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七字经趣谈老北京
28688200000013

第13章 京都(京城)(3)

这座古桥,与许多精美的古建筑一样,亦是相当讲究左右对称的。这座古桥,其南北各有一座牌坊,南日积翠,北日堆云,相对称着这座古桥。不仅如此,这座古桥的南北,还各有一对石狮子相对称着。所以永安寺落成之前,这座古桥名曰为“堆云积翠桥”。

先有“堆云积翠桥”,当永安寺落成后,随之更名“堆云积翠”为“永安桥”了。

这座古桥,其北面的一对石狮,是为了以示对称桥而设置的:“永安寺”门前,是不讲究设置古狮子的,因为“永安寺”为清代时的一座喇嘛寺庙。

所以,就出现了有人误认为桥北的石狮子,是属“永安寺”门前的守门石狮子了。因此,随之又出现了一种怪说:其时间大体是在那“左”的年代里,有人撰文说北京北海公园“永安寺”门前的守门石狮子格外不同,它不是面朝外,而是面朝里,特别自私自利。

那么今日北海公园里的“永安寺”和“永安桥”其基本情形究竟怎样呢?

对此,《今日北京》一书里作了如下介绍,现将其转引如下:

永安寺在北海公园琼岛南面。为清代喇嘛寺庙。清顺治八年(1651年)建,基址包括明代仁智、介福、延和三大殿及金代广寒殿遗址。初名白塔寺,乾隆八年(1743年)重修,更今名。寺门内为五问法轮殿。殿后拾级而上,东有引胜亭,亭后有昆仑石;西有涤霭亭,亭后有岳云石。由涤霭亭后再拾级而上,左右各一方亭,东为云依,西为意远。正中为正觉殿,殿后为普安殿。普安殿前,东有宗镜殿,西为圣果殿,殿后为善因殿。再后即山巅白塔。今保存完好。

永安桥,原名为堆云积翠桥、太液桥、白石桥,俗称大桥。在北海公园永安寺前,是连接白塔山和北海南岸的通道。元代始建白石断桥,长200余尺,中架木板,便于龙舟过往,称白石桥。明代在桥的南北两端各建一座四柱三楼式彩色木牌坊,北叫堆云,南称积翠,故名堆云积翠桥,亦称太液桥。清雍正年重修白塔时,也翻修石桥,始成今日的形式。三孔券式,长82米,曲尺形桥面铺条石。桥身两侧的栏板、望柱,雕刻精美。堆云积翠两牌坊前各有一对石狮,雕工精细,姿态雄伟。今保存完好。

北海公园造园“装景”

今北海造园装景,其重点在白塔山。

白塔山东西南北,其四面都有装景。

其南面装景重点,主要殿有法轮殿。

正觉殿及普安殿,点缀性亭子较多。

白塔山西面装景,阅古楼两层楼宇。

三希堂法帖石刻,入楼壁刻板珍藏。

白塔山北面装景,未离开楼阁廊亭。

例如有临水游亭,漪澜堂点缀装景。

白塔山东面装景,有画廊有交翠庭。

智珠殿三楹东向,供的是文殊佛像。

开始,从北海公园里造园“装景”先说起。

北海公园里“装景”其重点在白塔山。从造园“装景”艺术的角度上看,北海公园里的造园“装景”其重点主要集中表现在白塔山上,为什么?因为其“山四面皆有景”(《日下旧闻考》)。

有关白塔山的基本情况,古籍《日下旧闻考》里有记载,为了方便阅读和欣赏,这里将其转引出来:

京都于唐为范阳,于北宋为燕山,辽始称京。金元明因之。虽城郭宫市建置沿革时或不同,而答阳都会居天下之上游,俯寰中之北拱,诚万载不易之金汤也。宫殿屏度则日景山,西苑作镇则日白塔山。白塔山者,金之琼华岛也。北平图经载辽时名曰瑶屿,或即其地。元至元时改为万岁山,或曰万寿山,至明时则互称之,或又谓之大山子。本朝日白塔山者,以顺治年间建白塔于山顶。然考燕京而咏八景者,无不日琼岛春阴,故予于辛末年题碣山左,亦仍其旧,所为数典不忘之意耳。山四面皆有景,惜春明梦余录及日下旧闻所载广寒仁智之殿,玉虹金露之亭,其方隅曲折未能尽高下窈窕之致,使人一览若身步其地而目规其概。盖地既博而境既幽,且禁苑森严,外人或偶一窥视,或得之传闻,其不能规之切而记之详也亦宜。兹特界为四面,面各有记,如柳宗元之钴鉧、石城诸作,俾因文问景者若亲历其间,赏鼎一脔,足知全味云尔。

说起园林“装景”当然亦包括北海公园在内,都离不开宫殿、佛寺、楼阁以及各种亭子等相配合,相点缀。

北海公园白塔山南面的“装景”《日下旧闻考·御制塔山南面记》里指出:当人们跨过“永安桥”(或曰“堆云积翠桥”),“过堆云坊即永安寺,殿日法轮。”

“永安寺”为北海公园白塔山南面重点“装景”的建筑群体。其原因和历史演变的情形分不开。《北京名园趣谈》一书里作了如下记载:

永安寺是顺治八年,在明代仁智、介福、延和三大殿的旧址上建成的。顺治笃信佛教,他特别崇敬西藏喇嘛诺门汗,依照诺门汗的建议,在广寒殿及三大殿旧址上建庙立塔,初名白塔寺,1743年,乾隆重修时改名永安寺。从山脚下拾级而上,寺院层层,主要殿宇有法轮殿、正觉殿、普安殿,以及配殿、廊殿、钟鼓楼等。

白塔山南面的装景,以“永安寺”为主,形成了一建筑群体,使白塔山南面的景观显得格外壮观。《日下旧闻考》里指出:观赏完“永安寺”的法轮殿,其“殿后石磴拾级而升,得.稍平道”,其左右则又出现了“装景”,点缀性的两个亭子,即“左右二亭”,日引胜,日涤霭。

不仅如此,此地方还出现了装景点缀性的另一种景观,就是“复因追叠石中,仍拾级左右各为洞,玲珑窈窕,刻峭嶊崣,各极其致,盖即所谓移艮嶽者也。”

穿洞而上,即在装景点缀性的洞之上,点缀上了两座亭子,以及佛殿等。这正如《日下旧闻考》里记载的:“穿洞而上,适与拾级而上者平。洞之上,左右各有亭覆之,日云依,日意远。”其“平处为佛殿,前日正觉,后日普安。两厢各有殿,东日圣果,西日宗镜。”例如《日下旧闻考·国朝宫室》里云:

云依,意远亭下各有石洞,其东洞有额日楞迦窟。普安殿内恭悬皇上御书额日慧根圆相,又日如如不动。联曰:真谛总涵华海露;慈光长仰德山云。又曰:心镜朗悬空色相;智灯长满烛人天。

普安殿前东为宗镜殿,西为圣果殿,殿后石磴层跻为善因殿。

看来,白塔山南面,装景点缀性的亭子比较多,左一亭右一亭“自永寺墙之左,缘山而升,为振芳亭,再升为慧日亭,又南,穹碑二。”(《日下旧闻考·国朝宫室》)

其实,振芳亭和慧日亭,这二亭,特别是慧日亭,则还有“慧日碑”。对此,《日下旧闻考·国朝宫室》里亦有记载:

(臣等谨按)慧日亭碑,一为顺治八年建塔恭纪文,一为雍正十一年重修恭纪文,今皆附录卷内。

不仅如此,“其寺墙之西,亦缘山而登,半山有亭、匾日蓬壶挹胜,再登则为悦心殿。偶临塔山……其后为庆霄楼,每逢腊日奉皇太后观冰嬉之所也。”《日下旧文考》

悦心殿中有宝座和古玩陈设,院内置铜鼎、铜缸、铜鹤、铜鹿、铜凤、铜龙等物。清代从乾隆皇帝开始,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等游赏北海时,都在悦心殿召见大臣,办理政事。每年数九寒天,清代的帝王们差不多个个都曾来悦心殿观赏太液池中的冰嬉。

据《日下旧闻考·国朝宫室》里记载,“悦心殿”有联、有额、有御制悦心殿作、有御制悦心殿诗、御制腊日悦心殿侍皇太后膳的诗韵。

庆霄楼在悦心殿后。庆霄楼是乾隆皇帝用“庆霄”二字作楼名的,以此示意楼宇高峨,可冲霄汉。乾隆帝还亲笔颂诗云:“琼岛层楼号庆霄、开诏茆亦近天霄;银花火树从无赏,燕贴鹤幡近可招。”

对“庆霄楼”前后左右,其周围装景点缀性的建筑《日下旧闻考·国朝宫室》里还作了补充性的记载:

庆霄楼南向上下各七楹,额日云木含秀。联曰:得水之情,盆鱼有乐;领山之趣,拳石皆奇。又曰:廷赏亭台皆入画;向阳景物又从新。静憩轩联曰:悦性适因静;会心何必假。又曰:暇当绨几身聊憩;景入纱疏意与存。自永安寺门至此为塔山南面之景。

乾隆二十五年御制庆霄楼即目诗:

堵波高矗杰楼横,伊字当前三点成。

霄是眼华由景庆,月如心印任亏盈。

且迟慧草缘阶茁,正喜唐花映座荣。

绣户悬灯从未赏,常年辜负此称名。

庆霄楼之西有延廊,环抱山石间,筑室其中,为一房山。由房内南间石岩蟠旋而下,为蟠青室。《日下旧闻考》记载:

一房山联曰:好山一窗足;佳景四时宜。又曰:翠霏峯四面;青罨户千螺。

白塔山西面怎样装景?其装景建筑有哪些?这里将《日下旧闻考·国朝宫室》里的原文转引如下:

室之有高下,犹山之有曲折,水之有波澜。故水无波澜不致清,山无曲折不致灵,室无高下不致情。然室不能自为高下,故因山以构室者,其趣恒佳。庆霄楼既据山之高,楼西缘廊而降有二道,其一向南不数武为一房山,盖房中覆湖石成山云。历磴以下为蟠青室,廻廊环其外。缘廊北降,达山之西,凭廊向南,俯睇有深渊。东则山之西脚,而山半腰有亭日揖山,乃从悦心殿西角门而出者。其下峭壁插入,混然靓然,若龙湫之有神物也。波与太液通,石桥锁其口。桥之南,步堤东转,可通悦心殿及永安寺前。桥之北则琳光殿前,为山西总路矣。又其一转而北,有亭焉,日妙矍云峯,历石磴而下则水精域。其下有古井,古井向有记,辟诸家记载谓引金水河转机运对之非,及辇土压胜之谬。凡山之阴、山之麓所为屈注飞流,线溪亩池,皆绠汲此井以成其势。水精域之下为甘露殿,又下为琳光殿。则就平路,为山西之路。转而北为阅古楼,楼壁砌三希堂法帖碑版,攀梯而登,与地平。稍北则亩鉴室,窗临清池,即凿山溪引古井之水也。阅古楼后楹平临山溪,石桥驾其上。度桥有小石亭,深柱皆泐诗。过亭,岈崱屴,径祗容人,摄齐而上,出岩墙门,与庆霄楼后门相望,而山西之景略华。

下面将“御制塔山西面记”里提到的装景点缀性建筑阅古楼介绍一下。

阅古楼这一装景点缀性的建筑,其位置在白塔山西坡山脚下,是两层楼宇,上下各25间,其特征是:左右环抱,呈半月形。阅古楼其楼上存放着乾隆年间摹刻的《三希堂法帖》,是中国著名的书法艺术石刻珍品。

1747年乾隆皇帝将三王墨迹,以及魏晋以来的名家墨迹编辑成册,定名为《三希堂法帖》三十二卷,并下谕旨,命人分刻在495块石板上,又将刻板嵌入阅古楼墙壁。可以说,阅古楼石刻,是我国历代书法的重要汇编。其刻术非常精巧,其刀锋非常清晰,成为书法艺术中的瑰宝。

对白塔山西面装景点缀性的景观——阅古楼,《日下旧闻考·国朝宫室》里,亦还作了补充性的记载,例如:

阅古楼额为皇上御题,乾隆丁卯岁以内府所藏魏晋以下名人墨迹钩摹勒石,御定为三希堂法帖三十二卷,既成,嵌石楼壁中。楼后层有额日翠涌虹流。

不仅如此《日下旧闻考·国朝宫室》里还记载:

乾隆十九年御制阅古楼诗,三希堂法帖石刻既成,作延楼于琼华岛之西麓,嵌石壁间,用期贞固。因名曰阅古,而系以诗:

宝笈三希萃法珍,好公天下寿贞珉。

楼飞四面开屏障,神聚千秋作主宾。

不杂赢刘誇博广,畧存魏晋要精真。

游丝灯影参无契,大块文章沆瀣津。

白塔山北面的装景,亦没有离开楼、阁、廊、亭、堂相配合。这里先将临水游廊和漪澜堂说一说。

临水游廊

白塔山北面的装景,其特征为:白塔山北坡,其山脚且临湖环山,其装景成为一组呈半圆形整体建筑群。据说,是乾隆皇帝下谕旨,仿照金山江天寺而进行修建的。沿湖岸以漪澜堂为中心,营建了一套60间延楼和60间临水游廊,东起倚晴楼,西止分凉阁,非常美丽,宛如一条彩带。当游人漫步其廊间,随着游廊的忽直忽折、忽开忽合,白塔山及北海的不同美丽的画面,层出不穷,很自然就映入了人们的眼帘。

漪澜堂白塔山北面的这一“装景”性的建筑,昔日是帝后们登舟泛湖的码头。据说,乾隆皇帝常在这里垂钩,并将其钓得的鱼,送到后堂烹食。据说参与修建圆明园的西洋画家郎世宁、将友仁等,亦常被皇帝召到漪澜堂赐宴。后来,据说一些达官重臣们,也常常找出各种借口,在漪澜堂设私宴。

对白塔山北面“装景”点缀性的建筑——漪澜堂《日下旧闻孝·国朝官室》里,亦还作了这样补充性的记载:

漪澜堂居琼岛北麓,规制略仿金山,五楹北向,堂后左右有过山石洞。堂内联曰:萝径因幽偏得趣;云峯含润独超群。西暖阁联曰:四面波光动襟袖;三山烟霭护壶洲。堂后檐额曰秀写蓬瀛。阅古楼岩墙门出转东则邀山亭。又东北则酣古堂,三楹西向。倚石为洞,循洞而东,有屋三楹,前宇后楼额日写妙石室。联曰:石缝若无路;松巢别有天。

……

乾隆二十四年御制漪澜堂诗:

春冰未泮湖,春气已昭苏。

仙木吉祥御,绮屏瑞霭扶。

获金不殊地,浮玉宛成图。

比似新丰市,胡宽底藉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