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寺院林立,宗教仪式复杂,教义古老深奥,令人难以探其经脉。这里是婆罗门教、佛教、锡克教和耆那教的发源地。婆罗门教后来演变成印度教,主要流传在印度、尼泊尔;佛教流传在斯里兰卡;锡克教主要分布在印度旁遮普邦;虽然现在耆那教徒人数已不多,但在印度社会中仍有影响;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和克什米尔地区则流传伊斯兰教。
另外,南亚还有不少人是基督教和喇嘛教的信徒。各种宗教势力之间一直存在尖锐复杂的冲突和矛盾,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整个南亚的政治社会生活。所以南亚被称为“宗教大拼盘”。
南亚最大的宗教是印度教,信徒也最多。印度的历史就是一部印度教史,印度教经过几千年的演化,吸收了许多种族的文化和宗教,所以它不仅是印度人的宗教,还是印度文化的主流。
约在公元前16世纪,居住在里海沿岸的雅利安人来到南亚,把土著达罗毗荼人驱赶向南,在印度建立起原始的社会制度。雅利安人信奉婆罗门教,为了避免与土著血统混杂,严格禁止本族和土著通婚,并实行种姓制度,将社会分成婆罗门(僧侣)、刹帝利(贵族和武士)、吠舍(平民)和首陀罗(奴隶)4大等级制度,至今仍时时支配着人们的生活和职业。
印度教盛行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他们崇拜石,认为石是宇宙的中心;崇拜树,认为树是生命的象征;崇拜水,认为水是生命的最初元素。圣山圣水成为印度教徒们朝拜的地方。在印度的村庄、市街、深山水涯边,常能见到满面风霜的苦行僧,额上绘有各色条纹,披着零乱的长发,身无分文,貌似乞丐,不停地朝着心中的圣地跋涉。
印度教以黄牛为神,认为牛圣洁无比,全身都是圣物。城镇的大街小巷经常有神牛们在大摇大摆地漫步,有的干脆躺在路中闭目养神,行人和车辆都得礼让三分。尼泊尔政府还把黄牛正式定为“国兽”,伤害黄牛者要受到罚款、拘留和法律制裁。
16世纪,那纳克祖师创建了锡克教,它糅合了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的某些教义,但竭力反对种姓制度。该教认为神没有固定的形像,而代表一种抽象的真理,所以禁止绘制和崇拜神像。锡克教教规严格,男教徒名字前都冠以辛格(狮子),严禁吸烟,用头巾裹头,不准剃发须,身佩短剑,手戴铁镯,显得强悍骁勇;女教徒名字前则冠以考尔(公主)。
巴洞妇女为什么脖子特别长
“巴洞”意为“长脖子”,因为当地妇女的脖子比一般人要长三四倍。
巴洞人是缅甸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仰光东北约300千米的山区,交通闭塞,与外界很少往来。
巴洞人中一直流行着一种奇特的风俗:认为妇女的脖子越长越美,越受重视。她们的长脖子是怎么形成的呢?这不是什么地区性的生理特征,而是人为加工而造成的。
巴洞女孩从5岁起就开始戴项圈。第一次戴项圈时,要举行隆重仪式。首先巫师用鸡骨占卜,选择吉日。届时,全村人都要盛装参加庆祝,并赠送礼品,本家则各米酒热情款待。这天,对这个天真的小女孩的颈项上,先用一种蜜制的肤膏反复揉擦,再把其头部向上牵拉、扭动约1小时。然后,母亲站在她背后,用双手托起女儿的下颌向后扭动,巫师乘势把高约10厘米的螺旋项圈套在女孩脖子上。
开始套项圈时,因为疼痛,在项圈上下必须用布垫衬,习惯后,再把垫布去掉。
巴洞人认为,长脖子是女性美的一个重要因素,长脖子还是男子选择对象的重要条件,通过项圈还可显示地位和财富,所以女孩们都甘愿忍受这种苦痛。
随着年龄增长,每隔两年就要换一个更高的项圈。在取下旧项圈时,女孩的颈部已经柔软得无力支撑头部,必须由母亲用手替她托住,由他人帮助更换新项圈。多次更换后,最多可达24层,每层1厘米,最高达24厘米。此时,头部看起来似乎已经离开躯体。
这些项圈给妇女们增加了19公斤多重的负担,使她们行动起来很困难,如果不弯腰,就看不到自己的双脚和脚下的地面,甚至无法低头看在胸前吃奶的孩子。尤其是喝水时,只能头部和上身同时向前倾斜,用一根芦管或麦秸啜吸。因为脖子被长期紧箍,声带也发生变化,说起话来像是从一口深井中发出的声音。
关于戴项圈的起源,一种说法是,当地老虎很多。因老虎吃人先咬脖颈,所以设计出这种项圈。而另一种说法是,他们自认是神话中龙的后裔,脖子长使她们看起来像龙。
据说戴项圈的风俗对保持妇女的贞操很起作用。如某妇女有了外遇,最严厉的惩罚就是把她的项圈除掉。那么,这个不幸的妇女,剩余的光阴,就得一直用手扶着自己的头才能行动。不然,就只能躺在床上。
这种习俗,近来已被认为是落后的陋俗,因许多少女拒绝戴项圈而日益减少。但对于年长的妇女,因为颈椎韧带已被拉长,如果去掉项圈,颈部软弱无力,无法支撑头部。所以现在在巴洞地区还有长脖妇女。
安达曼人的状况为什么糟糕
印度的安达曼群岛由257个海岛和190座岩山组成,总面积约6340平方千米。岛上多为高低不平的丘陵,中间分布着许多狭窄的谷地。气候温暖湿润,植物茂密,动物繁多。自古以来,这里便是安达曼人的家园。
安达曼人是至今仍滞留在石器时代的原始部落。随着现代文明的侵入,给他们带来了某些进步,却无法抵消持续不断的灾难和打击。1981年6月21日的《印度快报》一篇短文惊呼:“若干年后,安达曼群岛上的土人很可能就不会留下任何痕迹了。”
安达曼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他们身材矮小、体毛稀少、肤色褐黑、四肢匀称、长着一头胡椒粒状卷发。
在沿海的安达曼人已有固定的村落,在森林中的则只有临时茅屋。各部落下分许多地方群体,各有固定的采集或渔猎区域。主要食物是海牛、鱼类、野猪及野菜、蜂蜜等。食物随采随吃,吃不完就送人,没有储存观念。所用工具十分原始,只有铁头渔叉、硬木弓箭、渔网和挖掘棍。铁是从漂浮的破船残片上获得的,或许这是现代文明带给他们的惟一好处。
安达曼人的社会组织松散,有威望的长老管理社会事务。没有惩罚罪行的法规,血亲复仇常采取解决纠纷的办法。仍保留不少母系氏族残余,设有男女公房。早婚普遍,生了子女才算正式完婚。父母和未婚子女组成家庭的核心,常见兄弟姐妹结婚。
安达曼人生性乐观,喜爱歌舞。男女均不蓄发,盛行纹身,喜欢把身体涂成白色,用草叶树皮围腰。信仰万物有灵,流行祖先崇拜,特别崇拜创造一切、无所不能的火神。他们与世界许多民族一样,也流传着洪水的传说。人死后,盛行土葬或风葬。
但上述图景已成过去。早在1789年,英国殖民者便在这里建立罪犯流放地。安达曼人曾经奋起反抗,但用原始弓箭对付洋枪大炮,结果可想而知。而且,在殖民当局的“开化”下,人们开始饮酒、吸鸦片,疟疾、梅毒、麻疹、结膜炎和肺结核很快蔓延,许多人成了瞎子和跛子。再加上大量森林被砍伐,破坏了生态环境,这使安达曼人濒临灭绝的灾难。据报道,1864~1870年出生的150个婴儿中,没有一个能活到两岁。
据统计,1799年这里的土著居民约10000人。到1858年减少一多半。等到1971年,就只剩下586人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这里的土著民还能存在多久?这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印度保留着哪些奇风异俗
大家知道,印度的现代科技相当先进,不仅能制造汽车、飞机、远洋货轮、各种机床和仪器,还建立了核电站,发射了自己设计和制造的人造卫星,并可以生产核武器。但在这里,同时还并存着许多原始社会遗留下来的种种奇风异俗。
印度一些较大的民族社会发展比较进步,农民占很大比重,多为大家族,一般包括祖孙三代。盛行早婚,讲究门当户对,不同种姓闻严禁通婚。寡妇在印度教徒中地位非常悲惨,有一种特别的“寡妇殉夫俗”,寡妇被迫投火,烧死在丈夫的火葬台上。
在部落民族中,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并存,但多为父系,仍有不少民族保留着浓厚的母系残余。
部落民族主要的婚姻形式是一夫一妻制。但也存在一妻多夫制,如喜马拉雅山区的某些民族和南印度的科塔人、托达人。丈夫们多是兄弟或朋友。因为盛行一妻多夫制,在金瑙尔人中妇女“过剩”,许多家庭把女儿送到喇嘛庙中当神妓。
还有的民族实行一夫多妻制,包括中部的贡德人和拜加人,东北部的那加人,南部的穆图万人、伊鲁拉人和卡尼卡尔人等。妻子们多是姐妹,甚至有时一个男子可娶女家全部姐妹为妻。
有一些民族还有多夫多妻制的群婚残余,如卡萨人、托达人和科塔人。不久前,马拉亚兰人的纳亚尔种姓还存在对偶婚的残余。当氏族为妙龄少女举行婚礼时,新郎给新娘戴上结婚项链,然后与她一起过3夜。3夜后,两人即分道扬镳,女方仍住在娘家,可以接待任何她所中意的男子过夜,其中也包括与她“结婚”的新郎。所生子女归女方。
南布迪里婆罗门种姓与纳亚尔种姓聚居在一起,为了避免家中财产分散,只有长子可以将妻子娶回家中,生儿育女,其他兄弟则到纳亚尔种姓的妇女家中,做走访丈夫。
在部落民族中,社交十分自由,包办婚姻较少见。交换婚和抢婚也是较普遍的形式。贾塔普人盛行抓阄婚。桑塔尔人、卡马尔人还有更奇特的婚俗,如果女孩子看上了某家小伙子,可以径直闯人他家。男方只能用辣椒烟熏,如熏不走,就得与她结婚。这种形式主要适用离婚再嫁或寡妇再醮。
因为社会发展阶段悬殊,生活和生产条件不同,许多部落民族中还存在十分奇异的习俗。如奥朗人名义上的爷爷孙女婚;伊鲁拉人遗弃残废儿童;拜加人以妻待客;伊鲁拉人的试婚;贡德人为自然物举办婚礼;罗提亚人、库里人用替身与新人拜堂;阿兰丹人婚前由父亲或酋长为女子破贞;那加人、加罗人的猎头和血亲复仇;比罗尔人的食人俗等。
众多的奇风异俗,为民族学家研究人类早期社会形态提供了丰富的现实材料和例证。
(第三节)神秘习俗之谜
原始部落为何“忌讳”处女
据《现代原始民族》一书中记载,在澳大利亚的某些原始部落中,有一种奇怪的习俗,那就是忌讳与处女结婚。
当然,这里所说的“忌讳”,并非是处女不能结婚,而是部落里的女孩在结婚的庆典中,会被部落中有身份的人领到屋内,用石块或其他物器刺破处女膜后,这位女孩方可与新郎同房,这两位青年人才可算得上真正的夫妻。在这个过程中,新郎没有获得新娘“童贞”的权力。
对于这种习俗,现代人颇不理解。世界各地的学者也对此产生了兴趣并展开了讨论。
心理学之父弗洛伊德曾分析说,女性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对童贞的珍重,一旦失去童贞,不仅对童贞产生惋惜与追忆之情,而且还会因此而迁怒于夺走她童贞的人。丈夫作为将要与之生活一辈子的人,当然要避免成为妻子恼怒的对象。所以在新婚庆典上,由他人来完成刺破处女膜这一“程序”,是对新郎有益处的。
也有的学者认为,这个习俗反映了当地人对处女流血的一种恐惧心理。原始人在日常生活中,常有喝动物血或敌人血的情况,血会激发起他们的杀敌欲望。处女流血的情况应该避免让新郎看到,所以才有了这个习俗的流传。
还有的学者认为,这是原始人的群婚生活时代的一种残存与衍化。这种习俗,是当地人对古代群婚生活的一种追忆与再现,也是向群婚习俗的告别仪式。因此,这个习俗里含有人类婚姻状态不断进步的深刻含义。
处女的童贞不由新郎获取的习俗,在世界上其他地方、其他民族中,也存在着。据称,在爱斯基摩人的某些部落中,巫师承担着刺破新娘处女膜的责任。在中世纪,欧洲的某些领主拥有新娘的初夜权等。
不管“处女禁忌”的习俗,到底寓含着怎样的意义,在现代人看来,它依旧是个难以理喻的谜团。
中国古代的“纳妾”之谜
在中国的汉朝,有一个颇受汉武帝信赖的官吏,名叫东方朔,东方朔才思敏捷,能言善辩,被汉武帝倚为重臣,不长时间便由侍中郎,晋升为博士、待诏金马门等要职,而且经常领到汉武带的赐银。有一天,汉武帝命东方朔陪自己吃饭。并当宴赐给他美食佳肴,东方朔谢过皇恩之后,并没有食用,而是揣在怀中,要告退回家。汉武帝颇为不悦,其他陪着皇帝吃饭的大臣们也纷纷谴责东方朔有失礼仪,而东方朔却坦然一笑,道:“陛下,臣是想用这些美味再去娶几个侍妾回来。”汉武帝素知东方朔诙谐有趣,便笑问;“你一共有多少妻妾呀?”东方朔摇摇头:“妻仅一个,妾却无法计算。”汉武帝纳闷地问:“莫非你也要当皇帝不成?”东方朔道:“臣不敢,臣只是把每个妾娶回家只留一年,而后再寻新人,如此而已。”汉武帝大笑不止,挥手命东方朔退下了。
从上面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纳妾现象在中国古代是颇为常见的,就像人们要吃饭睡觉一样,纳妾被人们视为极为正常的、普通的,而且也极为普遍的一种现象。生活在那个时期的男人,只要你有能力,只要你有足够的财产,便可以随心所欲地把无数个女人娶进家门,如果日子久了,看不上这些小妾了,还可以一张休书把女人赶出家门,再娶新欢。而生活在那个时期的女人,却必须要恪守“在家从父,出嫁从夫”的古训,惟丈夫是从,不许忤逆丈夫一丝一毫。
中国古代的纳妾制度,就是典型的一夫多妻制,是一个丈夫娶若干妻子一起生活。特点是夫妻之间不平等,妻妾之间也不平等,妾往往处于家庭的最底层。在《释名》中有对妾的解释:“妾,接也,以贱见接幸也。”妾也被称之为:“次妻”、“旁妻”、“副妻”、“侧室”、“外室”、“小妻”、“小好”等。在民间还将妾称之为:“小老婆”、“姨太太”。
中国古代的纳妾制度起源很早,是随着原始社会的夫权制的产生而出现的。如我国的大汶口文化(前4300~前2500)就出现了丈夫与妻妾合葬的现象。
中国有句古话;“三官、六院、七十二妃”。说的就是中国皇帝的纳妾现象。传说周文王就有后妃24人。秦始皇灭六国后,曾将原六国宫中与各地挑选出来的佳丽上千人,全部收入阿房宫中。到了汉朝,汉元帝宠幸3000人,东汉桓帝蓄美5000人。难怪一代美女王昭君进宫三年亦无人得识。到了晋炎帝时,后官美女竟然超过了1万人。隋炀帝的后官虽然只有5000人,加上各地的行宫,宫女人数也超过1万人。最高记录的保持者还要数唐明皇李隆基,当时从都城皇宫到各地行官的宫女人数竟达4万之众,一年只有365天,一个人活上100岁,生命也只能有3650天。这4万宫女即使累死李隆基,也不可能全部宠幸一遍。