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七字经趣谈老北京
28688200000004

第4章 老北京的内城(3)

因为老北京,人们日常生活使用的煤炭,居多由阜成门运进京城,供给人们生活上的需要。特别是京西门头沟、斋堂、坨里等矿上的煤炭,均从阜成门贩运进京城。而贩运煤炭进京城的煤商,为了发财致富,求得精神生活的顺利吉祥,因为人们喜爱的梅花,其“梅”字与“煤”字谐音,为了讲究避讳“倒煤”(指“煤”字谐音)不顺利吉祥之意,就渐渐出现了来往阜成门贩运煤炭进京城的商人集资刻石,即将汉白玉石雕塑的梅花一朵,雕刻嵌在阜成门瓮城门洞的左壁上,以此示意祝愿往来出入阜成门的运煤商,寄托其精神生活上的需要,能够年年、月月、天天顺利吉祥,财源茂盛达三江。

不仅如此,据老北京人回忆说:阜成门的汉白玉石雕塑的梅花,其雕塑工艺的确是很细腻,石质精良,所以人们说亦可称得上京城或曰京都城门趣闻轶事之一。

而称谓“三多”,据老北京人回忆:是指由阜成门往京城里运煤,靠骆驼驮煤的多,这是一多;二多,就是指阜成门内外煤栈多;还有一多,就是指往来出入阜成门的人,煤黑子多(老北京时,人们习惯将煤矿工人俗称为“煤黑子”)。

西直门

京城西北西直门,元大都西垣中门。

其原名为和义门,明代初易为今名。

城门楼正统四年,落成后称西直门。

这座门趣闻轶事,西直门折柳水纹。

西直门为京城亦称“内城”九大城门之一,始建于元代,原名和义门,为元大都城西垣中门,明初易今名。

对西直门,其基本情形,《今日北京》一书作了历史反映性的记载。

西直门为明清北京内城西垣北门,在阜成门北,西向。始建于元代,明前期加固城垣,改城门为砖砌筒壳式。正统四年(1439年)城门楼修成。门外有正方形瓮城,瓮城南垣设门,西垣正中设箭楼。明清时,因皇宫用玉泉山泉水每自本门车载运人,故又名“水门”。清初定正红旗居门内。城门等在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建设中拆除,原址在今西直门立交桥。

西直门的趣闻轶事也很多。

西直门折柳这是属于老北京时出现的,人们对西直门外长河沿岸垂柳成行、山清水秀美丽风光的描写。尤其是每年清明过后,柳树吐绿,万花盛开。亲朋好友相邀互携,到西直门外的长河春游,临别时依依不舍,折柳相赠。久之,社会生活实践中,就形成了“西直门折柳”的说法。

西直水纹西直门还有一说,叫作“西直水纹”。为什么会有此种说法呢?因为京城亦称“内城”,其九大城门中的西直门,为运水进城的惟一之门,连从西郊玉泉山来的为皇宫紫禁城运水插着特殊标记——小黄旗的毛驴御水车都要经过西直门,所以,在西直门的瓮城门洞中刻有汉白玉水纹石一块,这成了京城九门的一绝,叫做“西直水纹”。

德胜门和安定门

京城北名德胜门,元大都为健德门。

大将军徐达改名,即今日称德胜门。

至德胜雪满天飞,皇帝赋德胜祈雪。

安定门原安贞门,徐达改门名安定。

京城亦称“内城”,九大城门中的安定门和德胜门,元代时称“安贞门”和“健德门”,后来才被改为今名安定门和德胜门。对这两座门,《日下旧闻考·城市》篇里,作了历史反映性的记载:“内城”亦称“京城”,其“北之东日安贞”;“永乐七年六月,修安定门城池。”“北之西健德门”;“德胜城楼上,镌赵子昂书德胜门三字。”“至正统十年”,亦就是说,在明英宗朱祁镇皇帝当政统治期间,始改名德胜门。

安定门即大都城安贞门,明洪武元年(1368年)九月,大将军徐达改今名。在今安定门北五里处。明初,随元故都北城垣一度沿用,若干年后废弃。明清北京内城北垣东门,在德胜门东,元安贞门南五里处。北向。始建于明洪武元年,大将军徐达攻人大都,命华云龙新筑北城垣之时。正统四年城门楼修成。门外有长方形瓮城,瓮城西垣设门,北垣正中设箭楼。清初定镶黄旗居门内。城门在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建设中拆除,原址在今安定门立交桥。

安定门与内城亦称“京城”九大城门别的门一样,亦有趣闻轶事。

安定真武安定门为出兵征战得胜而归收兵之门。安定门与其他八大城门不同的是:京城九座城门中,其他八大城门的瓮城,皆修建的是“关帝庙”,惟有安定门的瓮城内,修建的是“真武庙”,故被人们称之为“安定真武”,亦就成了九门之一绝。

德胜门

为老北京城北面的西侧之门,是通往塞北重要的门户。或者说,德胜门与京城南面的正门“正阳门”一样,亦是属于具有战略性的重要的城门。所以,从前老北京的人还将这座门叫做“军门”。

对于德胜门的基本情形,《今日北京》一书里,作了具有历史性的记载。

德胜门即元大都城健德门,明洪武元年(1368年)九月,大将军徐达改今名,在今德胜门北五里处。明初,随元故都北城垣一度延用,若干年后废弃。明清北京内城北垣西门在安定门西,元健德门南五里处。北向。始建于洪武元年大将军徐达攻人大都,命华云龙新筑北城垣之时。正统四年城门楼修成。门外有长方形瓮城,瓮城东垣设门,北垣正中设箭楼。清初定正黄旗居门内。城门于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建设中拆除,原址在今德胜门立交桥。

德胜门箭楼在今德胜门立交桥正北。原位于德胜门外,瓮城北垣之正中,正对德胜门城楼。重檐歇山顶。四面砖墙,东、西、北三面各辟箭孔4层,北面每层12孔,东、西侧面每层4孔,共有箭孔80个。箭楼基座循例不设门,不通城外,纯为军事防御建筑。今修葺保留完好。

德胜门与其他八大城门一样,亦有趣闻轶事。

德胜祈雪

据老北京人的回忆和传说,乾隆43年(公元1778年)大旱,到处可见饥荒,扶老携幼迁徙,逃亡。但是,谁也没有料到:就是这年的年末,乾隆皇帝圣驾出宫,当銮驾行至德胜门的时候,喜逢瑞雪满天飞,象征瑞雪兆丰年,使乾隆皇帝极为高兴,并立即下令銮驾暂停,撰赋祈雪诗三首,并通谕刻石立之,以慰天公。

其实,德胜祈雪,重点在“雪”字上。既然是这样,这里自然有必要将非人所为自然现象中的“雪”说一说,的确是有内容,并且亦是挺有趣的。

自然现象中的雪,有小雪和大雪的不同,或曰其有区别。

雪同雨一样,亦是属于一种自然现象。雪,是属于云中降落的液体水滴,它因气温较低,水汽在空气中直接凝华所致。

雪同雨一样,亦区分为大和小。小雪,指降雪强度较小的雪。24小时内,降雪量小于2.5毫米的雪,称之为小雪,24小时内降雪量大于5毫米的雪,叫做大雪。

其实,人们对雪的认识亦比较早,如宋元时期学者吴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指出:每年一到冬季,农历“十月中,雨下为寒所薄,故凝而为雪。”并且将“小者未盛”之雪称之为“小雪”;将“大盛也(即“小雪”节气后),此时而雪盛矣”,叫做“大雪”。

不论是“小雪”、“大雪”,自古始,就被列人了“农业二十四节气”中,即“立冬”后为两个节气——小雪、大雪。

“德胜石碣祈雪碑”立于当时德胜门瓮城中“同兴煤栈”的西侧,其碑的大小及形制与“燕京从景”碑差不多。

所以,从前老北京人说“德胜祈雪”,或者再具体点说,“德胜门石碣祈雪碑”,它与“阜成门”的“阜成梅花”一样,亦成为京城九大城门中的“德胜门”的趣闻轶事了。

京城九门中的五座城门更名的由来

九门中五座城门,其更名有它由来。

丽正门更正阳门,文明门更崇文门。

顺承门更宣武门,齐化门更朝阳门。

平则门更阜成门,余四门则仍旧焉。

据史书载:明英宗朱祁镇皇帝,不满8岁登基。按照“正统四年四月”京城九大城门楼落成的时间来推算,此时英宗朱祁镇,毕竟还是12岁的顽童,所知甚微,理政不懂。此时,朝廷中的宦官(亦称“大太监”)王振亦就乘机作威作福,秉权专政,危害朝廷。在这种朝政的局面之下,太皇太后不得不旨令先朝重臣名宰入朝辅政,以巩固和发展朱氏皇家大业继承人——朱祁镇皇帝的统治,显示一下明英宗皇帝朱祁镇有超人的能力,大治于天下。为了增强帝王(皇帝)至高无上的尊严和权力,有的大臣就献计献策,并趁京城九大城门楼落成的机会,以英宗皇帝朱祁镇的名义,下圣旨将京城九大城门中的“五座城门”进行改称。为此,朝廷中有才能的大臣还就如何改名,而制造出一种恰到好处的说法。

其说法具体说来就是:取“积阳为天,天有九重”,“天为阳”,并且“日者众阳之宗”的综合性的意思,加之《左传》里亦载:“天子当阳”,故将帝王出入京城南面的正门(亦称“国门”)更其原名“丽正”为“正阳门”。帝王不仅离不开“左辅右弼”,而且治理天下,亦离不开“文治武安”,故更名“文明”、“顺承”为“崇文门”、“宣武门”。取“朝阳”之“朝”字,其意为朝廷中的文武百官大臣,天天要朝拜皇帝;取“阜成兆民”(《书·周官》)之意,寓意朝廷中的文武百官,都要以身作则,社会才会有良好的道德,才会国泰民安,故更名“齐化”、“平则”为“朝阳门”、“阜成门”。其他四座城门——东直门、西直门、德胜门、安定门,其门之名则仍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