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装景点缀,大型拱十七孔桥。
其拱洞倒映水中,使湖面格外优美。
桥题额修蝀凌波,如长虹美丽好看。
可以言古典园林,都属于独一无二。
开始,需要从园林美景中的观赏桥先说起。
造园“装景”,其园林美景中艺术性较强的观赏桥,虽有很多,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种,有的桥形象优美,有的桥自然质朴,极富野趣。
上海豫园和杭州西湖都有九曲桥。这两座九曲桥相隔数百里,却有其共同的特征:桥身曲折宛转,形象优美,蜿蜒水上,深入水中,石栏低矮,简洁轻快。游人在桥上行走,可俯看水中景物,水中映出盈盈笑脸,尽得“水趣”。尤其是杭州西湖的九曲桥,由于石桥曲折,与小瀛州上的亭、榭、楼、台等建筑和谐统一,游人置身其间,无不有步移景换之感。
然而,北京著名的颐和园,其造园“装景”点缀性的观赏桥,虽然有多座,但其中十七孔桥,可以说最具有代表性。
颐和园昆明湖上的十七孔桥为大型拱桥,具有与一般石桥不同的美,给人以曲线优美柔和之感。当游人身临其境时,又会发现其拱洞倒映于水中,呈现出珠链般的圆环,使湖面景物平添无限姿色,将颐和园衬托得格外优美。
颐和园里这座精美的古建筑十七孔桥,是为了配合颐和园全园景观整体布局上的需要而设计的。它自东堤通向南湖岛,桥长150米。人们游园时,无论是漫步堤边,还是泛舟湖上,放眼望去,十七孔桥犹如雨过天晴出现的长虹卧在昆明湖的水波上。十七孔桥被人们誉为“昆明湖上的第一桥”,在全国所有的古典园林中,恐怕是独一无二的。十七孔桥与其他桥不同的是:它兼有苏州金带桥和北京卢沟桥的特点,桥栏望柱上雕有神态不同的石狮544只。石狮威武凶猛,形象生动。其桥上联额,均为乾隆皇帝所出。
十七孔桥题额是:修蝀凌波
“修”,长也。“蝀”,即“螮蝀”,就是指“虹”,如《尔雅·释天》解:“虹”,亦作螮蝀。
十七孔桥是座比较长的桥,其题额意思说,十七孔桥如长虹一般凌架于昆明湖碧波之上。
十七孔桥还一个题额是:灵鼍偃月鼍,又叫鼍龙,即扬子鳄,古人迷信,故称“灵鼍”为一种“神兽”。“偃”,意为“卧”。该题额意为:十七孔桥犹如鼍龙横卧在昆明湖上,如偃月一样美丽好看。
昆明湖中的“三岛”
古时候人们传说,三神山被人向往。
实际上是不存在,李白云真信难求。
颐和因其设计者,深受传说之影响。
经思考恰到好处,将湖中装景三岛。
颐和园造园“装景”的艺术大师们,将其建造成为有山有水——万寿山和昆明湖,并巧妙“装景”点缀上了许多精美的古建筑——楼台亭阁,殿堂轩斋廊,在昆明湖中恰到好处,装景点缀上了“三岛”——南湖岛、藻鉴堂岛、治镜阁岛,以此象征自古传说中的“三神山”。
据《史记·秦始皇本记》载:自古传“海中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从现有资料看,这是最早的记载。并且从此以后,其响亮的“三神山”的名字,亦就逐渐在不少的文学作品里出现了。我国有的风景区,不少精美的古建筑其取名,有的就取其“蓬莱”名曰为“蓬莱阁”,或曰蓬莱仙阁;有的就取其瀛洲的一个“瀛”字,如北京中南海的“瀛台”就是如此。
其实,按照实际情况来说,人们早就认识到传说的“三神山”是不存在的。对此,唐著名的大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著名的大诗人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里亦云:“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昆明湖分为三个主要水域,并将每一水域,巧妙而又恰到好处地点缀上一座岛屿。这三座岛屿,把虚幻的仙境展现于皇家御园或曰皇家园林,寄托着封建帝王所求长生不老的幻想的一种美好的愿望,或曰渴望。
昆明湖中的“三岛”,其“装景”点缀的不论是亭台楼阁,还有殿堂寺院,随着春夏秋冬四季规律性的变化而变换着它们的美丽风姿。
南湖岛
其岛上的主体建筑是涵虚堂。南有露台,绕此石造雕栏。
涵虚堂在南湖岛“广润灵雨祠”北,“云香阁”建筑西北处。清漪园时为“望蟾阁”,仿武昌著名的“黄鹤楼”而建造的。
从颐和园造园“装景”整体上来讲,可以说南有“涵虚堂”,北有“排云殿”、“佛香阁”,隔湖相望,的确使其风景格外不一般。所以,引起了乾隆皇帝的兴趣,被他命名的“云香阁”和“月波楼”等,皆寓意“三岛”中的“南湖岛”之美,真的犹如月宫仙境。
乾隆皇帝曾赋诗精心描绘“南湖岛”的美丽:
一径石桥通,崇台迴据中。
四时延座景,八面纳窗风。
霄映漪光碧,波含倒影红。
隔湖飞睇者,望此作蟾宫。
乾隆皇帝又诗云:
高阁湖心号望蟾,每来小坐未曾淹。
何当坐里披金镜,为忆阶前响玉籖。
虚阁情知景无二,因缘时见晓余尖。
却欣八面珠帘卷,水色山光取次拈。
然而非常可惜的是:咸丰十年(1860年),涵虚堂毁于英法联军。光绪十六年(1890年)重建改为一层,即今日人们所看到的。
这里特别需要说一说的是:过去,人们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年年都能够有个丰收的好年景,所以就把希望寄托在“龙王”身上,于是就出现了讲究在水边岸上修建龙王庙。颐和园“装景”建筑大师们,就将龙王庙建筑在“南湖岛”上。龙王庙门上刻着“广润灵雨祠”,是乾隆皇帝的儿子——仁宗嘉庆皇帝御书的。
关于这座精美的古建筑龙王庙,其“广润灵雨祠”这个匾额,还有一个传说。说有一年京城久旱不雨,眼看着颐和园南湖岛里的水要干涸了。嘉庆皇帝从圆明园来到了颐和园南湖岛上的龙王庙拈香祈祷,向龙王求雨。礼毕銮驾回到圆明园,尚未坐定,就雷声隆隆,下起了飘泼大雨,喜得嘉庆皇帝立即御出了“广润灵雨祠”这一龙王庙的门额。
还传说,宋真宗赵恒曾诏封四海龙王,封西海龙王为广润王。因颐和园昆明湖亦名曰过“西海”,或曰“西湖”,所以就取其“广润灵雨祠”作为岛上龙王庙的门额了。
藻鉴堂岛
颐和园其西堤的西侧——养水湖中的岛上有一座精美的古建筑,名曰为藻鉴堂,它是清漪园的旧名。
《今日北京》一书里,对“藻鉴堂”基本情形,作了这样的描述:“在颐和园西南湖中,为园中小园林。清乾隆年始建。内有藻鉴堂、烟云舒卷殿、春风啜茗等建筑。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重建。”
对这座精美的古建筑,当时亦引起了乾隆皇帝的兴趣,并且多次赋诗。这里仅例举其中的一首:
湖上构疏轩,湖色窗中滟。
虚明涵万象,名之日藻鉴。
谋目对有本,澄心看不厌。
掠珠燕颉顽,吹觳鱼喁睑。
秋夕月娟娟,春朝风潋潋。
于水彼曾云,于人吾方念。
治镜阁岛
昆明湖三岛中的治镜阁岛上的“治镜阁”,其所以取其一个“治”字,其意为“治理”之意;其“镜”为明察政治。
这样就可以言:不论什么时候,亦不论什么性质的社会,就其“明察政治”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治镜阁”,它的位置在西堤西侧湖中,是清朝乾隆皇帝当政统治期间建造的,其阁名为清漪园时的旧名。治镜阁岛上的“治镜阁”,原为三层精美的古建筑,下层为圆城,故俗称为“团城”,该岛俗称为“团城岛”。其团城,有四门绕以曲池中复为重城有四门。
治镜阁岛上的这座精美的古建筑——治镜阁,亦引起了乾隆皇帝的兴趣,所以乾隆帝有诗咏“治镜阁”:
湖中峙城阁,向题日治镜。
是盖有二义,申之以斯咏。
一日镜古治,善政与恶政。
一日镜今治,敬胜及怠胜。
敬则其政善,民安与俗正。
怠则其政恶,君骄而臣倭。
敢不戒其怠,犹恐驰兹敬。
求治忌太速,亦足滋为病。
无逸而有为,永言励吾行。
然而极为可惜的是,此阁在1860年毁于英法联军,并且至今仍然为废墟,未被修复。
西堤六桥
颐和园西堤装景,点缀性有六座桥。
西堤北名曰柳桥,桑苎桥中玉带桥。
稍南称之为镜桥,紧接着叫做练桥。
再往南为界湖桥,桥之北为景明楼。
西堤颐和园里的西堤,是清乾隆年间修清漪园时,造园“装景”艺术大师们经过深思熟虑,为了配合颐和园造园“装景”整体上的需要,仿著名的杭州西湖十景之一的“苏堤春晓”,其“苏堤”而建的。
北京颐和园,每年一到早春时节,这里的景观格外不一般,柳条吐绿,桃花放红,一条彩色缤纷的长堤,浮现昆明湖的岸边上。人们行走在长堤上,宛如漫步江南三月的西子湖畔上(指杭州西湖),其佳景真可堪称为“西堤春晓”,或者换句话说,叫做:南有“苏堤春晓”,北有“西堤春晓”。再加上点缀上了相当精美的古建筑——西堤六桥。这样,将昆明湖西边的西堤装饰得更加美丽了。
西堤六桥有关北京颐和园,昆明湖其西面,岸边上的西堤六桥,研究北京有权威性的古籍名著《日下旧闻考·国朝苑囿》里,亦作了记载:北京颐和园内“西堤之北为柳桥,为桑苎桥,中为玉带桥,稍南为镜桥,为练桥,再南为界湖桥,桥之北为景明楼。西堤六桥并直亘昆明湖。”
根据《日下旧闻考》的记载,下边笔者不照西堤六桥的顺序,而是按照区分为有不同的情形,将西堤六桥作一介绍。
西堤第二桥——豳风桥和第五桥——练桥,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皆可称作是“亭桥”。当然,豳风桥亦可称之为“屋桥”,但就造型来说,它与练桥则近似,都很似亭。
在桥上建筑或曰桥头建亭,属于我国古代桥梁建筑中的一种特殊做法,并且多见于人为性质的造园“装景”,因为在园林中既能起到了点景作用,而且本身又是富有诗意的小型点缀性的精美的古建筑。其亭桥建筑,在我国南方较多,而北方较少。可以说:在北方即便是有,也是在皇家御园或曰皇家园林里出现。
豳风桥它是一座平面长方形的屋桥。但从它的造型来看,可以说基本上与练桥相近似,亦为亭式桥,或曰亭桥。其桥西,则有耕织图、水村等景点,颇具有江南水乡特色。
据古籍名著《日下旧闻考·国朝苑囿》里记载:豳风桥原名“桑苎桥”。那么为什么被改名为“豳风桥”呢?
传说其原因是“桑苎”发音相近似“丧主”,而老佛爷慈禧的丈夫文宗(爱新觉罗奕)咸丰皇帝,其与“苎”同音,尽管奕已驾崩多年了,但仍然是要讲究避讳,所以“桑苎桥”,就被改名为“豳风桥”了。这个取名,是《诗经·豳风·七月》篇的“豳风”之意。桥西有仿江南乡村的景点,又照顾到原“桑苎”的含意,这样,就两全齐美了。
练桥这座精美的古建筑,在镜桥之南,为清代时的“清漪园”的旧名。这座桥为四角重檐攒尖顶,供观景与休憩之用。
这座桥,其名的由来,可以说是取意于南朝齐诗人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唐著名的大诗人杜甫在《画鹰》诗里亦云:“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练,其本意为:把丝麻或布帛煮得柔软洁白。然而,这里是指水流之势的特点如“练”,即昆明湖之水,南流之势似如匹练,所以这座桥被命名为练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