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粮食安全责任重于泰山
28691400000034

第34章 “十五”甘肃省粮食工作回顾(31)

2.编制程序。(1)依据省局年度经营业绩考核总体指标,总公司制定各库站经营业绩考核分项指标。(2)根据总公司下达的经营业绩考核指标,确定企业的年度目标利润。(3)按照企业储存管理储备粮油规模、轮换数量和既定补贴标准,测算储备粮油补贴收入,包括正常保管补贴收入、轮换补贴收入。同时测算其他收入,包括资产经营收入、零星收入、二级子企业经营收入。(4)结合近三年费用开支实际,以费用习性确定固定费用和变动费用,测算费用支出总额。固定费用主要包括工资及工资性支出、各种社会保险费用、住房公积金、各种费用性税金、银行贷款利息、固定资产折旧等不可控费用。费用项目细分达30多个子项。(5)确定收入与支出缺口(利润缺口或经营创收目标)。即:补贴收入和费用测算支出总额相抵后,形成的利润或亏损与目标利润的差额为利润缺口或经营创收目标。利润缺口或经营创收目标=目标利润-(补贴收入-费用支出测算总额)。(6)根据近三年粮油购销情况、预算年度粮油市场情况,预测粮油销售毛利率。(7)根据本量利分析法,测算目标销售收入。目标销售收入=利润缺口或经营创收目标÷预测的销售毛利率。(8)根据补贴收入预算表、其他收入预算表、固定费用预算表、变动费用预算表等附表,编制预算年度预计利润表。(9)财务收支预算指标的分解、控制。对财务收支预算实行职能科室和经营部门责任制,将各项财务指标以签订目标责任书的形式,分解下达到各职能科室和经营部门。明确考核责任主体,监控预算执行动态,按期报告预算执行情况,确保财务收支预算制度切实落到实处。

3.例会分析。为使收支预算制度发挥好作用,总公司建立了收支预算执行例会分析制度,定期掌握收支预算执行情况。各库站通过费用审批、月度分析、中期总结等方式,逐项对比分析,寻找工作差距,制定改进措施,明确下一步工作的方向和任务。总公司实行季度分析例会制度,每季终了后召开全系统经济活动分析会议,及时交流、及时沟通、及时总结,全面掌握各库站收支预算的执行情况,使财务收支预算处于总公司动态跟踪监管半径之内。

4.执行效果。财务收支预算的执行主体是整个企业,细化的分项收支预算由各职能科室和每位职工来落实。收支预算制度的推行,每个科室认识到自己是费用控制的责任中心,每位职工意识到自己是费用控制的责任主体,每一道生产工序或经营管理环节都是费用管理的控制点。经过多年努力,使各库站逐渐成为懂算账、会算账、能算账、善算账的企业,较好适应了粮食购销市场化新形势,加快了传统粮食企业向市场经济企业的过渡进程,加快了企业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的进程。企业和职工适应购销市场化新形势的能力显著增强,企业经济质量和职工生活质量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坚持固定资产投资预算管理制度,控制存量资金转化节奏,引导企业树立“现金至尊”的理财理念。财务集中管理的落脚点是确保财务运行安全;财务收支的预算管理侧重于培育企业运用市场手段获取经营性收入的能力;固定资产投资预算管理的核心理念则是对企业存量货币资金实行预防性风险管理,关注企业存量资本的使用效率,关注企业资产结构和资产质量,关注企业资产流动性和变现能力。

1.制度内涵。固定资产投资预算管理属资本预算范畴,指企业在预算期内购建、改建、扩建、更新固定资产进行资本投资的预算,具体包括设备购置计划、基础设施改造维修计划两部分。制度的基本精神是坚持量力而行,均衡安排的理财理念,把有限的财力物力向生产性项目倾斜,严格控制消费性固定资产投资;从紧控制存量货币资金向非货币资金的转换速度,分年度均衡安排固定资产投资预算,使基础设施投资、货币资金存量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统一,为企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预留必要的货币资金储备量。

2.编制程序。包括预算编制、预算上报、预算审查和预算下达四个环节。总公司要求各库站对预算编制设定了两个量的规定,一是当年投资预算原则上不得超过企业当期计提的折旧额,把投资预算与当期盈亏挂钩;通过当年经营性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量应当是投资预算的基本来源,否则就是动用存量货币资金或负债资金进行购建、维修,属“吃老本”的经营行为,相应放大了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二是当年投资预算原则上不得超过企业的营运资本,与企业营运资本实现匹配,重点考核存量资金与增量资金的留存、使用的协调关系。三是当年固定资产净值与净资产总额的结构比例要相协调,资产总量不能过多地沉淀在非货币资产上。同时兼顾考核企业通过当期盈利回收固定资产折旧的能力。

3.执行效果。毫无疑问,固定资产投资属涉及国有资产变动的重大财务事项,有必要通过有效财务手段进行硬约束。推行投资预算制度带来的最重要、最有效、最直接的好处是,各库站在务实发展的框架内向前运行。考虑到以当年经营所得弥补历史欠账的实际,总公司对经营业绩办法进行了必要的修正,在当年会计报表反映的利润基础上,调增总公司审定范围内的维修费用,正确处理当年经营收益和企业发展的分配关系,充分调动各库站经营创收的积极性。

三、推行三项财务监管机制,对企业持续发展的积极效应

按照省局领导提出的以积极态度做大做强局属企业的要求,总公司创建三项财务监管机制,在做大上要求所属企业在原粮贸易规模化、粮食经营产业化、粮食物流社会化上狠下工夫,通过坚决推行财务收支预算制度,合理引导和重点培育企业赚取粮油市场经营收益的能力;在做强上要求所属企业高度重视生产经营安全、财务运行安全、国有资产安全,通过财务集中管理制度、固定资产投资预算管理制度,不断优化企业资产的结构和质量,不断增强企业抵御市场经营风险的能力。各库站在“十五”期间认真贯彻落实,在持续实践中,使企业逐步树立了安全发展、节约发展和均衡发展三大发展观念,全面细化和落实省局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夯实了企业后续发展所需的人文基础、物质基础和环境基础。先进的管理制度带来的积极推动力是无穷的。与企业发展历史纵向比较,各库站逐渐形成了心齐风正、气顺劲足、心系企业的良好发展局面。总公司以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依制度理财为核心内容的“依规治企”的管理风格,得到了各库站的认可和接受,使其成为落实制度的受益者,使职工成为执行制度的受益者。各库站和职工对总公司的归属感正在逐步增强。

1.树立了安全发展观,常怀责任重于泰山之心不懈怠。企业安全发展包括生产经营安全和财务运行安全。安全发展高于一切。安全生产和安全发展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最基础要素。财务集中管理制度的推行,每个科室和每位职工自觉成为安全发展的责任中心和责任主体,人人讲安全,处处保安全,以资金安全为突破口的安全发展意识,已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2.树立了节约发展观,处处围绕企业过紧日子的思想不放松。企业的任何活动,都要发生成本费用。任何成本费用控制方法,其实质都是设法影响执行作业或有权干预作业的人,使他们能自我控制、自我管理。在成本费用控制上每个职工都应负有成本责任。成本费用控制是全体职工的共同任务,只有通过全体职工的协调一致努力才能完成。财务收支预算管理制度的执行,催生了企业节约发展的意识,由此派生的量入为出、以收定支等务实理财理念,自然融合到企业经营决策中,融合到企业预算编制和执行中,形成了目标层层分解、压力层层传递、责任层层落实、激励层层链接的经营责任机制,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做到了算大账、算小账,算细账、细算账。节约发展彰显出的向管理要效益的引导效应,已在企业创收增效中发挥出积极作用。

3.树立了均衡发展观,始终围绕企业后续发展的信念不动摇。均衡发展观是总公司在“十五”期间提炼和总结出来的。企业作为微观个体,均衡发展观是对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对待企业发展问题要注重实事求是,更要兼顾到企业的各方面承受力。保守和冒进两种态度在企业发展上都不会有好的效果。通过推行固定资产投资预算制度,很好地协调了资产规模、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各库站基本做到了务实发展。目前各库站在从紧从严的资本预算框架下有序发展,企业综合素质和整体质量都在逐年稳步提高。

四、新形势下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的几点探讨性想法

2006年6月27日,在关于进一步深化直属企业改革的通知中,省局确立了产权制度改革到位后局属企业国有资产的管理原则,明确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三个责任主体之间的关系。根据省局国有资产管理原则,总公司受省局委托监管所属库站的国有资产,依法对改制后的所属库站国有产权履行监管人的职责和义务;总公司授权改制后的所属库站负责国有产权的运营管理,履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在新的形势下,总公司按照省局做大做强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企业的要求,在继续推行并完善三项财务监管机制的同时,结合现行国有资产监管的方向性要求,就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提出一些探讨性想法。

1.建立国有资产监管运营责任主体链条。责任主体链条能够做到出资人、监管人和运营人职责明确、运转顺畅。这种体制和机制是对2001年整体委托经营国有资产模式的又一次创新。以这种模式运行后,将形成省局、总公司、被监管企业的出资、监管、运营三个责任层级,更容易使总公司成为投资控股型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总公司在省局授权范围内行使国有股东的权利,这符合国有资产授权管理运营的方向,有助于推行以国有产权和总公司为双重纽带的中间层监管运营方式。国有资产监管成本在被监管企业税前费用或税后收益中筹措。

2.建立国有资产一体化经营和管理机制。经营和管理国有资产的最终落脚点是如何持续实现增值和保值。以产权制度改革为契机,以国有产权为纽带,加快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一体化进程,整合全系统有效国有资产资源,确保国有资产运营收益的最大化。各库站对内自谋发展,对外形成合力,把各自比较经营优势叠加在一起,这对全系统整体发展有积极作用。同时可以集中货币资金和有效资产优势,合力开发有增长潜力和发展价值的优势项目,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使用收益。

3.建立财务收支预决算报告制度。将财务收支预算决算执行情况向企业职代会定期报告,进一步加强库务公开、民主管理,使广大职工做到知企情、参企政、议企事、监企规,构建和谐发展的良好环境。

4.完善年度业绩考核办法。对改制后企业负担改制前历史遗留问题的,如基础设施维修费用、非经营性人员费用等,在考核时应对会计报表利润总额予以调整和修正,把利润考核与现金流量结合起来,使业绩考核工作更实一些。待时机成熟时,可在更大范围内推行会计委派制。同时继续积极探索有利于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利益分配新机制。

5.建立账销案存资产管理制度。企业改制时评估认定的资产清查损失及减值多属账销案存资产,并没有形成事实损失。对这部分账销案存资产要加强管理,建立辅助账表,设置专门表格,动态跟踪监督,规范处置行为,全额反映收入,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6.建立财务信息区域网体系,实现财务信息资源共享,远程动态掌握和跟踪企业财务状况变动情况。从提高财务管理手段入手,进一步改进和丰富财务监管措施。

(执笔:郭金平初审:刘爱贵)

改革重组添活力扭亏增盈显成效

甘肃省粮油贸易有限公司

甘肃省粮油贸易总公司是2001年11月经省政府批准组建的甘肃省粮食局直属三大政策性粮油经营总公司之一。作为全省粮食流通的骨干企业,总公司现有公司本部、酒泉储运站、山丹中转储备库、白银植物油仓库四个县级建制企业,资产总额15111万元,净资产6327万元,粮油年经营量30万吨。自2001年改革重组以来,总公司连续四年超额完成省粮食局下达的目标任务,累计实现利润932万元,其中2002年实现利润209万元,2003年实现利润250万元,2004年实现利润237万元,2005年实现利润236万元;职工收入随企业效益稳步增长,在岗职工人均年收入由2001年的1.23万元增加到了2005年的1.56万元,实现了企业增效、职工增收。“十五”时期,成为总公司重获新生、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

“十五”期间,是我国粮食流通体制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转折阶段。在省粮食局的正确领导下,总公司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粮食购销市场化的要求,以储备粮油安全管理为重点,坚定不移地实施“强贸易”发展战略,以做大做强企业为目标,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按照“深化改革、调整结构、依法治企、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使企业发展各方面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五年间,总公司资产总额增长了112%,净资产增长了108%,职工人均年收入增长了127%;职工队伍素质普遍提高,80%以上的职工通过自学和在职培训达到了大、中专学历,54名在岗保管员中有51人取得了中、高级保管员执业资格证;党的建设、领导班子建设和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果,2004年、2005年总公司领导班子两次被省粮食局评为“好班子”,有6名县级领导干部先后被评为直属企业“优秀领导干部”。经过“十五”时期的科学发展,总公司初步实现了向“市场主渠道”的转变,在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稳定粮食市场方面,较好地发挥了政府宏观调控的载体职能和粮食流通主渠道作用。“十五”期间,总公司各项工作取得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三年扭亏增盈任务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