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庙中的三大殿,金碧辉煌,十分雄伟壮观,其中前殿的建筑为最精美。它建筑在周围有三重汉白玉须弥座式的台基上,殿的规模为面阔11间,进深4间,重檐庑殿顶。殿的周围设置雕石护栏。大殿的建筑用材十分讲究,其主要梁柱外包均为名贵的沉香木,其余的木构件也都是金丝楠木制成,殿内天花板及明柱,皆贴赤金花不施彩画。这座前殿,是皇帝的主要祭祀场所,每到年末岁尾大祭的时候,将太庙供奉的帝后神主木牌移到这座殿里举行“袷祭”。前殿两旁各有配殿15间,东配殿是供奉功臣神位的地方。东南面有黄琉璃瓦砖砌的燎炉一座,西南有小燎炉一座,是行祭礼时焚烧祭品用的。
北京独有的皇家太庙,是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之一。后来虽然经历了多次整修或者扩建,但其建筑形制和木石结构,大体上保持着明永乐十八年落成时的原状。
年号·庙号·陵号封建皇帝生前有名字和年号。
从中国历史上看,自汉武帝(刘彻)起至元代,皇帝生前的年号,往往有若干个,因为造成历史纪年相当纷乱,不仅不好记忆,而且给后人学习和研究历史造成很大不便。如汉武帝生前的年号就有10个。
但是到明代就不同了,皇帝生前,一般是只有一个年号,如明代第一个皇帝朱元璋生前的年号为“洪武”;第二个皇帝朱允坟生前的年号为“建文”。
明代16个皇帝,只有英宗朱祁镇皇帝生前有两个年号,即“正统”和“天顺”,这是因为他曾两次登基做皇帝。
所谓“庙号”,即皇帝死后,在“太庙”里所立祭祀牌位上的名号。如《旧唐书·高祖本纪》载:“群臣上谥日大武皇帝,庙号高祖。”因此我国历史上将死后的皇帝,简称之为“汉高祖”,“明太祖”、“明惠帝”、“明成祖”,等等。
药王庙从前,我国许多地方有药王庙,比较而言,北京的药王庙最具有代表性。
从前的老北京城东、西、南、北四方,皆有药王庙。比较著名的有四座:“一在东直门内,日东药王庙;一在地安门外西步量桥,日西药王庙;一在安定门内之西,日北药王庙;一在天坛之北,日南药王庙。”(《帝京岁时纪胜》)其中,尤以天坛之北的南药王庙最具有代表性。
这座药王庙,始建于明天启年间,其位置在今日北京崇文门外东晓市街。这座药王庙,分为东西两部分,庙西部为传统庙格局,主要建筑有三门、钟鼓楼、三进大殿、东西配殿等。其中山门门额上有“敕封药王庙”镌刻。
庙内,其第一殿为药王殿,面阔三间,殿内供奉伏羲、神农、黄帝和药圣孙思邈、药王韦兹藏塑像,两侧立有十大名医塑像。对此,《帝京景物略》里亦作了这样的记载:“天坛之北药王庙,武清侯李诚铭立也。庙祀伏羲、神农、黄帝,而秦汉来名医侍。”那么,药王庙里的十大名医塑像是何许人也?他们都是我国不同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著名医学家。有“三皇时之岐伯、雷公,秦之扁鹊,汉之淳于意、张仲景,魏之华陀,晋之王叔和、皇甫谧、葛洪,唐之李景和”(《帝京景物略》)。
这座药王庙,为什么要祭祀神农和皇帝呢?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
神农即指神农氏,古史相传,他是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据《千金食治》里记载:“昔日神农遍尝百药,以辨五苦六辛之味。”我国远古,最初是靠男人猎取禽兽来维持生存的。但是,由于猎取禽兽没有保证,出现了由妇女采集野生植物的活动中,经过观察、摸索和无数次的试种,终于成功地使许多野生植物变成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我国原始农业的出现,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为了祭祀这一创造性的重大贡献,我国历史上,渐渐出现了不少有关这方面的记载和传说。例如:在古籍名著《白虎通·号》里就有这样的记载:“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耕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
黄帝据传为我国中原各族的祖先,姬姓,号轩辕氏。我国远古时候,有许多发明创造,如文字、医学、蚕桑等,都始于黄帝时期。古籍《千金食治》里载:“黄帝欲创九针,以治三阴三阳之疾。”所谓“九针”,是指古代九种形状,用途不相同的针具,可治疗各种不同的疾病。古籍《灵枢经·官针》里记载:“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够。”而所谓九针能治三阴三阳之疾,按照中医的认识,属于诊断、治疗疾病的方法之一。
通过以上的介绍,不难理解药王庙为何要供奉神农和皇帝了。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名医,各有千秋,流传故事很多,以下作有选择地介绍几位。
岐伯古时候,有“二圣二贤”之说。二圣指神农、皇帝;二贤指伊尹、岐伯。伊尹,商朝人,名伊,尹是官名。岐伯,相传为黄帝时期的大臣,精于医术,常与黄帝论述医道。古籍《千金食治》里记载:“岐伯而砭艾之法精。”“砭”,指砭石或石箴,古代用来作为石针来刺激病人的皮肤和某些穴位,达到治疗效果。“艾”,指用艾绒做成艾柱、艾条,点燃后进行炙治。
扁鹊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秦姓,名越人,渤海郡鄣(今河北任丘)人。学医于长桑君。有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反对巫术治疗。遍游各地行医,擅长妇科、五官科、小儿科等各科,无所不能。后因诊治秦武王病,被秦太医妒忌杀害。
淳于意汉初医学家,曾任太仓令,故被人们尊称为“仓公”。他在医学上的贡献,主要是辨证审脉,治病多验。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里记载,仓公从公孙光学医,并从公乘阳庆学黄帝、扁鹊脉书。不仅如此,《史记》里还记载了他的25例医案,称为“诊籍”。这些医案,如实地记录了他诊治疾病的成败经验,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病史记录。
张仲景汉末著名的医学家。名机,南阳郡(今河南南阳市)人。学医于同郡张伯祖。为治疗伤寒病,他钻研了《内经》、《难经》、《胎胪药录》等古代著名的医书,并广泛收集有效方剂。著作为《伤寒卒(杂)病论》。他的这部医学著作被辗转流散,经后人多次收集整理,逐渐形成我国中医学上著名的两本书,即《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内容主要分论外感热病与内科杂病。对我国医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华佗汉末医学家,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精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医术甚精,尤其是擅长外科。他施针用药,简而有效。在医术上很有独创。如对“肠胃积聚”寻病例创用麻沸散,给患者麻醉后施行腹部手术,这在我国医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王叔和魏晋间医学家。名熙,高平人。曾任太医令。在医学上精益求精,而且格外重视诊脉,收辑前代诊脉文献。经过努力学习钻研,密切结合自己行医实践中的体会,编著成一部医书《脉经》十卷,成为我国医学上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不仅如此,王叔和还做了不少医学加工整理的工作。如他辑集散佚的继张仲景《伤寒卒(杂)病论》,进行加工整理,使这一宝贵的医学文献,得以保存了下来。
文庙武庙说起古庙来,我国各地,皆有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古庙,但其中以“文庙”和“武庙”最具有代表性。
文庙,从中国历史上来说,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封孔子为文宣王,故称孔庙为“文宣王庙”,明以后称为“文庙”,对“武庙”(“关帝庙”)相对而言。
武庙,同文庙相对。明清时称奉祀关羽的庙为武庙。赵翼《陔馀丛考》卷三十五里记载:“万历二十二年,因道士张通元之请,讲爵为帝,庙日英烈……继又崇为武庙,与孔庙并祀。”同时称合祀关羽、岳飞的庙为武庙。
孔庙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有规模宏大的孔庙。北京的孔庙坐落在北京东城区安定门内成贤街,是元、明、清三代进行祭祀孔子的地方。这座祭祀孔子的古庙于元成宗大德六年(1302年)创建,明成祖。(朱棣)永乐9年(1411年)重建,武宗(朱厚照)正德、世宗(朱厚熄)嘉靖、神宗(朱翊钧)万历年间,曾分别修缮大殿,添崇圣祠,并将殿顶换成青色琉璃瓦。清代末年,德宗(爱新觉罗载恬)光绪三十年(1904年)升孔子为大祀,将正殿(大成殿)扩建。正门名“先师门”,虽历经重修,但其斗拱形式,依然保存了元代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