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帝王为孔子加封谥号戴桂冠和御笔书额。据史籍载:中国历史上封建帝王争相为孔子加封谥号戴桂冠,自西汉平帝(刘衍)元始元年(公元1年)开始,到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十四年(1657年)止,在1600多年的时间里,一共有11位封建帝王为孔子加封谥号戴桂冠。
例如,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谥孔子为“文宣王”;北宋真宗(赵恒)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改谥为“至圣文宣王”,到了明世宗(朱厚熄)嘉靖九年(1530年)情况有了变化,帝王不仅为孔子加封谥号,而且在孔庙立牌位,开始题“至圣先师孔子神位。”
到了清代,帝王给孔子加封谥号又有了新的变化,即将帝王加封的孔子谥号修改成为综合性的谥号。例如,顺治二年(1645年)将孔子的谥号定名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孔子”;顺治十四年(1657年)将孔子的谥号改称得简略一些,叫做“至圣先师孔子”。
从康熙年间起,一直到宣统止,帝王对祭祀孔子极为重视,并形成封建朝廷必须要进行的一种庆典。每一个皇帝登基继位后,一般都要“临幸”国子监讲学一次,然后书额一方,恭悬于孔庙大成殿中。自康熙至宣统,在250多年的时间里。9位皇帝御笔书额依次为:
康熙——万世师表
雍正——生民未有
乾隆——与天地参
嘉庆——圣集大成
道光——圣协时中
咸丰——德齐畴载
同治——圣神天纵
光绪——斯化在兹
宣统——中和位育
这9位皇帝为孔子御笔的书额,至今仍悬于孔庙“大成殿”。
然而,细心的游览者会发现,孔庙中的御笔书额是10方,多出一方,这是因为民国年间,黎元洪任大总统时,亦为孔子书额一方,名曰“道洽大同”。他下令将孔庙“大成殿”悬挂的清代帝王御笔书额9方全部撤下来,移交历史博物馆保存,将“道洽大同”悬在“大成殿”的中央。
1984年,北京成贤街孔庙大成殿对外开放,人们看到的康熙皇帝的御笔书额“万世师表”悬挂的位置亦有变化,它被移至“大成殿”外前檐高悬,其他御笔书额位置依旧。为什么要将康熙皇帝御笔出额世师表,高悬于“大成殿”的外檐下呢?这是因为清代9位帝王为孔子御笔书额,以康熙御笔书额为高。颂扬孔子为万世师表,更符合孔子思想源远流长的实际。
关帝庙说起北京的古庙,不仅有皇家祭祖用的“太庙”和祭祀性的“孔庙”,而且还有被统治者封为神的“关帝庙”。据说明清两代,北京有关帝庙百处以上。
关羽是我国历史上三国时期著名的蜀汉大将。他神威勇武,气贯山河,是一位享誉古今的英雄人物。他以“誓扶汉室”为旗帜,“义不负心,忠不顾死”,“披肝沥胆”,效忠刘备,最终为刘备而“断首损躯”。关羽不仅在民间影响广远,而且明清的统治者曾多次封他为“大帝”,到处为他立庙,享受着与孔子同样隆重的祭礼。我国历史上,元代以前祭祀关羽的庙称“关王庙”,如建于金泰和八年(1208年),现存山西定襄县的关王庙等;元代以后且称“关帝庙”,如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建于福建省东山县的祭祀关羽的古庙,始称“关帝庙”。
白马关帝庙位于地安门西大街。这座祭祀关羽的古庙,传说因明英宗(朱祁镇)梦见关羽乘白马而名为“白马关帝庙”。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间,初名为“汉寿亭庙”。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十三年(1477年)、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雍正五年(1727年)两次重修。
明熹宗“天启四年(1624年)七月,礼部覆得皆,祭始称帝”(《帝京景物略·关帝庙》)。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九年(1652年)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加封为“忠义神武灵佑关圣大帝”,并将其殿覆盖品级最高的黄琉璃瓦。
在这座“白马关帝庙”内原立有多碑: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16年(1480年)立“汉寿亭侯庙碑”;
明世宗(朱厚熄)嘉靖十七年(1538年)立“关王庙碑”;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立“关王庙义会碑”;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又立“关王庙义碑”;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立“汉寿亭侯庙碑”;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稹)雍正十一年(1733年)立“关帝庙后殿崇祀三代碑”;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立“关帝庙碑”。
以上这些碑,已不存。
由此可见,发展到明清两代,封建帝王特别重视和讲究祭祀关羽。
正阳门关帝庙正阳门关帝庙在老北京100多座大小关帝庙中最为突出,用《帝京景物略》里的语言来说,叫做:“而独著正阳门者……万国朝者必渴……岁五月十三日,祭汉前将军关某……凡国有大庆,祭告之。”
正阳门关帝庙地位之重要,从以下几方面可见:
明清两代时,皇帝每出入正阳门必停銮驾,祭祀关帝,以求关帝显圣,国泰民安。特别是农历正月初一,朝廷派出官员到此大办官祭,其影响较大。
正阳门瓮城内,除西侧的关帝庙外,东侧还建有观音庙,显示这座京城的南大门由观音菩萨和关帝神共同守护。
京城瓮城内的两座庙,其建筑虽然不大,但朝廷极为重视,庙中所祀之物为紫禁城旧物,特别突出的有清仁宗(爱新觉罗甬琰)嘉庆十五年(1810年)所铸造的“青龙偃月刀”,重达60千克左右。
因正阳门关帝庙祀物中有“青龙偃月刀”,京城内城和外城,经营五金和生活用品的一些杂货店铺,时常派人前来祭祀关帝神保佑生意兴隆。例如,在《都门竹枝词》里就有这样的描写:“灵鉴第一推关庙,更去前门洞里求。”
灶君庙北京的灶君庙位于崇文门外花市大街,据《北京名胜古迹辞典》里记载:该庙始建于明代,清康熙年间重建,原每年八月初一至初三有庙市。现在庙内的建筑多经改建,成为东花市小学的校舍。仅存原庙外的一对铁狮子。
这对铁狮子一雄一雌,均高约0.9米,长1.06米,原先分列庙门两侧,雄狮居左,雌狮居右,呈半蹲踞状,雄狮右爪下踩一绣球,雌狮左前爪踏一小狮,二狮相向对顾,风姿雄健。
北京的灶君庙与全国各地灶君庙一样,尽管没有像太庙、孔庙、关帝庙、药王庙那样发展兴盛起来,但就祭祀灶君神的活动来看,内容亦是丰富有趣的。
“灶”,以前被称作爨(音:窜),将“爨”称之为“灶”,始于春秋时代,到战国七雄(秦、韩、赵、魏、楚、燕、齐)时代,就已出现将“灶”尊称为灶“君”。
例如《战国策·赵策三》中载:“缓涂稹谓已君曰:昔日……臣梦见灶君。”
人类社会,在发明创造熟食之前“民茹草饮水,采树之实,食赢(蚊)蟒之肉,多疾病伤之害。”(《白虎通·号》)随着火的发现,人们将火渐渐使用于生产和生活中。生产上,出现了刀耕火种;生活上产生了熟食。这样,不仅使生产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而且因熟食使人们减少疾病毒伤,对人们寿命的延长,显然做出了划时代的重大贡献。因此,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出现了祭祀发明创造熟食的“圣人”、“报先饮之功”。祀灶君活动渐渐被列为“五祀”之一了。
庙和祠的演变不论是庙,还是祠,都是因古代人们祀神精神生活上的需要而产生,并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的。秦以前,帝王诸侯或大夫、士祭祀祖宗的处所,名曰“宗庙”。北宋著名的经学家邢昺对宗庙作了比较透彻的解释:“立庙者,即《礼祀·祭法》:‘天子至士,皆有宗庙’……旧解云:宗,尊也;庙,貌也。言祭宗庙,见先祖之尊貌也。”
到秦代,秦始皇对宗庙作了统一规定:除“真龙天子”(皇帝)而外,其他人一律不允许营建宗庙。天子以下,诸侯或曰大夫士,可以建祠于墓也,作为祭祀祖宗的处所。对此,北宋有名的历史学家司马光在《文潞公家庙碑》里,作了这样的记载:
先王之制,自天子至于官师皆有(宗)庙……(秦)尊卑臣,于是天子之外,无敢营宗庙者。汉世公卿贵人多建于墓所。
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和统治者的需要,在全国各地渐渐产生了许多寺庙和祠堂。例如,佛教自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传人中国后,影响越来越深,使中国渐渐出现了许多祭佛的寺庙,此外,还有不少祭神的庙,如孔庙、关帝庙、药王庙、龙王庙等。
而“祠”与“庙”一样,也有它发展演变的过程。“祠”除了有祭祖的宗祠、神祠而外,还有先贤祠。它们是用来祭祀思想家、学者,或者英雄人物的,如武侯祠、文天祥祠、于谦祠和顾处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