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肺炎的来临引起了全球的巨大恐慌,它再次表明病毒传染病这种经常暗下毒手的恐怖杀手是不会销声匿迹的,只要一有机会,它们就会再次兴风作浪,荼毒生灵。事实上,全球每年死于病毒传染病的人不计其数,下面就让我们来再次认识一下这群潜在的杀手,这群人类的共敌。
鼠疫是鼠疫杆菌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人们又称其为黑死病。在人类历史上,黑死病以其危害惨烈给人类造成巨大灾难。鼠疫是最典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病原体广泛寄居于鼠类及旱獭等野生啮齿动物体内,由带菌跳蚤叮咬引起,主要类型有腺鼠疫、肺鼠疫及败血症型鼠疫。患者最终因严重呼吸困难和缺氧造成皮肤出血坏死,皮肤呈紫黑色,故有黑死病之称。在鼠疫暴发流行期间,人和鼠大量死亡,尸陈街巷,惨相绝伦,令见者恐惧,谈鼠色变。在人类历史上,古今中外,都有大量的诗文和绘画,描述鼠疫大流行时期的恐怖景象。
鼠疫流行范围广,危害性大,被世界各国列入烈性传染病。鼠疫在全世界曾发生三次大规模的流行。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文献记载的鼠疫流行发生在东罗马帝国。东罗马建都于君士坦丁堡,因此又称拜占庭帝国,因其版图横跨欧亚非三洲,因而造成了这次鼠疫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此次鼠疫大流行大约发生在公元6世纪查士丁尼统治时期。根据目击者的描述,在瘟疫传播的高峰期,君士坦丁堡每天有5000~10000人染病死亡,总死亡人数在20万人以上,这场致命的瘟疫几乎摧毁了整个君士坦丁堡。鼠疫从君士坦丁堡出发,后来逐渐传播到西欧,此后又在地中海地区飘泊肆虐了200年之久。人们把这次起源于公元542年的鼠疫称为“查士丁尼鼠疫”,“查士丁尼鼠疫”神经质的流行使欧洲南部1/5的人口丧命,此后五六十年间里又有几次反复流行,估计总死亡人数达1亿。
鼠疫第二次大规模流行开始于14世纪20年代,一般认为这次鼠疫起源于中亚细亚戈壁,10年之内它就蔓延到中国的中原地区,并在此后的几百年间频繁爆发。1384年,处于传染高峰的世界大城市之一的开罗,每天的死亡人数超过了7000人。到1394年,整个中东地区有1/3的人口死于鼠疫,其中城市人口有1/2死亡。1346年,鼠疫传播到克里米亚半岛。1348年1月,鼠疫侵袭威尼斯和热那亚两个港口城市,以后蔓延至整个意大利,佛罗伦萨受灾最严重,城里95000人死掉了55000人。1348年底,英格兰南部也受到侵害。1349年,从爱尔、挪威到维也纳的广大地区都变成了鼠疫流行区。有人估计,1347~1350年,仅在欧洲就有2000万人死于鼠疫,但疫区还在不断扩大,又延及到德国北部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后来于1352年传到俄罗斯西部。1350~1400年间,欧洲人的寿命从30岁缩短到仅仅20岁。到16世纪末,欧洲每10年就发生一次流行鼠疫高峰。整个16世纪和17世纪,鼠疫仍是威胁欧洲人生命的头号元凶,至少有2500万人死亡。当然,在这段时间内的军事行动的诸多事件,如伊斯兰的扩张、十字军东征、奥斯曼帝国的军事行动以及莫卧尔人的征服等等都助长了鼠疫的传播。1664~1665年,伦敦再次发生鼠疫大流行,鼠疫就是在这次流行中被命名为“黑死病”的。这次伦敦鼠疫直到全市发生了特大火灾后才得以平息,而这次世界性的鼠疫第二次大流行,到1800年左右才停止。
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的40年间,出现了第三次世界性的鼠疫大流行。这次鼠疫流行的传播速度之快、传播范围之广,大大地超过了前两次。这次鼠疫大流行被认为来自中国云南省。
中国最初并没有鼠疫,中国的鼠疫约在公元2世纪左右由印度传入,在宋元时期和明末都曾有较大的流行。师道南的《死鼠行》不仅较逼真地描述了这次发生在云南的疫情,还第一次将发疫与死鼠联系起来,此后医家们遂把以往称为痒子病、耗子病、核子瘟等病名统称鼠疫。吴学存于光绪十七年所撰《鼠疫治法》是最早的防治鼠疫的专著。清代金武祥在他的《粟香随笔》中记述了在1890年初起于安南,后延及我国广西、广东廉州府和雷州府的疫情;描述了1894年广东鼠疫,病死者数以万计及居民防鼠和用药治疗的情况。1895年的《博医会报》曾详细记载了1844年我国鼠疫的流行经过,这也是第一次用鼠疫病名报道的疫情。
1894年始于我国云南的鼠疫,在云南流行了一段时间之后传入广州、贵州、香港、福州、厦门等地,死亡达10万多人。1911~1920年,我国北方又有从俄国传入东北三省的鼠疫,虽然在不久后疫情得到了控制,但已造成6万余人的死亡。我国南方的鼠疫又迅速蔓延到印度,19世纪末20世纪初又从印度出发波及到欧洲和非洲,在10年期间就传到77个港口的60多个国家,死亡达1000万人以上。这次世界性的鼠疫大流行,到20世纪30年代才得以终止。
今天世界上的防疫措施不断完善,但在部分地区仍有鼠疫流行。在20世纪70年代鼠疫出现了流行高峰,1974年全球共发现2756例疫情,其中越南占1592例。20世纪90年代以后,鼠疫的发病地区主要为亚洲、非洲及美洲。1944年东西半球同时发生严重流行,其中印度苏拉特邦的爆发最为显著,共693例。近年世界每年报告的病例在2000例以上。我国自1960年以后,每年仅发生1~10例左右,惟1995年有12例,1996年有98例。中国卫生调查证实,中国鼠疫疫源地分布在17个省、216个县。1985年的鼠疫由青海、西藏扩展到云南、内蒙古、新疆、甘肃共6个省区。这些数据提示我们,虽然鼠疫已经没有过去那样猖狂,但它仍在威胁我们,仍是应当重点防范的烈性传染病。
人类总是在不断地遇到困难,然后又不断地战胜困难,在战胜困难的过程中,我们总会得到一种或者几种宝贵的经验。在欧洲中世纪鼠疫大流行期间,人类发明了隔离检疫制度。
14世纪后半期及15世纪,欧洲多次受到黑死病的袭击,意大利的一些港口首当其冲,在瘟疫流行的环境下,人们不断建立防疫意识。在米兰鼠疫流行期间,教堂内的人与外部隔离而未患鼠疫,米兰大主教因此提出了隔离方法,当时隔离的时间由30日延长至40日,这个制度也被用于船只到达港口后全体船员被隔离与监视的期限。与此相应的,在港口特别设置了港务监督——“健康监督人”的官员,这些都与商业利益有直接关联。后来在城市里出现了“城市医生”的专职防疫人员,医生在疫病流行时,身着长袖长衫,戴上仅露眼部的长鼻面罩,头顶大沿礼帽,手持教鞭在街上行走,用“黑马车”在全城收捡尸体,这种措施也被许多欧洲国家采用。与隔离检疫相应的,欧洲许多大城市颁布了防止传染病传染和播散的法规,其中以伦敦、巴黎、纽伦堡的条例最为著名。在控制人间鼠疫的同时,人类开始注意到基础卫生设施的建设,如城市应保证优质的饮水和完善的下水道,并提出以灭鼠来抑制鼠间鼠疫。这些隔离检疫制度都是从欧洲中世纪开始沿用至今的卫生体制。
19世纪80年代以后,一些国家相继成立了卫生研究机构,如1885年在柏林、罗马和巴黎成立了卫生研究所,1891年成立了利斯特研究所,这些研究所广泛开展了卫生学实验研究。1894年,法国细菌学家耶尔森和日本学者北里柴三朗在香港鼠疫流行期间发现了鼠疫杆菌,又称耶尔森氏菌。现在从流行病学和病理学研究得知,鼠疫是自然疫源性疾病,疾病的病源被认为是沿中印边界的喜马拉雅山边沿地区的黑鼠。鼠疫一般先流行于鼠类及其他啮齿动物之间,之后借助鼠蚤叮咬而传给人,从而造成人间鼠疫。
鼠疫的潜伏期2~7天,临床多表现为腺鼠疫型、肺鼠疫型、败血症型和轻型。腺鼠疫以淋巴结肿大为特点,即中医所称的核子瘟,其主要传播方式是鼠—蚤—人。腺鼠疫可蔓延至肺部转为肺鼠疫,也可因肺部经呼吸道感染而发生原发性鼠疫,其传播方式是人—人,因为肺鼠疫以呼吸困难和缺氧所致皮肤青紫为典型表现,故又称黑死病。败血症鼠疫最为凶险,如不立即抢救,可于数小时或2~3日内死亡,不过败血症鼠疫也有轻微的,这多见于流行初期或末期以及曾接受预防接种者,这种症者的表现是局部淋巴结肿大。
鼠疫诊断主要依靠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症状和细菌学检查确诊。在中世纪欧洲,其治疗除依靠宗教忏悔和隔离外,治疗药物主要是佛罗伦萨医生提供的蛇肉,这种蛇肉是含100多种成分配制的“解毒药”,实践证明这种“解毒剂”无济于事。20世纪40年代,鼠疫主要用磺胺类药物和美兰治疗,不过自从链霉素问世以后一直是鼠疫的首选药物,其后研制出的四环素、氯霉素也有较好的效果,联合用药效果更佳。目前疫苗仅用于疫区人群,进入疫区者除施以物理防护,如戴口罩、穿防护服外,可口服四环素和注射链霉素加以预防。
中国关于疫情防治的情况文献方面记述甚早,如明代徐树丕的《识小录》、吴震方的《花村谈往》中已较详细描述病情、疫情。在清代乾隆时,学者洪亮吉的《北江诗话》和其后的俞曲园之《俞曲园随笔》、光绪时李日谦的《药言随笔》等书,均从鼠致疫论说病源。清代开始有研究鼠疫专书,如吴学存的《鼠疫治法》、罗汝兰的《鼠疫汇编》和吴崇宣的《鼠疫约编》等。
在鼠疫的预防方面,为应对1910年东北三省发生的鼠疫蔓延,清政府设立了“京师防疫事务局”,并在山海关设立检验所,进行海口检疫,又在奉天设“万国鼠疫研究会”,1911年又在哈尔滨建立“鼠疫研究所”,在这两个机构中,中医学家伍连德博士任研究会会长和研究所所长。伍连德在东北三省鼠情的控制上采取了控制交通、隔离疫区、火化尸体、建立医院收治等有效的防治措施,使这场震惊中外的瘟疫很快得到控制。清政府为表彰伍连德博士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内就扑灭鼠疫大流行的功绩,授予他陆军蓝翎军衔及医科进士,伍连德被医学界称为“鼠疫斗士”。1911年4月清政府在奉天召开由中、英、美、法、德、俄、日、意等11个国家医学专家参加的万国鼠疫研究会议,这是中国举办的第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伍连德博士当选为大会主席。
鼠疫流行的预防,促进了我国疾病控制体系的建设。早在清同治六年,清政府就在海关实行了海港检疫。民国十八年以后,又先后在上海、广州设立海港检疫管理处。鉴于民国六年绥远、陕西两省流行鼠疫,死亡达16000人,国民政府于民国八年成立中央防疫处,隶属于内务部。后来民国政府卫生部成立,中央防疫处转而隶属于卫生部,中央防疫处主管全国卫生防疫事宜。对于传染病的预防,早在民国五年,内务部即颁布《传染病预防条例》,鼠疫被列入9种急性传染病。民国十七年,又颁布了该条例的《实施细则》,明确规定了鼠疫的消毒隔离日数为7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即将“预防为主”定为我国卫生工作方针之一,1951年制定了《传染病管理条例草案》,在1956年召开了“全国鼠疫防治专业会议”,会议本身就体现了对预防鼠疫的重视。1989年2月21日,又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在上述几个法规中,鼠疫都被列入甲类头号法定传染病。建国50多年来,鼠疫被控制的事实表明我国在预防传染病方面成就是卓越的。目前,我国人间鼠疫已被控制,但这并不能排除鼠疫对我们的威胁,其挑战也将无休无止。我们决不应该放松警惕,要依靠先进的技术,以创新精神不断提升鼠疫的防治水平。
19世纪最主要的瘟疫是霍乱,但很少有人想到,它之所以在那个世纪越出孟加拉国境游遍全球,其实与同时代的工业革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霍乱在孟加拉是历史悠久的地方疾病,它有时也会走出家门,到印度其他地区或是邻近国家扮演一次流行病的角色,但当19世纪几件新鲜事物进入人们的生活以后,霍乱首次发现世界各地为它大开方便之门。这些新鲜事物就是:轮船、火车以及卫生条件恶劣、人们挤在一起谋生的新兴的工业城市。
1817年,霍乱的第一次广泛流行是从孟加拉的疾病流行区开始,向东通过船只由东南亚传播到东部的中国,向西由一支登陆的英国军队带到阿拉伯,又从那里渗透到西部的埃及,并经波斯传播到叙利亚、安纳托利亚以及里海沿岸。第二次广泛流行开始于1824年,这次流行不仅覆盖了第一次流行时的大部分地区,而且还进一步深入传播到俄罗斯。当时的俄罗斯正在进行一连串的战争,不间歇的调兵遣将给了霍乱弧菌很多搭乘顺风车的机会,它从俄罗斯南方向西穿过欧洲大陆,直抵波罗的海。1831年霍乱已经乘船进入英国,然后于1832年越过大西洋席卷北美洲,在1833年传入加勒比海和拉丁美洲地区。霍乱第三次大流行开始于1839年,当时霍乱伴随着英国军队进入阿富汗,1840年进入中国,然后从中国又传播到波斯和中亚地区,接着它轻车熟路地沿着原来的线路进入阿拉伯和欧洲,1848年越过大西洋流行于南北美洲。
在19世纪50年代,霍乱继续肆虐,这是一次新的传染病还是第三次流行的继续,到现在还存在着争论,但是,无论情况是什么样,到1854年,东西半球都已被这个来势凶猛的瘟疫所淹没。欧洲历史最悠久的王朝——哈布斯堡王朝也就在这场大瘟疫以及同时代的社会大变动打击之下,颓然倾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