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澜堂北京颐和园内的一座精美的古建筑,其玉澜堂的位置,在仁寿殿之南。它是在颐和园内临湖水岸边上营建的一座相当精美的古建筑,并且其东西均有配殿,东面的配殿叫做“霞芬室”,西面的配殿名曰为“藕香榭”。
颐和园内这座临湖水岸边上的建筑,为什么被命为“玉澜堂”呢?
先从乾隆皇帝称赞这座精美建筑的一首诗说起。
乾隆皇帝诗里说:“澜实水所有,玉名水所无。借名以喻实,名实原不殊。溪堂俯临之,稚春冰尚铺。幻名仍幻矣,真实孰真乎?”从这首诗可知:“玉澜堂”这一名称为“清漪园”时的旧名。但是,这里还需要说明的是:玉澜堂其“玉澜”一词,实际上早在西晋文学家陆机的诗里就已经出现了。诗中云:“芳兰振蕙叶,玉泉涌微澜。”清代时,当这座精美的古建筑落成后,就恰到好处截取其“玉澜”二字,就命名为“玉澜堂”了。
其实,所以被命名“玉澜堂”,其原因还可以作这样的认识和理解,即玉澜堂的“玉”字,亦可理解是指玉泉山麓的“玉泉”。此泉不仅是燕京八景之一,而且“玉泉垂虹”,其“玉泉”亦是万寿山昆明湖之水的重要来源;那么玉澜堂其“澜”字,显然又是取其昆明湖水之意;而玉澜堂亦确确实实西面紧临昆明湖水。这样,将临湖水的一座精美建筑命名为“玉澜堂”,不言而喻,当然是恰到好处,而又是非常贴切的了。然而,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这座精美的古建筑,咸丰十年(1860年)毁于英法联军;后来光绪十二年(1886年)重建,并成为光绪皇帝到颐和园居住时的寝宫。
百日维新是发生在清光绪年间的一件政治大事。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1898年6月11日),光绪采纳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变法主张,下诏定国事,并颁发了十道维新法令,推行新政。因为这年是农历戊戌年,故又被称之为“戊戌变法”。但是,朝廷中以老佛爷——慈禧皇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坚决反对变法,所以,双方展开了非常激烈的斗争。慈禧任命荣禄署直隶总督,统帅大军,武毅军和袁世凯的新建军,掌握军政实权。七月中间,守旧派密谋九月乘天津阅兵时举行政变。八月三日,即公历1898年9月18日夜,主张维新变法的谭嗣同亲自赶到法华寺袁世凯的寓所,当面相劝袁世凯助行新政,请求营救光绪帝。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候,袁世凯在政治上耍了两面派。他当着谭嗣同的面,满口答应支持维新变法,并声言杀荣禄犹杀一条狗,等等。可是,袁世凯转过头来,就向荣禄告了密。荣禄连夜赶往颐和园向慈禧奏告。这一切,光绪皇帝都被蒙在鼓里,根本不知道。因而,在9月20日,光绪皇帝还按照原来早就安排好的计划到颐和园向慈禧“请安”。然而他万万没有料到:慈禧已经回到皇宫紫禁城了。
还没等光绪皇帝弄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八月六日,即公历9月21日清晨,慈禧发布假造的“上谕”,说皇帝“有病”,她要代替“训政”。就这样,光绪皇帝被关囚在颐和园内的玉澜堂。老佛爷慈禧不仅囚禁了光绪皇帝,还下令杀了谭嗣同等6人,通缉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并废除新政。历时仅103天的变法终于失败。慈禧反新政发动的这次政治性的“政变”,在中国历史上来说,史称“戊戌政变”。
物换星移,平日光绪皇帝就被囚关在中南海瀛台。老佛爷慈禧每年进住颐和园时都要安排好,将光绪皇帝携带到颐和园,囚关在玉澜堂。
宜芸馆和听鹂馆
宜芸馆东西配殿,东名曰有道存斋。
西名曰有近西轩,专门为皇帝而建。
惟皇帝藏书读书,清静之幽雅地方。
听鹂馆为皇室建,娱乐之看戏场所。
北京颐和园山水,可谓绮丽。其绮丽,主要是以万寿山精美的古建筑群和充满天然趣味的昆明湖为最著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和造园大师们凭着高度的智慧和才华,运用中国山水画手法,经过艺术的剪裁和提炼,把人工建造的自然美景浓缩在296公顷的土地上。
颐和园万寿山,原名叫“瓮山”。据传说,最初因有老人在山上凿得石瓮,因此而得名。清乾隆时改为万寿山。颐和园以万寿山为中心,前山有长廊、排云殿、佛香阁、智慧海等著名建筑,南临昆明湖,点缀清晏舫(石舫)、知春亭、十七孔桥和凤凰墩等。后山苍林修竹,有谐趣园等建筑。西有桃柳夹道的长堤。园外借用西山、玉泉山之景,景物曲折多变。景外有景,园中有园,真是自然美、建筑美、艺术美相结合的典型园林美景,观之令人心旷神怡。
然而颐和园若是无水,也就谈不上“绮丽”二字了。
宜芸馆按古籍名著《尔雅·释诂》里的解释:“宜,事也。”即适宜的事。“芸”,为植物名即“芸香”。古时,人们藏书多用“芸香”驱蠹虫,久而久之,人们就将书籍别称“芸编”;将“书签”,别称为“芸签”。所以,乾隆皇帝将朝廷为他藏书、读书而营建的这座精美建筑,取其“芸编”之意,命名为“宜芸馆”,并且作了解释:“宦芸意实在芸编”(《颐和园楹联镌刻注释》)。但实际上,乾隆皇帝从未在宜芸馆认真读过书。光绪年间,这里已经成为隆裕的居住处。
宜芸馆匾额:宜芸馆,其意为:宜于藏书读书之馆。
宜芸馆楹联:
绕砌苔痕初染碧
隔帘花气静闻香
宜芸馆离昆明湖边的一片荷塘很近,每年一到荷花盛开的季节,飘香四溢。宜芸馆楹联的意思是:石阶周围的青苔刚刚现出绿色;花气透过竹帘,默默传来幽香。
道存斋为了尊崇道家的学说,像道家那样能够悟出事物原理,所以,将宜芸馆东配殿的殿名,命名为“道存斋”,其意思是:静悟事物的原理之斋。
道存斋匾额:恩风长扇,其意为:皇帝恩德永世扇扬四方。
道存斋西向楹联:
绿竹成荫环曲径
朱阑倒影入清池
这副楹联的意思为:绿竹茂密成荫环绕着曲径;红色栏杆的倒影映人池中。
道存斋东向楹联:
霏红花径和云扫
新绿瓜畦趁雨锄
这副楹联的意思是说:落英缤纷的花径在云雾中;嫩绿的瓜田菜地趁雨后耕锄。
近西轩因为宜芸馆临近昆明湖,远望西山如在眼前,所以,将这座配殿命名为“近西轩”。在《乾隆诗》里,亦注释云:“轩在东岸,直视西山转觉近矣”,“轩向西山以夕阳为佳景,此取名之义也。”(《颐和园楹联镌刻注释》)
近西轩匾额:藻绘呈瑞。
与道存斋匾额的内容有所不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皆离不开颂扬帝王。这一匾额具有龙凤呈祥之意。
近西轩东向楹联:
千条嫩柳垂青琐
百啭流莺入建章
这幅楹联的意思是:千条嫩绿的柳丝掩映着宫门;黄莺鸣叫着飞入宫苑。
此楹联,是引自唐诗人贾至的诗作。
近西轩西向楹联:
彩云宝树琼田晚
仙露琪花碧涧香
这幅楹联,现在已经看不见了,但曾经有过。这幅楹联的意思为:五彩云飞,嘉木静立,落日余辉散落昆明湖上;甘露、仙花随涧水散出香气。
听鹂馆正殿为歇山顶,箍头脊,面阔五问,东西两面,各有耳房三间,配殿三间,馆前有一对铜鹤,戏楼为悬山箍头脊,面阔五间,抱厦三间。即为戏台,进深三间。这座建筑,其位置在颐和园万寿山前西部。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咸丰十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八年(1892年)重建。原为慈禧和帝后欣赏音乐和看戏的地方,故将这座建筑命名为“听鹂馆”。所以名曰“听鹂”,是取其黄鹂悦耳的呜叫声之意。
听鹂馆戏台上层匾额:凤翔云应。
其意思是:凤飞云拥,两相呼应。“凤翔”与“瑞云”的出现,人们皆认为是一种祥兆。
听鹂馆戏台下层匾额:来云依日。
戏台上层匾额,侧重体现了慈禧“凤在上,龙在下”的思想,戏台下层匾额侧重体现“听鹂馆”是欣赏音乐和看戏之馆,所以,就取其歌曲名“来云依日”作为听鹂馆戏台下层匾额。古书《洞冥记》里是这样记载的:“建元二年,帝起腾光台以望四远于台上,撞碧玉之钟,挂悬黎之磬,吹霜条之篪,唱来云依日之曲。”(篪chi迟,古代竹管乐器)
听鹂馆匾额有二:金支秀华;函蒙祉福。“金支秀华”是对皇家乐队的赞美之词,意思是:庞大豪华的乐队;“函蒙祉福”的意思是:承受上天恩赐的福禄。
听鹂馆楹联:
多受祉福邦国咸善
常居康乐日月相望
其意思是:承受上天恩赐的福荫,国家安定;人民安居乐业,日月之光普照大地。
德和园大戏楼
怡春堂更德和园,供慈禧看戏地方。
大戏楼重檐三层,上层匾庆演昌辰。
中层匾承平豫泰,下层匾鹱胪荣曝。
老佛爷慈禧太后,享人间富贵荣华。
德和园
北京颐和园内的德和园,位于仁寿殿的正北,其原址为乾隆时的“怡春堂”。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毁于战火。1892年重建,改名为德和园。这座精美的古建筑群,是由颐和殿、大戏楼(俗名大戏台)和后照殿等组成。其中大戏楼是德和园的主体建筑,它是专门供慈禧太后看戏赏乐的好地方。
所谓“德和”,陶冶性情之意。而陶冶性情,其形式有各种各样,当然包括看戏、欣赏音乐。
“德和”之语,出自古籍名著里的记载,如《左传》:“君子听之以平气其心,心平德和,故诗为万乘之宝也”。《汉书·礼乐志》里亦有记载:“闻其音而德和,省其诗而志正。”
大戏楼与北京现存的钟楼、鼓楼、正阳门箭楼、德胜门箭楼,以及东便门的西南角楼一样,是一种高层建筑,只是其用途不同罢了。
大戏楼为翘角重檐三层,高21米,底层舞台宽17米,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戏楼,建筑十分独特,三层舞台之间均有天地井通连,可表现升仙、下凡、入地等情节。底层舞台底部有水井、水池,可设置水法布景。例如,表演孙悟空大闹天宫或《白蛇传》里的水漫金山寺节目时,台上台下还会喷水冒烟,演员可以借助于技术设备,一齐腾空上升,或同时潜入地下,使观众不易捉摸。著名的京剧演员谭鑫培、杨小楼等,都在这台上演过戏。
慈禧太后与其他封建统治者一样,希望一生不老,永:享人间的富贵荣华,很愿意听关于长寿的祝词。而唱戏祝寿,又是慈禧喜欢的一种方式。因此,当德和园大戏楼落成后,大戏楼最高层的匾额和楹联偏重强调了祝寿。
大戏楼上层的匾额为:庆演昌辰。
“昌辰”,为美好的时刻。“庆演”为祝寿演出。所以说,“庆演昌辰”的意思是良辰吉日祝寿演出。
大戏楼上层楹联:
八方开域皆为寿
兆姓登台总是春
所谓“八方”,是古时对四方(东、南、西、北)四隅(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的总称,这里指普天下。所谓“开域”,原指开拓疆土,这里为治理国家之意。所谓“兆姓”,亦称“兆民”,指天下的黎民百姓。如古籍《书·五子之歌》里记载:“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
将“八方”、“开域”和“兆姓”与“皆为寿”、“登台总是春”联系在一起,大戏楼上层的这幅楹联的意思是“普天同庆共祝寿,万民歌舞一派春光”。
德和园大戏楼中层匾额:承平豫泰。
这一匾额的意思为:天下太平以音乐歌功颂德。“承平”,是指天下太平。所谓“豫”,即用音乐歌功颂德。“泰”意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大戏楼中层楹联:
七政衍玑衡珠联壁合
四时调律吕玉节金和
所谓“七政”,古时是指日、月及五星金、水、木、火、土。所谓“衍”,为观测、测量、推演之意。所谓“玑衡”,即璇玑玉衡,《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卷》里作了这样的解释:从汉代起,认为璇玑玉衡是仪器的也大有人在。孔安国说:“璇玑玉衡为‘正天之器,可运转’,肯定璇玑玉衡为仪器。”古籍名著《汉书·律历志上》里,对何谓“珠联壁合”作了解释:“日月如合壁,五星如连珠。”后来逐渐演变成:比喻人才或美好的事物凑集在一起。所谓“律吕”,古籍名著《汉书·律历志》里作解释:“律有十二,阳六为律,阴六为吕。”所谓“玉节金和”,指乐器间调之调整适宜,或曰调整得恰到好处。
所以,德和园大戏楼中层楹联的意思为:用浑仪观测天象,明星辰,群星荟萃,预示着天下人才济济:用律吕奏春秋冬夏四时之音,各种乐器音调和谐。
德和园大戏楼下层匾额:鹱胪荣曝。
这一匾额的意思为:欢乐的演出,荣誉的献艺。“驩”,同欢,“胪”,意为:呈献;“荣曝”,供献之意。
大戏楼下层楹联:
山水协清音龙会八风凤调九奏
宫商谐法曲象德流韵燕乐养和
这一楹联是宣扬天下太平的一派大好局势。山水奏出清越之声,吸引蛟龙起舞,凤韶九奏招来百鸟朝凤,雅乐伴以古调,广泛传布圣德之音,俗乐流凤余韵,使人心旷神怡。
颐和园长廊
颐和园点缀建筑,精美的著名长廊。
其东起乃邀月门,其西边止石丈亭。
其特征依山面湖,因山势而又曲折。
但又讲左右对称,由四亭进行表现。
廊,始为屋檐下的过道或独立有顶的通道,即人们习惯称的走廊。唐诗人李商隐在《正月崇让宅》诗里,就恰到好处描写了“长廊”:“密锁重关掩绿苔,廊深阁迥此徘徊。”“廊”这种建筑形式,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特别是随着造园“装景”艺术不断向前发展的需要,逐渐发展演变成为相当讲究的“装景”点缀性的精美建筑。
尽管在全国各地许多园林里,都有各种各样精美的“廊”,特别是“长廊”,但最长、最精美、最具有代表性,且应属颐和园著名的长廊。
因为它长,所以人们将这座长廊还俗称“千步廊”。它东起邀月门,西止石丈亭,全长728米,共273间。在乐寿堂西,门前的一株白玉兰是百年老树,在月光下,皎洁的花朵晶莹似玉。因此,人们取其意,给它取名为“邀月门”。“邀月”,出自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
长廊西部的止点,为何名曰“石丈亭”呢?
这是因为此处有玲珑湖石,高丈余,人们以石奇高大为石丈,与“亭”相联系,遂将该亭命名为“石丈亭”了。“右丈亭”为“清漪园”时旧名。
颐和园长廊始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专为其母孝圣皇太后沿廊漫步、观景和观雨赏雪之用。
明代著名的造园大家计成和清朝李斗,都对廊在园林艺术中的作用有独到的见解。
明代造园家计成在《园冶》里说:造园“装景”,其“廊宜曲宜长则胜。”清朝李斗在《工程营造录》里亦云:造园“装景”,其廊“随势曲折谓之游廊,愈折愈曲谓之曲廊,不曲者修廊,相对者对廊,通往来者走廊,容徘徊者步廊,入竹者竹廊,近水者水廊”,等等。
尽管造园“装景”有各种各样点缀性的长廊,但其特征,基本上如明计成和清李斗以上所说。中国传统的古建筑,最基本的特征是“均齐划一”,讲究“中轴线”和“左右对称”,然而缺乏错综变化,形成无趣味的“正统”格局。但是,颐和园的长廊,却冲破了古建筑传统性的“正统”格局,而因适宜变化。其所以会出现变化的新格局,主要是因为符合了“造园”盖冶美学土木植物等各种科学于一炉而集其大成,使“造园”才会出现兼有人为胜于自然之奇,浓丽应富于错综变幻之美。
颐和园长廊,就是属于因地适宜变化新格局的一座精美的古建筑。它依山而湖,依山势而曲。游人行其问,可凭栏远眺,移步换景,欣赏湖光山色。例如,观览雨中景色时,天连水,水连天,特别是暴风骤雨,使得平静的湖面,一下子变得波涛汹涌;观赏雪景时,漫天皆白,如镜湖面上雪花如柳絮飞扬。在养云轩钟院门额上镌刻的“川泳云起”,以及两侧镌刻的“天外是银河烟波宛转,云中开翠幄香雨霏微”,恰到好处,高度概括了这里烟波浩渺、雨雾迷离的自然美丽的景致。长廊蜿蜒于万寿山南麓,昆明湖边。它将如画的景区、景点,巧妙而自然地串联成一线,为颐和园旖旎的风光镶上了画框,把昆明湖和万寿山之间美丽的景色,给衬托得更加层次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