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些炼金家一直想要点石成金(即用人工方法制造金银),他们一直在寻找一种方法可以通过某种手段把铜、铅、锡、铁等贱金属转变为金、银等贵金属。像希腊的炼金家就把铜、铅、锡、铁熔化成一种合金,然后把它放入多硫化钙溶液中浸泡。于是,在合金表面便形成了一层硫化锡,它的颜色酷似黄金(现在,金黄色的硫化锡被称为金粉,可用做古建筑等的金色涂料)。这样,炼金家们便主观地认为“黄金”已经炼成了。实际上,这种仅从物质表面颜色而不是从本质来判断物质变化的方法,是自欺欺人。他们从未真正达到过“点石成金”的目的。
虔诚的炼丹家和炼金家的目的虽然没有达到,但是他们辛勤的劳动并没有完全白费。他们应该算是第一批专心致志地探索化学科学奥秘的“化学家”。他们长年累月置身在被毒气、烟尘笼罩的简陋的“化学实验室”中,为化学学科的建立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甚至总结出一些化学反应的规律。例如葛洪从炼丹实践中提出:“丹砂(硫化汞)烧之成水银,积变(把硫和水银二者放在一起)又还成(变成)丹砂。”这是一种化学变化规律的总结,即“物质之间可以用人工的方法互相转变”。
炼丹家和炼金家夜以继日地在做这些最原始的化学实验,必定需要大批实验器具,于是,他们发明了蒸馏器、熔化炉、加热锅、烧杯及过滤装置等。他们还根据当时的需要,制造出很多化学药剂、有用的合金或治病的药,其中很多都是今天常用的酸、碱和盐。为了把试验的方法和经过记录下来,他们还创造了许多技术名词,写下了许多著作。正是这些理论、化学实验方法、化学仪器以及炼丹、炼金著作,开挖了化学这门学科的先河。
早期的炼金术者大约产生于公元1~5世纪。西方炼金家们认为金属都是活的有机体,会逐渐发展成为十全十美的黄金。这种发展可人工加以促进,或者仿造。所采取的手段就是把黄金的形式或者灵魂隔离开来,使其转入贱金属;这样贱金属就会具有黄金的形式或特征。金属的灵魂或形式被看作是一种灵气,主要是表现在金属的颜色上。因此贱金属的表面镀上金银就被当作是炼金术者所促成的转化。
炼金术者所采用的一个相当普遍的方法是把四种贱金属铜、锡、铅、铁熔合,获得一种类似合金的物质。然后使这种合金表面变白,这样就赋给它一种银的灵气或者形式。接着再给它加进一点金子作为种籽或发酵剂使全部合金变为黄金。最后再加一道手续,或者把表面一层的贱金属蚀刻掉,留下一个黄金的表面,或者用硫磺水把合金泡过,使它看上去有点像青铜那样,这样转变就完成了。
而另一种为早期炼金家们加以广泛传播的思想,是一种更为原始的观念,即金属是两性生殖的产物,金属本身就有雌雄之分。这种观念在伊斯兰教和中古炼金术里的地位比较重要。
自公元12世纪起,基督教盛行的西方社会开始翻译阿拉伯和希腊著作,其中也包括了炼金术文献。希腊炼金术对欧洲的影响远不及经过了系统化的阿拉伯炼金术所产生的影响。炼制黄金是欧洲炼金术的主要目标。欧洲学者根据伊斯兰炼金术的理论,进行了大量实验。虽然不可能成功,但却为化学的发展与出现积累了大量知识。
早在公元前2世纪,即中国的西汉时期,中国就开始与西部的中亚、伊朗有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到了唐代,这种交流达到了新的阶段。当时的来往是沿着陆上的“丝绸之路”和海路进行的。唐帝国和阿拉伯帝国是东西相对应的,这就构成了当时世界文化的两大中心。中国与阿拉伯之间,使节、商人、游客互相来往,开展了频繁的贸易活动。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炼丹术和造纸术、医药学、天文学等一起传到了阿拉伯,并与希腊的炼金术相结合,构成阿拉伯学术中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
由于当时密切的文化交流,我们可以看到阿拉伯的炼金术其实与中国的炼金术有许多相似之处。除了炼制设备相似外,所用药物也大概相同。中国炼金所用药物主要是硫、汞、丹砂、硝石、雄磺等,而阿拉伯炼金术用的也是这一些。阿拉伯人还把许多炼丹术药物的名称前都冠以中国二字。如硝石,他们称为“中国雪”。阿拉伯的炼金术士同中国的炼丹术士一样,一般都长于医术。当然也有些不同,中国的炼丹术士追求的是制造长生不老之药。而阿拉伯炼金术士追求的是制造黄金,发财致富;但又不仅仅是追求黄金,还具有相当浓厚的学术气息,因而在此过程中作出了不少重大的化学发现。
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阿拉伯当时比较著名的一些炼金术士。阿拉伯早期有名的炼金术士比尔·伊木·海扬(公元721—815年),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医生,主要著作有《物质大典》《七十书》《炉火术》《东方水银》等。在这些书里,他指出金属可互相转换,他把水银称作重女,说她能起死回生,又能将铜、铁、铅等变成黄金。他最早应用蒸馏方法制出硝酸、硫酸,并将硝酸和盐酸混合制成王水。据说他还制造过碳酸铅,从硫化物中提取过砷和锑。他十分重视动手实验,并且说:“谁不做研究和实验,则他就一事无成……术士们感到高兴的不应该是因为有了大批材料,而仅仅是因为得到了完善的实验方法。”
其后阿拉伯著名炼金术士、医生拉泽(公元860—933年),在研究炼金术方面有很大的发展。他把已知的物质分为植物性的、动物性的、矿物性的和衍生物。又把矿物性物质再分为挥发性精英、金属体、岩石、矾土、硼砂和盐。使用的仪器有用风籍、坩埚、勺子、铁剪子、烧杯、蒸馏器、沙浴、水浴、漏斗、焙烧炉和天平等。后期的阿拉伯炼金术士、医生阿维纳森(公元980—1037年),其阿拉伯姓名有“中国之子”的含义,以表明他对中国炼丹家们的崇敬。他的著作甚丰,其代表作为《医典》。在《医典》中作者提出了对矿物、金属形成和金属成分的看法。他把无机矿物分为石、可熔物、硫和盐四大类。按照他的见解,石是生于水,再受干素的作用而生成的,明矾和硇砂是含有土和火的盐,金属是由硫、汞及决定金属本性的杂质所组成。阿维森纳否定金属可以相互转化。他说,炼金家能够得到的只是金属的合金,或能使金属带有贵金属的颜色。他的《医典》,后来译成拉丁文及其他欧洲文字,长期在欧洲传播着,影响较为深远。
伊斯兰的炼金术则体现了一种关于本质的哲学思想,它与古希腊赫尔墨斯的哲学和中国的炼金术,以及关于矿物和金属转变成金的特殊原理都有密切的关系。在伊斯兰教历史上,穆斯林学者们对炼金术的效能争论不休。正统的宗教学者大多反对炼金术,而多数自然学科的学者,尽管他们也不大相信一般金属能变成黄金,却接受了炼金术的基本观点。著名的伊斯兰医学家伊本·西那在他的《治疗书》中关于金属构成的学说,便是以炼金术的理论为基础。
伊斯兰最早的炼金术士应该算是倭麦亚王子哈立德·伊本·叶基德。公元8世纪初,炼金术甚为流行,其代表人物是贾比尔·伊本·哈扬。他的著作《七十本书》和《平衡书》,被视为伊斯兰炼金术的基础理论著作,是用阿拉伯文写成的关于炼金术最重要的文献。而穆斯林医生兼炼金术拉齐被誉为将炼金术发展为古代化学的奠基人。
位于埃及尼罗河入海口的亚历山大城,是个繁华的城市,有很多民族杂居在一起。西方的炼金术,就在公元一世纪的时候起源于此。
埃及人的冶金技术很发达(比中国都早),这也成为炼金术产生的基本条件。不过埃及工匠们都很实际,虽然也会偷偷往黄金里掺点黄铜,以次充好,赚点不义之财,但还没有直接把黄铜变成黄金的妄想。希腊人在与埃及人的交往中发现了这一点,再加上希腊人的哲学思想中原本就有关于金属转变为黄金的理论,于是,炼金术产生了,只是单纯的想把普通金属变为黄金。
在西方社会,炼金术的基本思想源于亚里士多德的“四元素说”(地水火风),各种元素之间可以相互转换,不完善的金属(铜、铁)终究会转变为完善的金属(金),而炼金术就是要让这个转变的过程加速。
顺便说一句,这个“四元素学说”在西方相当有基础,很多传说都是用这个学说来解释世界的组成的,《炼金术士玛丽》中的物品也是按照这个来分类的。
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过,这个亚历山大城是个多民族杂居的地方,当然不仅仅是埃及人和希腊人在做炼金术士,各个民族的人都在拿出他们的神话来为炼金术尽一份力。
于是炼金之前先得祭天求神,念咒驱鬼,还要符合神秘的仪式,总之是玄之又玄,一个不注意就会失败。其实呢,那时候炼金的基本方法就是把普通金属混合熔炼,得到黑色合金,再加入水银让它转白,再用硫化钙溶液让它变黄,再洗干净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