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诸名墅,准惠山秦园最古。我皇祖康熙赐题日寄畅。辛未春南巡,喜其幽致,携图以归,肖其意于万寿山之东麓,名曰惠山园。一亭一径,足谐奇趣。
皇家园林,其颐和园内,比较有名的惠山园,从历史年代来说,嘉庆十六年(1811年)经过大修后,改其名曰为“谐趣园”。
那么,经过大修后,改其名曰为“谐趣园”,其范围有多大呢?其基本情形怎样呢?
谐题园占地十余亩,以水池为中心,百间游廊、五处轩堂、七座亭榭绕池边,倒影入池。
精美的古建筑,其游廊曲折回环,联结临水的建筑,廊两侧,一边是山石绿树,或翠竹簌簌;一边却是清波微澜或流水潺潺,真有不同于长廊的奇趣;那饮绿水榭,据说当初是老佛爷——慈禧垂钓的好地方。
然而,每年一到严冬冰雪之季节,在“谐趣园”踏冰赏景,尤其是观赏雪景,真是别有一番之意趣;尤其是那廊亭结合的游廊,则自然是显得格外别致;还有那曲廊,“三步一曲,五步一折”,使园中之园——“谐趣园”格外显得幽静、美丽多姿。
“园中之园”谐趣园,有许多精美的廊、亭、轩、堂,等等。那么,究竟哪一座精美的古建筑为“谐趣园”主体建筑呢?
回答:涵远堂。
这座精美的古建筑,为“谐趣园”内的主体建筑,它是供慈禧游览休息的好地方。
涵远堂这一匾额,其“涵远”二字的内容意思,是歌颂封建帝王的恩泽遍及四海。
涵远堂的前身是“墨妙轩”,原为惠山园八景之一。因当时内藏三希堂续摹石刻,故被美名为“墨妙轩”。在清仁宗(爱新觉罗颐琰)——嘉庆皇帝当政统治期间,经过大修完工后,将“墨妙轩”改名为“涵远堂”。
知鱼桥知鱼桥相当有名。这座桥,桥身比较低,非常便于人们在桥上观赏鱼。这座桥是运用“知鱼”典故之意而命名的,而“知鱼”的典故,是出自名著《庄子·秋水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音tiao条)鱼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我知我不知鱼之乐?”
知春亭谐趣园里的“知春亭”,这座精美的古建筑,在周围环境的衬托下,显示出既美丽,而又很有特色。
其实,若说起以“知春”命名的亭子,在颐和园里就有3处:一座在昆明湖的东岸;而另外两座,都是在“园中之园”谐趣园内。
然而,“知春”这一用语,其文化内涵,可以说自占始就可作多种理解,多种认识。不言而喻,当然包括人们得知春天来临的讯息。然而,春天来临的讯息,亦有各种各样,并且已被古代许多文人恰到好处写入诗作或书里。例如:观鱼戏而知春;王勃诗句云:鸟飞林觉曙,鱼戏水知春;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看北斗东指而知春;大诗人李白的《惜余春赋》:天河为令北斗而知春兮,回指于东方;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另外,还有农业“二十四节气”,其“立春”节气一候的“候应”——“鱼上冰”(俗称)。
总之,北京颐和园“园中之园”——谐趣园里的精美的古建筑——知春亭,为慈禧垂钓的好地方,其所以名曰为“知春亭”,应理解为“鱼戏水知春”,是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并且其来历,亦是挺有趣的。
仁寿殿
勤政殿更仁寿殿,殿东向面阔九间。
仁者寿仁者乐山,语出自论语雍也。
打的是仁政旗号,为的是安定民心。
仁寿殿多次接待,外国人参观游览。
开始,需要将仁寿殿历史演变的基本情形及其“仁寿殿”命名的由来,先说在前面。
颐和园内的“仁寿殿”这座精美的古建筑是相当著名的,它的历史演变基本情形及其“仁寿殿”命名的由来,大体上可作这样的描述:从历史上来说,乾隆时名“勤政殿”,因为1860年毁于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的战火,后于1890年(光绪十六年)又重建,所以被更名为“仁寿殿”。殿东向,面阔九间,其两侧有南北配殿,前有“仁寿门”,其门外有南北九卿房。
历史发展演变,到了光绪年间的时候,凡是慈禧、光绪皇帝来颐和园居住期间,仁寿殿就成为他们会见王公大臣及处理朝政的场所。例如: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以后,慈禧、光绪曾经在仁寿殿多次接待外国使节和进行政治活动。据《北京名园趣谈》一书中记载:
1898年6月16日,光绪皇帝发动变法维新运动时,也在这仁寿殿召见改良派领袖康有为,密谈了两个多小时,命康有为任总理衙门章京,尤其专摺奏事。
仁寿殿,这座精美的古建筑,其所以更原名的“勤政殿”,新命名为“仁寿殿”,亦有一定的由来和讲究。
仁寿殿其“仁寿”二字,或曰“仁寿”的说法,在古典名著《论语·雍也》篇里,就已经出现“仁寿”二字或曰“仁寿”之语的记载,即“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其内容意思,大体上是说:聪明人爱水,仁人爱山;聪明人活动,仁人沉静;聪明人快乐,仁人长寿。后来,《汉书·董仲舒传》将“仁”和“寿”二字联系在一起,曰:“尧舜行德,则民仁寿。”
其实,从中国历史上来看,慈禧、光绪皇帝与历代皇帝一样,不仅首先需要打出施“仁政”美好的旗号,以利于安定天下的民心;而且同时表达帝王祈望或曰渴望长寿——要“与天同寿”,所以,就各取一字,合成为“仁寿”。
若说起仁寿殿其匾额来,仁寿殿内原有匾额10方,除了“海涵育春”匾已无存而外,其余9方,至今皆一一尚存。其实,仁寿殿10方匾额的内容意思,归纳概括说来,亦不外乎这样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就是宣扬封建统治者的“仁政”,如美其名曰为“德风惠露”、“海涵育春”等;另一方面的意思,就是天下百姓祝愿皇帝长寿、万寿无疆和国家康泰升平,如说什么“寿恺禔康”、“寿协仁符”等。
仁寿殿其基本情形和使用的基本状况,究竟怎样呢?可作这样归纳概括性的描述:仁寿殿其最突出的特征为富丽辉煌。它集中表现在:仁寿殿内,正中是一座方形的平台,三面设有雕造精美的木栏台阶。平台称平床,中间设宝座、御案、掌扇。宝座后是一座饰有200多个不同写法的寿字的屏风。地平床的周围,还有凤凰、端、鹤灯、鼎炉、龙袍柱等配套的景泰蓝制品,完全是一派“金銮殿”的气势。仁寿殿是帝后处理国事的地方,慈禧在颐和园时,在这里垂帘听政。慈禧坐在正面的宝座上,在平床的左侧为光绪皇帝另设一宝座。一般说来,临朝的时间皆在黎明,即在天尚未亮时。尤其是每遇大朝时,殿内外鼎炉里都点燃起藏香或檀香,造成一派香烟缭绕的神秘气势,显示皇权至上。
仁寿殿,它不仅是老佛爷——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在颐和园居住期间进行朝会或曰朝见大臣们的重要场所,而且在当时来说,亦是属于慈禧做寿时“万寿庆典”举行筵宴的好地方。
慈禧垂帘听政期间,她在仁寿殿处理国事,例如:《颐和园》一书中有记载:
仅从1900年4月6日至6月9日的短短的两个月里,就发布镇压义和团运动的上谕20多道。“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她外逃西安,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后,得以回到北京。回京后,她又把仁寿殿作为媚外活动场所,不断地接见德、法、英、意、美、日各国驻华使臣和驻军的海军司令,并在1903年9月17日、1904年4月15日和8月19日、20日以及1905年3月24日、25日,多次招待各国驻华使臣和夫人游园,在仁寿殿举行“游宴”,在南北配殿“赐果食”,甚至把使臣夫人请到自己的寝宫乐寿堂去,实在是极尽献媚之能事。正是“筵宴摆开,献瑞百戏;暴政流传,遗臭万年”。
仁寿殿也是慈禧做寿时“万寿庆典”中举行筵宴的地方。据清宫记载,光绪二十三年,慈禧63岁生日在这里举行筵宴的情况是这样:
慈禧事先指派恭亲王和庆亲王负责“万寿庆典”工作,庆典的日程安排是:
农历十月初七曰:太后进城回宫行礼,当日返园;初八曰:仁寿殿筵宴,皇帝率王公百官进爵;初九曰:仁寿殿筵宴,皇后领妃嫔公主福晋命妇等进爵;初十日(生日):排云殿受贺;十一曰:仁寿殿筵宴,皇帝率近支王公等进爵;十四曰:仁寿殿筵宴,皇后领妃嫔公主福晋等筵宴。
从庆典日程安排上看,六天活动中,仁寿殿筵宴占其四。
乐寿堂与怪石“青芝岫”
乐寿堂乾隆皇帝,孝敬其母而营建。
因毁于英法联军,光绪时重新修建。
改式样慈禧寝宫,室内设御案宝座。
乐寿堂其庭院内,有怪石名青芝岫。
开始,显然需要从“乐寿堂”先说起。
乐寿堂
慈禧的寝宫,它原为乾隆时清漪园里的一座精美的古建筑,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是乾隆皇帝为了孝敬他的母亲,下谕旨为其母60寿辰而营建的,并且在其檐下悬挂上了“乐寿堂”三个大字的匾额。
其实,乐寿堂的“乐寿”二字,与仁寿殿其“仁寿”二字一样,追溯起来,亦是出自《沦语·雍也》篇。但是,乾隆皇帝以示孝敬老母60寿辰而营建的一座精美的古建筑,为什么命名为“乐寿堂”呢?其实,取其“乐寿”二字,乾隆皇帝在《御制诗·乐寿堂》里,作了自注,云:“向以万寿山背山临水,因其堂曰‘乐寿’。屡有诗,后得董其昌《论古帖》知宋高宗内禅后,有乐寿老人之称,喜其不约而同,因以名宁寿宫书堂,以待倦勤后居之。”
乐寿堂原为两层建筑,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三年(1887年)重建时,改成现在的式样,并成为西太后慈禧在颐和园的寝宫。
乐寿堂按照宫廷原状陈列,中间为起居室,西套间为寝宫,东套间为更衣室。起居室内,用名贵木材紫檀制成的相当精致的“御案宝座”,设置在室内的中间。在“御案宝座”后有十五折玻璃屏风,将室内照得格外敞亮。在“御案宝座”的两侧,插列有孔雀羽毛掌扇。这对孔雀羽毛掌扇不仅相当精致,而且能点缀出西太后慈禧的威仪。
在“御案宝座”的两端,还陈列有盛果子用的一对青花大果盘。每一盘能堆放四五百个各色水果。这是专供闻香味的。
在起居室的四角,还配置有4个镀金九桃大铜炉,专供点燃檀香调节室内空气的。
在中间起居室内,还设置有两张“八仙鱼桌”,制作得相当讲究:桌面为两层玻璃结构,夹层嵌制以“鸂鶒”(水鸟名)和象牙雕造的相当精致的“亭台楼阁”。其下,为方形鱼槽,可放养金鱼。老佛爷——慈禧每天坐在桌旁用茶的同时,亦可以尽情观赏美丽的金鱼穿游在“亭台楼阁”之间,从而得到一种美的享受。
乐寿堂庭院内的怪石——青芝岫怪石,自古以来,就被文学家、画家和造园艺术大师们格外重视。如明代著名大小说家吴承恩就将“怪石”撰写进《西游记》第一回里,说“花果山”有“丹崖怪石”及吸引人的“削壁奇峰”,有“麒麟独卧”,经过文学家精心的艺术加工,使“丹崖怪石”与被神化了的“花果山”周围的景物浑然一体,顿时生诗情画意,耐人寻味。
那么,客观存在的“怪石”究竟有什么突出的特征呢?
“怪石”的突出特征,是丑。对此,清代文学家刘熙载在《艺概》中作了恰到好处的解释,他说:“怪石之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著名的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以丑石自喻,他画的几幅竹石画,最突出之处,就是画均未离开奇丑的怪石。因此,他在画题中说:“燮画此石,丑石也。丑而雄,丑而秀。”
“丑石”能称“雄”见“秀”,反映出来最基本的特点是瘦、透、漏、皱。我国太湖地区所产的湖石,就有这些特点。瘦,指山石必须体态苗条,有迎风而立之势;透,是说石纹的贯通,“纹里纵横,笼络起皱”;漏,是指大孔小孔,涡洞相套,上下贯穿,四面玲珑;皱,是指山石表面凸凹褶皱,千奇百怪的形态。太湖石,据说自唐宋以后,便著名于全国。造园“装景”艺术大师们,巧妙而又恰到好处,将“太湖石”用来点缀园林的风景,使其园林增添人为性质的自然情趣。例如:上海豫园里就有点缀性的一块一丈多高的太湖石,其特征是:玲珑剔透,百窍通达。因此,它不仅被人们誉为“玉玲珑”,而且相传是江南园林三大奇石之一(另二奇石是苏州“瑞云峰”、杭州花囿“绉云峰”)。
怪石比较典型的,就是如今仍然横卧在颐和园乐寿堂庭院里的“青芝岫”。这一“怪石”,据传说,是乾隆皇帝发现后,下谕旨将它搬运北京颐和园,点缀在“乐寿堂”庭院里。
在乐寿堂前,摆列有铜鹿、铜鹤、铜瓶等。合起来谐音成为“六合太平”。乐寿堂庭院内,除了种植有玉兰、海棠、牡丹等花卉外,院内还设置有一座巨大的“怪石”,长8米,高4米,宽2米,体态秀丽,色青石润,故被誉名为“青芝岫”。在这巨大的“怪石”上,尚有乾隆皇帝的题诗,所以这里很有必要将它抄录如下,以方便您阅读和欣赏:
我闻莫釐缥缈,乃在洞庭中。湖山秀气之所钟,爰生奇石窍玲珑。石宜实也而函虚,此理诚难穷。谁云南北物性殊燥湿?此亦有之殆或过之无不及。君不见房山巨石磊盅岌,万钟勺园初筑葺。旁苋皱瘦森笏立,缒幽得此苦艰涩。致之中止卧道旁,覆以葭屋缭以墙。年深屋颓墙亦废,至今窍中生树拱把强。天地无弃物,而况山骨良?居然屏我乐寿常。青芝之岫含云苍,崔巍刻削裒直方。应在因提疏仡以前辟元黄。无斧凿痕剖吴刚,雨留飞瀑月留光。锡名题什翰墨香。老米皇山之石穴九九,未闻一一穴中金幢玉节纷萦纠。友石不能致而此致之,力有不同事有偶。知者乐兮仁者寿,皇山洞庭夫何有?
乾隆在青芝岫上题这一长诗,其内容就是说:我听说莫釐山缥缈峰皆在太湖洞庭山中。天所赋予的湖山秀气,生出玲珑透剔的奇石。这些奇石既实又虚,其中奥妙难以尽言。谁说南方北方的物性有燥湿的不同?我看不能一概而论。君不见房山巨石巍峨挺拔,正当米万钟勺园初建之时。各处搜罗的奇石如森笏般挺立,取自深山幽谷何等艰难。这块山石半途而废弃置路旁,只好覆以草棚,绕以围墙。年深日久草棚、围墙均已颓废,现在孔窍中生长的树木已有一握之粗。但天地之间并无弃物,何况此石质地如此之佳,得以屏放在我的乐寿堂前,如青芝般的山岫云雾苍苍,如鬼斧神工般的雕琢直且方。此石形成应是在开天辟地之时。石如吴刚伐桂无斧凿之痕,经过飞瀑的冲刷,月光的照射。如今我赐以名,题以字,使翰墨留香。米芾的皇山之石有孔窍八十一个,也没有听说其石穴中有此奇观。米万钟不能得到此石,而我能得到,事虽相同而力不同。此石能使智者乐使仁者寿,皇山洞庭还能有什么好的山石呢?(《颐和园楹联镌刻浅释》)。
青芝岫这一巨大怪石,怪就怪在每年一到夏秋季节,它全身苔藓斑驳,翠绿欲滴,因此被命名为“青芝岫”。
青芝岫产于房山区大山里。被明代太仆米万钟发现,欲移至当时他自己经营的勺园(现已无存)内陈设或曰点缀。米万钟雇用了许多人,用40匹马拉车搬运这一巨大怪石。结果由于财力竭尽,半途而废,将巨石弃置良乡镇(今房山区境内)路旁。后来传说米万钟因搬运这一巨大的怪石而败家。因此人们将它俗名为“败家石”。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改建清漪园时,将米万钟弃置路旁的巨大怪石移至园内,作为园林中的点缀,以供人们观赏。
玉澜堂与百日维新
玉澜堂一名由来,截取是陆机诗句。
另一说取昆明湖,其水意称玉澜堂。
此建筑确确实实,西面临昆明湖水。
光绪帝在玉澜堂,召康梁维新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