道,促进了楼观派在各地的发展。

尹真人

尹真人即尹喜,又称‘文始先生’,‘关尹子’,在道教中的神位较高。庄子将其与老子并称为‘博大真人’。元顺帝年间,加封文始尹真人为‘无上太初博文文始真君’。隋唐时,楼观派道土用楼观台的粮草支持李渊起兵,还编造了许多有利于李家的宗教谶言,李渊称帝后,对楼观派特别青睐,为楼观派拨款赐地,改建楼观并赐名“宗圣宫”,并大力扶持其发展。后来,李渊还亲临楼观祭祀老子,使楼观成为全国道教的中心,楼观派呈鼎盛状态。

庄子说:“古代的道术有这么一派:以天地之本为精微,以外物为粗略,以有储为不足;心灵恬淡清静而无为。”关尹(即关吏尹喜)和老聃(即老子)听到这种风尚,非常喜欢,于是创立学派;以柔和荏弱、谦虚卑下的态度为外表,以常无、常有为内在的实体。

关尹说:“假如没有自己的主见,仅随物的本性而表露自己,那么其动时就会流水般地自然,静止时便像明镜一样地晶莹,感应时又会像回声般迅速:恍惚时像虚无,寂静时若清水;和外物相同时便又趋于和谐;但是一旦存着妄有之心,反将有所错失;它从不超出众人之前,而常跟随在众人之后。”

老聃也说:“自己虽有才能,却处于没有才能的地位,这样才能像天下的壑谷一样可包容万物。知道光荣,却不和人争光荣,甘心居于耻辱的地位,这样才能像万物归附的大谷。”“众人都争光,自己独居后。”“宁受天下人的诟辱。”“众人都求实际,我独守虚无”,“因为知足不储藏,可以常有余,这才是真的富足啊!”

立身行身,徐缓而不多事;深信无为,讥笑智巧;人们都力求多福,惟有他委曲求全,他说:“只要能免于祸害就好了。”他以精深为道德的根本,以节俭为行为的纲领,并说:“坚强就遭到毁坏。锋锐就会受到挫折。待人宽厚就不会有所损伤。”

2.王重阳全真教教义

楼观派至元代时,并入了全真教全真教以老子《道德经》为主要教义,教父是王重阳。王重阳有七个弟子,史称全真七子。全真七子是中国道教重要支派。全真教开山祖师王重阳的七个弟子,分别指马钰、谭处端、刘处玄、王处一、邱处机、郝大通和孙不二七人。他们各有所长,分别继承了王重阳的各种绝技,是全真道的骨干。

王重阳著有全真教《立教》,具体内容如下:

全真七子

(1)住庵

凡出家者,先须投庵。庵者,舍也,一身依倚。身有依倚,心渐得安,气神和畅,人真道矣。凡有动作,不可过劳,过劳则损气;不可不动,不动则气血凝滞。须要动静得其中,然后可以守常安分。以是住庵法。

(2)云游

凡游历之道有二:一者,看山水明秀、花木之红翠,或玩州府之繁华,或赏寺观之楼阁,或寻朋友以纵意,或为衣食而留心。如此之人,虽行万里之途,劳形费力,遍览天下之景,心乱气衰,此乃虚云游之人。二者,参寻性命,求问妙玄,登螺险之高山,访明师之不倦,渡喧轰之远水,问道无厌。若一句相投,便有圆光内发,了生死之大事,作全真之丈夫。如此之人,乃真云游也。

王重阳

全真七子教父王重阳《立教十五论》王重阳是金代著名道士。他主张三教平等.三教合一。曾说:“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全真教以道教《道德经》、佛教《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和儒家的《孝经》为必修经典。

(3)学书

学书之道,不可寻文而乱日,当宜采意以合心,舍书探意采理,舍理采趣,采得趣则可以收之人心,久久精诚,自然心光洋溢,智神踊跃,无所不通,无所不解。若到此,则可以收养,不可驰骋耳,恐失于性命。若不穷书之本意,只欲记多念广,人前谈说,夸讶才俊,无益于修行,有伤于神气,虽多看书,与道何益?既得书意,可深藏之。

(4)论合药

药者,乃山川之秀气,草木之精华。一温一寒,可补可泄;一厚一薄,可表可托。肯精学者,活人之性命。若盲医者,损人之形体。学道之人,不可不通。若不通者,无以助道。不可执著,则有损于阴功。外贪财货,内费修真不足,今生招愆,切忌来生之报。吾门高弟,仔细参详。

(5)论盖造

茅庵草舍,须要遮形。露宿野眠,触犯日月。苟或雕梁峻宇,亦非上士之作为;大殿高堂,岂是道人之活计。斫伐树木,断地脉之津液;化道货财,取人家之血脉。只修外功,不修内行,如画饼充饥,积雪为粮,虚劳众力,到了成空。有志之人,早当觅身中宝殿。体外朱楼,不解修完,看看倒塌。聪明君子,细细察详。

(6)论合道伴

道人合伴,本欲疾病相扶,你死我埋,我死你埋。然先择人,而后合伴。不可先合伴,而后择人。不可相恋,相恋则系其心。不可不恋,不恋则情相离。恋与不恋,得其中道可矣。

有三合三不合:明心,有慧,有志,此合也;不明著外境,无智慧,性愚浊,无志气,干打哄,此三不合也。立身之本在丛林,全凭心志,不可顺人情,不可取相貌,唯择高明者是上法也。

(7)论打坐

凡打坐者,非言形体端然,瞑目合眼,此是假坐也。真坐者,须要十二时辰,住行坐卧,一切动静中间,心如泰山,不动不摇。把断四门,眼、耳、口、鼻,不令外景人内。但有丝毫动静思念,即不名静坐。如能此者。虽身处于尘世,名已列于仙位。不须远参他人,便是身内贤圣。百年功满,脱壳登真,一粒丹成,神游八表。

(8)论降心

凡论心之道,若常湛然,其心不动,昏昏默默,不见万物,冥冥杳杳,不内不外,无丝毫念想,此是定心,不可降也。若随境生心,颠颠倒倒,寻头觅尾,此名乱心也,速当剪除,不可纵放,败坏道德,损失性命。住行坐卧常勤降,闻见知觉为病患矣。

(9)论炼性

理性如调琴,弦紧则有断,慢则不应,紧慢得巾,琴可调矣。则又如铸剑,钢多则折,锡多则卷,钢锡得中,则剑可矣。调炼性者,体此二法,则自妙也。论匹配五气五气聚于中宫,三元攒于顶上。青龙喷赤雾,白虎吐乌烟,万神罗列,百脉流冲,丹砂晃朗,铅汞凝澄。身且寄向人间,神已游于天上。

(10)论混性命

性者,神也;命者,气也。性若见命,如禽得风,飘飘轻举,省力易成。《阴符经》云:禽之制在气,是也。修真之士,不町不参,不可泄漏于下士,恐有神明降责。性命是修行之根本谨紧锻炼矣。

(11)论圣道

人圣之道,须是苦志多年,积功累行,高明之士,贤达之流,方可人圣之道也。身居一室之中,性满乾坤,普天圣众,默默护持,无极仙君,冥冥同绕,名集紫府,位列仙阶。形且寄于尘中,心已明于物外矣。

(12)论超三界

欲界、色界、五色界,此乃三界也。心忘虑念,即超欲界;心忘诸境,即超色界;不著空见,即超五色界。离此三界,神居仙圣之乡,性在玉清之境矣。

(13)论养身之法

法身者,无形之相也。不空不有,无后无前,不下不高,非短非长。用则无所不通,藏之则昏默无迹。若得此道,正可养之。养之多则功多,养之少则功少。不可愿归,不可恋世,去住自然矣。

(14)论离凡世

离凡世者,非身离也,言心地也。身如藕根,心似莲花,根在泥而花在虚空矣。得道之人身在凡而心在圣境矣。今之人欲永不死而离凡世者,大愚,不达道理也。

3.全真七子老大马丹阳夫妇的性命双修

马丹阳是全真教七子老大,他主张性命双修。马丹阳继承全真教主王重阳的思想,在王重阳教规的基础上,提出了《丹阳真人十劝》:

是善。养气全神,常起慈悲,暗积功行,不求人知,惟望天察。

(1)不得犯国法。

(2)见教门人须当先作礼,一切男女如同父母,以至六道轮回,皆父母也。

(3)断酒色财气,是非人我。

(4)除忧愁思虑,攀缘爱念,如有一念才起,速当拔之;十二时中,常搜己过,稍觉偏颇,即汉改正。

马钰

马钰(1123-1183),亦称马丹阳。山东宁海(今山东牟平)人。金大定七年(1167),皈依王重阳出家。为“北七真”之一。马丹阳继承重阳性命双修理论,以清静无为而定全真修炼风貌.著有《神光璨》、《洞玄金玉集》等。

(5)遇宠若惊,不得诈作好人,受人供养。

(6)戒无明业火,常行忍辱,以恩复仇,与万物无私。

(7)慎言语,节饮食,薄滋味,弃荣华,绝憎爱。

(8)不得学奇怪事,常行本分,只要吃化为生,莫惹纤毫尘劳。

(9)居庵不过三间。道伴不过三人:如有疾病。各相扶持。尔死我埋,我死尔嬋,或有见不到处,递相指教,不得生异心。

(10)不得起胜心,常行方便,损己利他。虽居暗室,如对圣贤,清贫柔弱,恭顺于人,随缘度日,绝尽贪嗔,逍遥自在,志在修行,始终如一,慎勿怠惰。心清无为是真,意净无恶马丹阳的妻子孙不二(1119-1182)原名孙富春,是全真七子中惟一的女性,全真教清静派的创立者。据说她的母亲曾梦见7只仙鹤在院庭中翩翩起舞,其中一只飞入腹中从而怀孕生下了她。

孙不二是宁海豪族孙忠翊的小女儿,自幼温柔贤淑、聪明伶俐,甚懂礼法,对儒家经典、诸子百家之说多有涉猎,写得一手好字,能即兴吟诗赋词,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才女。传说,孙忠翊上昆嵛山拜访道士李无梦,李无梦当时正在为几次炼丹不成感到烦恼,梦中曾有神仙对他说:“如有仙人降临则丹可成。”孙、李二人正在丹炉前说话,忽见马钰与一伙朋友有说有笑路过于此,李无梦见了,称赞马钰说:“身体堂堂面圆耳长,眉秀目俊,鼻直口方,一副神仙的模样啊!”马钰走后不久,仙丹果然就炼出来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后来孙忠翊主动到马家提亲,将孙不二嫁与马钰为妻,俩口子相敬如宾,婚后生有3子:庭珍、庭瑞和庭圭。

全真七子之孙不二王重阳到宁海传道,就住在马钰家,马钰专门将南院建的庵堂让出供其修炼传道。夫妻俩对王重阳十分敬重,想拜他为师,加人道教。不过按照王重阳立下的道规,凡人全真道者,必须做到不娶妻室,不茹荤腥。因此王重阳利用闭门修炼的时机,以送芋、梨给马钰为由,暗示夫妇二人早日跳出家庭的樊笼,断绝夫妻恩爱的枷锁。他还画了一幅骷髅图送给孙不二夫妇,题诗云:“堪笑人人忧里愁,我今须画一骷髅,生前只会贪冤业,不到如斯不肯休。”马钰见诗,深受启发,一纸休书与孙不二断绝了夫妻关系,一门心思追随王重阳修炼。孙不二则因儿女拖累还有些犹豫。二年后,孙不二安顿好儿女,也毅然随王重阳出家,王重阳则写诗称赞她:“分梨十化是前年,天与佳期本自然,为甚当初不出离,原来只待结金莲。”遂赐法名“不二”,道号“清静散人”。其时孙不二51岁。

听到王重阳去世的消息后,孙不二决定赶至陕西为师父送行以尽师徒之礼。一个女人家,千里迢迢,穿云度月,卧冰眠霜,确实不容易。当孙不二历尽千辛万苦来到陕西时,面容苍老瘦削已如八十老妇,别人都认不出她来了。大定十五(1175)年夏,孙不二在长安城赵蓬莱家中见到马钰。昔日的恩爱夫妻,为了传播全真道,不得不忍痛分离,天各一方。如今谈起这些年来所经受的种种磨难,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别离时,马钰填了一阙《炼丹砂词》鼓励她坚定修炼的决心:“奉报富春姑,休要随予,而今非妇亦非夫,各自修完真面目,脱兔三途。炼气莫教粗,上下宽舒,绵绵似有,却如无,个里灵童调引动,得赴仙都。”后来孙不二来到洛阳,结庐修炼,创立了全真道的清静派,前来拜她为师的弟子不少。

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腊月二十九,孙不二沐浴更衣端坐,向弟子要来文房四宝,将纸铺在面前,不假思索,提笔作词《卜算子》一首:“握固披云候,水火频交媾,万道霞光海底生,一撞三关透。仙乐频频奏,常饮醍醐酒,妙药都来顷刻间,九转丹砂就。”她搁下笔对弟子说:“我要追随祖师去了,你们要好好修炼,不可有一时懈怠。”说完盘腿端坐而化。

孙不二仙逝时,马钰在海宁,一日忽闻仙乐悠悠,彩霞满天,孙不二站立彩云之上,面带微笑对着他说:“我先到蓬莱仙岛去了。”说完,乘着彩云慢慢向东飘逝而去。马钰知道孙不二已经先于自己修炼成仙,心里十分高兴,一边唱着《醉仙令》,一边手舞足蹈。弟子见了,问师父何以高兴至此?马钰说:“这可不是一般的喜事,因为孙仙姑今天成仙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