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门从前老北京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习惯将“前三门”中的宣武门别称为“死门”。但是,这座城门并不是一落成后,就出现了被人们给别称为“死门”的。然而恰恰相反,“凡在京大小丧柩”则不允许由“宣武门出”。对此,《明宫史》里有记载,指出:“凡在京大小丧柩,得于安定、西直、东直、阜成、崇文门发引,余四门(指正阳门、宣武门、德胜门、朝阳门)不许丧柩出也。”
而“宣武门”,其所以会被人们给别称为“死门”,是因为老北京社会生活实践中,不断地向前发展,由于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在其基础上,而逐渐演变形成的。
例如,老北京社会生活实践中,不仅是渐渐出现了允许送葬出宣武门,在宣武门外还出现了杀人的刑场。亦就是说,老北京时,被宣布死刑的犯人,亦经宣武门赴菜市口刑场去执行。而比较突出典型的例子,如《北京史》里记载的:1898年9月28日,清政府未经审讯,就将谭嗣同、林旭、杨锐、刘光第等六人经宣武门出,押到宣武门外菜市口的刑场行刑了。
然而不仅如此,在宣武门外,还出现了有的寺院承办停灵暂厝业务。例如,在宣武门外,教子胡同法源寺前街,老北京城历史最悠久的名刹——法源寺,其二三十年代方丈为梵月和尚,在佛教界来说,他亦是很有声望的。为应酬斋主,就承办停灵暂厝业务。清末民初,在此治丧者极多,仅次于北城的嘉兴寺。
再例如,在宣武门外,下斜街的长椿寺,二三十年代,该寺的主持为深慈和尚,在佛教界中亦享有盛名。因此,该寺停灵、办丧事业务亦相当盛行。如清代末科状元刘春霖,日伪华北政务委员长朱深等人之死,皆在长椿寺举行治丧仪式。
当然,还有别的许多例子,这里就不必一一列举了。
总而言之,从前老北京社会生活实践中,在宣武门外,因为出现了上述的一些情形,所以,就渐渐出现了人们将宣武门给别称为“死门”了。
后悔迟在宣武门外,其原箭楼之下(现已无存),其两侧,原尚立有石碑一通,石碑上镌有“后悔迟”三个大字。此碣石为清代刑部所立。清时处决犯人,赴菜市口刑场去执行,则必须经宣武门出,立此石碣使犯人见此石方知“后悔迟”。
其实,在“死门”——宣武门外,立有“后悔迟”的石碣,其目的,则是在于警告在世之人。所以,从前在北京风情歇后语里,有这样的一句话,叫做“刑部里的碑——后悔迟”,以此示意提醒人们注意别触及刑罚。
宣武门午炮据老北京人的回忆,或者传说:京城九大城门中的宣武门,在“瓮城”(亦称“月城”、“曲城”)箭楼的台基上,原配置有五尊高大的铁炮。炮身上,则铸有铁炮工匠姓名。
这五尊高大的古铁炮,不仅反映出了古代劳动人民铸造工艺的高超,而且这五尊大铁炮,往“宣武门”瓮城箭楼上一摆,在当时来说,可以说是显耀了京城九大城门中重点之一的宣武门的一种象征。并且以此示意:不允许外敌有任何侵犯,否则宣武门瓮城箭楼上,就要往外射箭、放炮,进行自卫了。
既然如此,那么在宣武门以东的城墙上没置的大铁炮,为什么会被人们叫做“午炮”呢?
对此,田蕴锦在《最新北平指南》一书里,作了这样考究性的记载:老北京时,“京城”亦称“内城”的“午炮有两处,一处在宣武门以东的城墙上,一处在德胜门以东的城墙上,每日午时燃火药炮一声,声振遐尔,用于城中人们对时之用。人称“宣武门午炮’”。由此可见,从前老北京时,京城不仅曾经出现“九门八錪一口钟”,而且宣武门的城墙上,还曾经出现过方便人们生活中对时用的“午炮”。
当然,现在看来,觉得是挺有趣的。但是在当时来说,的确是很实用的,方便了京城百姓居民。
宣武水平
据说,在宣武门的瓮城内,原有砖砌的“五火神台”。此地低洼,雨季时城内之水多从此经过,流出城外。天长日久,看城门的兵士以此砖台为记,以水淹砖台的位置判断城内积水的情况,适时开门宣泄城中雨水,果然奏效。因此,老北京时,就出现了“宣武水平”的美称。
朝阳门
京城东其南朝阳,元大都东垣南门。
明代初沿用原名,齐化门后改门名。
何时改正统四年,因城楼修筑落成。
此座门趣闻轶事,有名的朝阳谷穗。
今日人们称的“京城”,其东面之南的“朝阳门”,原为元大都城其东面的“东垣南门”,叫做“齐化门”,始建于元代。明初沿袭使用其原名。何时改,正统四年,亦就是说:在明英宗朱祁镇皇帝当政统治期间,朝阳门城楼落成,并更“齐化门”为“朝阳门”了。
据《今日北京》一书载:明清南来漕粮在通州卸船后,经由本门人京,故有“粮门”之称。清顺治元年(1644年)睿亲王多尔衮率军由此入城。清初定镶白旗居门内。城门于解放后城市建设中拆除,原址在今朝阳门立交桥。
朝阳谷穗
“内城”亦称“京城”,其东之南的朝阳门,老北京时成为重要的运粮进京之门,故在“瓮城”门洞内左侧墙上,镌刻有谷穗一束,象征此门进京粮道。从前老北京曾经讲究过:旧俗正(征)月二十五为填苍节,每当此节前后,经朝阳门的往来粮食的车辆络绎不绝。因居住京师(北京的一种别称)的居民不事耕种,储存粮食不多,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粮食及其他许多物品等多靠市面交易。而旧时候,其正(征)月正是家中粮仓空虚之时,需要购置较多的粮食,因此被美名为需要“填仓”,以供方便日常生活所食用。所以每年正(征)月期间,由朝阳门往城里运粮食的车,亦比平日较多。
东直门
京城东北东直门,元大都东垣中门。
其原名为崇仁门,明代初易为今名。
此座门其城门楼,亦藩成正统四年。
东直门趣闻轶事,其有名铁塔雕像。
京城东的东直门,原为元大都城东垣中门,原名为“崇仁门”,其基本情形在《今日北京》一书里有记载:东直门,原名崇仁门,为元大都城东垣中门。明初,易今名,为明清北京内城东垣北门,在朝阳门北,东向。始建于元代,明前期加固城墙,改城门为砖砌筒壳式。正统四年城门楼修成。门外有正方形瓮城,瓮城南垣设门,东垣正中设箭楼。清初定正白旗居门内。城门于解放后城市建设中拆除,原址在今东直门立交桥。
东直门的趣闻轶事也很多。
东直铁塔原东直门外小街塔园附近有一铁塔,被人们称为“东直铁塔”,塔内供的神像,据说是明代第二位皇帝——朱允坟之身。
东直雕像东直门为京城九门中最贫穷之门。在东直门的瓮城里,以郊外盆窑小贩和日用杂品商人居多。因做这种买卖的都是小本生意,只能维持最低的生活需求,所以东直门聚集的都是贫穷之人。
然而,东直门瓮城庙中的药王雕像极为精细,故被人们誉为“东直雕像”。
阜成门
京城西南阜成门,元大都西垣南门。
其原名为平则门,明代初沿用原名。
城门楼正统四年,落成后改为今名。
此座门趣闻轶事,有名的阜成梅花。
阜成门,为京城西其南之门,亦属于“内城”,亦称“京城”九大城门之一。元代时,这座城门名曰为“平则门”;明正统四年,亦就是说:在明英宗朱祁镇皇帝当政统治期间,阜成门城楼落成,并更“平则门”为阜成门了。
对于阜成门的基本情形,《今日北京》一书里,作了历史反映性的记载,指出:
阜成门为元大都城西垣南门。明初沿用原名,正统四年(1439年)城门楼修成后易今名。为明清北京内城西垣南门,在西直门南,西向。始建元代,明前期加固城垣,改城门为砖砌筒壳式。门外有正方形瓮城,瓮城北垣设门,西垣正中设箭楼。明清时,宫廷所用门头沟煤自本门运入,故又名“煤门”。清初定镶红旗居门内。城门等在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建设中拆除,原址在今阜成门立交桥。
阜成门的趣闻轶事也很多。
阜成梅花与“三多”
既然阜成门与梅花有趣味性的关系,那么这里有必要以梅花别称“东风第一枝”的由来为题目说一说,是挺有趣的。
自古始,一年365天,或曰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其风向是很有规律性的。一般说来,每年基本上从“立春”开始,一直到“春分”节气,在这45天的时间里,居多刮“东风”。所以,其“东风”被选列入了“七十二候”,作为“立春”节气一候的“候应”,叫做“东风解冻”。而植物花卉中的梅花,每年是在“立春”节气一候的“候应”——“东风解冻”时盛开。因此,将一年中开花最早的“梅花”,别称“东风第一枝”。
其实花卉中的梅花,自古始,历来被人们所喜爱,而且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根据不同的需要,恰到好处亦将它应用或运用到了许多方面。其中,当然包括老北京时,在京城九大城门中的阜成门,其瓮城门洞的左壁上,嵌有汉白玉石雕塑的梅花一朵在内,并且成为“京城”其城门的趣闻轶事,叫做“阜成梅花”。
那么,“阜成梅花”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据老北京人回忆:昔日,京城九大城门中的阜成门,在当时社会生活中,这座城门渐渐演变成为进京运煤的一座城门。
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