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城著名的老字号
老北京其外罗城,老字号亦有不少。
同仁堂和瑞蚨祥,步瀛斋及张一元。
然而最著名的是,都一处北京烤鸭。
全中国名震天下,又驰名于全世界。
老北京的“外城”,其前门大街上确实有不少老字号,如同仁堂、瑞蚨祥、步瀛斋、张一元等等。但是,其中最突出、最典型、最著名的,则应该是属于“都一处”和“北京烤鸭”。
北京烤鸭从生活饮食的历史文化来看,我国出现人们喜欢的风味食品烤鸭,时间比较早。但是,一开始它并不叫烤鸭,而是名为“炙鸭”,或曰“烧鸭”。古时候,不论是“炙”还是“烧”,皆属于生活饮食中烹饪法的一种。这种烹饪法,从我国历史上来看,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如古典名作《诗经·小雅·瓠叶》里记载:“有兔斯首,燔之炙之。”
“炙鸭”或者名为“烧鸭”是两种不同的说法。前者,早在南北朝时就已经出现了;后者,则出现比较晚,出现在明清以前的元代时。对这两种不同的说法,《北京导游》一书里,作了这样的记载:“烧鸭历史:早在南北朝时,《食珍录》中已有炙鸭的记载。元代的《饮膳要》中有了烧鸭的说法。”“元杂剧《看钱奴买冤家债主》、明小说《金瓶梅》均载烧鸭子,烧鸭为市售美食。”(《北京传统文化便览》)这些,皆为今日烤鸭的前身。
北京出现烧鸭,究竟是在何时呢?有两说:一说是出现在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另一说,则是出现在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而这两说,不论是哪一说,都有其共同的特点,就是那时候经营的烤鸭,据传,都是由南京(金陵)传过来的焖炉烤制法。当时在北京经营的烤鸭,并不是名为“北京烤鸭”,而是叫做“南炉鸭”。不仅如此,烤鸭店的店名,亦不是名为“北京烤鸭店”,而是叫做“老便宜坊烤鸭店”(最老的老字号),其最早店址在今宣武门外的米市胡同。对此,在《北京传统文化便览》一书里亦作了这样的记载:
明代烤鸭馆“老便宜坊”创建于京师(指北京)。《朝市丛》载:“烧鸭子:便宜坊,在米市胡同北口路南。”《都门锁记》:“席中必以全鸭为主菜,著名便宜坊……尤以挂炉烧鸭为长。”清代烤鸭亦为中秋应节佳品。《帝京岁时纪胜》:“中秋桂饼之外,则……南炉鸭”。故宫《五台照常膳底档》:“乾隆二十六年三月初五日至十七日13天中,乾隆皇帝吃烤鸭8次。”
那么,为什么取名叫做“老便宜坊烤鸭店”呢?“老便宜”这三个字,不言而喻,其意主要是为吸引顾客。那么,为什么还要挂上个“坊”字呢?其意是指“烧鸭店”,亦是属于当时社会上的以手工业为主从事劳动生产的一种作坊。当然手工业作坊亦有很多。如唐宋时的手工业作坊,其名目繁多,有铜坊、糖坊、纸坊、毯坊、糕作坊、锦绫坊、金银作、漆作等等。然而有趣的是:老北京时,不仅有“便宜坊烤鸭店”,而且还有“老妈作坊”,又称“老妈店”,系专营介绍女佣人的地方。那时,生活中,人们一说“便宜坊”,就知道这种店是专门经营风味食品烤鸭的。
有关“便宜坊”,《回忆旧北京》一书里记载:
便宜坊也创设于乾隆年间,比“都一处”要晚不少年。20世纪30年代,骡马市米市胡同和鲜鱼口内都有便宜坊。后者是老店的伙友开的,在鲜鱼口西口内不远,两层小楼,一间门脸儿,和“都一处”差不多。楼下是散座,楼上有几个雅座,以卖烧鸭子(今称烤鸭)为主。
据《北京导游》一书记载:现大前门外鲜鱼口便宜坊烤鸭店开业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后来居上,影响很大。全聚德烤鸭店开业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由于经营有方,力求创新,很快名噪京华,传及海外。创业者河北蓟县杨全仁,独辟蹊径,博采众长,并把焖炉改为挂炉,故极有特色。“文革”时期,全聚德改名为“北京烤鸭店”,便宜坊改名为“新鲁餐厅”。粉碎“四人帮”后复名。
北京填鸭是制作烤鸭的主要原料。烤鸭的原料是相当讲究的。北京填鸭生长期较短,只需60~65天就发育生长到2500~3500克重。45天前的雏鸭,可自由取食,而最后15~20天,则就不允许自由取食了,而由人工填喂,即每6小时一次进行填喂,每昼夜填4次,故被称作“北京填鸭”。只有北京填鸭才有资格作为北京烤鸭的原料。北京烤鸭其烤制方法,概括起来大致有3种:
焖炉法。烤炉有门,用秫秸先将炉及炉内铁算子烧热,待无明火时,将处理好的填鸭放在铁箅子上,关闭炉门,进行烤制。
挂炉法。这种制作方法,其特点是:炉口为拱形,无门,将处理好的鸭子挂在炉内的铁钩上,下面讲究用果木(梨、枣木最佳)火烤,不关门。
又烧法。这种制作方法,与制作又烧肉相似,须逐只手操作,因产量低、费工时,所以,就逐渐被淘汰了。现在已经没有用叉烧法制作北京烤鸭了。
烤熟之鸭,则需要切片上桌。老北京时,上烤鸭店去吃烤鸭,不仅是好吃,而且亦会使您感到很痛快,由你自己选定肥鸭,跑堂儿(今称服务员)的就拿下楼去烤,烤熟以后,皮呈红紫色,油汪汪的,大师傅当面给您切片。切片亦比较讲究,每只鸭要切出120片左右,而且须片片带皮带肉,肥瘦相间,十分引人食欲。吃的时候,蘸甜酱,加葱白,卷在刚烙好的热薄饼内,真是又充饥又解馋,其美味无比。
都一处
因为这家老字号名震天下,从前老北京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传说。然而,这里只是将其中的一种传说,大年三十晚上,乾隆皇帝出宫的传说作介绍。
乾隆十七年(1752年)农历大年三十晚上,乾隆皇帝高兴地对贴身的奴才春喜说:“朕要破个例,今年大年三十晚上,朕不想在宫里讲究辞旧岁和守岁,朕想与你一起出宫出京城,到外城前门大街去逛逛,观赏各种各样的花灯和春联……”
春喜听了,赶紧回答说:“万岁爷,奴才春喜当然要听从皇上的安排了!”
“那好!春喜,你就帮助朕换上便装……”乾隆皇帝说。
就这样,在除夕之夜,乾隆皇帝在贴身的奴才春喜的陪同下,二人走出了皇宫紫禁城。
二人慢步往“国门”——正阳门——前门那儿走去,高兴得乾隆皇帝给春喜讲述开了“辞旧岁”和“守岁”。
“春喜,朕来考问你一下,你知道不知道辞旧岁还有个别称叫什么吗?”
“不知道!”春喜立刻回答。
乾隆皇帝听了,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一边笑着一边说:“春喜呀,春喜!朕没有料到你答不上来,因为一般说,人们都知道辞旧岁的别称,亦称之为别岁!”
乾隆皇帝话匣子一打开,就控制不住了。紧接着就给春喜讲述开了“辞旧岁”和“守岁”。他说:京城人,每年一到大年三十。千家万户皆讲究悬先像拜祀之,对尊长家拜之,曰“辞旧岁”;凡除夕,蟒补褂,走谒亲友者,亦谓之“辞旧岁”;除了家叩谒尊长,亦曰“辞旧岁”而外,还讲究新婚者必至岳父家辞旧岁。
不仅如此,北京人的生活中,每年一到除夕子夜时,还特别讲究“送祖宗”和“接财神”,放鞭炮,以示尊祖和表达发财致富的愿望。
乾隆皇帝讲述到这儿,稍稍停了片刻,然后他引经据典地对春喜说:“据朕的记忆:北宋文学家苏轼在《岁晚三首序》里是这样说的:‘岁晚……酒食相邀呼为‘别岁’;至除夜达旦不眠为‘守岁’!”
不知不觉,没有多长时间,二人就到了前门的大街上,一看:家家店铺都张灯结彩,大街上爆竹声不断。
此时,欢喜得乾隆皇帝不断地跟春喜说:“春喜,你瞧,马路两边那儿,放的不响不起盘旋地上的‘地老鼠’,真好看……春喜,你看那儿,燃放的金盆捞月、叠落金钱!”闹腾得乾隆皇帝眼睛都顾不过来了。乾隆皇帝一转身,就被一家店铺门前贴的一幅春联给吸引了,使他的话匣子又打开了,给春喜讲开了大年三十贴春联的事儿。他说:
“春喜,你过来瞧,这家店铺贴的春联格外不一般,上下联和横批,都是五个字,你给朕念一下!”
春喜就立刻念开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喜庆年三十。”
春喜念完了,乾隆皇帝紧接着问:“春喜,你知道‘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幅春联的来历吗?”
春喜听了皇上的提问,心想:“俺没有多少文化,俺是你的奴才,只管侍候你的事儿,上哪儿知道什么春联的事儿!”所以,赶紧回答皇上说:“奴才不知道!”
春喜的话音一落,乾隆皇帝就从头至尾给春喜讲述了一番。乾隆皇帝说:“从前生活中,人们将长寿和丰收年,给称作为‘大年’,后来生活中,渐渐就出现了人们取其‘丰收年’之意,就将‘年三十’叫做‘大年三十’了。并且从古时候开始,每年一到大年三十这天,普天下家家都讲究贴春联。春联,亦名曰为‘门对’、‘春贴’等,其特点是:用红纸写成,贴在门上的上下联语,叫做‘春联’,字数多少,无规定,但要求对偶工整,平仄协调。据朕所知:相传,春联始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在寝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后逐渐发展演变成每年一到‘大年三十’这天,普天下家家户户都讲究贴春联的风俗了。”
乾隆皇帝说到这儿,想了一下,然后接着引古书上的话说:“春喜,据朕的记忆:古书里是这样说的:‘春联者,即桃符也,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家万户焕然一新。’总而言之,以此表示家家户户欢欢乐乐迎接新年。”
乾隆皇帝在春喜的陪同下,在繁华的前门大街上,欣赏了许多店铺门前悬挂的各种各样的彩灯,以及各种各样的春联,同时,耳朵里亦不断地听着各种各样的鞭炮声……二人在前门大街上,一直游逛快到除夕半夜“子时”了。
乾隆皇帝说:“春喜,朕的肚子,感到有点饥饿了,想吃点东西,你看怎么办?”
“哎呀,万岁爷,您可别忘了今天是大年三十除夕之夜,家家店铺都张灯结彩,关门欢欢乐乐地迎接新年了,前门大街上没有一家会开门做买卖的呀?”
乾隆皇帝听了这个回答,不相信地说:“春喜,依朕看不一定!”
春喜紧接着就问:“万岁爷,您说什么?”乾隆笑着说:“若说起为什么来嘛!亦很简单,因为朕是皇帝,皇帝是什么人?他不是一般人,是真龙天子,才能当皇帝,皇帝命大福大,没准大年三十晚上,前门大街上就会有一家开门做买卖的,正在等候着朕!”乾隆皇帝说完了这番话,边哈哈大笑边风趣地说:“春喜,这是朕编造的话,你相信吗?”春喜是很聪明的,心里想是万岁爷跟他打趣儿。但是,春喜回答说:“万岁爷的话,句句是真理,奴才当然相信了!咱们回宫,没准在回去的路上,就会碰上有一家开门的铺子!”
主仆二人就由前门大街珠市口往回走,走到快要到鲜鱼口的时候,乾隆皇帝说:“春喜,没准贴‘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这家店铺现在开着门,因为这家店铺……”
春喜听了皇上的话,立刻回答说:“万岁爷说得对,命大福大,”
果然,这家小店铺开着门做买卖。他们走进了这家店铺,并被请到二楼上,人了雅座。
“二位,大年除夕之夜,喜庆的日子,想吃点什么?”店家老板走上前,这样和霭地说。
“春喜,你说咱们二人吃点什么?”乾隆皇帝问。
“店家,你们有什么,我们就吃点什么吧!”春喜说。
“好哩!请二位稍候!马上就来!”这位五十开外的老人说得很痛快,说完就到那边屋里去了。
不一会儿,出来将托盘上的各种菜和酒给摆了一桌子,一边摆酒,嘴里一边说着:“跟您二位说吧:京城年年大年三十晚上,前门大街唯独我们一家开门。今天,您们二位来了,我们求个喜庆,吉利!就请您二位尝个鲜儿,这是我们打算在新年添的烧麦和回锅肉……”
此时,店家老板并不知道是乾隆皇帝来到了他们的小酒铺。
乾隆皇帝听了店家老板的一番话,心里很高兴,一边吃一边喝着酒,跟老板攀谈了几句。乾隆皇帝问店家老板:“您贵姓?”店家老板回答说:“免贵姓李,因为俺曾经在肉市的碎葫芦酒店学过徒,出师后,俺办了这个小酒店,所以前门大街认识俺的,都管俺叫做李葫芦!”店家老板说到这儿,一下子把乾隆皇帝给逗笑了。
乾隆皇帝风趣地说:“那我也管你叫李葫芦了!我来问你:你李葫芦里装的是什么药?你能告诉我吗?”乾隆皇帝一边逗,一边哈哈大笑。
此时,店家老板李葫芦亦风趣地回答说:“我李葫芦,我们的这个酒店,装的净是良药,您二位吃吧!酒菜有煮小花生米、玫瑰枣、马莲肉、晾肉……还有新添的烧麦,菜肴新添的有回锅肉……”
店家老板李葫芦说完了这些,亦就离开了,他心里想:“人家一男一女,要给人家点方便……”
乾隆皇帝在贴身奴才春喜的陪同下,一边喝着酒,一边品尝各种各样的酒菜。乾隆皇帝本来话就多,一喝上酒,话就更多了。他问春喜说:“春喜,你知道咱们二人喝的酒,最初是谁造的吗?”
“不知道!”春喜一边摇头,一边这样回答说。
乾隆皇帝又问:“春喜,你的话,是真的吗?”“是真的,奴才不敢说假话!”春喜赶紧回答说。
“既然是真的,朕就一边喝酒,一边就给你春喜说一说。”乾隆皇帝喝了一口酒,吃了点花生米、玫瑰枣、马莲肉、晾肉,吃得非常高兴,话匣子又控制不住了,给春喜说开了酒的事儿!
乾隆皇帝说:“酒的出现甚早,早在周朝以前,大禹当政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仪狄作酒’(《战国策·魏策》)。这是一说,另一说,酒的发明者是杜康!”说到这几,稍稍停了一会儿,乾隆皇帝又引经据典地说:“据朕的记忆:《说文解字·巾部》)里是这样记载的:‘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然而,少康是什么人呢?他是夏朝十三世十六王中的第五王。所以,自古始,生活中,就渐渐出现了人们将仪狄和杜康视为华夏族‘酿酒鼻祖’。
春喜,说起酒来,华夏族每年欢度春节,好饮酒的人,则格外讲究‘大年三十’除夕之夜,以示迎接‘新岁’的到来,要饮上一杯喜庆酒,名为‘新岁酒’!
自从酒出现以后,在社会生活中,渐渐出现了人们饮酒时,为了助兴取乐,行‘酒令’,即在饮酒前,推一人为令官,余人听令,轮流说诗词,或者做其他的游戏,违令者罚饮。
春喜,朕可给你举个例子说说:田字不透风,十字在当中,十字推上去,古字赢一钟;另一个人,得马上接上说:回字不透风,口字在当中,口字推上去,吕字赢一钟;接着第三个人说:日字不透风,一字在当中,说到这儿,他说不下去了,众道:一字推上去,(应)应作何解?无法解,这第三个人就算输了,二话不说,得接受罚饮……”
乾隆皇帝破例,大年三十晚上,其除夕之夜,不在皇宫里讲究“辞旧岁”和“守岁”,而是在贴身奴才春喜的陪同下,来到前门大街游逛,观赏花灯、对联,最后在一家小酒店里,饮酒欢乐,进行“辞旧岁”和“守岁”,喜迎新春的到来,一直到半夜“子时”以后,才欢欢喜喜离开了前门大街李葫芦这家小酒店。
从前门大街走回来,回到了皇宫紫禁城大内,其时间都已经到鸡鸣“丑时”了,乾隆皇帝高兴地说:“春喜,今年大年三十除夕之夜,辞旧岁和守岁,迎接大年初一,咱们过的不错吧?”
然而,没隔几天,大年初五这天,乾隆皇帝将春喜唤到身边,说:“春喜,你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
“奴才知道:今天是‘破五’呀!”
乾隆皇帝紧接着说:“破五,破五!朕认为其重点在‘破’字上,所以,朕今天要破例了,春喜,你告诉他们:要给朕预备好文房四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